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元宵节了,寒假的生活马上就要结束了,就让我们在元宵节里好好的玩上一把,用饱满的精神迎接接下来的学习吧!下面请大家来看看留学群小编辛苦为大家准备的《元宵节初一作文》多篇,如果想要更多相关讯息,请继续关注我们留学群的作文栏目。
篇一:元宵节初一作文
正月十五,我国最热闹的节日——元宵节,那一天我们一家过得其乐融融。
元宵节的习俗是吃汤圆,让每家团团圆圆,今晚奶奶“权力下放”,把煮汤圆的重要任务交给我来执行。我把它看成一件十分重大的任务,生怕煮破了,因此心里好像揣着一只小兔子“怦怦”直跳。我利用以前奶奶教我煮汤圆的经验:先将糯米粉用开水调和成皮,注意水不可以太多,多了会过稀;也不能过少,少了没粘性。然后取一块皮在手掌中搓成圆形,再用手指在上面按一个窝,把芝麻捣碎做馅,放在里面“包”好。放馅时一定不可以太贪心,否则会把皮的“肚子”给撑破的。包好后,终于可以下锅了。我按照奶奶说的煮汤圆的四个诀窍:“开水下锅,慢水煮,点冷水,勤换水”将自己辛辛苦苦做好的元宵放进水里。没多久,可以起锅了,掀开盖子,只见一个个雪白的汤圆漂浮在水中,彼此紧贴着,好像一粒粒大珍珠,看得我直流口水,将它们舀到碗里,闻着那香喷喷的味道,忍不住咬了一口,真好吃啊,又香又糯。我刚把汤圆端上桌,大家就狼吞虎咽的吃开了。大家高兴地吃完了我煮的汤圆,“美食家”奶奶给我打了一个九十三分,夸我长大了,懂事了。我兴奋不已,第一次煮汤圆就得到这么高的评价,我心里美滋滋的。
品尝着自己亲手做的元宵汤圆,觉得特别好吃,心里特别开心。盼望着明年元宵节时再做汤圆给大家品尝。
篇二:元宵节初一作文
正月十五的晚上,我们早早的吃过晚饭,迫不及待地走出家门,加入到看焰火的人群中。
一路上,人山人海、热闹非凡,人群缓缓的流向燃放地点,很多警察叔叔在维持秩序,公路上连汽车都没有,人们把公路当成了人行道,最着急的最快乐的就是我们小朋友了,东奔西跑,叽叽喳喳,在人群里穿来穿去。
八点钟一到,"砰!砰!"一声声巨响,一颗颗花弹直冲云霄,变化成一棵棵火树银花,散发出五彩的光芒,引得人们惊叫起来。焰火晚会开始了,大家都抬着头,盯着夜空,持续了一会,"啪!"又是一声巨响,那颗花弹刹时变成了一朵巨大的花,天空也随之明亮起来,变得格外美丽。接着,又有几颗花弹接连不断腾空而起,飞上天空,在黑色的夜空中爆开,有的像飞舞的流星,有的像发光的光圈,有的像绽放的菊花,有的还像满天的繁星……夜空被装扮得五光十色、色彩斑斓……
好几处地方也相继燃起放焰火,烟花越来越多,也越来越美。把整个夜空照得一会儿红,一会儿黄,一会儿绿,看得我眼花缭乱。
"快看那边!"妈妈拉着我的手,大声喊着。我连忙转过头。哇!银白色的焰火像飞流的瀑布直泻而下,激起万丈水花,让我想起了李白的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凝是银河落九天"。
我完全被这些美丽的焰火迷住了,啊,这又是一个难忘的元宵节,我多么喜欢这样夜晚呀,让人感到那么快乐!相信明年的焰火会更漂亮,更让人难忘。
篇三:元宵节初一作文
元宵节俗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根据史料与民俗传说,正月十五在西汉已经受到重视,汉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宫祭祀“太一”的活动(太一:主宰世界一切的神),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不过,正月十五真正作为民俗节日是在汉魏之后。东汉佛教文化的传入,对于形成过元宵节的风俗有着重要的推动意义。
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58——175年),因明帝提倡佛法,适逢蔡愔从印度求得佛法归来,称印度摩喝陀国每逢正月十五,僧众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参佛的吉日良辰。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因此正月十五夜燃灯的习俗随着佛教文化影响的扩大及道教文化的加入逐渐在中国扩展开来。
又说元宵节起源于“火把节”,汉代民众在乡间田野持火把驱赶虫兽,留学群希望减轻虫害,祈祷获得好收成。直到今天,中国西南一些地区的人们还在正月十五用芦柴或树枝做成火把,成群结队高举火把在田头或晒谷场跳舞。隋、唐、宋以来,更是盛极一时。参加歌舞者足达数万,从昏达旦,至晦而罢。当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元宵节的风俗习惯早已有了较大的变化,但至今仍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
另有一说是元宵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元宵节的节期与节俗活动,是随历史的发展而延长、扩展的。就节期长短而言,汉代才一天,到唐代已为三天,宋代则长达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整整十天。与春节相接,白昼为市,热闹非凡,夜间燃灯,蔚为壮观。特别是那精巧、多彩的灯火,更使其成为春节期间娱乐活动的高潮。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百戏”内容,只是节期缩短为四到五天。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