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群

目录

崩溃读后感模板7篇

字典 |

2023-05-19 14:18

|

推荐访问

崩溃读后感

【 liuxuequn.com - 读后感 】

  阅读的最大理由是想摆脱平庸,早一天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迟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扰,完成作品的阅读,我们的身心也得到了极大的放松。读后感是指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把具体的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或许"崩溃读后感"是你正在寻找的内容,建议你收藏并分享给其他需要的朋友!

崩溃读后感 篇1

  《崩溃》一书的主要观点,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一个建立在脆弱生态之上的社会,环境恶化往往引发社会崩溃。毫无疑问,在作者戴蒙德看来,地球的生态平衡是非常敏感和脆弱的,因此他反复敲响警钟:既然我们暂时没有另外一个星球可以过活,那么最好不要通过摧毁自己的生存基础来谋求发展,因为那不仅愚蠢,而且危险。

  这个观点其实并不新鲜,随着对地球承受能力的了解日益深化,很多人都意识到,无限索取不可能是持续的,地球母亲的奶水迟早会枯竭;按科幻小说那个早熟的预言《弗兰肯斯坦》,到时人类会被自己亲手创造的怪物所毁灭。但贾雷德戴蒙德不同的地方在于:他以文明/社会为单位,以法医解剖的方式来进行病理分析。他对复活节岛和格陵兰两个孤立文明的论断尤其带有死亡诊断书的味道,并带着一种隐喻的方式暗示我们:如果仍然那么愚蠢,那么这也可能成为整个地球文明的命运。

  但有句话说,我们从历史中得到的教训就是人类很少从历史中吸取教训。为了证明这一点,作者列举了几个典型的案例加以分析,其位置散布在地球各个角落:复活节岛、格陵兰、卢旺达、海地和多米尼加这一取样显然是精心选择的,地形、植被、气候、文明都有很大差异,各自具有指标性。更重要的是:这些地点都带有一种实验室环境的特征:相对孤立、变量有限、大到足够具有代表性但不至于太大以致因素错综复杂难以分析。这样便于作者在实验器皿之外像上帝一样观察着该社会的成败兴亡,对他来说,实际上地球也是一个巨大的、正进行极其复杂化学反应的实验室,只是对这一实验,我们输不起。

  这一思维方式本身是典型西方式的,十多年前著名的生物圈2号实验就是其产物。当时科学家们在亚利桑那沙漠中模拟地球环境建造了一个巨大的密闭实验室,作为火星殖民地的模型。实验的失败加深了人们的如下认识:我们只有一个地球,以及,人类尚未成为上帝。因此,我们目前唯一的选择就是在这个有限地球时代,谨慎地实现可持续发展。

  直到相当晚近的时代,人们仍然普遍认为大自然有能力保护自己,极少有人设想人类干预的破坏性后果,原因之一是在技术不发达的时代,人们对环境的反作用力相对微小,环境能够自然恢复。正因此,很多传统社会其实并不像现代人想象中的那样热爱环境,相反,古代一些人迹罕至的地方一旦成为人类殖民地,都伴随着一波大型动物的灭绝和生态变迁。现代环境恶化的加剧只是因为技术发达后破坏性更强,而对神灵的敬畏却下降了,获得了神一般的力量却像恶棍一样予以滥用,这基本上被视为现代环境问题的根源。既然我们不可能退回到原始技术时代,那么敬畏自然和生命,也许是有限的选择之一。

  在真正觉察到大难临头之前,人们通常很少预见到即将到来的危机。在环境问题上人类向来是不见棺材不落泪的。作者用两个名词悄悄变化的常态和景观失忆来描述这一危险,通俗地说也就是温水煮青蛙:人们往往对缓慢的变化失去警惕和记忆。但问题在于:当剧变到来时,一切都已晚了。生态崩溃到来的时候,无人可以幸免,就像空气污染面前,也是人人平等。

  和在《枪炮、病菌与钢铁》中论述的一样,作者对人类命运的关注总是与地理环境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了避免再次被扣上地理决定论的帽子,他在本书中对论点进行了更谨慎的阐述。虽然他全书都在强调生态崩溃导致社会崩溃,但同时又补充说没有一个社会的崩溃可以完全归咎于环境变化,它是条件之一,但既非必要条件,也非充分条件。尽管社会崩溃未必由生态崩溃引起,但生态崩溃却几乎总是引起社会崩溃,因为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不幸,由于对这一问题的过分关注,他在解释某些问题时总是易于受到诱惑,例如将卢旺达大屠杀归因于人口压力。但人口压力更大的印度比哈尔邦也未爆发大屠杀,而爆发种族清洗的波黑也谈不上有什么人口压力,大屠杀只能用集体暴力的政治来解释。

  人类文明在地球摇篮里已经生存了五千年,如今在一种增长的绝望情绪之中,才开始反省:我们到底要一个什么样的地球?这么说是因为地球的未来正日益取决于人类的喜好。享受了地球哺育的人类,有必要进入一个反哺的时代,而这也就意味着必须改变我们的文明。作者再三强调:人类社会的应对、决策,对环境和社会的命运都有着决定性的意义,而这种决定性未来只可能更强。说到底,地球和社会的命运掌握在我们手中,成败都怨不得别人,因此关键是要具备远见和避免群体决策失误,而这需要全社会认识的深化以及意见的公开博弈。

