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 键 词: 读后感 高中高三 3300字
字 数: 3300字作文
本文适合: 高中高三
作文来源: https://zw.liuxuequn.com
作文大全网(zw.liuxuequn.com)有话说:我们努力做您喜欢的作文网站,全心全意为您服务,希望您喜欢我们的网站和作文,有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本作文是关于高中高三3300字的作文,题目为:《艾波「教育与权力」读后感》,欢迎大家踊跃投稿。
林昱妙
二十世纪后半叶全球普遍出现的社会现象逐渐由一元迈向多元的文化型态少数族群或弱势团体也发出需要被重视与尊重的声音。这现象正好反映出后现代主义的思潮的影响随着这一股风潮台湾社会也开始提倡多元文化的重要例如:去中心化、反主体、尊重他人等因此在课程设计上就有多元师资培育法、多元课程设计、乡土教学、终身教育、综合高中等新措施无不标榜多元文化教育的特色。但是实际上许多课程的设计往往是由上位政府官员和所邀请的几位专家学者所制定大纲再由基层人员规划细则由第一线教师负责实施基层工作人员并未能真正参与课程安排的工作。因此可能会出现表面上重视个体的独特性实际上却是文化霸权再制的另一种手段。因此政府单一、国定的课程改变为多元文化的课程设计是否是将文化再制合理化的手段还是尊重个体间差异、独特性的课程设计?面对目前工业社会、信息社会、渐渐呈现价值多元化的情形在教育上也吹起多元文化主义的风潮。多元文化主义强调;1、人们应该多了解自己的文化;2、人们不可忽视其它文化;3、人们必须学习其它文化(詹栋梁1993p27)。因此可说是在过去强势文化主导下所产生另一种反动的现象不再强调专一、整体性以新的态度面对自己及他人的文化并透过学校课程的安排来消除个人偏见与歧视进而达到族群和谐。但往往事情并非我们所见就如Gramci所言霸权文化会透过意识型态给予下层阶级思想改造来达到某种统一透过某些手段来达成其文化霸权使其合法化、合理化无形中潜移默化下层阶级的意识型态像Gramci所说道德的领导(moral leadership)及知识的领导(intelligence leadership)的概念。道德的领导(moral leadership)指的是不同的阶级有共通的观念、价值观所以领导者要统治时将其共同的概念重新定义;知识的领导(intelligence leadership)指的是领导阶级将某些概念诠释为对自己有利的观点并使其它人服从其解释并遵循(Wong1990p3)。所以在现在国家所提倡教改中九年一贯政策里有关多元文化的教材、教学、课程方面的安排是否真的结合该地区文化、学校、社区一体的教学活动或者只是迎合政府的政策或是多数人意识概念下的课程安排。换句话说有可能只是呈现另一种型态的文化再制。
一、文化再制
文化再制开始是源自马克斯对经济制度的批判而社会学者则引用来对学校教育批评认为
学校教育已为宰制阶级的知识与意识型态的再制工具并透过课程与教学活动来予以合法化。学
校教育具有选择、社会化、机会均等和保护照顾的社会功能适性安排将个人放置在社会适当的
位置因此学生藉学校的教育活动、学习分化到社会的层级社会上才具有各种不同的阶级
如:中产阶级、劳工阶级等。但是许多社会学者如:Bourdieu及Bernstein等发现为何劳工阶级的子女长大后仍常从事劳工阶级的工作中产阶级的子女长大后却常从事中产阶级的工作
(Willis1981)受同样的教育产生阶级流动却很少因而发现在学校的制度中所传授的知识、课程和中产阶级学生的背景较相似因此中产阶级的学生拥有较高的学习成就虽然是透过考试制度公平竞争的结果但学校却成为再制社会阶级合法化的场所。
根据Bourdieu(1977)象征暴力一文中提到教育系统在再制权力结构及传递、灌输文化独断中扮演重要角色教育工作以独断权力进行文化独断的强制所有的教育行动传递、灌输手段都是独断阶级间权力的关系也是独断的而传递的内容反映强制阶级的利益教育学过程以独断的方式筛选教育学系统为宰制阶级以平等的形式将其文化独断给合法化使宰制阶级能够再制其位置学校则成为社会阶级不平等的掩饰使其合法化的主体。因此基本上学校的教学活动代表着某一特定优势阶级的文化、意识型态如:使用的语言、符码可能比较接近中产阶级的文化较不利于劳工阶级的学生使得学校从事测验时较有利于中产阶级的学生测验只是个合理化的手段让劳工阶级的学生认为他们也有公平竞争的机会而能向上流动产生误认。教育是各种机构中最具影响力且规模最大让人能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某种特定意识型态的方法具有不可抵抗性虽然不是教育系统所故意造成的但却形成再制阶级文化、意识型态的结果(Bourdieu1977)。
