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群

目录

中国震撼读后感精选

字典 |

2023-06-01 17:34

|

推荐访问

中国震撼读后感

【 liuxuequn.com - 读后感 】

中国震撼读后感 篇1

  在写这篇读后感前,我想先声明自己的立场和视角,我是以一个稍有受教育经历的普通社会青年的立场和身份来欣赏和评述此书的。相比起作者北京大学教授和社会科学院院长的身份和地位,我似乎没有资格和阅历去评判此书,但作为中国人,作为书中普通百姓的原形,既然要写观后感,那我也就斗胆说一说自己的读书体会,年纪尚轻,阅历尚浅,积淀尚浅,不足狭隘之处在所难免,还望阅者海涵。

  现在来说一说这本书,此书我只读了个开头,甚至可以说只看了几页。并不是书不精彩,也非是观念不合而不愿再读,只是时间仓促而已,只匆匆一瞥目录及开篇引言,以求对全书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好在中国人写书,而且是写上了档次的书,基本都还是有开门见山的好习惯,文章的开头都讲究阐明主体,要求言简意赅,所以依稀还是能对作者的思想有个大致的了解。

  扯了这么多,现在引出我的观点,就像韩寒说过,人的人生观价值观没有好坏对错之分,却有贵贱之分。韩寒是何许人,或者这话是不是韩寒第一个说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觉得他的话比较符合国情,也符合现代人的追求。写这类书时,作者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其立足的根本,所以依稀我们也可以看到作者的追求。因此,这话来衡量此书倒也勉强有据可依。当然,无所谓贵贱之分,只是应归结为不同的观点由不同的背景经历和立足点所支撑!所以,含蓄地说,作者和我们普通百姓活的,似乎不是一个世界。

  让我们来看一看着书的内容,既然我只看了目录和引言,那自然也就只有谈这些的权利,毛主席说过,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嘛。这点似乎社科院的院长是有足够的发言权的,他们手头有研究人员提供的社会各界方方面面的“统计数据”,他们能够引经据典,他们的格局显然更高,阅历显然更广……一句话,他们所站的高度决定了他们目光的焦距。就此而言,他们的依据、他们的立场便是他们眼中的世界,他们的阐述肯定是客观而公正的,所谓的质疑,大概顶多只能执着于所谓的权威数据而已了吧。

  引言中提到了西方预测1989年中国崩溃,苏联解体后中国要离析,邓小平辞世后中国要大乱……以此来描绘出西方就是个笑话。可我不禁要问,这西方究竟是谁?多少人?是否主流?有多少真正存有严谨和真意?用大家都一笑置之的笑话来论证中国的强盛与西方的愚昧,是否妥当?难道没有哗众取宠的意思么?

  而就“国内种种原因,不少人对自己国家的崛起心存疑虑”的问题,简单地把一些人只认同西方模式作为典型,还藉此来引出有国际事业的人都有“中国的崛起是不争的事实”的论据,是否有混淆视听,避重就轻的嫌疑?稍微受点教育的人都知道事务的两面性,美中文化观念,每种社会形态都依托时代的局限有其优点与缺点,西方固然有其好,也自然有其坏。过分的夸大某个面都只能引起误读。然而事物之间又确实存在比较性,简单通过片面的放大对手不足和强调自身的无懈可击,都是掩耳盗铃的作法。其实坦然地说,我们不需要和西方比,如果我们做好我们自己,如果人民能安静乐业,社会能和谐发展,其乐融融,谁又会分心在意西方怎么样呢?从作者的引言及后面的一些话,字里行间,不难看出作者似乎笔墨较多地都是在围绕西方模式的不足,中国的各种神奇数据作文章。关于百姓的生活和幸福,社会的各种现象,作者却只言片语,避而不谈。我觉得这种思路很有趣,难道这些问题不需要我们正视吗?我不会简单粗俗地用“国进民退”的观点来表达此类现象,但我觉得,确实需要有人来认真而慎重地正视这些问题,并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思考解决之法。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与作者的出发点其实是一致的,作者引经据典,附带生活经历的论证也为广大爱国青年提供了一些新的视角。我们从小就受到教育:读书,要信,也要质疑;能举一反三,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因此,我坦然地表达观点,藉此汲取养分而成长,并力求自我完善。有此文,自己也颇决意外,心中点点温暖,依稀证明着自己不灭的爱国热情。

  生活需要不断感悟、积累与沉淀。此文在我看来也该行至尾声了,最后,想借用最近在郎咸平博客里的话来结束,准确地记不得了,只是记得大致意思是:社会越来越冷,“愤青”几乎消亡,而“淡定”之人却越来越多。社会各阶层的人都不快乐,政府不快乐,房地产商不快乐,老百姓不快乐……而他所看到的解决之法是沟通,真诚地沟通!

