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观后感(篇1)
在月光的照耀下,我默默地读完了巜孔子的故事》这本书,这本书深深地吸引着我把我带进了孔子的生活世界里。
这本书里面讲了许多的小故事:有孔子在齐国政治活动的失败、孔子在齐国的收获和影响等等,我最喜欢的一个小故事是走向成熟的道路,这里面讲了,孔子还不到35岁,就有了很多弟子,正因为他见过老子以后,遇事会冷静和分析了,加上他原有的勤勉和热情,弟子就多了起来,虽然他说人家不知道自己有本领也能沉住气,但想施展自己的本领,特别是政治方面的所谓报复,他曾说:"不愁没有地位,愁的是自己没有成套的东西;不愁人家不知道,只要自己有了成套的东西,自然会有人知道,也就是这种心理的表现,这种心理使他在一生中浪费了很多有用的光阴和精力。直到经过了很长的一段时间,孔子这种心理才有了一些扭转。
毎当我读到孔子说的这句话:"不愁没有地位,愁的是自己没有成套的东西;不愁人家不知道,只要自己有了成套的东西,自然会有人知道,我就明白了,孔子他不愁没有地位,愁的是自己没有成套的东西,只要有了,人家自然就知道了,我们在生活中也是这样,不愁没有地位,只要你有了成套的东西,自然就有地位了,人家自然也知道了。
《孔子的故事》这本书里面的讲了从刚出生到老了的生活故事,真的很有趣,你也来看看吧。
《孔子》观后感(篇2)
这本书的作者名叫李长之,他是一名诗人,又是写散文的高手,他的笔锋也带有浓郁的抒情意味,在他的笔下,2500余前年的孔子栩栩如生的面影活跃在字里行间,著作有《鲁迅批判》《中国文学史略稿》等。
这本书主要讲了,孔子在一生中的点点滴滴,他去过魏国、楚国等国家。他的知识非常多,后来还成为我国的思想家、教育家。
这本书中的许多故事我都非常喜欢,其中,我最喜欢的是《过宋国的时候遭到迫害》这个故事。这里面主要讲了:孔子怀着不愉快的心情离开魏国,他要往东南走,到一个叫仪的地方。孔子出了卫国国界,来到了宋国境内。孔子和弟子们歇在一棵大树底下,孔子叫弟子们温习学过的礼仪。正在演习,因为奴役人民被孔子批评过的,宋国司马大林,一些人来把树给砍了,还要杀孔子。弟子们说:应该快点走了!孔子说我有我的事业,老天会保佑我,宋国司马能把我怎样?孔子一面拿话来安慰弟子,一面退了开去,为了免得在宋国遇到更多留难,孔子换上便衣,和弟子们逃出了宋的国际。
读了这本书后,我知道了:孔子在贫穷的环境下生活,但是他努力学习的心态还依然未灭,使他成为了一位有名的教育家。我们现在可以在这么好的环境里学习,我才觉得是一件多作文么幸福的事情啊!我一定要好好学习,像孔子一样,做一个知识渊博的人。
《孔子》观后感(篇3)
身长九尺,头成丘型,此人就是孔丘。孔子生于山东曲阜,三岁时就失去了父亲,从小和母亲相依为命,孔子的母亲颜徵在是个很有教养的人。她使孔子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不久,母亲也离开了人世,孔子悲痛欲绝。孔子的年代是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因看不惯各国的风气而经常到不同的国家去实现自己的抱负。到了晚年,孔子把全部的精力都花在编写《诗》、《书》、《礼》、《乐》、《易》和《春秋》上。这六经是中国文学界上的瑰宝,孔子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读完这本书,我觉得孔子真是一个了不起的伟人!他虽然生活清贫,却始终不动摇对学习的坚强意志。他用自己祖先的名声来不断勉励自己刻苦学习。在二十多岁时,他做过一个小史,管理仓库,这个官虽然很小,但他却做得非常认真,他用已学过的知识,把每一个帐目都计算得清清楚楚,而且还是个清廉正直的好官。此外,孔子还是个虚心好学的人,他去拜见老子,向他请教了很多问题。老子知道孔子的名声,也不厌其烦地一一讲给他听。孔子从老子那儿回来后,门生渐渐多了起来,更受人尊敬了,这显然是孔子改正了原有的一些不足之处,这可以看出孔子不满足于现状,渴望学到更多的知识。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是孔子的一句名言,在学习上,我曾经有过这样的毛病,碰到难题不愿多动脑子,能偷懒则偷懒,更不想深入思考,对自己没有过高的要求,过得去就行,还非常满足于现状,为次,我也挨过妈妈无数次的批评。