崩溃读后感 篇2

  众所周知,俞敏洪在做新东方前是北大的英语老师,这是他从北大离职后,创办新东方的优势,能借北大的光环吸引学生。除此以外,更重要的是,俞敏洪自身有真才实学,考过GRE、托福,并且考了近乎满分,对两个考试非常熟悉,且当时正值出国留学热,这两个考试也是比较难的,连北大教师也没几个愿意教GRE,因为GRE的词汇量需在2万左右。

  凑巧的是,俞敏洪在大学期间因为得肺结核在医院住一年,住院期间就基本背完了GRE单词,所以他成为国内可能是唯一掌握GRE词汇、且参加过考试、还考了高分的老师。换言之,他从GRE、托福入手创办培训班,不仅优势明显,也可以说没有竞争者能与他媲美。

  新东方也善于塑造情怀,这个情怀就是向上。新东方最初发家便是从GRE、托福入手,这是顶尖考试,参考人几乎都是想出国留学的,自然也都会奋发向上。前面所述新东方为什么会跟ETC打官司,这与新东方塑造情怀多少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在1993年,当时新东方的名气已经打响了,许多名牌大学学生连夜赶火车来听新东方的课,因此亟需宿舍,当时新东方仅找到了北京妙峰山脚下的四十七中,由两栋废弃的楼改成教室和宿舍,宿舍没有厕所,只能修一个公厕(也就是农村的简易旱厕),住宿条件差,学生们忍了。

  而教室条件也差,学生们不仅忍了,还斗志昂扬。北京的夏天极热,加上缺电,学生只能拿着毛巾边擦汗边听课,新东方为了给学生解暑则拉了大冰块在每间教室放置,下课后学生围着冰块浸湿毛巾擦汗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晚上停电时新东方便发给每个学生一根蜡烛、学生们点着蜡烛听课……

  这样的场景让每个学生更加努力,因为所有人都在努力,你不努力,你就可能被淘汰,所以新东方不断出现GRE、托福的高分学生,这也是为什么ETC与新东方打官司,觉得中国考生考的分数太高,是因为考题的泄露,认为新东方未经ETC授权向学生提供ETC往年考题属于侵权行为。但ETC忽视了一点,中国是最不缺考生的国家,人多竞争则多,竞争多人就更努力,当你发现周围人都在努力时,你不自觉更加发奋图强。

  因此,向上、变强,你只有强大了,掌握了核心资源,你才有与他人竞争的资本,才能成为强者。新东方如是,任何企业要想成功,同样如是。向上决定着你能变多强,向善则决定着你能走多远。无论是做企业还是做人不外如是,向上向善不仅是俞敏洪与新东方成功的关键,也让笔者收获良多。近期笔者在与多位企业家、创业人士交流过程中,深切感受到这一过程所面临的艰辛,这是创业者不得不经历的长征。

  正如俞敏洪在书中所言,“毫无疑问,从新东方上市到现在的十几年间,我的个人历程充满了艰苦、艰辛、曲折、失败,当然其间也有成功的喜悦。但是对我来说,这绝对不是一个轻松的历程,绝对可以用‘长征’来形容”。

  你会发现,无论资本还是人心都是复杂的,你没办法操控,只能承受、斡旋……但崩溃的边缘并不意味着失败,也许它会是转向成功的开始。其实,每一个成功者都可能经历过崩溃的境遇,人处在逆境中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被逆境击垮,一个人处在崩溃边缘的心态和行动如何?最终决定着他能走多远多长……

崩溃读后感 篇3

  首先,我并不太对中国:摇摆不定的巨人这一章感兴趣。大不是因为不关心自己的国家,其根本原因在于在阅读其他国家的状况以及其所面临的问题时可以更加客观,以一个旁观者的态度去理解问题分析问题,以达到更高效地阅读。当然,从主观来讲,我个人也更喜欢去阅读一些发生在完全不了解的国家的毫无概念的事情而不太喜欢去阅读已经了解过的事情(尽管是片面了解),可能这只是兴趣所在吧。

  全书的格局很大, 从其研究所覆盖的范围之广(全球)到所穿越的时间之长中都可以体现。前言中的消失的伊甸园吸引了我的关注,可能仅仅是因为它的名字。而细读完全段却发现它并没有在讲述一个美如伊甸园的地方是如何消失的,而是在讲述人们因为潜意识里带有一种对现代人类遗迹古时人类的区分而无意地提出的一些错误的观点,之后反驳它;没有华丽绚烂的场景描写的语言,却用详细的对比论证以及递进使我信服这个观点任何种族(以时间为界限)都是平等的。基于我的兴趣所在,我会主要讨论有关于格陵兰维京社会的第七,八章以及拥有两个民族两种历史的一个岛屿的第十一章。