中国震撼读后感 篇2

  近一段时间,人民**、光明日报等多家媒体都不约而同地刊登了专家学者们的书评文章,这些书评指向了同一本书——张维为教授所著的《中国震撼——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崛起》。这本书何以有如此大的魅力?带着这样的疑问,我翻开了《中国震撼》。作为走过100多个国家、专注研究现实政治的作者,张教授对中国模式和中国道路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和深刻的理论总结,文字通俗易懂,叙述清晰,许多论断不乏精辟独到之处,通读下来颇为畅快。

  作者是深谙中国人谦虚谨慎、韬光养晦的秉性的,因此开卷第一章就从“不再误读自己”说起,总结了中国崛起这个不争的事实。告诉国人,中国发展时至今日,我们已没有理由缺乏信心。对于腐败、环境污染、贫富差距这些目前中国存在的问题,作者也没有回避,而是通过不同国家的对比分析,告诉我们这既是发展中的矛盾,也是许多发达国家还没有解决的普遍矛盾。与我们惯常思维不同的是,作者强调要先肯定自己的成绩,在此基础上再逐步解决困难。的确,为百年屈辱史所累的国人当下的问题,就是太不自信。就像面对“半杯水”,很多人只看到空的一半,而看不到满的那一半。殊不知,困难是要解决的,但需要一步步来。正是有了发展,才能有谈下一步问题解决的资本。不肯定这一点,下一步的发展就是无源之水。过去承认中国落后是实事求是,今天承认中国的巨大进步也是实事求是的。风物长宜放眼量,我们应该做一些未雨绸缪的长线思考,我们需要新的大国意识,需要自己的话语权,需要更加理性从容的国民心态。中国崛起至今日,我们应该确立自己作为一个“文明型国家”的文化自信。

  在这本书中,作者首创了“文明型国家”的概念。他认为,今日中国的崛起不是一个普通国家的崛起,而是代表了一种不同性质国家的崛起,是一个五千年文明与现代国家重叠的“文明型国家”的崛起,是一种新的发展模式的崛起。与此相对应的,作者通过大量的事实说明陈述了一个道理:“没有一个非西方国家取得过模仿西方模式的成功”。对于这种说法,我深以为然。这不仅仅是一种振奋人心的说法,更是一种充分认识自我、是一种建立在在中国这个具有5000年文明历史和960万平方公里广阔疆域的与众不同的华夏大国的国情分析和当前历史阶段分析的基础上的必然结论。

  如果说我国与诸多非西方国家在民主、文明发展过程中的最大差异,我认为,那就是悠久历史所沉淀下的智慧“求同存异”与西方民主彰显自我所要求的“为我独尊”所导致的差异。这并非是说西方的形式民主多有不当,而是说当有其存在的基础,它的基础是一个个独立的民族个体,而非一个有着56个民族14亿人口的庞然大物。

  诸多非西方国家,诸如前苏联、前南斯拉夫、菲律宾等等,包括现在的利比亚、叙利亚等等,采取程序民主以后的经历和遭遇验证这一点。在这些国家,由于原本存在着的种族、族群、宗教、地区、历史差异,“一人一票”制民主迅速撕裂了原有的伤口,使得本来就难以磨合的各种利益不同的群体摩擦升级,加速了社会的分裂和冲突。在贫困仍然困扰着的国家,文盲和穷人被轻易地拐走了他们的选票,转而为政治家族或者各政治利益集团所用。张维为一再强调政府的整合能力,在本身就有诸多矛盾且社会并不稳定的国家和地区,起着多么重要的作用。这一点,我也深信不疑。

  “文明型国家”的最大的智慧就是“求同”,因此我们有能力汲取其他文明的一切长处而不失去自我,未来也会沿着自己特有的轨迹和逻辑继续演变和发展,并对世界文明作出原创性的贡献。这正是小平同志所讲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要义所在。

  今年,是我们党90华诞,也是“十二五”开局之年,站在历史的新起点,党中央提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统筹兼顾、改革创新。前进的号角已经吹响,正在经历“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的崛起已不可阻挡,中国发展的道路虽然还会有曲折坎坷、充满风险,但只要我们抓住机遇利用好自身优势前景依然一片光明。

中国震撼读后感 篇3

  “中国以西方不可认可的模式迅速崛起,给世界带来了相当的震撼。”本书从经济、政治、社会三个角度阐述了中国作为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崛起”,同时阐述了“西方模式”的困境,观点深刻,表达了其对中国“崛起”的自信与乐观,有一定的启迪作用,引发了读者对中国“崛起”的点滴思考。

  谈到“崛起”,会让我们自然而然的想到另外一个词“衰落”,那么中国的衰落源于“何时”、“何故”呢?一般观点认为:中国的衰落是从19世纪欧洲工业革命之后突然开始的;中国近代的衰落是由于长期的封建专制统治造成的。这种观点有一定的道理,但这个问题也不能一概而论,文景之治、开元盛世、宣仁之治也同样是发生在封建专制统治下,可见,把中国近代的衰落完全归结于封建专制是不全面的。近代中国衰落的本质是封建制度对资本主义制度的落后,更深一步挖掘其原因,可以归纳为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实质上打断了中国历史正常的发展过程,在宋明时期出现资本主义的萌芽被游牧民族的野蛮奴隶制度所取代。这种历史的倒退,事实上封杀了中国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通路。奴隶制的落后生产关系显然不能适应近代中国的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需要。中国社会因此逐渐的走向衰落,百业凋零,人民困苦不堪,在近代西方殖民主义者的坚船利炮敲开了东方的大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悠远历史,创造过伟大华夏文明的天朝大国迅速的沦为了西方殖民主义者的盘中之食。

  再来看看中国崛起的步伐:1979年以来,中国的GDP增加了18倍,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于2009年超越德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的出口国,中国成为了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经济的腾飞是中国崛起所被世人所关注的,然而我们在建国至今,特别是在改革开放至今的崛起,还得到了什么,又失去了什么呢?发展的惊人速度又隐含了些什么?这是值得我们从中国发展道路上去认真思考的问题!

