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节只有一个,可是她的庆祝方式却各有不同。下面是留学群传统节日作文栏目为您准备的三篇《七夕作文700字》。
篇一:七夕作文700字
“祝天下有情人终会眷属!”嘿嘿,我正在卖花喔!今天可是我们中国的七夕节。这还有个神奇的传说呢!
七夕节始终和牛郎织女的传说相连,这是一个很美丽的,千古流传的故事,成为我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 。
相传在很早以前,南阳城西牛家庄里有个聪明.忠厚的小伙子,父母早亡,只好跟着哥哥嫂子度日,嫂子马氏为人狠毒,经常虐待他,逼他干很多的活,一年秋天,嫂子逼他去放牛,给他九头牛,却让他等有了十头牛时才能回家,牛郎无奈只好赶着牛出了村。
牛郎独自一人赶着牛进了山,在草深林密的山上,他坐在树下伤心,不知道何时才能赶着十头牛回家,这时,有位须发皆白的老人出现在他的面前,问他为何伤心,当得知他的遭遇后,笑着对他说:“别难过,在伏牛山里有一头病倒的老牛,你去好好喂养它,等老牛病好以后,你就可以赶着它回家了。
牛郎翻山越岭,走了很远的路,终于找到了那头有病的老牛,他看到老牛病得厉害,就去给老牛打来一捆捆草,一连喂了三天,老牛吃饱了,才抬起头告诉他:自己本是天上的灰牛大仙,因触犯了天规被贬下天来,摔坏了腿,无法动弹。自己的伤需要用百花的露水洗一个月才能好,牛郎不畏辛苦,细心地照料了老牛一个月,白天为老牛采花接露水治伤,晚上依偎在老年身边睡觉,到老牛病好后,牛郎高高兴兴赶着十头牛回了家。
回家后,嫂子对他仍旧不好,曾几次要加害他,都被老牛设法相救,嫂子最后恼羞成怒把牛郎赶出家门,牛郎只要了那头老牛相随。
一天,天上的织女和诸仙女一起下凡游戏,在河里洗澡,牛郎在老牛的帮助下认识了织女,二人互生情意,后来织女便偷偷下凡,来到人间,做了牛郎的妻子。织女还把从天上带来的天蚕分给大家,并教大家养蚕,抽丝,织出又光又亮的绸缎。 牛郎和织女结婚后,男耕女织,情深意重,他们生了一男一女两个孩子,一家人生活得很幸福。但是好景不长,这事很快便让天帝知道,王母娘娘亲自下凡来,强行把织女带回天上,恩爱夫妻被拆散。
牛郎上天无路,还是老牛告诉牛郎,在它死后,可以用它的皮做成鞋,穿着就可以上天。牛郎按照老牛的话做了,穿上牛皮做的鞋,拉着自己的儿女,一起腾云驾雾上天去追织女,眼见就要追到了,岂知王母娘娘拔下头上的金簪一挥,一道波涛汹涌的天河就出现了,牛郎和织女被隔在两岸,只能相对哭泣流泪。他们的忠贞爱情感动了喜鹊,千万只喜鹊飞来,搭成鹊桥,让牛郎织女走上鹊桥相会,王母娘娘对此也无奈,只好允许两人在每年七月七日于鹊桥相会。
后来,每到农历七月初七,相传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姑娘们就会来到花前月下,抬头仰望星空,寻找银河两边的牛郎星和织女星,希望能看到他们一年一度的相会,乞求上天能让自己能象织女那样心灵手巧,祈祷自己能有如意称心的美满婚姻,由此形成了七夕节。
篇二:七夕作文700字
我记得对面的楼顶上住着一家喜鹊,每天一大早都叽叽喳喳叫个不停,这几天却没了动静,难道一家子都去了天上搭桥了不成?儿时的记忆里,是每个夏天的夜晚躺在院中的苇席上,听着奶奶蒲葵扇里涓涓流出的故事,循着天上那一道天河,想像织女那美丽的模样,从对河对岸找寻牛郎那肩挑儿女重担的身影和那一只织布梭子的踪迹,一个美丽动人却让人心伤的神话;连喜鹊也成了善良的使者,传说经过这一夜,喜鹊身上的羽毛会掉下,是牛郎织女过桥时踩的,但为了让他们一家相逢,喜鹊还是年年飞到天上,完成自己的使命。
今夕七夕,喜鹊去了,老人们还说,站到葡萄架下可以听到牛郎织女的私语声,儿时还真去听过,不过啥也没听到,却被蚊子咬了一身的包,传说今天应该下雨,那是他们相会时的眼泪,可今天没有下雨,不过好不容易见上一面,如果只顾听啼哭岂不有负喜鹊一家辛苦。
有时也很羡慕牛郎织女,一年一度喜相逢,相互的眼里都是对方的好处,一年一度相盼望,一份浓情蜜意真的胜过日日相守却同床异梦,真个就是“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此时,月朗星稀,悠悠白云如纱般轻笼天空,想那牛郎织女正在相会的路上,没有再去葡萄架下,也没有了奶奶柔柔的声音,好像每年这个夜晚不是在渡过一个喜庆的相会而是为那一份心底里的怀念。