  格陵兰岛并非都是绿的每个人在见到它的名字Greenland时大都会提出这个疑问。我虽然没有去过格陵兰岛,但当我在北欧旅游的时候,当地的地陪告诉我,最适合格陵兰岛的名字是冰岛,格陵兰岛这个名字只是为了吸引更多人前往此处这也恰恰与书中观点相匹配。格陵兰岛和北欧三国(因为我只去过挪威,瑞典与芬兰,其他两国不做评论)的历史也十分相似充满了维京,斯堪地纳维亚(斯堪地纳维亚半岛及三国所处岛屿)等词汇。气候倒也差不多,但是由于最吸引我的是极光而非连年的寒冷,所以此处不做评论。格陵兰岛的气候多端,这也是为何当地生存的人类不断卷土重来的一个原因。然而气候多端的影响不仅作用在一个人类聚落之内,在聚落与聚落之间(及种族之间)也有一定作用。文中也提到过,长期生存在格陵兰岛的维京人(尽管卷土重来)在气候的作用下最终被因纽特人所打败。读到一半时我就已经感受到这些维京人的固执之处他们不愿改变。无论是放牧业、农业、渔业他们没有改变他们以前的习惯尽管他们或许知道这会阻碍到他们在格陵兰岛的生存。我猜这可能与这个种族过去的历史有关就像中国人骨子里比西方人要保守一些。

  现在从高纬度地区来到低纬度地区。这两个贫穷的国家多米尼加共和国与海地任何人至少听说过一个以上,但很显然,对于这两个国家的了解,也就局限于中美,穷。的确,这两个词已经足以概括这两个国家了。若问到它们的差别,显然是多米尼加共和国有希望,而海地几乎无希望政府并没有下台所以也不能说是完全没希望。显而易见这种现状的出现,最能解释其原因的终究还是历史。而环境的变化,经济的变化,以及人民内心的变化其实组成了一个轮回,任何其中一个的衰退都会导致其他的衰退,若政府或人民没有及时采取措施去阻止,那么这个轮回将继续轮下去如同海地;当然,任何其中一个的发展都会导致其他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只需要让它们继续轮会下去,一切都会变好如同多米尼加共和国。而他们的本质区别我认为是观念。文章中可见,多米尼加共和国相对海地来讲要先进得多。当多米尼加共和国开放国家时,海地似乎在执行闭关锁国;多米尼加共和国先于海地平息动荡不安的政局;多米尼加共和国的独裁者虽然是独裁者,但是他在国内用强制性手段进行现代化建设在当时看时无理粗暴的,但从客观上,或是长远上看还是极其具有效果的,在这之后现代化建设也没有停止下来,而海地,反之,则没有进行现代化建设,没有发展工业。还有许多社会因素不做过多讲解。在文中也同时了解到巴拉格尔这个人,他看似更加暴躁,但是在客观促进国家发展这方面他做出的贡献是巨大的。无论这个国家能否发展起来(需要漫长的时间,无法讨论),人们对其至少是报以希望的;当然,在没有出现下一位巴拉格尔之前,它是否会变成像海地一样的国家也是值得人们担忧的。但不得不承认的是,若两国可以理解到共同的问题并共同发展,或许它们的状况会得到较大的改善尽管合作的可能性较小。

崩溃读后感 篇4

  对于鸦片战争,我想对于每一个中国人都是不陌生的。对于鸦片战争,我只有从课本上得来的浅显地认知,只知道鸦片战争是英国发动的一场侵略战争,其根本目的是为了打开中国市场,把中国变成它的产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供应地。其打破了清朝闭关锁国的局面,使中国由封闭到逐步向世界开放,逐步走向近代化。但由于鸦片战争的战败,迫使清政府签订了第一个丧权辱国的条约——《南京条约》,使得中国的领土和主权开始遭到破坏,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苦难,使得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了进一步了解鸦片战争,我阅读了《天朝的奔溃》这本书,让我对鸦片战争有了新的认知,收获颇深。

  《天朝的崩溃》是北京大学教授茅海建先生所著,其又称为“鸦片战争再研究”。当今社会人们关注更多的是鸦片战争的意义,而不是战败的原因。该书以一个不同于以往的观念解析鸦片战争并着重分析战争失败的原因。书中对于清军战败的原因分别从兵力、武器、指挥、战术等方面进行了分析。

  兵力上清军人数虽然占有优势,但由于驻防分散,难以集中,因而调动起来难度很大,除训练、打仗外,很大程度上还担负警察的职责。而且当时的清军战斗能力很是差劲。在大部分战场,清军迎战的兵力仅比对手略多或持平。而英军在鸦片战争后期人数已经达到两万,可以算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军队,而且清军中的很多人是从各地、各省抽调而来,其战斗力显然不如整体编制的对手,因而两军在实力上差距很大。

  武器上,清军的火器源于明朝末年,由于没有技术上的改进,发射的速度、准确性都很差,而且受资金等条件限制,难以更新,有的火枪竟是上百年的“文物”。大炮的式样也和当年明军阻击后金进攻时的红衣大炮差不多,由于铸造技术也十分落后,使用时经常被炸裂伤及自身,射程、准确性自然不高。很多士兵还在使用大刀弓箭,自然无法和近代化的英军相比。