  震撼中国一书提及了几个中国崛起的特有关键词“实事求是”、“民生为大”、“整体思维”、“良政善治”、“选贤任能”、“和谐中道与和而不同”、“兼收并蓄与推陈出新”等。结合作者的思路,我们可以来看一看中国崛起是否真正有效地兼容了这些要素。首先来看“实事求是”,毛泽东把这个理念定为中国革命成功的思想精髓,邓小平也讲其确立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指导思想,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但是我们往往忽略了关键点,即检验真理的标准是什么?检验的标准应该为国家的活动是否有利于人民的整体利益。但实际上我们在发展过程中的重大国家政策往往都趋向了少数集体的利益,使得贫富差距日益增大,社会矛盾日益凸显,这是其一。其二,我们在发展中又越少了“实事求是”的另一个方面即“批评与自我批评”,党和政府在治理国家的时候应该时刻坚持三个原则,即政府的一切言行都必须对人民群众负责;按照群众的意见来决定政府的方针和政策;根据群众的意见来检验政府的对错与得失。而要做到这些,靠的就是感觉发现问题、面对问题、勇于承担的“批评与自我批评”精神!“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是我党与时俱进应该时刻坚持的古训与内在动力源泉!再谈“民生为大”,中国人有“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箴言,这也是中国过去三十多年改革开放的一条重要经验,全力消除贫困,努力改善民生。的确我们在改善民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但是,若把民生工作放在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上来看,当中的不足和问题还是值得进一步分析的。先列出几个数据:三峡项目总投资2000亿;世博会直接间接投资近4000亿;背景奥运会直接间接投资近1。5万亿;高铁总投资近1。8万亿。这些中国崛起中的重大活动、项目的耗资之巨大,很难让我们对社会底层的老百姓有一个明确而公平的交代。确实,我们在民生工作中的还要注意很多问题:1、社会财富分配的严重不均;2、物价上涨过快、就业压力增大的严峻形势;3、矛盾十分激化的住房问题;4、教育、医疗等方面的生活压力;5、不可忽视的环境问题等等。

  回过头来我们再来看看中国崛起的表现和其说法的体现在哪?最简单的一个句话,即为“经济的腾飞与国际影响力举足轻重”。但我们自己要充分认识到,一个国家的崛起仅仅看经济因素本身就是一个误区,一味的强调经济发展,而忽略了对社会法制、道德、文化等领域的建设是会存在很大的隐患的,这种隐患如同慢性毒药,虽然不会产生强烈的社会矛盾,但是却伤害了国家发展的根本,会让我国的崛起没后劲、无可持续性,甚至产生诸多恶性循环的负面社会效应。再看“国际影响力”,中国作为第二大经济体,主要体现为廉价的劳动力和强大的购买力;这恰恰反应出中国发展中的畸形模式所带来的严重贫富差距。当然城乡差距加大、腐败问题、环境问题等等都应该时刻为我们敲响警钟。社会大背景下的浮躁风气亦无所不在,高速低质的经济发展模式和严重的产能过剩、高校的学术造假与行政官僚主义、比“豆腐渣工程”更可怕的“面子工程”、“政绩工程”、政府的公信力严重下降和社会诸多不安因素。我们应该警惕了!再看看社会价值观的扭曲、道德的沦丧,人们把欲望当做理想,把麻木当做深沉,把怯懦当做稳健,勇敢是莽撞,执着是偏激,求真是无知,老人摔倒不能扶、红十字会丑闻,太多的社会道德与价值底线被击穿。再看媒体舆论的不作为与错误引导,从才华横溢的“吴中四才子”、到忧国忧民的“民国四公子”再到当今庸俗不堪的“京城四少爷”,中华传统美德何在?中华新的崛起又何在?

  中国作为一个东方古国,有其深刻的底蕴与内涵,在本质上是与西方新的价值体系有差别的,这就决定了我们不可能照搬西方的模式,同样也决定了中国不可能与西方国家成为所谓的真正的朋友。正因为如此,我们应该挖掘自己好的传统、学习西方优秀的经验,有古人的古训领路,有西方的经验带路,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去好好的经营这个国家呢?有什么理由不去好好的照顾善良而纯朴的老百姓呢?

  天助自助人,中国崛起之前,更应该好好地觉醒!