海上一定也升起了一轮明月,有情人今夜有几人相逢一起?鹊桥上的仙子一步步正在测量着天上人间有情人的情缘长短,有祈盼有喜悦有思念也有怨恨。
今夕何夕,今夕七夕,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喑渡,只为这一年一度的相会。
想来明天喜鹊就会重新叫了,不知身上的羽毛掉了多少,葡萄架下是否还有小孩子在听呢喃私语,而我却再见不到那个讲故事的人了。
年年七夕相似,岁岁物是人非。
篇三:七夕作文700字
由于留学群地域文化的差异,同一个七夕节,全国各地的节日活动内容 也各不相同,呈现出丰富多彩的特色。
在江苏嘉兴塘汇乡古窦泾村,有七夕香桥会。每年七夕,人们 都赶来参与,搭制香桥。所谓香桥,是用各种粗长的裹头香(以纸包 着的线香)搭成的长约四五米、宽约半米的桥梁,装上栏杆,于栏杆 上扎上五色线制成的花装饰。入夜,人们祭祀双星,乞求福祥,然后 将香桥焚化,象征着双星已走过香桥,欢喜地相会。这香桥,是由传 说中的鹊桥传说衍化而来。
在陕西,七夕夜女孩子们则要用稻草扎成个一米多高的“巧 姑”之形(又叫巧娘娘,即织女),并让她穿上女孩子的绿袄红裙, 坐在庭院里;女孩子们供上瓜果,并端出事先种好的豆芽、葱芽(即 “种生”,妇女们称巧芽芽),剪下一截,入扩一碗清水中,浮在水 面上,看月下的芽影,以占卜巧拙;并穿针引线,竞争快慢;举行剪 窗花比赛,以争智巧。
在福建,妇女、女孩子们摆设香炉和各式祭品:茶、酒,花瓶 中插花,还有五子(桂圆、红枣、榛子、花生、瓜子)和织女用的脂 粉。祭拜双星后,即把献给织女的脂粉分成两半,一半投向屋顶给织 女,一半自己梳妆美容。相传与织女共用脂粉,可使自己的美丽容貌 保持不衰。而五子的摆设,寓有求生育之意。妇女们并吃茶食瓜果, 玩乞巧游戏。
在广东,最重视七夕节的是清代、民国年间,并流传有许许多 多有趣的风习。屈大均《广东新语》中,即已记载了清初“七娘会”
的盛况,民间多称“拜七姐”。据参加过民国年间的“拜七姐”活动 的老人回忆,广州西关一带,尤为盛行“拜七姐”。活动一般是在少 女少妇中进行(男子与老年妇女只能在一旁观看,并行礼祭拜而 已),预先由要好的十数名姐妹组织起来准备“拜七姐”,在六月份 便要将一些稻谷、麦粒、绿豆等浸在瓷碗里,让它们发芽。临近七夕 就更加忙碌,要凑起一些钱,请家里人帮忙,用竹篾纸扎糊起一座鹊 桥并且制作各种各样的精美手工艺品。到七夕之夜,便在厅堂中摆设 八仙桌,系上刺绣台围(桌裙),摆上各种精彩纷呈的花果制品及女 红巧物,大显女儿们的巧艺。有用剪纸红花带围着的谷秧、豆芽盘, 盘中点着油灯,灯光透出彩画薄纸灯罩,艳彩夺目;有精心布置的插 花,幽香四溢的白兰、茉莉、素馨及其他鲜花插在铜瓷花瓶里;有茶 匙般大的荷、玫瑰、夜合、山茶插在小盆中,一朵真的配一朵假的, 真假难辨;还有把苹果、桃、柿等生果切削拼叠成各种鸟兽等形状的 果盘;寸许长的绣花衣裙鞋袜及花木屐;用金银彩线织绣的小罗帐、 被单、帘幔、桌裙;指甲大小的扇子、手帕;用小木板敷土种豆粟苗 配细木砌的亭台楼阁,总之是越细致越显得巧。又用米粒、芝麻、灯 草芯、彩纸制成各种形式的塔楼、桌椅、瓶炉、花果、文房四宝及各 种花纹和文字的麻豆砌成的供品;还挂一盏盏的玻璃或彩纸的花灯、 宫灯及柚皮、蛋壳灯(上雕山水花鸟图案),动物形灯。最惹人爱 的,是女儿们用彩绸扎制的精美的雏偶,即布娃娃。雏偶有牛郎、织 女及一对小儿女的形象,一般放于上层,下边是吹萧弹琴舞蹈的小儿 形象,庆贺双星相会之意。还有“西厢”、“红楼”、“杨门女将”等成套的戏剧人物形象(也与瓷塑雏偶,是家长买给小儿女作节日礼 物的)。另外,当然也少不了陈列化妆用品,如小胭脂盒、镜、彩 梳、绒花、脂粉等,既供织女使用,也供女儿们自用。还有蜡制瓜 果、小动物等。此外就是甜咸点心、茶、酒、瓜子、花生等食物,必 不可少的是烛台、香炉、插上香烛,并用最好的檀香点燃。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