  从战果上看,英军每次取胜都只需付出极少的代价,损失最大的一次是在镇江,也仅有三十多人阵亡,而清军不论人力物力都损失惨重。钦差大臣、两江总督裕谦自杀,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江南水陆提督陈化成战死,江南陆路提督余步云被斩首等,这些都是最能征惯战的将领。历次战斗中清军的指挥者都是王朝的精英人物,像林则徐历来勤勉能干、琦善在封疆大吏中政绩最为出色、伊里布善于处理民族事务、裕谦是主战派中态度最坚决的,杨芳在嘉庆年间镇压起义屡立战功,可算当朝第一名将,差一点的奕山、奕经也是宗室亲贵中的翘楚。但结果是无一例外的惨败。

  由此可以看出,在战争中如果仅仅只是指挥者实力不凡,而在兵力,武器等方面与对手相距甚远,结果也只能差强人意。在兵力,武器,战术上清军都远不如英军,实在无法与对手相抗衡,因此鸦片战争清军战败是必然的。而且清政府在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被侵略者打的毫无还击之力时仍然做着天朝美梦。这也是战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清朝方面从来没有把英国看成一个平等的对手,战败之后也从未吸取教训。对于远来的“夷人”,“天朝”只知其“船坚炮利”。如果能从战败中分析原因,并且对英军的战术进行研究,适当改变战术,与此同时在武器上进行改进,对军队进行整治,加强训练,我想结果必然不会这般悲惨。

  说到鸦片战争会很自然的想到著名的虎门销烟事件,名族英雄林则徐,而琦善、奕山、是著名的卖国贼。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从《天朝的崩溃》中,我得知称林则徐为名族英雄,琦善、奕山为卖国贼,实则是为了意识形态的统一认识而特别实施的愚民教育的一种。林则徐不一定是了解了世界局势因而提出了行之有效的御敌方略,更多的可能是坚持为官操守维护天朝体统;奕山、琦善都曾是主战派,惜命、爱官的毛病是有的,但要说他们都为一己之私欲卖国求荣恐怕有失公允。在我看来,在中国这样一个重视历史的国度里,没有哪个人物不在乎自己的声名,可以名垂青史、流芳百世是每个人的愿望。因此琦善、奕山等一批“投降派”,其主观上绝对是维护道光皇帝的正统地位,在他们看来,他们所做的其实就是臣子的本份所在。因此依照当时的标准都是符合臣子之道的忠臣。

  爱国派其实是主战派,投降派其实是主和派,虽然各自的主张不同,但出发点都是为了清王朝的统治。爱国派的立场未必是爱国,投降派的背景并非是卖国,如若真照爱国派的主张打下去,可能全璧江山都将失与敌手,如果上至皇帝、下至朝臣能对主和派的处境多一点了解,也许和解并不那么罪不可恕。总之,战争的失利并非因为大家爱国心不够炽热,更多似乎是安稳现世输给了船坚炮利。因此对近代史的重新认识是十分有必要的。

  正如书中所说:历史学最基本的价值,就在于提供错误,即失败的教训。我们要以史为鉴,对历史的真相有着清醒和正确的认识,从中总结经验,而后有所作为,这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关于鸦片战争,《天朝的崩溃》一书给了我们一个更深层次的真相,一个超越“爱国”和“卖国”简单道德评判的发人深省的真相。一个民族从失败中学到的东西,远远超过他们胜利时的收获。胜利使人兴奋,失败使人沉思。一个沉思着的民族往往要比兴奋中的民族更有力量。落后就要挨打,适者生存,为了历史不再重演,中国必须要强大起来,我们要大力发展经济,加强人才的培养,加强军事国防上的建设。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我们身上也肩负着重大的使命,我们要尽自己所能,积极投身于祖国的建设之中,为祖国的发展贡献一份微薄之力!

崩溃读后感 篇5

  《抱住我崩溃的大脑》读后感500字!

  《抱住我崩溃的大脑》——既不悬疑也不推理的纯爱小说。

  如果你想读一个推理悬疑故事,那么不必费时间读书了,看看这篇文章就够了;如果你想读一个推理悬疑外衣下的纯爱故事,那么这本书挺适合打发时间的。

  前一阵子在新书推荐榜看到这本书,一眼被书名和像素风的封面吸引。一口气可以读完,但并不是因为情节烧脑,而是因为整本书太缺乏精髓了。

  男主碓(duì)冰苍马,女主朝雾由香里。大篇幅描写日常生活,对于关键情节一笔带过。

  「父亲意外离开之谜」,困扰碓冰15年,由香里看了看书信就解谜了。

  「弓狩女士的新遗书去向」,碓冰随便走走就歪打正着发现了。

  「觊觎巨额财产、拥有强大资源的箕轮及其手下」,面对他们,在危险时刻碓冰解锁隐藏的空手道技能,直接将反面角色送进局子。

  「弓狩与由香里互换身份」,是所有悬疑的点里用的字数最多的,却建立在两个人长相相似、关系要好的巧合前提下。

  上关于作者的介绍是这样写的——「他善于描绘天衣无缝的诡计,铺设峰回路转的伏笔,设下极为普通却难以破解的悬念,而隐藏在这一切背后的,是令人动容的纯粹的爱。」读完这本书,什么天衣无缝、峰回路转倒没体会,但确确实实感受到了纯粹的爱。