中国震撼读后感 篇4

  中国近30年发展创造的经济奇迹,是非常伟大的。中国房地产是中国经济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总结中国模式离不开房地产,进行中外对比也离不开房地产。

  中国人向来特别谦虚,总是爱用国外的语言体系来衡量中国的情况。这样一衡量,就麻烦了,没自信了,没话语权了,没自己的模式了,也没了对未来的信心。这是错的,我们不能完全套用国外的理论体系,得总结经验形成自己的评价体系。即便要用国外的,也要把它的实质情况搞清楚,然后再进行比较。

  中国的平均温度没有意义

  20XX年中国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二,一跃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是按人均计算,却只能排到一百名以后,真是一会儿膨胀,一会儿难受。为什么会陷入这么麻烦且说不清楚的境地呢?是因为我们对中国本身没有进行细分,这是有问题的,我们不能用一种标准来判断全中国的情况。

  打个比方,拿气温来说。日本、韩国和台湾地区可以说平均气温多少多少,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但就全中国说平均气温,是没有意义的,因为从中国最北的漠河,到最南的南沙群岛,有时气温相差好几十度。所以,如果总是用国际通用的语言或标准来描述中国的情况,就有可能总也描述不清,甚至越描越乱。中国的事得分片儿来说。说平均气温,如果分成东北、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西北、青藏高原,就会相对比较准确了。分析中国经济、中国房地产也一样。

  准发达板块与发展中板块

  我们一提到北京、上海、深圳的房价,就说高得离谱,完全可以跟纽约、东京、香港比了,而中国人均收入在世界排名很低,这个悖论让中国房地产人都很纠结。如果懂得中国即世界,我们就能知道,中国即使是房地产行业,也要分块儿来讲。我们不能把整个中国跟一个欧洲国家比。事实上,中国光苏州一个城市的人口就跟瑞士差不多,所以拿苏州跟瑞士比就比较合适,如果拿整个中国跟瑞士比,那人均就没法比,就好比拿大海比小湖,容易对比出问题来。

  中国的房地产也可以大概分成两个板块,一个以东南沿海及一线城市为主,以北京、上海、广州、深圳为代表,这个板块叫准发达板块。另一个叫做发展中板块,就是中西部地区,这个板块更大。

  比的应该是家庭净资产

  用购买力平价来说,可以认为准发达板块人均GDP大概接近中等发达国家水平。那么中国整个发达板块经济总量有多大?大概是30个中等欧洲国家之和。单单一个上海的经济总量,就接近芬兰一个国家的量,相当于两个希腊了。中国几个一线城市的公共投入,像是地铁、高铁以及体育馆、图书馆等,都是参照国际一流标准进行设计和建造的,比如上海的磁悬浮列车、北京的首都机场3号航站楼等。这样看来,上海、北京正在跟纽约、东京这些世界上最发达的城市比肩,广州、深圳等也是一样,瞄准的是世界最发达的城市。

  再来看人均情况。如果按照纳税收入来比,中国人均收入很低,世界排名很靠后,甚至落后于阿尔巴尼亚、罗马尼亚、菲律宾、泰国这些国家。但中国的情况实际上是人为偏低,因为中国人的很多收入是没有计入纳税收入的,我们和其他国家不在一个同等可比较的范围内。深圳农民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表面上看,他们几乎没有收入,但在深圳人人都知道当地农民非常富裕,有好几套房子在出租,这些却都没纳入收入统计。这样比就显然不对了。

  应该比什么呢?应该比家庭净资产,即家庭总资产减去负债。这么一比,我们可以发现中国沿海板块的家庭净资产不比美国家庭差。去年的统计,美国中位家庭净资产约合60~70万人民币,而中国沿海板块家庭比这高多了,甚至城镇也跟这差不多。当然,美国有过度消费、过度借债的问题,而中国人很勤奋、很省钱。但即便这样,也是可比的。美国次贷,就是信用低、还债能力低也给你贷款,而在中国则绝对不给你贷,当首付涨到3成甚至5成时,楼价却都不跌,这是解释为什么中国沿海房价高的原因之一。这其中很多疑问需要解开,否则房地产从业者都没有自信了。

  两个板块间的互通与流动

  中国同时存在着一个准发达板块和发展中板块,这使得中国的未来更有前途,因为准发达板块和发展中板块之间有人口流动。中国每年新参加工作的人口中,仅包括大学和高中毕业的知识青年就将近1300万人,这相当于一个欧洲中等国家比如捷克的人口。而由于中国人有着共同的文化和语言,又减少了这种流动性的障碍。再加上高铁的四横四纵,连起整个中国,使得中国的未来有很多可能性。

  如果是一个小国家,例如瑞士以手表为主要产业,如果手表卖不动,国家就有可能出现问题。而中国有很大的腹地,像是现在准发达板块的生产成本高了,便可向发展中板块转移,富士康、TCL这类企业正在进行这种转移。中国的沿海发达板块带动内陆发展中板块,两个板块之间的互动推动中国城市化进一步加强,决定了中国的未来。

  这就是中国的情况,不能简单地去跟其他国家做比较,要不然无法弄懂中国房地产市场。研究中国问题要有国际视野,但又不能简单套用西方的语言模式和话语体系,这有利于目前中国解决自身问题。

  注解:购买力平价: Purchasing Power

  Parity,简称PPP,又称相对购买力指标,是一种根据各国不同的价格水平计算出来的货币之间的等值系数,使我们能够在经济学上对各国的国内生产总值进行合理比较。现行的货币汇率对于比较各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将会产生误导,购买力平价汇率对于比较不同国家之间的生活水平较精准。

