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怎样写观后感”是留学群编辑费尽心思制作的,希望您能够欣赏。对于作品名的观后感,要如何写才算是全面的呢?我们之所以喜欢电影,是因为我们明白生活不能总是像电影里那样乐观积极。优秀的影视作品能够唤起我们的情绪,引发我们的思考。而内心的震撼需要通过观后感来记录下来,这样有助于我们找到作品的核心内容,并进行学习和吸收。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观后感!
怎样写观后感 篇1
(1)简述原文有关内容。如所读书、文的篇名、作者、写作年代,以及原书或原文的内容概要。写这部分内容是为了交代感想从何而来,并为后文的议论作好铺垫。这部分一定要突出一个简字,决不能大段大段地叙述所读书、文的具体内容,而是要简述与感想有直接关系的部分,略去与感想无关的东西。
(2)亮明基本观点。选择感受最深的一点,用一个简洁的句子明确表述出来。这样的句子可称为观点句。这个观点句表述的,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观点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灵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学写作的同学,最好采用开门见山的方法,把观点写在篇首。
(3)围绕基本观点摆事实讲道理。这部分就是议论文的本论部分,是对基本观点(即中心论点)的阐述,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证明观点的正确性,使论点更加突出、更有说服力。这个过程应注意的是,所摆事实、所讲道理都必须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基本观点服务。
(4)围绕基本观点联系实际。一篇好的读后感应当有时代气息,有真情实感。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善于联系实际。这实际可以是个人的思想、言行、经历,也可以是某种社会现象。联系实际时也应当注意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观点服务,而不能盲目联系、前后脱节。以上四点是写读后感的基本思路,但是这思路不是一成不变的。
(5)简要地说明原文有关内容,重写有感,不要重点介绍,偏离主题。
怎样写观后感 篇2
【引用】怎样写读后感原文作者:红绫
读过一本书或一篇文章都可能有所收获,有所感想,把自己的收获或感想写出来,就是心得体会,也叫读后感。写读后感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文章的内容的理解,还可以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和写作水平。
要想写出好的文章,首先要选出好的题材。小学生写读后感也就需要选出造合小学生写读后感的文章。哪些文章比较适合小学生写读后感呢?我认为选择寓言故事、童话故事、富有哲理的文章比较好。因为这一类的文章都寓意深刻,含有很深的教育意义,说明的道理就藏在文章中,很容易提炼出中心。
在选好写读后感的文章后,我们就要理清思路,一般把文章大致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简要介绍文章的主要内容;第二部分详细写自己的感受和体会。介绍主要内容时只要把文章的起因、经过、结果叙述清楚,抓住文章所说明的道理来介绍就可以了。但在写感受时,就应该针对文章所说明的道理写出自己在生活中碰到的实例;也可以针对文章的一句或几句重点的话来写自己的感受;还可以根据文章中某些含义深刻的句子,来写出自己的想法。
提醒大家注意一种常见的问题:有些同学选的文章不适合写读后感,读完后因为没有太多的感受可写,为了凑字数就大段地抄原文,把内容介绍得非常详细,这是没有意义的。因此,事先一定要先选好文章。
另外,我建议大家写读后感时可以尽量用上一些名人名言、谚语、成语或名人成功的经历,这样会使你的文章内容更丰富,更具说服力。
最近,我在家里看了一本书,名字叫《成语故事》,里面有很多的故事,其中一个叫《闻鸡起舞》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故事的主角叫祖狄,他认识了一位叫刘琨的人,为了报效祖国,每天一听到鸡的叫声,就起床,练功。
读完了这个故事,我懂得了青少年,特别是我们小学生应该及时努力,学好本领,抓住脑筋最灵活的时期学习,不然等到老的时候,脑筋不好使,想学都学不了。想到这里,我回忆起三年级的一件小事。
记得三年级的.时候,我因为要写参加课外活动,学习成绩下降了,被妈妈批评了一顿,过后,我自己想了想,发现不是因为参加课外活动而让成绩下降,而是因为参加完课外活动后回家没有进行复习。找到原因是因为自己不够勤奋后,在妈妈的督促下,我开始了“闻鸡起舞”了,不,应该是闻钟学文。每天我都安排好自己的学习时间,让自己能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复习,正如古人所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一样,通过我的努力,学习成绩上来了。
一个好的故事能给人启示,特别是我国的文化精髓,一本《成语故事》让我懂得了很多的道理,以后我会多看书,多吸收,让自己懂得更多的道理,让自己每天都进步。
(点评:在阅读感受中,小作者享受着“开卷”的无限快乐。小作者把阅读中最有感触的内容,当作读后感的引子,引出“感点”,再联系实际进行阐释,感受真实自然。)
怎样写观后感 篇3
它长着金色的鬈发,有着清脆的笑声,但从不肯回答问题。没错,他就是来自B-12小行星里的王子。看了他有趣而又感人的故事,我深受启发。
故事讲了一朵玫瑰降临在小王子的B-12小行星里。玫瑰开花后,小王子觉得她非常美丽,就精心照料着她。但有一天 他们之间发生了一些矛盾,使小王子很不高兴。于是,小王子就清理好火山,丢下玫瑰,先后拜访了国王,自大狂,酒鬼,商人,点灯人,地理学家的星球。小王子很不解,觉得大人们的行为很无聊可笑,除了点灯人。后来又按地理学家的指引来到了地球。小王子用耐心征服了狐狸,驯养了狐狸。狐狸告诉他,用心去看才会获得真知;眼睛看不到的才是最重要的。然后,他与遭遇事故的飞行员——圣埃克苏佩里相遇,一起找到了能拯救他们生命的水井。最后,小王子在毒蛇的帮助下离开了地球,重返B-12小行星。
世界上到处都是玫瑰,然而,又是为什么,在小王子星球里的玫瑰又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呢?因为小王子已经被那个玫瑰“驯养”了,那个玫瑰用美丽征服了小王子,然后得到了小王子精心的照料,收获了小王子的爱。而花园里的花只是世界千千万万玫瑰中普通的几株罢了,对小王子来说毫无意义。所以,小王子的星球上所有的东西,包括那些火山,对于小王子来说都是独一无二的。
“用心去看才会获得真知;眼睛看不到的才是最重要的”这句话是说用肉眼只能看见事物的外形,只有用心去感受,才能看透事物,明白真理,给予自己力量,做出正确的选择。生活中,大人们太过追随于眼睛能看到的,缺乏想象力,只会以貌取人。他们只会督促孩子要专心学习地理、历史、算术和语法,和别人谈话爱说一些关于桥牌、高尔夫、政治、金钱还有领带之类的问题。而“只有孩子知道他们要什么”。孩子们拥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好奇心。在孩子们的想象空间里,有蟒蛇、原始森林和星星等。大人若在沙漠口渴会买止渴片,可是小王子却宁愿用那止渴片发作的五十三分钟找泉水。大人只能看到自己看到的,而孩子能看到自己想到的。
世界处处都有有趣的东西,处处都有美,处处都有希望。让我们用心去发现它,去感受它吧!