  读的过程中时常感觉作者在刻意往悬疑推理的方向靠拢,但是似乎故事框架不够扎实,作者也缺乏缜密的情节安排,反倒在每一个揭秘时刻显得心急和仓促。

崩溃读后感 篇6

  我们不需要考虑自己能走多快,只要知道自己在不断向前就行。——俞敏洪

  人生的某一刻,有没有觉得要崩溃了?乍一看俞敏洪的这本书《我曾走在崩溃的边缘》,你是否也突然觉得姗姗来迟,很想了解书中到底诉说了怎样的故事。正值福州同城读书会与福州数点梅花读书会推出线上联合读书活动的契机,笔者选了这本书。

  线上读书活动从6月3日开始,将持续到6月28日,活动主要由参与者报名时提交计划阅读书籍,并于月底前提交读后感。本次活动,是同城读书会首次试水线上读书,旨在号召书友回归读书本质,利用碎片时间精读一本书,在读书的过程中沉淀、提升,通过撰写读后感,自我获得收获的同时,亦可分享给其他书友。

  在追求物质生活的今天,也许我们没有太多时间追求精神,但在他人的分享中,却可实现知识共享,这也是笔者组织、参与读书会、服务公益事业的初心。作为同城读书会的组织者之一,笔者觉得有必要结合亲身经历,写点什么,或许能带动更多人回归阅读,关注读书带给自我的改变,如能得到其他书友的共鸣,甚感慰藉……

  《我曾走在崩溃的边缘》这本书,初见书名,便激发了笔者的阅读兴趣。这本书是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4月出版的新书,俞敏洪第一次完整、深度地讲述了新东方的创业历程,披露了新东方从一个培训班成为上市集团的风雨征程,以及他本人和他的团队曾经经历的至暗时刻,甚至曾走到崩溃的边缘,他本人甚至面临生死的挑战。

  创业维艰,1/4个世纪风风雨雨,也曾走上巅峰,也曾跌落谷底。在邀请合伙人加入加入及共同发展的过程中,面对利益、纷争,也考验着人性,正如黄晓明、邓超、佟大为三人扮演的《中国合伙人》那样,他们三人的故事即是根据新东方的故事改编而来,而黄晓明扮演的成东青原型就是俞敏洪。你能从他身上看到朴实、忠厚、善良,正是这样的品性让新东方几度脱困;你也能从他身上看到好学、乐观、拼劲,正是不断上下求索让新东方持续向前。

   向善,多次脱困

  新东方在发展过程中,有一个坊间流传的故事,这个故事就是俞敏洪被抢劫的经历,他差一点因此而丢掉性命。新东方还是培训班的时候,曾租在一个漏风漏雨的破房子,周末则是报名人数最多的时候,有时一个周末就能收到50-100万元人民币,但当时周末银行的对公业务是不开放的,再加上存放在银行保险柜也存在风险,于是俞敏洪选择了拎回家。在一次拎回家的途中,他被劫匪盯上了,这个劫匪原本就坐过牢,同时,他还有另外一个身份——租度假村给新东方暑期学生当宿舍的房东,开度假村正是他出狱后改邪归正所做的事。在租度假村时,他曾要求新东方预付3万元定金,但新东方退租后,这却把这3万元花了,并未归还,俞敏洪当时觉得今后也许还要合作,也便没有追究3万元。

  正是这3万元的善意,让俞敏洪成为这个劫匪抢劫的7个人中,唯一的生还者。当时俞敏洪拎回家的报名费大概有200万元,这个劫匪与另一个同伙抢了钱后,还给俞敏洪打了一针大型动物麻醉针,俞敏洪便晕过去了,此时另一个同伙曾说:“老大,我们把他干了吧!”,这个劫匪说:“俞敏洪还是一个不错的人……就留他一条命吧!”……不可置否,“一个不错的人”让俞敏洪脱离了死亡的威胁。

  “一个不错的人”,也让新东方在与ETS(美国教育考试中心)打官司的过程中,俞敏洪的合伙人王强(佟大为角色原型)、徐小平(邓超角色原型)搁置了因为股权纷争而产生的矛盾,三人团结起来,与ETS斡旋,将危机转化成了机遇。如电影中所看到的,与ETC打官司表面上对新东方不利,但却能变相利用ETC的知名度让更多人知道新东方,也为新东方筹备上市迎来了契机。

  不得不说,俞敏洪身上有人性的闪光点,优秀能吸引优秀。如电影中所展现的,邓超(原型徐小平,剧名孟晓骏)坚持上市(上市后他的股票收益可以变现),但成东青(原型俞敏洪)觉得时机未到、也担忧作为教育领域第一个上市吃螃蟹者可能面临的风险,两人争吵不断,而佟大为(原型王强,剧名王阳)则在充当和事老的过程中愈发疲累,三人的友情陷入僵局。电影中,当新东方面临危机,成东青准备拨出孟晓骏电话时,而他正好站在门口,我需要你时,你正好也在,这是多好的一幕……

   向上,成为强者

  众所周知,俞敏洪在做新东方前是北大的英语老师,这是他从北大离职后,创办新东方的优势,能借北大的光环吸引学生。除此以外,更重要的是,俞敏洪自身有真才实学,考过GRE、托福,并且考了近乎满分,对两个考试非常熟悉,且当时正值出国留学热,这两个考试也是比较难的,连北大教师也没几个愿意教GRE,因为GRE的词汇量需在2万左右。