中国震撼读后感 篇5

  中国的发展有属于自己的模式,这种模式并非完美,但其总体的成功还是令那些采用西方模式的非西方国家望尘莫及,而西方国家本身也因此而受到了震撼。

  但在国内,由于种种原因,不少人对自己国家的崛起仍心存疑虑,他们对这种特殊的中国模式产生怀疑,甚至认为中国走这条道路,是死路一条。但事实上,《中国震撼》这本书告诉我们中国此刻的崛起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在这本书中,作者首创了文明型国家的概念。所谓文明型国家,就是摆脱了西方学者把民族国家与文明国家对立起来的思维方法,能够把这两类国家的长处结合在一起的国家,这是他的创见。他认为,今日中国的崛起不是一个普通国家的崛起,而是代表了一种不同性质国家的崛起,是一个五千年文明与现代国家重叠的文明型国家的崛起,是一种新的发展模式的崛起。

  与此相对应的,作者通过大量的事实说明陈述了一个道理:没有一个非西方国家取得过模仿西方模式的成功。

  对于这种说法,我深以为然。这不仅仅是一种振奋人心的说法,更是一种充分认识自我、是一种建立在在中国这个具有5000年文明历史和 960万平方公里广阔疆域的与众不同的华夏大国的国情分析和当前历史阶段分析的基础上的必然结论。

  文明型国家的最大的智慧就是求同,因此我们有能力汲取其他文明的一切长处而不失去自我,未来也会沿着自己特有的轨迹和逻辑继续演变和发展,并对世界文明作出原创性的贡献。这正是小平同志所讲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要义所在。

  可以这样说,我们现在进行的改革不是转型,而是一种创新汲取别人之长但不放弃自己的优势。中国既是一个文明型国家,同时又是百国之合。历史上中国也是成百上千的国家慢慢整合起来的。这种国家的特点,四个超级因素,人口、地域、历史、文化,是我们最大的优势。我们有世界上最充沛的人力资源,有最大的市场,有其他国家难以比拟的地缘优势,有自己悠久的历史传统,有独立的思想体系,有世界上最丰富的文化资源。

  如果我们放弃中国模式,转而照搬西方模式,我们的四大特征、四大超级因素,很可能一瞬间就转变成我们最大的劣势,就是百国之合变成百国之异。百国之合的人口成为中国混乱动荡的温床,百国之合的疆土成为四分五裂的沃土,百国之合的传统成为不同传统对抗的借口,百国之合的文化成为不同族群冲突的根源。

  苏联和南斯拉夫的解体有多种原因,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它们的政治精英、知识精英完全为西方话语捕获,最终导致国家解体、经济崩溃的世纪浩劫。

  这篇文章中,首节的不再误读自己留给我的印象最为深刻,他总结了中国崛起这个不争的事实。告诉国人,中国发展时至今日,我们已没有理由缺乏信心。对于腐败、环境污染、贫富差距这些目前中国存在的问题,作者也没有回避,而是通过不同国家的对比分析,告诉我们这既是发展中的矛盾,也是许多发达国家还没有解决的普遍矛盾。

  与我们惯常思维不同的是,作者强调要先肯定自己的成绩,在此基础上再逐步解决困难。的确,为百年屈辱史所累的国人当下的问题,就是太不自信。就像面对半杯水,很多人只看到空的一半,而看不到满的那一半。殊不知,困难是要解决的,但需要一步步来。正是有了发展,才能有谈下一步问题解决的资本。不肯定这一点,下一步的发展就是无源之水。

  过去承认中国落后是实事求是,今天承认中国的巨大进步也是实事求是的。风物长宜放眼量,我们应该做一些未雨绸缪的长线思考,我们需要新的大国意识,需要自己的话语权,需要更加理性从容的国民心态。中国崛起至今日,我们应该确立自己作为一个文明型国家的文化自信。

  中国文明型国家的崛起,会是人类现代化历史上最精彩的一幕,这种国家的崛起对世界影响的深度、广度和力度,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中国具有超大型的规模,在改变自己之后,就要开始改变世界。

中国震撼读后感 篇6

  研讨“中国模式”的书和文章很常见,但近段时间多家媒体报纸都不约而同刊登了大量关于《中国震撼》的评论性文章,不由得让我对这本书有些好奇,借此机会,仔细阅读,收获颇丰。

  本书对中国的崛起作研究,通俗易懂,不局限于学术性讨论,以对话性的文体在平等的视野下审视中西文明,认为中国的崛起是一种“文明型国家”的崛起。提出了“两大板块”的概念,阐述“文明型国家”的八个特征,在分析中国模式的八大特点的同时梳理出八大中国理念并揭示民主和人权的真谛。作者以清醒的自信,确凿的事实,正确的逻辑,深刻的剖析,亲和的解疑,充分的说理,总结了中国模式的所有特点,让人们的看到了一幅全面的中国崛起的图景,看到了五千年文明的厚重积淀、文化传承带来的民族凝聚力以及独特的政治、社会、经济形态所创造的中华民族复兴的希望,激发大家对国家发展的信心,让整个中华民族的心为之震撼。

  文明型国家的震撼

  本书首次提出我国是将“民族国家”与“文明国家”的优点结合在一起的“文明型国家”的概念。 “文明型国家”的最大的智慧就是“求同”,因此我们有能力汲取其他文明的一切长处而不失去自我,未来也会沿着自己特有的轨迹和逻辑继续演变和发展,并对世界文明作出原创性的贡献。这正是小平同志所讲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要义所在。中国的发展,固然有中国经验、中国道路、中国模式,但中国在快速变化中,同时也在吸纳世界文明的成果。我们善于学习别国经验,同时能正确认识我国国情。无论是选拔和选举结合的选贤任能制度,社会和国家大规模互动的.社会模式还是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经济体制都证明我们现在进行的改革不是转型,而是一种汲取别人之长但不放弃自己的优势的创新。中国是不断产生自己模式的内源型主体文明。过去30年,我们实际上就在不断创造自己的模式。奥运会、世博会、高铁建设、城市化、新能源革命等都形成了自己的模式,为世界的发展贡献了经验。