怎样写观后感 篇4
这开头部分就好比一条醒目的标语或引子一样,先交待清楚读了什么书,有什么感想。一般来说,这一部分要求简明扼要、开门见山,千万不要绕圈子、卖关子、遮遮掩掩,而是要用肯定的语气概括地说出感受是什么?简单但明确,不含糊,这样就可以了!不必展开来说。
我们读书看报阅读文章都有一个过程,都需要一段时间,而我们的感受也是在这个过程、这段时间内一点一点产生的,感受由浅到深,感受由心而发、发自内心,因此要自然真实,有感而发,不要无病呻吟,虚假不实,这样才能感人,打动读者 。
写法上,可采用夹叙夹议的形式,“叙”就是把感人的故事情节或人物形象或词句叙述出来,“议”就是抒发自己的感受,要有层次地把自己的感情一步一步地推向顶点,得到升华。
叙述是简述,抓住要点,不要照抄原文,但可以引用原文句子,不过不能太长,否则就有凑字数的嫌疑,再者,这样也影响文章的结构。
联系生活中的事例来谈感受,因为“感”的目的就是要指导我们的实际行动,要不就毫无意义了。具体说来,就是把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所作所为和文章中感动自己的人或事情做比较与对比,找出差距,找出不足,树立学习的榜样。
可以进一步抒发理想或希望与祝愿,把全文的情感升华到顶点。
昨天晚上,我观看了江苏卫视频道由李好和陈烁主持的《一站到底》节目,这个节目非常好,主持人出题,选手来答题挑战,所涉及的知识面非常广,吸引了好多的学历较高或名校毕业的选手来参战,最终获胜的选手可以与机器人“汪仔”对决,并有相对应的奖品。而昨天,节目中出现了一位不同寻常的选手。
这位选手就是梁艺,也是节目开办以来唯一一位坐着的选手,曾做过节目主持人,因为一场疾病而导致了下半身瘫痪,只能坐在轮椅上。当时的梁艺因为这场变故,很自卑,整天待在家里,不敢出门,经过了的灰暗状态,她战胜了自我,走出了自卑。而且她用自己的力量做公益活动,资助了2名小男孩上学,同时梁艺还是北京残奥会火炬手、宋庆龄基金会全国青少年生命教育爱心大使、小雨点爱心助学发起人。她坚持不懈的精神和乐观积极的心态让人感动,值得我们学习,而今天她敢到这个节目来挑战,更证明了这一点。
梁艺的精神也感动着来节目参赛的每一位选手,当雷兆云选手打败了3位选手选择带着奖品离开时,他选择把接下来挑战的位置让给梁艺;当张樱芳被梁艺打败后,她决定把跟随她6年的项链送给了梁艺。随后梁艺勇往直前,凭着自己真正的实力,获得了最终挑战成功的人,虽然在与机器人“旺仔”的对决中被打败了,但是她感到了无限地满足。
这让我感受到了:有时,当命运的不公平降临到你的身上时,不要自卑,也不要退缩,怀着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态,去迎接命运,挑战命运,或许会成功。即使不成功,也没有关系,因为你已经努力去尝试过了,你还是真正的胜者。
“当上帝为你关上一扇门时,肯定会为你敞开一扇窗”,这是我看完这期《一站到底》的一些感想。
怎样写观后感 篇5
绘本故事《没有人喜欢我》的作者罗尔·克利尚尼兹,1974年8月10日出生于维也纳。读幼儿园时,他想长大后做动物研究的工作,念小学后,他又梦想自己能够带领探险队,寻找还没被人发现的动物。不过,他没发觉自己其实一天到晚都在拿着笔画画,高中时代,他才刻意用心地画画,只是并没有得到老师的赞赏。即便如此,他还是通过了毕业的考试,成为自由画家。
故事的主人公巴迪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很想交朋友,但是当小老鼠拒绝和他玩之后,他就开始不自信起来,甚至还没有问别人愿不愿意和他玩,就因为别人的态度似乎不友善,觉得别人一定不喜欢他,不愿意和他做朋友,所以他越来越退缩……
在故事的前半段里罗尔,克利尚尼兹,把孩子的心理表现得很细腻。在文字上,他运用重复的句法,让巴迪在自言自语中,一次又一次地对自己说别人不喜欢他,在图画上则以巴迪所站立角度的变化,来表现出他一次比一次胆怯、畏缩。刚开始,小老鼠拒绝了他,他没有问原因,只觉得小老鼠态度不好,其实是他自己凶巴巴地瞪了小老鼠一眼;等到他去找三只猫时,因为怕被拒绝,他把自己藏在墙角,探出头来看那三只猫,难怪猫以为他不怀好意;和兔子见面时,他离得更远,不敢靠近;到了绵羊栖息的原野,我们只能看见巴迪的耳朵,他几乎没有露面,所以在图画中,我们看到巴迪因为心里的害怕,把自己和别人之间的距离越拉越远了,同时又不懂得用言语来表达自己的善意,自然交不到朋友。
到了狐狸陪伴巴迪一起去探究原因时,画面中,我们看到巴迪与那些动物的距离都拉近了,并且巴迪的表情温和,并且主动和他们交谈;在文字中,作者一再让巴迪重复说:“我想和你们做朋友”,其他动物的反应是:为什么巴迪不早说这句话呢?他们之前也是因为巴迪的态度并不友善,才误以为他有恶意。最后,巴迪终于知道小老鼠原先不和他玩,是因为正忙着做蛋糕,而不是不喜欢他。