  凑巧的是,俞敏洪在大学期间因为得肺结核在医院住一年,住院期间就基本背完了GRE单词,所以他成为国内可能是唯一掌握GRE词汇、且参加过考试、还考了高分的老师。换言之,他从GRE、托福入手创办培训班,不仅优势明显,也可以说没有竞争者能与他媲美。

  新东方也善于塑造情怀,这个情怀就是向上。新东方最初发家便是从GRE、托福入手,这是顶尖考试,参考人几乎都是想出国留学的,自然也都会奋发向上。前面所述新东方为什么会跟ETC打官司,这与新东方塑造情怀多少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在1993年,当时新东方的名气已经打响了,许多名牌大学学生连夜赶火车来听新东方的课,因此亟需宿舍,当时新东方仅找到了北京妙峰山脚下的四十七中,由两栋废弃的楼改成教室和宿舍,宿舍没有厕所,只能修一个公厕(也就是农村的简易旱厕),住宿条件差,学生们忍了。

  而教室条件也差,学生们不仅忍了,还斗志昂扬。北京的夏天极热,加上缺电,学生只能拿着毛巾边擦汗边听课,新东方为了给学生解暑则拉了大冰块在每间教室放置,下课后学生围着冰块浸湿毛巾擦汗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晚上停电时新东方便发给每个学生一根蜡烛、学生们点着蜡烛听课……

  这样的场景让每个学生更加努力,因为所有人都在努力,你不努力,你就可能被淘汰,所以新东方不断出现GRE、托福的高分学生,这也是为什么ETC与新东方打官司,觉得中国考生考的分数太高,是因为考题的泄露,认为新东方未经ETC授权向学生提供ETC往年考题属于侵权行为。但ETC忽视了一点,中国是最不缺考生的国家,人多竞争则多,竞争多人就更努力,当你发现周围人都在努力时,你不自觉更加发奋图强。

  因此,向上、变强,你只有强大了,掌握了核心资源,你才有与他人竞争的资本,才能成为强者。新东方如是,任何企业要想成功,同样如是。向上决定着你能变多强,向善则决定着你能走多远。无论是做企业还是做人不外如是,向上向善不仅是俞敏洪与新东方成功的关键,也让笔者收获良多。近期笔者在与多位企业家、创业人士交流过程中,深切感受到这一过程所面临的艰辛,这是创业者不得不经历的长征。

  正如俞敏洪在书中所言,“毫无疑问,从新东方上市到现在的十几年间,我的个人历程充满了艰苦、艰辛、曲折、失败,当然其间也有成功的喜悦。但是对我来说,这绝对不是一个轻松的历程,绝对可以用‘长征’来形容”。

  你会发现,无论资本还是人心都是复杂的,你没办法操控,只能承受、斡旋……但崩溃的边缘并不意味着失败,也许它会是转向成功的开始。其实,每一个成功者都可能经历过崩溃的境遇,人处在逆境中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被逆境击垮,一个人处在崩溃边缘的心态和行动如何?最终决定着他能走多远多长……

崩溃读后感 篇7

  人文性学科研究的一个问题在于其带有强烈的主观性。不同立场的人往往能够从同一样事物当中得到截然相反的两种结论,而使得历史本来的面目变得更加模糊。鸦片战争,就是这样一个被涂上了浓厚的主观色彩而变得面目全非的事物。

  读《天朝的崩溃》,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茅海建先生在全书结尾时的一段文字。在这段文字里,先生将鸦片战争和日本的明治维新进行了一番简单的对比,看上去似乎并不起眼,其意义却是极为深刻。1853年7月,就在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硝烟过去11年之后,日本的横须贺港迎来了美国的黑船,这一不速之客的到来,在当时意味着欧美列强全面侵占东亚地区的开始,然而任谁也不会想到,就在美国黑船迎着风浪驶入日本之时,这一浪潮掀起了日本的剧烈变化。

  和中国在鸦片战争之后的长期沉沦相比,日本的崛起让人大为惊叹。尤其是在黑船事件过去40多年之后,曾经被日本人奉为师长的中国遭到了近邻的强硬入侵,中日甲午海战因此爆发。这一剧烈的颠覆,让中国人在情感上难以接受。然而即便是到了此时,我们仍然没有清醒的认识。我们依然纠结于在战争失败的后果中寻找替罪羊,将清政府视为万恶之源,将慈禧太后视为巨奸大憝。而在过去的40多年当中中国和日本之间的巨大差距,我们却丝毫不觉。

  这显然与现实相违背。大量对当时中国现实力量的考证,和身处其境当中的人物们的反应已经告诉我们:鸦片战争从一开始,就是一场中国不可能获胜的战争。这种不可获胜,从政治上而言是制度上的落后,从军事而言,是古老战争模式面对现代化战争的全面失败。然而国人长久以来积累的优越感,使得我们不愿相信地大物博、人才辈出的大国,对付不了欧美的蛮夷。长久的闭关锁国锁住了国人的眼界,也造成了之后天朝在这场战争中错误频出、荒唐连连的现象。