  新的发展模式的震撼

  正是“中国以西方不认可的模式迅速崛起”所以“给世界带来了相当的震撼”。中国的崛起是一种发展模式的崛起,展现了“中国模式”的独特魅力。这种“对外是推动和谐世界建设,对内是倾力建设和谐社会”的和平发展模式,更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非同寻常的奇迹。书中作者把中国发展模式概括为八大特点,即“实践理性、强势政府、稳定优先、民生为大、渐进改革、顺序差异、混合经济、对外开放”。 这个概括既是中国现代化发展历史的科学凝练的总结,也是中国与其他国家现代化发展历史的鲜明显著的区别。应该讲,经过新时期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30多年的发展,我们已经找到和形成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积累和凝聚了丰富的成功经验,创立和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世界政治经济发展模式带来原创性的贡献。

  民族自信心的震撼

  文章首节总结了中国崛起这个不争的事实,告诉国人,身处时至今日的中国,我们已没有理由缺乏信心。在肯定的同时,作者直面存在的问题,通过与国外发达国家比较,强调要先肯定自己的成绩,在此基础上再逐步解决困难。过去承认中国落后是实事求是,今天承认中国的巨大进步也是实事求是的。的确,为百年屈辱史所累的国人当下的问题,就是太不自信。就像面对“半杯水”,很多人只看到空的一半,而看不到满的那一半。殊不知,困难是要解决的,但需要一步步来。正是有了发展,才能有谈下一步问题解决的资本。不肯定这一点,下一步的发展就是无源之水。我们需要新的大国意识,需要自己的话语权,需要更加理性从容的国民心态。中国崛起至今日,我们应该确立自己作为一个“文明型国家”的文化自信。 我们应该对中国的政治制度有信心,对中国的发展有信心,对我们的未来有信心。

  为了崛起,中国走了一条无数仁人志士,抛头颅洒热血的奋斗路,在这条路上,无数烈士献出了青春和鲜血,染红了鲜艳的五星红旗。让我们秉承“文明型国家”和“中国模式”,坚定党的领导,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了国家的进一步腾飞扎实学习,踏实工作,不懈奋斗,用自己的力量推动中国这个‘文明型国家’的持续良性健康发展。

中国震撼读后感 篇7

  怀着激动与自豪的心情,认真拜读了《中国震撼——一个 “文明型国家”的崛起》一书。该书于2011年1月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作者是瑞士日内瓦外交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张维为。拜读这样的一部好书,自己的心灵受到一次极大的“震撼”。作者通过走访100多个国家与地区的所见所闻,以其独特观察与理性分析,丰富了“中国模式”的深层涵义,并提出了中国作为一个“文明型国家”崛起的命题。文风也是绝妙,不仅通过全球比较的方式,提供了大量案例,其理念浅显易懂;而且把握“文明型国家”这条逻辑主线将全书串起,也没有回避问题。该书的论述,也反复要告诉了我们,中国发展必须要走自己的路,“张维为去过很多国家,发现所有发展中国家,简单照搬西方模式的,没有一个是成功的”。

  《中国震撼》一书,开篇之首,就是以翔实的资料和确凿的事实,讲述了中国的发展和崛起。这不是一个单纯的理论问题,而是一个真真切切的客观实在。该书的鲜明特色之一是首创“文明型国家”崛起命题。中国的崛起不是一个普通国家的崛起,而是一个五千年连绵不断的伟大文明的复兴,是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崛起。“文明型国家”崛起的深度、广度和力度都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见的。这种“文明型国家”有能力汲取其他文明的一切长处而不失去自我,并对世界文明作出原创性的贡献。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稳步崛起。这期间,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引导的国家建设,在各方面都取得了丰硕的成绩。中国的发达板块,如北京、上海、大连等在许多方面已经远超美国纽约。在采用西方模式的非西方国家中,没有成功的例子,特别是用扶贫、现代化的程度等中国的标准衡量。这时候,我们不得不震撼,不得不反思许多问题。为什么采用西方模式的国家总体效果并不那么明显,而中国历经香港回归、金融危机依然高速发展?反观西方,从民主的发源地希腊,到金融危机的发源地美国,无不面临着政治、金融的问题。然而,国内一些学者继续宣扬唱衰“中国模式”。相反,中国的崛起,是一种发展模式的崛起,展现了“中国模式”的独特魅力。由此看来,中国的崛起不是一个普通国家的崛起,而是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崛起。

  我们理性认为,中国崛起的主要原因是坚持了自己的发展道路,既学习了别人之长,也发挥了自己的优势,实现了一种对西方模式的超越。中国作为“文明型国家”主要有八个特征,可以被简称为“四超”和“四特”。“四超”即超大型的人口规模、超广阔的疆域国土、超悠久的历史传统。超深厚的文化积淀;“四特”即独特的语言、独特的政治、独特的社会、独特的经济。这就使中国有世界最充沛的人力资源和世界最大的潜在市场,有其他国家难以比拟的地缘优势,有悠久的历史传承和独立的思想体系,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资源。

