留学群

目录

止戈为武是什么意思?止戈为武成语造句和典故

字典 |

2013-04-29 10:04

|

推荐访问

成语

【 liuxuequn.com - 成语大全 】

成语名称:止戈为武 zhǐ gē wéi wǔ

欢迎您访问本页,本页的主要内容为解释成语【止戈为武】的出处和来源,以及回答止戈为武的意思是什么,其中包含英语翻译和造句,同时提供了百度百科和SOSO百科的链接地址,为您全方位的诠释止戈为武成语。如果本页找不到内容,在页尾点击回百度搜索。

[成语解释]  意思是武字是止戈两字合成的,所以要能止战,才是真正的武功。后也指不用武力而使对方屈服,才是真正的武功。

[成语出处]  先秦·左丘明《左传·宣公十二年》:“非尔所知也。夫文,止戈为武。”

[用法]  主谓式;作定语;含褒义

百科解释如下:

目录
  • • 成语资料

  • • 成语出处

  • • 成语示例

  • • 成语辨析

  • • 另一说

[显示部分][显示全部]

英汉词典解释

>>到爱词霸英语查看详解

成语资料[回目录]

  【名称】止戈为武

  【发音】zhǐ gē wéi wǔ

  【解释】戈:古代一种兵器

  【释义】“武”字是“止”“戈”两字合成的,所以要能止战,才是真正的武功。后也指不用武力而使对方屈服,才是真正的武功。

  【出处】《左传·宣公十二年》。楚庄王最早提出这一著名的论点。书中记载:潘党曰:“臣闻克敌,必示子孙,以无忘武功”。楚庄王回答:“非尔所知也,夫文,止戈为武”。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潘党(楚国大夫)认为楚庄王战胜了敌国,应该让敌人的后代都知道,不要忘了楚国的威风。而楚庄王告诉潘党:“武”字是由“止”和“戈”两字合成的,真正的消灭暴乱,是永远停止动用武器,这才是真正的武功。

  【性质】义词

  【用法】主谓式;作定语;含褒义

  【同义词】止戈之武

  【近义词】止戈散马、止戈兴仁

成语出处[回目录]

  左丘明《左传·宣公十二年》:“非尔所知也。夫文,止戈为武。”

  【典故】

  楚国大夫潘党,劝楚庄王把晋国军人的尸体堆积起来,筑成一座大“骨髅台”(叫做“京观”),作为战争胜利的纪念物,留给子孙后代看,借以炫耀楚国的武力,威慑诸侯。

  楚庄王却不同意这种做法,他说:“战争不是为了宣扬武功,而是为了禁止强暴,给百姓带来安定的生活。从文字组成上讲,这个‘武’字是由‘止’和‘戈’两个字组成的,‘止戈’才是‘武’!止息兵戈才是真正的武功。武功应该具备七种德行:禁止强暴、消除战争、保持强大、巩固基业、安定百姓、团结民众、增加财富。……这七种德行,我一种也没有,拿什么留给子孙!……晋国的军卒为了执行国君命令而战死的,他们也没有什么错。怎么可以用它们的尸体做京观呢?”楚国的军队按照楚庄王的命令,到黄河边祭祀了河神,修筑了一座祖先宫室,很快就班师回国了。

成语示例[回目录]

  1.《北齐书·文苑传·樊逊》:“然后除其苛令,与其约法,振旅而还,止戈为武。”

  2.魏秀仁《花月痕》第47回:“止戈为武,穷寇勿追。”?

成语辨析[回目录]

  1.止戈为武与止戈散马、止戈兴仁的区别在于;止戈为武是指武字是止戈两字合成的,所以要能止战,才是真正的武功,而止戈散马是指停用兵戈,放还战马,结束战争;止戈兴仁是指将战斗停止,施行孔孟倡导的仁政。?

另一说[回目录]

  传统的说法就是“制止暴力就是武”,而随着社会变迁,腐儒没落,以及古文字方面的研究,止戈为武有了另一种解释。

  1,止的意思。

  趾、止----《汉书·刑法志》:“斩左止。”颜师古注:“止即趾。”可见趾与止同义。(摘自黄现璠著《古书解读初探——黄现璠学术论文选》第466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第1版)

  可见,古文里面,止很多时候是通假的“趾”字,脚趾的意思,引申为立足。

  2,武的意思。

  “武”字是个合体字,按古代造字法的“会意”,“武”从止、从戈,由止、戈二字合起来成为“武”字。

  戈是古代的一种兵器,止在甲骨文中实则为人的脚趾的象形

  甲骨文中“武”字的最初表现形式是“足戈并立”,左边画一个“足型”,而右边画一个“戈型”,二者组合成其雏形,并以象形取意,即立足持戈,是一种静态;在此基础上字体由左右结构,变成了上下结构,近而形成了“止戈竖立”的组合,此时最大的变化在于“足型”被“止”字所代替,而“戈型”被“戈”字所代替,使字的象形具体化,其意是持戈而行,处于一种动态。

  进入青铜器时代,金文中的“武”字,已由象形向会意方向发展,并形成“动静”结合的字体,笔划粗细一致,结构相对协调,以适用于人的习惯认识和记忆。

  在金文中,“止”依然构成人的脚趾之形;在篆文中“止”依然如此。

  从甲骨文中“武”字的变化看,其原始本意似乎应该是这样的:或持戈静止而立,注视前方;或举戈而动,欲与人、欲与兽斗,与人斗是争夺地盘和剩余价值,与兽斗是维持生存和生命。

  从甲骨文、金文的“武”字,到现在的“武”字,经过了一个不断演化的过程。古代的先人与现代的后人,对“武”字的理解是有区别的,最直接的原因取决于它的实用性和扩充意义。

  3,止息干戈

  至于“止戈为武”的说法,是对历史的一种误解。

  《康熙字典·止部》载“《左传·宣十二年》:楚子曰止戈为武。”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也沿用:“楚庄王曰:夫武定武戢兵,故止戈为武”的说法,书中又进一步强调:“武,从戈从止,有阻止动武的含义”。

  汉时也常有“以武禁暴整乱,止息干戈”的提法。在古时“干戈”是两种用途不同的兵器,戈主以攻杀,干主以防御。在战争交斗时,常常是一手执戈,一手持干,类似后来的矛与盾。“干”为象形字,上面一横指的是“干”,下面的“十”指的是“戈”,有“以干抵戈”的意思。大动干戈是指将武库中的兵器都拿出来,充实于军队而准备打仗。毋庸质疑,动干戈或大动干戈,就是用武力的一种形式,而止息干戈,就是以武禁暴。与“武”字的本意有本质的区别。

  很显然《左传·宣十二年》中的:“楚子曰止戈为武”是对“武”字的错误认识,以至影响到今日。

  从文献的整体看,古时对“武”字的理解,主要是引申意义上的“武”,即上要手持兵器,下要步走行军。而其他方面的含义都是后人赋予的。

  4,止戈为武的另一种解读。

  止,通趾,引申为站立,立足之意。

  戈,兵器,引申为军事、武力之意。

  武,愿意“扛着兵器走”,引申为国家、团体的存在需要依靠武力作为保障。

  5,竖儒蜂起壮士死,神州从此夸仁义。

百度百科地址:baike.baidu.com/view/107099.htm

SOSO百科地址:

百度搜索:《点击此处

为你精心推荐:
成语大全 | 成语故事作文

  想了解更多成语大全网的资讯,请访问: 成语大全

本文来源:https://zw.liuxuequn.com/z/1123687.html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