  单是对这场战争的定义,已经可见一斑。直到今天中国人对于这场战争的认识,依旧停留在虎门销烟的民族自豪感上,因此我们将这场战争称之为“鸦片战争”,潜台词是假如没有鸦片的进入,没有中英贸易的逆差,便不会有战争的到来。这种荒唐的认知一直蔓延至今,“落后即要挨打”的背后,骨子里却是中国人自负的情感。

  这种自负,从其时龙椅上坐着的道光皇帝而下,蔓延至整个中国。没有人相信“蕞尔蛮夷”会是泱泱中华大国的对手,尽管从知己知彼的角度来说,国人对于英国的认知少之又少。因此道光皇帝轻率地为战争定下了基调,在一种惩敌以扬威的思想之下,他坐在紫禁城里连下圣旨,指挥着千里之外的战争。甚至直到战争结束之时,他连广州城的地形如何都没有亲自考察过,就在上谕之中言辞激烈地批评琦善“被人恐吓,奏报粤省情形,妄称地利无要可扼”,“不知是何肺腑?”这番表达了皇帝强烈不满的上谕,成为了琦善一生的转折点。他不但在此后被革职抄家,更是背上了卖国的骂名。事实如何?顶替琦善的杨芳等人为了安抚皇帝,谎话连连,整个广东战场不再是清军和英军的战斗场所,反而变成了杨芳和奕山等人哄骗皇帝,以辞锋交战的瞒骗地。甚至就连“三元里抗英”的民间故事,都是夸大出来的。中英两国的战争,变成了清王朝上下的交锋,岂不是荒唐?

  正因为如此,当事实已然瞒不住,清军一败涂地,被迫签下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时,道光皇帝悲从中来,在圣旨中郁闷地写道:“朕自愧自恨,为什么事情会发展到这样的地步呢?”他显然弄不明白,以我天朝上国的实力,到底为什么竟然被这群“蕞尔夷民”逼迫到如此地步?

  其实这件事原本也很好明白,道理就在清政府本身。首先是茅海建先生在《天朝的崩溃》中提出的大量事实证明,道光皇帝的剿匪灭英,根本就是纸上谈兵,胡吹大气。不要说是知彼,就是连知己都没有做到。这一点单从广东战场一隅的变化就可知。他痛斥琦善卖国,不知道是什么居心,但偏偏顶替琦善的杨芳、奕山、伊里布没有一个不是和琦善抱着一样的想法。相反恰恰是因为琦善的直言让他们揣摩到了上意,所以才会有道光皇帝接连受骗而不自知的局面出现。最后到任的伊里布更是完全忤逆了上意,不但不和英国人打,反而一到广州就开始求和。难道真的是因为清王朝的官员们腐败堕落,天良泯灭,到了连皇帝也不放在眼里了吗?

  不是。一个琦善的出现,勉强可以算做是“卖国”,但连续几任都是一样的态度,只能说明伊里布们和琦善一样看到了一个事实:那就是这场战争根本就打不赢。打不赢的战争还要打,只能是自寻死路,所以从琦善到伊里布,都主张求和,区别只在于琦善直言进谏,伊里布等人阳奉阴违而已。既然如此,问题自然就出在了道光皇帝的身上。因为他是这荒诞一幕的总导演。是他痛斥琦善“卖国”,勒令奕山“战(英军)而胜之,务使该夷片帆不返”,又让杨芳等人痛剿英匪。他在下发的上谕当中轻蔑地称英国人为“蛮夷”、“滑虏”、“性等犬羊”,可见高坐龙椅上的道光皇帝,根本就对事实的情况一无所知,一点不把英国人放在眼里。初到广州的杨芳正是看到了这一点,在给道光的奏折当中大谈自己在广州何处何处布防,因为知道皇帝看不懂广东的地理,所以胡吹海吹,不怕被戳破。结果果然不错,一篇奏折看得道光皇帝一头雾水,只能安慰性地称赞杨芳说“看了你的奏章,朕心里的烦闷稍解。”事实上他压根就不知道杨芳提到的地名都在何处,只能在遥远的北京凭借自己的想象去操纵这场战争,把军事斗争变成了行为艺术。这样的仗能打得赢,那才是怪事。

  事实上在整个鸦片战争的过程当中,道光皇帝表现出的,都是一种无知和颟顸。他本身不是一个雄才大略的主子,也缺乏分辨思考的能力。英国人的鸦片来了,他安然享受,甚至是颇为恋栈,给全国的臣民们开了个坏头;等到林则徐力主禁烟,以现实的分析来让他清醒的时候,他又力主禁烟,并且给予林则徐极大的信任;英国人的船舰来了,一路开到了天津,他又觉得大事不妙,又推翻了林则徐的理论,把他革职查问,让琦善去谈判;等到琦善谈判不成,他又觉得有失国统,于是下令开战。如此反反复复朝令夕改,如何能够让大臣们能够一心一意地为国家办事,为皇帝办事呢?  所以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归根结底其实是帝国皇权走到了尽头的标志。帝国的一个问题是:皇帝不灵光,大臣们就只能跟着不灵光,这叫“顺应上意”。大臣们一旦不灵光了,国家机器也就自然而然要出问题。所以战争的失败,其实就是皇权的失败、制度的失败。如果不是中国的地方大,池子深,外国人不知道怎么趟过,再加上各国之间彼此如何分配没有定论,需要一个代理人暂且管理住地方,大清帝国怕是早就要完了。