  《中国震撼》一书,中国震撼主要是三大震撼:和平发展崛起的震撼、发展模式崛起的震撼、政治价值观念崛起的震撼。

  中华文明,作为一个数千年绵延不断的强势文明,又在过去上百年的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从别人那里学到了很多东西,而且对这些东西进行了消化、转化、再创造,我们国家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一系列做法和标准,这样的发展模式和话语是一定会影响世界秩序演变的。专家预言:待中国整体实力超越美国之后,整个世界的政治、经济和思想版图都可能随着中国这个“文明型国家”的崛起而发生深刻的变化。西方话语独霸天下的局面将寿终正寝,各种旧的指标体系将被修正,各种新的指标体系将应运而生,中国模式和话语体系将被全世界承认。

  拜读了该书的我,清晰了解和认识了中国崛起的事实、中国崛起背后的文化内涵。也深深明白了一个道理:中国的崛起,是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崛起,中国的崛起,是“中国模式”的崛起。

中国震撼读后感 篇8

  今年是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四十年前随着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中国结束了革命与狂飙的年代,走上了理性与和平的全新道路,四十年过去了,我们的改革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位,国际地位空前提高,在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的日子里,我们回顾历史,不胜唏嘘,历史的道路是曲折的,也是在不断摸索中前进的,前人的努力与局限,经验与教训,如今都已经成为一笔历史的财富,让人深深的回味。

  最近读了张维为写的《中国震撼》这本书,写的是我们中国作为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崛起,如何运用大国的韬略和智慧、如何利用好自身的优势和丰富的传统、如何在前行的道路上具有自己的特色、如何给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带来巨大的改变,以独特的观察力和理性的分析,丰富和诠释了“中国模式”的深刻涵义。通过本书对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风雨历程的理解就更加深入人心了。

  一种发展模式的崛起。中国崛起的背后是自己独特的发展模式,其有八大特点:实践理性、强势政府、稳定优先、民生为大、渐进改革、顺序差异、混合经济、对外开放。这些都是作者对30多年中国改革开放经验的总结,也是对中国崛起的基本特征与发展经验的基本概括。其中高铁的出现可谓是体现了中国发展模式背后的基本思路,书中也专门提到了高铁奇迹与中国标准的种种联系。高铁作为一种新兴技术,已在中国逐步推广并且发展,也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及热烈讨论。“引进先进技术、联合设计生产、打造中国品牌。”是建设高铁的指导方针,具体来说,就是先利用中国巨大的国内市场优势、通过谈判让世界四大公司转让部分高铁技术,然后组织自己十多万的科研人员对引进的技术进行消化、整合、创新,最终形成中国自己的高铁技术,这也是中国模式的战略思路:既学习别人之长,也发挥自己优势;在对别人之长进行学习、消化与整合的过程中,大胆创新进而形成自己独特的东西,实现对西方标准的超越,并最终影响世界。沿着这种思路,推进各种改革和创新的成功率就相对变大了。中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底子薄、基础差、资源缺、人口多、发展不平衡,各种不良现象如城乡差距、腐败问题、房价问题等也一直存在,如果没有一个合理的发展模式,没有一个坚强有力的政府领导和组织,那么想要为人民做实事、做好事、多做事都是不可想象的,想要保稳定、促发展也就无从说起了。因此,中国震撼了全世界!

  回顾中国改革开放以来这些年,中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极大增强,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国际地位空前提高,中国成了世界不可缺少的部分,中国的崛起势不可挡。虽然我们已经取得了这么大的进步,依然有很多人对中国的未来不自信,特别是谈到中国的腐败,环境污染,贫富差距等问题时会显得尤为突出,觉得还是“西方的月亮更圆”。但是书中却客观的给我们分析了这个问题。西方国家的制度是有一些优点,但是却并不像他们所标榜的那么好,所谓的民主其实也是少部分人,那些选民的民主,并不能满足大众的需求,而我们中国讲究的是注重民意,为生民立命,为人民服务。而且一种制度并不是看好不好,而是适不适合,照搬西方制度的一些发展中国家,如东欧一些国家和印度,对比一下他们现在的情况就很明了了。自然,这些发展中的问题不容忽视,但也不能一味夸大这些问题带来的负面影响。中国存在的问题在西方发展的同阶段也同样出现过,我们切不可因为问题的存在而妄自菲薄。而且,现阶段我们也可以看得到国家正在努力通过各种改革,制定规范法律等解决这些问题,环境污染在逐步治理,贫困人口逐渐减少,反腐活动也进行的如火如荼,虽然短时间可能达不到理想状态,但是未来一定是会实现的。

  我作为一个普通的共和国公民,一个从事教育的育人工作者,要大力发扬勤奋工作、艰苦奋斗的敬业精神,锐意改革、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身体力行、埋头苦干的务实精神,从本职工作出发,做好份内的工作,为幼儿教育的的发展升级献计献策,为九幼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光和热,为中国的崛起努力奋斗。

中国震撼读后感 篇9

  中国,一个坚持走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国家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30多年来,从贫穷落后的国家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令世界震惊!

