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群

目录

爱的艺术读后感11篇

字典 |

2023-08-06 08:20

|

推荐访问

爱的艺术读后感

【 liuxuequn.com - 读后感 】

爱的艺术读后感(篇1)

  读完了弗洛姆的《爱的艺术》,很好的一本薄薄的书。

  人的孤独感是无法回避的事情,克服的办法一是创造,主动去改造自然,实现自我和外部世界直接的联通;另一个就是爱,分享自己的生命力,实现自我和人群之间的联通。无论是创造还是爱,都是主动性的行为;所以弗洛姆提倡"创造性的人格".

  通俗地说,爱是给予而不是接受。爱确实是内心强大的表现。当然,大多数时候,我们会说,爱情是弱者的感情,但是,过于脆弱的相互依赖的爱情可能也无法真正健康而长久。我赞成说,一个懂得并且能够享受孤独的人——独处,而不求助于各种他者(包括人和物)的支持——才有着真正的去爱人的力量。真正的爱里,应该能够同时成就自己和他人。无论是一味索取的爱,还是按照自己的臆想一味给予并且认为对方需要的爱,都是不健康的。

  弗洛姆也大量探讨了现代社会是否有利于爱的培养的问题,他认为,西方社会导致了爱的溃散;其主要论据在于,现代社会的组织方式带来了现代人与自身、与其他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被异化了。我赞同,在工业大革命之后,"物"在人类生活中享有了从未有过的地位,受到了从未有过的崇拜;但是我不敢肯定,在现代社会之前,爱是普遍的,而现代社会的到来,带来了爱的溃散。可能确实现代对于人之间关系的抨击很多,从文学到哲学的各个方面,但是更加可能是由于人的信仰变化——从崇拜爱与美到崇拜物而贬低人——而造成的。我们甚至不能说,是资本主义社会之前,还是在资本主义社会时期,我们对自己的心灵更加敏感或者麻木。所谓协作精神和相互体谅对于相处的作用,我想不只是现代会这么要求——人和人是不同的,相处之间摩擦就是必然的不可避免的,同理心和让步就是必要的润滑剂,而非某个社会形态强加在于人身上的,只不过大众媒体会不会这样坦诚。

  让步假设说,现代社会确实存在爱的溃散,这也不能用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方式、美德标准带来了这样的情况来概括。如果爱——博爱、母爱、性爱,可以给人带来愉悦,那么人就不会轻易放手它们,不会因为社会崇尚协作精神,就贸然提议说,我们放弃相互之间的爱,用协作意义上的共生来替代吧。——人面对鱼和熊掌的第一反应,不会是,两者我该放弃哪一个,而首先会是,我能不能同时占用两者。另外,如果我们谈论这个话题的起意在于学会爱,获得幸福感,那么笼统而轻巧地把责任推于社会形态是一种既不负责任又无济于事的行为——我们大可以把时间花在一部电影一桶爆米花,而不是严肃的思考上。

  但是,我们确实注意到资本主义社会的组织形式,或者说工业化的进程,确实改变了人的很多习惯、特征;这样特征和习惯的改变可能最终改变了社会里爱的现状。

  确实,现代社会里更多幸福感来源于消费——或者说,人的幸福感向来部分来自于消费,而在工业化之前,消费部分占有份额受到了消费品总量的限制,无法大幅扩张;而工业化带来了这样的可能性,于是人自然地转向这部分更加容易增长的幸福来源,从而形成了大众逐利的场面;而这样的情况有可能造成了大家对于精神层面替代性的忽视。打个不恰当的比方,也许国际贸易里"福利恶化型"增长的情况会出现。

  同时,现代社会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的习性。弗洛姆在"爱的实践"里所提到了几种爱的基本要求:"自律"、"专注"、"耐心"、"极大的热情"。但是现代社会的物质消费约束集确实不利于这些美德的培养,这些美德在社会中的地位也远不如一两千年前。我们可以说,人性的的进化是缓慢的,远远慢于意识形态的演化,更加慢于生产力的提升——尤其是在生产力经历了指数甚至更快的增长之后。不可能指望植根于人性的意识形态迅速地可以适应生产力的提升,而同时保持了当初的种种坚韧不摧(或者至少在没有外界冲击情况下,表面的坚韧不摧)。因此,爱成为一种需要学习、时时注意的能力——培养这样能力之始,就是从努力靠近弗洛姆所提出的几项要求开始。

爱的艺术读后感(篇2)

  《爱的艺术》读后感2000字:

  爱是什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感知,但似乎每个人都说不太清楚。一方面我们觉得爱是生活中的重要存在,对爱的渴望、追求,以及丧失爱或爱而不得的痛苦几乎贯穿了人的一生。另一方面我们缺乏爱的教育,没人告诉我们如何爱,才能通往幸福。于是,很多人就沉浸在那些影视剧中的爱情故事和爱情歌曲中,或陶醉向往,或唏嘘泪下。估计这就是很多人所受的“爱的教育”。