这个看似简单的故事把孩子交朋友时面临的问题形象地表现了出来,并且告诉了孩子们:自己要先主动的表示善意,才能化解陌生与羞怯,即使遭到拒绝,也可以问问原因,不要因此丧失自信,或是误会别人。
罗尔,克利尚尼兹在图画书中不仅善于运用空间感,也善于借助动物们丰富而幽默的表情变化,描绘出他们的心态变化。在该书中,动物的造型和用色都很大胆,巴迪是绿的,狐狸是红的,每种动物在淡橘色、淡绿色、灰色的背景衬托之下,色彩和个性都显得极为鲜明,而这些性格不同的动物,最终都成了好朋友,好像是暗示着各种不同个性的人,都可能成为朋友。
看过这个作品,让我思考了很多。如今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家人们一不小心就很容易把孩子那颗脆弱的心捧得高高的,孩子认为自己是最棒的!大家都围着自己转!可却不知道孩子自信心很强的同时,抗挫能力却逐渐减弱,他们失去了很多沟通,交往的能力。逐渐形成各种心里问题:抑郁与孤独,焦虑与恐惧,嫉妒与怨恨等。生活中不难发现这类孩子的存在:畏缩、自怜……这个作品刚好反应了这个问题,并能较好地让孩子知道调整自己,学会沟通是能交到朋友的关键,不仅如此,在与朋友相处时都应该时时沟通!
每一本书都会解决孩子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情商。而当我解读完这本书,也让我这成人从中寻找到激励自己的东西。成人在逐渐成长的过程中,更容易失去一些简单而又重要的东西。我们是否懂得如何与人沟通和交流呢?当孩子出现问题,请求成人帮助时,往往因为自己的忙碌而忽略了孩子的心里需求,就像故事中忙碌的小老鼠。这时,孩子就像故事中的主人公巴迪和伙伴那样相互误解,失去彼此接纳的机会。我们是不是能够蹲下来问一句:“我能帮助你什么吗?”或许孩子就会告诉你,他需要什么,想干什么。避免了大家很多猜疑!
我还记得蒙台梭利说,教师是生命的关怀者,环境的准备者,引导者,协助者,是宽容的教育者,沟通者,收集者,终身学习者。是的,不仅做引领孩子的教育者,更要做孩子的朋友,在平等的地位上鼓励孩子展示自己的爱,让孩子分享与他人的情感,倾听孩子的心声,让孩子承担起责任,参与简单的决策,鼓励孩子阅读……这是我们应该并且可以为孩子做的事情。
怎样写观后感 篇6
如何让学生喜欢你的学科呢?它所需要的条件太多了,教师靠高尚的人品,积极的智慧,高超的教育艺术吸引了学生,学生喜欢你,自然会爱乌及屋,从而喜欢了你教的这门学科。在这里,苏霍姆林斯基也提出了一些很好的建议,他希望你去争取自己学生的思想和心灵,跟你的同事们——其他学科的教师来一番竞赛。在我们的教学中,总能看到这样的情景,上课前或下课后,学生快乐的围绕着老师身边,和老师交谈着自己的所见所闻或讨论着有关课堂上的问题。当然,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有些"你自己的学生",这些学生都是对你这门学科特别感兴趣的学生,以至于他们可能因为喜爱这门学科而会把这门学科当成自己将来从事研究的方向;但也有一些学生对什么都不感兴趣,他们对一切都感到漠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学生对待知识的态度上,最令人感到苦恼和感到担忧的,就是这种无动无衷的精神状态。
苏氏明确告诉我们:学习上的成就这个概念本身就是一种相对的东西:对一个学生来说,"五分"是成就的标志,而对另一个学生来说,"三分"就是了不起的成就。教师要善于确定:每一个学生在此刻能够做到什么程度,如何使他的智力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这是教育技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怎样写观后感 篇7
雷锋叔叔长着浓浓的眉毛,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高而挺的鼻梁,时常弯着的嘴巴,头上戴着镶有五角星徽章的帽子,身穿一套整洁干净的解放军服装。‘
雷锋叔叔的生命是短暂的,因公殉职的时候只有22岁,但他给人们留下了一笔精神的财富。他的一言一行,都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无论何时何地,雷锋叔叔都乐意伸出热情的双手,帮人们排忧解难。一天早上,下起了大雨,雷锋冒着雨赶去火车站。在那儿,他看见一位大嫂拉着一个小男孩,背了一个大包袱在火车站熙熙攘攘的人群艰难的走着。雷锋立即跑过去,将雨衣脱下来披在大嫂身上:“大嫂,雨下得这么大,你要去哪呀?这么多东西,我我来帮您拿吧。”“哎呦,小伙子,谢谢你啦!我正要带着孩子回家呢。”“您指路,我送你们回去吧!”于是雷锋顶着大雨将母子二人送回了家。在路上,他宁愿让雨将自己淋湿,也不让包袱被淋到。大嫂让雷锋坐下来喝杯茶,雷锋婉言谢绝了,临别时,大嫂问:“你叫什么名字?”“我叫解放军!”