  《中国震撼》,作者张维为教授,他以客观的眼光,写了我们中国作为一个“文明型国家”是如何的崛起。

  作者认为“中国模式”不是转型而是创新,要适当借鉴汲取别人之长,但不放弃自己的优势。人口、地域、历史、文化是我们最大的优势。我们有世界最充沛的人力资源和世界最大的潜在市场,我们有其他国家难以比拟的地缘优势,我们有自己悠久的历史传承和独立的思想体系,我们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资源。通过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得到了最大发挥。反之,中国这种“文明型国家”,如果采用西方政治模式,自己的优势就会消失得无影无踪,最后整个国家就会走向崩溃。这个观点张维为教授在走访了100多个国家之后也在书中总结道:“非西方国家照搬西方模式,基本上是照搬一个,失败一个。”

  总之,我们通过取长补短、兼容并蓄,沿着这种思路,推进各种改革和创新的成功概率就大。所以,中国的崛起是必然的。

  书中提到:“从世界历史的角度看,中国崛起的最大特点就是和平,对外没有发动战争,对内保持了安定团结,这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非同寻常的奇迹。回顾世界历史,西方崛起的过程几乎就是一部动荡与战争的历史。”然而史实也确实如此,西方的崛起充斥着侵略、战争、屠杀、征服、奴役,中国也是受害者之一。中国自古就是“百国之和”,以和为先,以和为贵。因为有了“和”,中国才会有今天这样辉煌的成就,才会让人民安居乐业,经济迅速发展。少了“和”那是万万不可的。

  何为民生?民生就是一个国家推动政治改革,解决了人最根本的生存问题后,再着眼于更高、更广的层次上提升民生的品质,政府能为百姓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能让人民过上更安全、更自由、更幸福、更有尊严的生活。大家还有什么理由不安稳呢?而西方推动“民主化”压倒一切,结果造成了政治改革与民生改善完全脱节,造成了非西方国家无穷的动荡和战乱。

  开放、互动、交流极大地丰富了中华文明,也向世界传播了中华文明。我们要不断引进先进技术,推陈出新。历史上是这样的情况,今天还是这样,今后还会是这样。只有这样,“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中国之崛起不可阻挡。

  品读完此书,我由心底产生一种震撼,一种对自己日益强大祖国的敬佩和自豪!通读全书,我更加相信,依靠中国自己的发展模式,依靠自己的治国理念,依靠对五千年文明的发扬光大,加上我们每一名中国人不懈努力地创新创业、拼搏奋斗,未来中国一定会不断给世界带来新的震撼!

读后感大全为你精心推荐:
读后感 | 小学生读后感 | 初中生读后感 | 高中生读后感 | 观后感

  想了解更多读后感网的资讯,请访问: 读后感

本文来源:https://zw.liuxuequn.com/z/4907351.html
延伸阅读
该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文章是编辑从网络上精挑细选的,作者所写的作品一书教会了读者们很多东西。阅读使人进步,在撰写读后感的过程中,更能提升自己,怎么下笔才能把心里的触动尽数
2023-06-01
在阅读过一本好的作品后,我们可以对生活产生更加积极的态度,读完作者写的作品后,我们的知识库也得到了一定的扩充。读书后的感悟不仅是自己的,也可以是大家共享的。希望这份“青山不老读后感
2023-06-01
读书是做人的根本,它可成就礼贤之士、诚信之客和德善之人,不同的人看完作者写的作品后,都会有不同的见解。您了解写作品读后感的大体框架吗?这份特别的“最苦与最乐读后感”一定能够给您带来
2023-06-01
你的读后感能否给他人留下深刻印象呢?望着手里这本作品,思绪仍旧久久沉浸其中,为其中的宏达,为其中的大义。读后感是对文学作品思想和意义的探寻和分析,我为您准备的“米芾学书读后感”会尽
2023-06-01
编辑为大家整理了“江南的冬景读后感”的一些实用知识供大家参考,读了作品,让我体会到了人生百态。将从书中的领悟和见解记录下来,写成文章,就是一篇读后感,您知道从何下笔开始写作品读后感
2023-06-01
下面是栏目小编为您整理的“中国震撼读后感”,在阅读作者写的作品时,很容易浮想联翩。我们可以把在阅读感受到的想法,写成读后感记录好,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中国震撼读后感【篇1】
2023-04-22
阅读就像进食一样,要从容咀嚼,品味它的气味,才能够真正的体会它的精髓。读完一本作品,我内心中的感受就如同万马奔腾,思绪翻涌不定。为了纪念这份感觉,我们可以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自己对
2023-05-12
读后感,是我们读完一些书籍或文字带来的启发和心得,也叫作读书笔记,当我们因为受到作者写的作品的启发,产生了新的想法时。此时我们可以抽出一些空余时间将读后感记录下来,我们如何去领会作
2023-03-05
根据您的需求,留学群小编为您整理了以下的“建设幸福中国读后感”,作者所写的作品引导我们快乐生活不可多得的科教书。对读书产生了非常重大的震撼,我们可以把它以文字的形式写成读后感,
2023-04-25
我们人生中看过许多不同的书,当我们通过作者写的作品收获了新的收获之后,这种好的作品为我们带来的思想感悟,不妨通过读感的方式记录下来。如何为自己提供关于撰写作品读后感灵感呢?以下是由
2022-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