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 键 词: 生命 话题 写作 高中高三 1500字
字 数: 1500字作文
本文适合: 高中高三
作文来源: https://zw.liuxuequn.com
作文网(zw.liuxuequn.com)将为您的作文作业全新服务,希望您能给我们更多的宝贵意见。
本作文是关于高中高三1500字的作文,题目为:《“生命意识类”话题作文写作示例》,欢迎大家踊跃投稿。
.Tgg403 李华波黄晓强 , 【题目设计】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 我们所生活着的世界上,有无数的生命。有人说:“生命有权自认为辉煌壮丽,生机竟是这样地不可遏制。”还有人说:“生命就是这样地被环境规定着,又被环境改变着。”也有人认为生命是丑陋的、残暴的……其实,全在于你从什么样的观点出发去看待生命,在于你所面对的是什么样的生命。生命引起了你怎样的思考呢?请以“生命”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注意:1、立意自定。2、文体自选。3、题目自拟。4、不少于800字。 , 【写作导引】 “生命”是一个内容十分宽泛的话题,生活中的琐事往往引发我们对生命的思考。如在“911事件”后,全球性的对恐怖主义分子漠视生命、滥伤无辜的谴责;“SARS”事件中人们对人与其他各类生命体和谐共处的呼唤;“孙志刚事件”后人们对国家法令与生命尊严认识的反省;甚至一只麻雀的拼死护雏、一只蝴蝶的艰难蜕变、一株小草的顽强生长都能引起人们的感叹唏嘘……你呢?能找到触动心灵的切入口吗? 要写好这种类型的文章,要把握如下几点: 首先,要确定文章立意的深度。这类题目往往需要作者对话题有深入的理性思考,思考的深度决定了文章的思想深度,也就基本决定了这篇文章水平的高下,在构思中“主题先行”是关键。文章可以写得大气磅礴,如民族大义与个人生命的取舍的思辨、生命价值的实现与道德良知的约束、传统文化观念的影响与生命意识的苏醒等等;也可以写得温婉妙曼,如绿叶的奉献与落红的化泥、胡杨的顽强与骆驼的坚忍等等。
其次,得确定一个合适的表达角度。涉及理性认识类的文章,议论文自然是首选文体。写议论文可从如下角度考虑:1、从生命的内涵出发,谈生命的意义、价值及如何实现;2、从对生命感受和认识出发,谈生命的本质的认识和对生命应有怎样的态度;3、从对生命的道德评价出发,谈对生命的尊严与荣辱、高贵与卑贱的看法…… 若写成记叙文,可写人生中使自己心灵震颤的一件或几件事情,然后以充满哲理性的结尾收束全文,表达出自己通过此事产生的对生命的全新认识。
第三,要尽量避免以下“硬伤”:一是“媚俗”,要尽量避免庸俗的生存哲学,如“好死不如赖活”式的所谓“忍辱负重”,腆着脸皮吹拍捧媚的“厚黑哲学”,“及时行乐”的享乐主义等等;二是“滥情”,要尽量避免因个人情感或民族情感而产生偏激的观点;三是“虚伪”,文章中要避免大话套话,避免言不由衷的假话,要有个性鲜明的独到的观点。
【佳作示例】 , 朝拜生命 张少华 , 看看窗外像雪片一样的落叶吧!它们用这种古老的接力似的舞蹈一年年的展示着生命的伟大。
想想悬崖边的斑羚飞渡吧!一道道的弧线,诠释了生命的庄严与壮烈。
还有面临森林大火紧抱成团的蚁群,沙漠中面对饥渴不忍分开的骆驼母子……一幕幕的感天动地,一场场的惊世骇俗,将生命的伟大与脆弱演绎得淋漓尽致。
“只有生命是神圣的,对生命的爱是第一美德。”罗曼•罗兰如是说。的确,生命需要呵护,没有爱的生命更是一种残缺。面对越来越商品化的社会,爱情、生命、意志都被铜锈耀眼的光芒照得失去了色彩,灵魂的腐朽史无前例,曾经生命的定义已被纸醉金迷、奢华颓废灌醉,生命的意义何在? 浩渺无边的大海,一只孤独的小船,一个干枯的老人。所有的一切被一根快要断的线所牵连。一双冰冷僵直的手死死勒紧细线,像另一端是系着自己的生命。人与鱼的冷酷对峙,成了老人整个生命与命运的抗争。顽强的生命在生活的压迫下得到锤炼。 , 惨无人道的集中营,一位机智幽默的父亲,一个聪明活泼的儿子。面对残酷的虐待,一个美丽的谎言让四岁的儿子远离了恐惧,保持了一颗天真无邪的心灵。父爱的阳光驱散了战争邪恶的阴影,脆弱的生命在死神面前骄傲地绽开了笑靥。
生命的意义在于爱的多少,而不是时间的长短。爱得越深,生命越精彩。对生活的爱,对他人的爱,对自己的爱……都是生命的主旋律。 , 珍爱生命吧!珍惜生命吧!从今往后,你的生命会像破土而出的芽一样年轻,像鱼儿跃过海面一样充满激情。
生命啊,我以最高的礼节向你朝拜! , 【评点】 文章紧紧扣住话题要求,以富有激情的语言阐述了“生命的意义在于爱”这一论题:对生活的热爱、对家庭的挚爱、对人生意义的追求,都会让生命变得充满激情,充满魅力,美丽迷人。
结构整饬的句式,富有韵律的语言,使文章读来节奏铿锵,富有音韵美。 , 此外,丰富翔实的资料也让文章增色不少。从名言警句到经典名片,从轶闻典故到传世巨著,作者信手拈出,娓娓道来,显示出了深厚的文化功底。
发表于《学语文报》《作文大王》《中学语文》《教育特刊》 文章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