雷锋处处以集体利益为重。一次,雷锋参加部队演出。为了演好角色,他起早贪黑的背台词。排练的时候,由于自己家乡口音太重,他为了不影响演出效果,主动要求把自己换了下来,然后集中精力为演出做后勤工作。
很多人说工作太忙,没时间学习。雷锋却认为,问题不在于忙不忙,而在于你愿不愿意挤出时间去学习。雷锋叔叔在部队做驾驶员,平时总是驾驶汽车东奔西跑,为了学习,他总是将书放在随身的挎包里,只要车一停,没有其他工作,他就坐在驾驶室里看书。
雷锋乐于助人、人爱集体、勤奋好学、积极向上、真诚朴实等优秀品质,给人们带来了“春天般的温暖”,也很值得我们去学习、去发扬光大。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学习雷锋,我们要从点点滴滴的小事做起。不忘关心他人、帮助他人,要养成乐于助人的好品格。在别人有困难的时候,理所应当伸出援助之手。
相信,在我们每个人的努力之下,雷锋精神将会在人们的诠释下不断升华!
怎样写观后感 篇8
这学期我们还是以绘本为载体,开展幼儿早期阅读研究,非常有幸的是在园领导的帮助,支持,鼓励下我为孩子们上了一节大班绘本课《爷爷一定有办法》。书中文字简洁又生动,书中出现约瑟拿毯子向爷爷求助的画面,重复着约瑟说:“爷爷一定有办法”“爷爷拿起……”共五次之多,更精彩的是爷爷的回答“这块料子还可以做……”让读者拥有更大的想象空间,爷爷这次会变成什么呢?是一本让读者处处感到惊奇的图画书》。
对于二十七世纪的孩子而言,一个物质过度充裕的年代,物品总是用完即丢。过度的商品化让孩子们不太有机会用旧东西。这个故事也可以给我们一点省思,重新检视我们的生活习惯与消费行为。
第一次上这节课时我将此课拓展到美术领域,以手工为线索让孩子们根据故事情节的变化剪出不同的物品,同时要求“剪掉的越少越好”让孩子们感受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课后经过教研主任及教研组长们的评课,提出了宝贵的意见与建议后,我调整了教学设计。在第二次的教学中。让孩子们通过想象猜测故事情节,引导孩子在欣赏画面的关键处停止,让孩子们猜猜后面的故事,凭着自己的理解,认识及生活经验,想象能力等做出各种各样的猜想推测,也许想象的结果与故事不谋而合,也许想象悬殊,但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孩子们经历了探究思考的过程。存在的问题是幼儿在阅读时只关注到故事情节的发展,没有细致地去观察妈妈。约瑟表情,动作的变化,需要老师及时地启发与引导。
读完这则充满温馨趣味的故事,不禁为爷爷的神奇手艺及巧思而感叹,又为约瑟和爷爷的祖孙情谊所陶醉。故事里的爷爷和约瑟在每一次失去与创新的过程中,情感也越来越深厚,而约瑟也越发的相信“爷爷一定有办法”,这办法来自一股温暖的心,这颗心是用亲情的土壤培植出来的。爷爷一遍一遍不厌其烦的重复着、思考着、劳动着,对于爷爷来说,这么做只是为了小孙孙心愿的满足,为了看到小孙子灿烂的笑容,爷爷的爱我们能看到吗?其实长辈们对我们的大多藏在平凡生活里的重复中。小约瑟为什么这样执着地不愿丢掉破旧的烂毯子做成的任何东西?因为这是爷爷为他做的,各种各样的东西也是爷爷为他做的。约瑟爱爷爷,刚珍惜爷爷的爱!这蓝色的毯子是陪伴约瑟长大的,成了约瑟小小生命中的一部分。这种执着的珍惜是我们每个人都该学习和拥有的!愿惜福爱物的理念伴随我们成长的唯一不!