二、课程
课程:指学生在学校依循一定的程序所进行的各种活动并藉由课内、课外活动获取经验
达到教育目的的一种手段、方法藉课程的安排传达意识型态透过教学活动达成教育的目的。在教育活动中课程占有重要的地位学校的教学活动藉由课程来呈现教师也依据课程的编排来教授因此课程可说是各种意识型态合理化的场所。像Apple 和King在探讨课程的缘起时也认为学校是意识与结构间中介作用课程是使社会结构再制现象为中性、客观的掩饰、转化的地方但课程是否有抗拒社会再制的可能性?有结构功能学者也提出教育非只有再制的功能太简化教育的作用也具有教化的作用使社会迈向更好、理想的境界。不过教育社会学学者却不认为认为优势阶级者透过学校、课程、教学来传达意识型态以维持其统治阶级。在Apple与「国定课程:徘徊在自由与控制之间」(王丽云1999)中都有提到国家藉由课程的编制传递某种阶级的意识型态课程内所包含的知识代表某种强势阶级的意识由课程的教学传递给各个学童以达到文化再制的作用。而教科书不只为文化产品也成为文化再制的工具。所以教育是否是中立、自主?以教育社会学观点来看教育制度受社会结构的、历史背影的影响使教育制度不易保持中立有时反而受到经济、文化再制甚至压抑少数族群造成整个社会环境充满差别待遇不公平的对待。在过去国定课程强调单一性统整的观念由政府统一编制但却造成忽略个体的独特性、差异性其实每个团体都有其独特的背景、文化不可以以一贯之。再者课程被政治意识型态所主导造成许多种族、性别、政治等议题被刻意排除在外使原本单一化促进社会稳定的目的反而因此有加深阶级化的危机。所以Apple指出课程应重视个人文化、背景的不同而国定课程却忽略学生的个别差异反而呈现主流、优势文化应予以注意。再加上多元主义的兴起强调反中心、反主体、尊重他人等观念多元文化课程提倡反过去专一、政治主导的课程教学顾及教育的内涵落实个体不同生活环境教育课程。认为在现行教育制度中应该以公平对待所有学生除制度上调整还须在课程规划上融入社会正义的观念、作为。在教育上公平正义的表现有:广设学校、增加招生名额、开辟多元入学管道等教育制度不因阶级、种族、性别等有不公平待遇给予每个人平等机会达到实质的平等而非形式上的公平、正义。因此多元文化的教育强调多元、尊重差异性教导学生熟悉自己的文化并了解及熟悉他人的文化而消除种族、性别、阶级的差异而能够达到真正的公平正义(Banks1998)。在多元文化的架构下学校的知识应来自不同的阶级文化学校课程编排设计应融合、统整各种文化多元参与课程的设计藉由教学的活动呈现出来而消弭过去文化霸权再制的情况产生而能达到真正的公平正义的原则落实社会、文化多元的观念。课程的规划与设计应以学生的学习发展潜能为目的课程知识内容会不会因学生不同的背景、经验而有不公平对待能重视弱势族群的声音统整多样学生的经验真正尊重和欣赏文化差异实质正义的课程。多元文化的课程概念似乎有抗拒优势阶级文化霸权的再制多元文化重视人我间个体的差异弱势族群的补偿正视歧视(如:教育优先区政府藉由重新分配教育资源或经费使教育水准落后的
地区能获得积极和充分的援助进而提升教育素质达到社会正义的理想)社会正义的表现
藉由学校课程的教学展现出来以抵抗过去单一、国有课程的形式课程不再只是某特定阶级、意识形态的表现而有其它的声音。但实际上真的是如此吗?像:现行乡土教育课程想落实社会、文化多元的观念但却担心只是偏狭地域主义实际上可能是不公平的对待同化教育的另一作法如:迁居他地的子女要入境随俗学习当地的乡土教材可能和自己的族群渐行渐远使乡土教学立意失真。又可能受制政治的影响为合乎国家政策迎合政府的规定制定国家版的乡土教材(张建成1997);再者学校也有可能因政府的要求矫罔过头造成过度的表现如:原住民舞蹈、唱歌有优异的表现使得在团体活动中都是学习唱歌、跳舞而忽略其它技能的发展;另外学校可能过度重视弱势族群而忽略其它的族群反而形成另一种不公平现象的发生。在此提出两个疑问:(1)学校多元文化课程设计是否有按照该地区的文化、历史背景、风俗所编排?(2)学校在实施多元文化的课程时是否真的具有其内涵还是只是做表面功夫非作到实质公平ˋ正义的表现都是可以提供大家思考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