  当然道光的问题也不是他一个人的问题。因为他缺乏实际经验。这种实际经验的缺乏,是制度的原因,与他本身的智商无关。帝国的皇帝们连出趟紫禁城都难,更何况是考察其他省份?所以他不知道广州是什么情况,不知道军队是什么情况,更不知道战争是什么情况。他的所有认知,都来自下面的臣子。偏偏这样一个缺乏视野、缺乏实践的人物,正是帝国一切事务的最终定夺者。皇权制度的荒诞,注定了帝国不能长久。这也是为什么历史上的贤君,大多来自开国的前几代皇帝的原因。因为他们见识过现实,了解现实,知道问题出在哪里,有励精图治的想法,也有治国平乱的经验和本事。但一代代再往下,就只能是坐井观天,胡思乱想了。

  鸦片战争失败的根本,在于中国的全面落后。在这种落后的局面下,失败不可避免。清政府的无能是毋庸置疑的,闭关锁国的现实让国人完全不知英吉利,不知道世界已经运行到了工业时代。这种无能来自于封建制度的累积,也不能全盘算到清政府的身上。以清政府的无能来做道德上的批判是苍白无力的,战争的结果本就是国力的比拼,既然没有任何赢的可能,求和就是最好的出路。鸦片战争之后最大的问题在于,中国人没有对此进行深刻的总结,换而言之没能全面推翻清政府,彻底将封建君主制打入到历史的角落。于是就有了日本在之后全面超越。

  清政府在两次鸦片战争的炮火中飘摇不定,又撑了70多年的时间。这70多年的时间,在今天看来是一段极为黑暗的时光。有意思的是,当日本社会的中下层武士们积极地组织力量推翻幕府推动日本维新之际,中国的义和团却打着“扶清灭洋”的口号勉力地支撑摇摇欲坠的清政府。这并不是民众的错,而是知识界的原因。“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背后,依旧是守旧的力量在作祟,将清政府将塌的危墙扛在自己肩上。由此来看,孙中山先生确实是中国历史上的伟人。假如没有他的出现,中国的黑暗,还不知道要存在几许。

读后感大全为你精心推荐:
读后感 | 小学生读后感 | 初中生读后感 | 高中生读后感 | 观后感

  想了解更多读后感网的资讯,请访问: 读后感

本文来源:https://zw.liuxuequn.com/z/4870294.html
延伸阅读
在完成文章写作的时候有可能遇到写作瓶颈,会不由自主地想去借鉴一下范文写作。想必你此时正在为范文而犯愁吧?今天编辑整理了读《人间失格》有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本文!读《人间失格》
2023-05-19
以下是留学群为大家收集的“读后感爸爸”。书是人类的明灯,帮助人类打开黑夜的大门,作品让我们的心灵变得富足。我们可以将读完书后所获得的收获写成一篇读后感。仅供参考,我们来看看吧!
2023-05-19
一本有益于身心的图书是我们珍贵的精神财富,在读过作者写的作品后,我的内心与里面的情节产生了许多共鸣。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的做当下心得感悟的记录了,那么要如何,才能在笔走龙蛇下写出心
2023-05-19
《超越》读后感【篇1】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这个故事让我不禁潸然泪下。在一个极度缺水的沙漠地区,每人每天用水三斤。但这儿不仅住着人,还住着牲畜,这点水哪够呀!有一天,一头牛渴极了,挣
2023-05-19
《受戒》读后感篇1以往,不止一次地置身于《受戒》中的桃花源,在那里我仿佛来到了一个原始的乌托邦,一个宁静美妙的世外桃源,并不顾一切地爱上了它!那是一片梦想的乐土,确切的说,这是一个
2023-05-19
阅读能增长阅历,能学到许多的道理,在阅读了读书感书名后,我被深深地吸引。写下读后感,记录下自己青春的点滴和思考。留学群编辑针对“崩溃读后感”的话题为你特别整理了资料,更多信息请
2023-04-23
我们为您提供了童年1000字读后感。读后感是只看完了一本书之后,将具体的感受和得到了启发写出来的文章,刚接触书籍时,仔细阅读书中的情节,我们会产生自己的想法。面对这些感悟,我们应该
2023-03-20
轮椅霍金读后感【篇1】这天,我们学习了《轮椅上的霍金》这篇课文,霍金是英国剑桥大学应用数学及理论学系教授,当代最重要的广义相对论和宇宙论家,是本世纪有国际盛誉的伟人之一,被称为在世
2023-01-16
感言是指对一些活动或者事情有感而发表的文章,感言给予了我们表达内心的机会也鼓舞了别人。当我们在一些重要的获奖场合或者其他重要场合,会上台发表一下对于某些事的感言,你知道哪些优秀的感
2023-03-29
作品这部作品用最朴素的语言塑造了最形象的人物。写读后感首先要读懂原文,要准确把握原文的基本内容,我们整理了关于儿女的读后感,并分享给您,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你能喜欢!关于儿女的读后
2023-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