这次绘本教学虽然有许多的不足之处,但也收获颇多,是一次很好的学习。通过这次学习我要努力改不足之处,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怎样写观后感 篇9
所谓“感”
可以是从书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书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可以是因读书而激发的决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读书而引起的对社会上某些丑恶现象的抨击、讽刺。读后感的表达方式灵活多样,基本属于议论范畴,但写法不同于一般议论文,因为它必须是在读后的基础上发感想。要写好有体验、有见解、有感情、有新意的读后感,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读好原文
“读后感[1]”的“感”是因“读”而引起的。“读”是“感”的基础。走马观花地读,可能连原作讲的什么都没有了解,哪能有“感”?读得肤浅,当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读得认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如果要读的是议论文,要弄清它的论点(见解和主张),或者批判了什么错误观点,想一想你受到哪些启发,还要弄清论据和结论是什么。如果是记叙文,就要弄清它的主要情节,有几个人物,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以及故事发生在哪年哪月。作品涉及的社会背景,还要弄清楚作品通过记人叙事,揭示了人物什么样的精神品质,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现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作品的哪些章节使人受感动,为什么这样感动等等。
其次,排好感点
只要认真读好原作,一篇文章可以写成读后感的方面很多。如对原文中心感受得深可以写成读后感,对原作其他内容感受得深也可以写成读后感,对个别句子有感受也可以写成读后感。总之,只要是原作品的内容,只要你对它有感受,都可能写成读后感,你需要把你所知道的都表示出来,这样才能写好读后感。
第三、选准感点
一篇文章,可以排出许多感点,但在一篇读后感里只能论述一个中心,切不可面面俱到,所以紧接着便是对这些众多的感点进行筛选比较,找出自己感受最深、角度最新,现实针对性最强、自己写来又觉得顺畅的一个感点,作为读后感的中心,然后加以论证成文。
第四、叙述要简
既然读后感是由读产生感,那么在文章里就要叙述引起“感”的那些事实,有时还要叙述自己联想到的一些事例。一句话,读后感中少不了“叙”。但是它不同于记叙文中“叙”的要求。记叙文中的“叙”讲究具体、形象、生动,而读后感中的“叙”却讲究简单扼要,它不要求“感人”,只要求能引出事理。初学写读后感引述原文,一般毛病是叙述不简要,实际上变成复述了。这主要是因为作者还不能把握所要引述部分的精神、要点,所以才简明不了。简明,不是文字越少越好,简还要明。
第五,联想要注意形式
联想的形式有相同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同性)、相反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反性)、相关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关性)、相承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承性)、相似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似性)等多种。写读后感尤其要注意相同联想与相似联想这两种联想形式的运用。
怎样写观后感 篇10
读后感通常有三种写法:一种是缩写内容提纲,一种是写阅读后的体会感想,一种是摘录好的句子和段落。题目可以用《×读后感》,也可以用《读×有感》。
二、要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东西去写,这是写好读后感的关键。
三、要密切联系实际,这是读后感的重要内容。
五、以“感”为主,适当地引用原文,应以自己的语言为主,要体现出一个“简”字。
六、要审清题目。 在写作时,要分辨什么是主要的,什么是次要的,力求做到“读”能抓住重点,“感”能写出体会。
七、要选择材料。读是写的基础,抓住重点,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才能有所感受。
八,写读后感应以所读作品的内容简介开头,然后,再写体会。原文内容往往用3~4句话概括为宜。结尾也大多再回到所读的作品上来。要把重点放在“感”字上,切记要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
九,写读后感的注意事项:①写读后感绝不是对原文的抄录或简单地复述,不能脱离原文任意发挥,应以写“体会”为主。②要写得有真情实感。应是发自内心深处的感受,绝非“检讨书”或“保证书”。③要写出独特的新鲜感受,力求有新意的见解来吸引读者或感染读者
读后感,就是读了一本书或一篇文章,或读了一段话,或读了几句名言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所谓“感”,可以是从书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书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可以是因读书而激发的决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读书而引起的对社会上某些丑恶现象的抨击。读后感的表达方式灵活多样,基本属于议论范畴,但写法不同于一般议论文,因为它必须是在读后的基础上发感想。要写好有体验、有见解、有感情、有新意的读后感,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读好原文。“读后感”的“感”是因“读”而引起的。“读”是“感”的基矗走马观花地读,可能连原作讲的什么都没有掌握,哪能有“感”?读得肤浅,当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读得认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如果要读的是议论文,要弄清它的论点(见解和主张),或者批判了什么错误观点,想一想你受到哪些启发,还要弄清论据和结论是什么。如果是记叙文,就要弄清它的主要情节,有几个人物,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以及故事发生在哪年哪月。作品涉及的社会背景,还要弄清楚作品通过记人叙事,揭示了人物什么样的精神品质,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现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作品的哪些章节使人受感动,为什么这样感动等等。
其次,排好感点。只要认真读好原作,一篇文章可以写成读后感的方面很多。如对原文中心感受得深可以写成读后感,对原作其他内容感受得深也可以写成读后感,对个别句子有感受也可以写成读后感。总之,只要是原作品的内容,只要你对它有感受,都可以写成读后感。
第三,选准感点。一篇文章,可以排出许多感点,但在一篇读后感里只能论述一个中心,切不可面面俱到,所以紧接着便是对这些众多的感点进行筛选比较,找出自己感受最深、角度最新,现实针对性最强、自己写来又觉得顺畅的一个感点,作为读后感的中心,然后加以论证成文。
第四,叙述要简。既然读后感是由读产生感,那么在文章里就要叙述引起“感”的那些事实,有时还要叙述自己联想到的一些事例。一句话,读后感中少不了“叙”。但是它不同于记叙文中“叙”的要求。记叙文中的“叙”讲究具体、形象、生动,而读后感中的“叙”却讲究简单扼要,它不要求“感人”,只要求能引出事理。初学写读后感引述原文,一般毛病是叙述不简要,实际上变成复述了。
怎样写观后感 篇11
电影讲述了苗老师(学生送外号苗霸天)与三班孩子从高一到高三,三年间普通、平凡的故事。学生高一刚接触苗老师时对他是怕,后来受不了他的专制管理,开启了八十年代特有的师生大战,大战以苗老师的自行车为线索展开,发生了一系列令人捧腹,又感人至深的故事。
随着时间的推移,交往的加深,学生渐渐理解了老师。知道他是当年的高考状元,却因时代原因与北大失之交臂。在自己语文老师的鼓励下,他报考师范,成为一名语文老师,并被分配到县城任教。这些经历,也成了学生们努力的动力,三班的班长安静就发誓非北大不考。但命运常常不如人愿,安静为了帮因给学生补课被停职的苗老师说情,归途中出车祸,没法参加当年的高考,之后连续两年去考,也没考好。
如果用一两个关键词概括观影人的表现,大概是笑和泪比较合适。整部影片充满了喜剧色彩,苗老师的严厉、与学生间斗智斗勇,学生捉弄、报复老师等情节都是以诙谐、幽默、搞笑的方式呈现的。因此,观影现场爆发出阵阵笑声。笑声结束,时不时又会传来抽泣声。是的,是影片中的师生情、同学情深深感动着我们。同时,虽严厉但心中有爱,为学生着想,正直优秀的苗老师受到不公正的处罚,也引人深思,他在学生毕业之际选择离开叫人不解。
能达到这样的效果,得益于导演艺术上亦庄亦谐、庄谐并用的处理。这是一个相对严肃的主题,但是编剧、导演并没有将其处理得特别高大上,也没有弄得如《全城高考》般沉重,更没有《青春派》那样搞笑。
这部影片选材校园生活,关注师生关系,思考什么样的老师是优秀老师。高三毕业之际,苗老师悄然离开,应该是当下对那个年代教师的一种反思。他究竟算不算是个优秀教师?算吗,似乎不对,他将当年自己没实现的梦想强加到学生头上,逼着学生去实现。可这难道又错了吗?他爱学生,为班里长脑瘤的学生捐了一个月工资,到处找回混混队伍中的男一号。他悲伤着学生的悲伤,快乐着学生的快乐,时时督促学生争分夺秒的学习。这样的老师难道不优秀吗?可他没有私心吗?当然有,学生的好成绩能给他好声誉。但他不收补课费,免费给学生补课,又说明了什么?