读完《孔子》后,使我明白了许多道理,特别是他的这句名言,让我知道只读书不思考就容易受骗,光是空想而不学习那就危险了。在学习上我不但要善于思考,勤于思考,更要深入思考,真正做到学习和思考想结合。而且还要做一个虚心好学,不断进取,积极向上的中学生。
《孔子》观后感(篇4)
今天,放学回家后,我从书柜里拿出李一本写的《孔子拜师》这本书认真地阅读起来,书中的内容深深地吸引了我。
这本书讲述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拜师的故事。孔子是一位对知识孜孜以求的人,他一生热爱学习,到处向人请教,从不放过任何一个学习机会。由于孔子虚心学习、勤奋钻研学问,他年轻时就已经成为很有名气的老师了,但他从不满足在学问上所取得的成就。他认为学无止境,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三十岁时,他决心再拜老师,继续学习。于是,他离开自己的家乡曲阜,来到距家乡上千里的洛阳,拜当时的大思想家――老子为师。历尽千辛万苦,他终于找到了老子。可老子对他说:“你就是孔子啊!研究学问你不比我差,为什么还要拜我为师呢?”孔子说:“您的学问很深,跟您学习,必有长进。再说,越是研究学问,越应学习更多的知识。”老子很感动,就收了他这位学生。此后,孔子每天不离开老师左右,虚心学习,随时请教。老子就把自己的知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他。学习结束了,辞行时,孔子恳求老师给予临别的教诲。老子拉着他的手,情真意切地说:“有学问不浅露于外表,讲道德不分贫富,你就是这样一位品德高尚的人。你对我的尊敬叫我感动。”孔子听了老子的话,连忙行礼。回到家乡。孔子在事业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人们称赞孔子的学问,也很尊重他。
我喜欢这本书的原因是:孔子是一位热爱学习、知识渊博、品德高尚的人。《孔子拜师》的故事告诉我们:知识是学无止境的,因此学习知识必须孜孜以求,不要放弃任何学习的机会。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位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我们应该学习孔子这种热爱学习、虚心学习的精神和有学问不浅露于外表,讲道德不分贫富的高尚品德。
《孔子》观后感(篇5)
《孔子拜师》这篇文章讲了:孔子还年轻,但已经是有名的老师了,可他还觉得学识不够渊博,去洛阳拜老子为师,在洛阳跟随老子学习。
从这个故事,我想到了很多。首先:孔子从小就勤奋好学,很用功,虽然很年轻,但已经做老师了,并且有了不小的名声,但是孔子并不满足,想到自己仍然还有很多知识没有掌握,就不远千里去洛阳拜老子为师,向当时的知识更渊博的老子学习。而且他还很清楚学习是没有止境的。而我现在才是小学三年级,还有很多很多的知识没有学到。我应该向孔子学习,像他那样虚心不满足,在学校里,不论什么科目都认真学习,努力掌握每个老师教给我们的知识。这样我才能像孔子那样成为学识渊博的人。其次:我还应该学习孔子为了学习不怕苦的精神,他为了能做老子的学生,行千里路,花几个月时间忍受日晒雨淋去洛阳拜师。我现在有很好的学习环境,很好的老师,还有电脑和网络这些先进的工具,我需要在学习习惯上,学习态度上学习孔子不怕苦的精神,每天除了认真完成老师的作业,还要在身边的很多人,很多事情中刻苦学习,掌握更多的知识,不做一个在书桌前没有学习多久就喊累的小学生。最后,我还应该学会做一个有礼貌的小学生。孔子已经是一个有名的老师了,但是在路上见到老人仍然做到有礼貌,我也要向他那样,从小就做一个有礼貌的人。
这些就是我看完这个故事,学了这篇课文后的感想,也许老师和同学们还有其他的看法可以教我,我一定会虚心地听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