这些只能说明,这部影片中的苗老师是立体的、多元的、复杂的。现实中的老师又何尝不是如此。影片结尾,三十年后,白发苍苍、颤巍巍的苗老师拄着拐杖去看截肢的安静,也许是发现了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学生,那是不合理的。他当年的离开是反思,三十年后的看望是愧疚,是忏悔!
身为老师,影片中的许多镜头在我的育人历程中也真实出现过,我与学生间也发生过“自行车”故事,我也有过如苗霸天般的强势、专制,也凭借一己之力努力为贫困生拉资助,也与学生上演过聚聚散散的故事。这些,不是一两个词,就可以平面化概括的。
影片是首尾呼应的。以“每个人的人生都因相聚而幸福,当然也有离别的痛苦...”(大意如此,记不准了)开头、结尾。
最让我感动之处,是片尾将所有参演人员名字都打出了,包括没有一句台词的演员。这应该是对每一个劳动者的尊重。
在林林种.种的校园青春片市场里,从成长励志到爱意青春,几乎所有的同类型产品,都是将故事讲述的重点放在了年轻人的身上,看他们的成长看他们的放纵,甚至看他们的爱恨交加,理想何处……但真正做到了从师长的视角,以另一种“直观”的角度真正参与到学生们亲力亲为的青春中去,恐怕目前为止只有这一部《老师·好》真正且真诚的做到了!
从《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的正,到《闪光少女》的谐,从《小情书》的情到《万物生长》的“色”,以及《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同桌的你》和《匆匆那年》等风格近似的所谓“青春无悔、回忆满满”……所谓校园青春的热潮刮了一年又一年,但给观众们的感觉,却总是在千篇 一律的回忆再回忆,呻吟又呻吟。即便是其中不乏对一代人的青春致敬和人生历炼中的美好重现,但相比之下《老师·好》的新鲜和反差,绝对是充满了更多的真诚以及创作者们的用心。
之所以说《老师·好》有别于通常的校园青春片,全因这里在回忆和回味以及极力遵循那个年代的校园生活原貌的基础上,将表达的重点或者说情感的着力点放在了老师身上,并从为人师的视角,看待青春,正视成长,从而映衬那个让许多人有过美好回忆的时代。在于谦饰演的苗宛秋老师身上,不仅能看到老一辈教师的特色,影片还特意增加了苗宛秋这个角色学生时代的丰富记忆,同样是一个好老师影响学生的一生……不但丰富了情节,也让角色更具立体感。苗宛秋对学生们的“凶”和善良,也因此有了更加生动和有说服力的答案。在他眼里,学生就要好好学习,对自己的成长更要认真负责,好学生如此,淘气的学生更应该如此!
看于谦领衔的《老师·好》,喜感自是不少。相声舞台发光发热的于老师,其实早年就在影视圈经历丰富,当年京派电视剧盛行的年代里,无论是主演还是配角,于谦的身影可谓小荧屏和大银幕里都比较常见,且表现不俗。苗宛秋老师的新身份,再次令人眼前一亮。在充满了年代戏味道的情节里,无论是对付淘气的顽主,还是关心懂事的好学生,抑或是帮助游走在校园与社会边际的坏小子……宛秋老师的(心)软(态度)和强硬都被于谦演绎得生动鲜活,且也能时时展现出风趣幽默的特点,也成为令全片节奏感到位的亮点。
就像影片中的一句简简单单的“老师好!”,是多少走过学生时代的你我和他,对那位影响甚至改变了自己人生轨迹的师长的尊敬。就像影片情节中,从起初刚刚踏入高中校园门槛时的调皮捣蛋和默默无闻,到毕业前甚至多年后,对那一份师生情难舍难离的耿耿于怀,堪称是能滋养一个人一生的养分。在《老师·好》众创作者们的诚意下,一股股浓浓又淳朴的师生情谊流淌而出。
其实,在影片着力打造的年代感十足的县城高中里的师生故事之外,对于主人公老师以及一众性格各异身世有别的学生角色,也描述得足够生动和鲜活。唱歌、跳舞、旅游鞋、录音机……特别是贯穿全片情节的重要物件——苗老师的新自行车,不仅表现出强烈写实的年代感,更承载着故事和角色们身上难得的师生情谊。只有亲眼看过《老师·好》的故事,才能真切感受到这一切。
据悉,影片最终定名《老师·好》,也是创作团队们经历了几番周折和思索,才最后决定的。想必其用意除了突出电影主旨的年代感和师生情之外,更向回忆满怀的观众们提出了浓情满怀的问题——什么样的老师才是你心目中的好老师?这里的苗老师是个好老师吗?
PS.影片结尾处的特别设置,堪称全片的“点睛之笔”,不知道正思索回忆着心目中好老师的你,能否HOLD住你的眼泪……
昨日下班无事,一个人去看了《老师,好》。想去看电影很久了,总因各种事耽搁拖着没去成,可能心里对独自进影院是有些畏惧的。昨天终于把思想转化为行动,没成想,第一次独自观影是和一帮未成年的孩子一起,真是万万没想到。
和学生一起看《老师,好》说起来也没什么不好,只是年纪小难免闹腾,而且旁边的小女生一句“什么叫成分高?”便把剧组辛苦营造的年代感给吹散了,入不了戏,只能以一个客观的身份在戏外游荡。
写影评也是临时决定的,不是因为想写,也不是因为文笔好,写起文章信手拈来,恰恰相反,是因为太久没有写过文章而不知道怎么写了,突然意识到这点让我心中一惊,寒窗苦读二十载才学会的一点本领就这样轻易的被遗忘是可惜的,所以,即便无从下笔,即便心中无物,即便绞尽脑汁,也要记录点什么,写下点什么。
如果要给这部影片打个分,我会给出85分。理由如下:
第一,影片的人物都是正面形象。于谦饰演的老师是地区优秀教师,年年获得优秀标准表彰,骑的自行车、用的水杯都是教书育人获得的奖励,毫无疑问,这是一名中国优秀教师的代表。除了这些标签化的名头与标志性的奖品,这位老师在行动上也是一个标准化的好老师。课堂上,严肃教学,对于学生的外貌衣着、课堂纪律、行为作风都有着严格的要求,不允许学生做出格之事。在生活上,学生患脑瘤,他捐出一个月的工资;学生自甘堕落混社会,他硬是冲二愣子把失足学生从酒桌上拉回来;学生高考前花时间给其他同学补习,他为了给学生节省时间,自己不辞辛苦办起了免费补习班,为此还被停职处分。这样一位教师可以说是全心全意为了学生,一心扑在了事业上。而这帮学生呢,有调皮捣蛋混沌度日的,有不学无术爱耍小聪明的,有思想早熟不遵守校规校纪的,也有年轻气盛撒泼耍横的,但经过老师的悉心教导,没有出现兄弟撕破脸、打架误终生、为情爱堕胎这种萎靡消极版青春事件,体现的还是孺子可教的思想。所以,从学生到老师都是正面人物,是国产青春片里少有的正面教育片。
第二,故事结构紧凑。以老师的自行车为线索,先是学生为报复老师没收他们的违规物品而破坏自行车,要给老师一个下马威;紧接着便因为被老师误解怀恨在心而对自行车进行二次破坏;然后为感谢老师又主动修复自行车;最后因为理解了老师的苦心而主动帮助寻回丢失的自行车。由自行车串联起学生生病、入团、迷途知返,老师办补习班、学校举办艺术节等一系列校园事件,将师生矛盾由激化、高潮,到互相理解,逐渐和解,情感转折融入事件发展当中,自然流畅。虽然都是些平淡无奇的青春故事,也没什么新奇事件,但正因如此,反而显得真实,平淡中自有一种深入人心的力量,这大概就叫平凡的事件最能打动人心吧。
第三,喜剧效果增分添彩。影片开头,老师与学生第一次课堂相见便弄得剑拔弩张,甚是紧张,随后老师说道当地派出所所长是自己亲小舅子,课堂上说不了的理自有地方说去,前面还是教书育人的严谨话风,这里突然就有了讲相声的流气婉转,教师的形象也由古板严肃变得有些生动可爱,让人不禁浣而一笑。之后班里的混世魔王为了入团去老师家拍马屁,却被误以为是报复家人,老师慌乱中一边不忘口中圣贤育人:祸不及妻儿,一边手抓扫帚当武器,边说边退让,最后闭着眼睛卵舞扫帚,一本正经的先生形象尽毁,原来老师也是普通人,也会害怕和慌乱。不禁生出这样的感慨,又笑又感动。至于学生,喜欢武侠小说的戴眼镜男生的一篇充满武林风味的入团申请书就足以让人捧腹了。这些笑点及时化解了片中的紧张氛围,让人轻松观影,又不忘受教,值得称赞。
电影虽整体流畅完整,但也不是完美无缺,其中有两处就让人觉得差强人意。第一处是学生生病。一个平时搞点小生意,在同学间卖些口红、蛤蟆镜、丝袜之类的小东西的学生在因为一起校园外的“生意抢夺战”狼狈负伤,被抓进派出所,当老师深夜将其领回并在路边摊请以吃食时,突然就爆出患有脑瘤需要手术这种生死大事,令观众没有一点点防备就被突如其来的事件弄得有点蒙圈,迅速到来的情感暴击也让人来不及接招。如果说这个事件只是许多校园小事件中的一个,用不着泼墨铺陈,采用简短处理的方式不算突兀的话,接下来的事件应该算是天降利刃,快且准,名副其实的“飞来横祸”。帮老师去县委伸冤成功的学霸还来不及欢喜便被一辆货车撞伤住院,生死未卜,这个老师抱有最大希望的学生,背负着不仅是自己的理想,同时也是老师的梦想的学生就这样错过了高考,并从此改变了人生轨迹。情节的突转急下让人摸不着头脑,难免影响故事整体效果。有人说这样的处理,包括后来老师的离开,是为了表达对教育的批判。一个勤奋上进的女生苦苦求学十多载,思想端正,品学兼优,为了自己的也是老师的理想勇于拼搏,并且能够凭借自己的能力达成所愿,这有什么不妥吗?一个荣获各种教育教学奖项的老教师,倾其所有教书育人,这又有什么值得批判的呢?让人想不透。
看完这部电影,我想起了一部上学时看过的法国的同类型电影——《放牛班的春天》,也是让人笑中含泪、多有感触的优秀影片。相较于这部影片,《老师,好》的情节转换多,事件多,头绪多,思想立意更多重、更隐晦。而《放牛班的春天》就显得简单直白得多,但更能触动人心,这可能与影片中的音乐情节有关,毕竟“声入人心”。
《老师,好》是目前国产师生片中的翘楚,能否以此打开中国教育电影的新天地,我们拭目以待。
一辆永久牌自行车,一个军绿色的书包,一个贴着“奖”字的搪瓷杯,一根根背在背上卖的老冰棍儿,一台昂贵的录音机,一墙工整的黑板报,一件花格子衬衫,一条大喇叭裤,一副蛤蟆镜,橘子味的汽水,无花果丝,这些八十年代的背景,给我们留下了太多的回忆。
于谦主演的《老师好》这部电影,体现了三代老师的故事,苗宛秋在他老师的点拨下走上了教书育人的道路,多年后他又以自己的方式不知不觉影响着调皮学生王海。年代不同,但其中师生之间的情感内核却没有改变。
片中苗老师一出场就展示了一个严师的形象。痛斥化妆、烫发的学生,与问题学生正面刚,一言不合就没收……这怕是每个学生都似曾相识的场景。影片以这样一个说一不二的形象为矛盾的起点,讲述了一个毕业班的学生三年来与这位班主任间发生的往事。
影片的进行中,我很少笑,更多的却是哭。这不是我的故事,但这却是每一个学生都曾经历过的故事。为困难的同学捐款、在繁重的学业之余参加艺术节、争分夺秒的读书、偷偷摸摸的参加补习……每一个点都能戳出一堆泪流满面的往事。原来,无论哪个时代的学生都有着同样被幸福包裹着的回忆。
这个故事最厉害的地方就在于能让所有的观者于岁月的不同时点产生共情,于别人的故事中完整自己的过往。正如故事的最后回忆了苗老师身为学生时的场景,师生情是一代传于一代的,时代会变、故事会变,但那份无以为报的情分却生生世世不曾有变。
霹雳舞曲《吉米吉米阿加阿加》,《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冬天里的一把火》,那个年代独有的画风,这一个个潸然泪下的场景,诉说着每个人青春的美好。那一瞬间,我突然觉得每日回荡在我们每一堂课上的“老师好”,那些稚嫩而响亮的声音,便是人世间最美的天籁。
有人说,老师是一种情怀,是一种热爱,是青涩年华里最美的引路人;
有人说,老师是一种信仰,是一种坚持,是用粉笔书写明媚四季的工匠;
还有人说,老师就是一份责任,无论鲜花还是荆棘,平坦还是泥泞,都会永远带着爱在路上前行。
《老师好》这部电影犹如岁月凝成的珍珠偶尔放在地上是冰冷的,拿在手里却炙热烫手,那份温度里有你,有我,有他,有记忆串联的每一个故事。
《老师好》是校园青春片中少有的以“老师”为视角展开的故事,讲述了由于谦饰演的老师苗宛秋与学生们的“斗智斗勇”的有趣故事,再现了八十年代的师生百态及纯真情感。整部电影对刻意的戏剧冲突进行了消解,平淡真实地再现了一个个真实存在的人,从而赋予了电影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力量,好看而不俗套,走心而有力量。
《老师好》中于谦饰演的老师苗宛秋戴着一副黑框眼镜,身着朴素的白衬衫,手腕上带着手表,一身复古装扮完整还原了八十年代老师们的形象。在性格上,苗宛秋在课堂上正言厉色,私下却展现了慈祥、和蔼的一面。
《老师好》的整体叙事并没有禁锢在爱情层面,而是在剧情上紧紧围绕着师生们日常发生的琐事而展开,影片呈现出的人物也都几乎来源于现实生活中真实存在的“典型”,桀骜不驯的洛小乙、人如其名的安静、新潮前卫的关婷婷、大智若愚的脑袋、舞痴兄弟文明建设、爱八卦的海燕、奸商耗子……真实的人物刻画让观影现场的不少观众连连赞叹:“我们那时就是这样”。你有过老师吗?我说是真正的老师,前不久,“学术圈的师生关系”在微博等社交媒体上频频被人讨论,什么样的老师才算是好老师?好老师不仅仅要传授文化知识,还应该 “育人”,而好老师的教育应随风入夜,潜移默化地留在每个学生的心里。面对如今逐渐淡薄的师生关系,《老师好》逐渐唤起了人们对80年代师生情谊的回忆与渴望。
影片中,苗宛秋爱护学生,也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他走遍大街小巷,就是想让洛小乙回来上课;为了让替同学补习的安静不耽误个人复习时间,他晚上免费替同学们补习;在安静面临保送和参加高考的抉择时,他没有代替她做决定,而是告诉她“人生有好多个十字路口,重要的就那么一两条,要选一个最适合你自己的”。苗宛秋无私奉献也终于让学生们感受到了他的一片真情……
最后把电影中的经典台词送给大家:我坚信,青春不会消亡。它只是躲在某片绿荫下慢慢疗伤。岁月凝成一颗珍珠却无法拥有。丢在地上冰凉,握在手里滚烫。我想拥抱它却扑了一个空,它化作一片杂物散落在桌上。泛黄的日记本,气数已尽的铅笔,褪色的发卡,还有一个空空的背囊。那年,铅笔在日记本上写道。真好,我没有去打搅你的暗自芬芳。真好,你也没有戳穿我的刻意坚强。人生,就是一次次幸福的相聚,夹杂着一次次伤感的别离,我不是在最好的时光中遇见了你们。而是遇见了你们,才给了我这段最好的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