  但,如果你期望对自己的情感有更深入的反思,或者你对爱有些疑虑或困惑,费洛姆的《爱的艺术》或许对你会有启迪。费洛姆是德裔美籍的心理学家,他的这本1956年出版的书,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依然有亮点闪耀。

  书并不厚,薄薄的一本小册子。

  书的开篇,作者就指出,我们关于爱的理解,有很多误区。

爱的艺术读后感(篇3)

  《爱的艺术》是美国心理学家和哲学家艾里希-弗洛姆最著名的作品。在这本书中,爱不仅仅是狭隘的男女爱情,爱是一门艺术,爱需要学习,爱需要有能力,爱是人格整体的展现。

  艾里希·弗洛姆在书中还写到:爱与其说是一种情感,毋宁说是一种能力、一种态度,是一种积极的活动,并不是一种被动的情感,如果用最通常的方式来描述爱的主动特征,那么,它主要是给予,而不是接受。

  给予:不是我们通常说的物质上的给予,它是心灵的分享。夫妻之间、父母之间、恋人之间的爱都是建立在给予的基础上,而不是索取,这就是一门艺术。

  所以,我们一生要做的事情很多,最重要的事应该是了解和掌握爱这门艺术,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感到生命的意义,并从中体验到艰辛和快乐。

  《爱的艺术》让我收益颇多,爱是一门需要我们不断去学习的'艺术。

爱的艺术读后感(篇4)

  《爱的艺术》读后感2000字:

  一、这是一本被过誉了的书。

  弗洛姆努力探讨的是:爱是一种能力,需要谦恭、勇敢、真诚和有纪律,需要发展自身的人格并达到一种创造性倾向。

  可是,谦恭、勇敢、自律、发展自身人格,就等于爱吗?

  书中有心理,有历史,有文化,有思辨,有经济,有人性,却唯独没有“爱情”。爱情是什么?大概弗洛姆自己也不知道。他只是将自己丰富的知识和哲学的思考与爱情做了一些关联。书中与爱情无关的部分,有趣、有料,人可以读得进去,且能有不少收获。虽不至于大彻大悟,但依然能使人更广阔一点,更理性一点。

  回归“爱情”本身,则类比不当、逻辑混乱,不充分归因。仿佛是披着学术外衣的新心灵鸡汤,用优美的文字、有趣的语言来掩盖虚无的内核。但是,或许“爱情”本身就是一种虚无呢?或许就像神——我们不知道他是什么,只知道他不是什么;我们知道她不是什么越多,也就也接近她。

  无论如何,关于爱情,总有太多太多想说。

  二、爱情似乎很普遍,普遍到仿佛世间的每一个生命或许都能遇到爱情,拥抱爱情,无论贫贱富贵,无论美丑高矮。

  可是爱情又那么虚无缥缈那么遥不可及,无数人苦苦寻觅而不得,无数人曾手握却又让它消散在风中,无数人在痴痴等待,无数人在肝肠寸断。

  对难于表达的普通人而言,爱情大概就是快乐或忧伤的体验。到了文艺的世界里,爱情一下子就变得丰富多彩了。

  有的时候爱情是情窦初开地小心翼翼的心跳加速。在韩寒早期的笔下,爱情是林雨翔和Susan相邻坐在车上,林雨翔心潮荡漾想去牵喜欢女孩子的手,可是“牵吧,不敢。不牵吧,不甘。”

  塞林格借霍尔顿之口这样独白:很多人觉得爱是性,是婚姻,是清晨六点亲吻和孩子们,也许是这样,莱斯特小姐。但是你知道我是怎么想的?我觉得爱是想要触碰又收回的手,爱是未经触碰却在颤抖的心。

  有的时候爱情是不被理解困难重重的艰难险阻。

  罗密欧与朱丽叶之间相隔的是家族宿仇,终以殉情落寞。梁山伯与祝英台之间相隔封建的阶层,终殉情化身蝴蝶。当然也有美好的故事,王子与公主历经千辛万苦,冒险归来后终于从此幸福快乐地生活在了一起。正是困难才让爱情更珍贵。

  有时候爱情是奋不顾身飞蛾扑火的自取灭亡。一个陌生的女人,在生命的的最后时刻,蘸满了一生的痴情,写下凄美的长信,向她爱情的主角——只能隐约记得她的作家讲述了自己绝望而悲惨爱慕的一生。这是茨威格笔下《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的故事。病态的爱情有着绝望的美感,只是,希望我们自己永远不要变成这样。

  有时候爱情是一见钟情惊为天人的美。

  “面若中秋之色,色如春晓之花,鬓如刀裁,眉如墨画,面若桃瓣,目若秋波”的贾宝玉让人目眩神离,“翩若惊鸿,身似游龙……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缥缈兮若流风之回雪”的洛神让人心旷神怡,“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的刘兰芝让人爱恋又心疼。

  美是上天给的礼物,有时却也成了人间的错误。西西里的玛莲娜有什么错呢?她唯一的错是过分美丽。让诸神也混乱的特洛伊战争,原因是人间最美的海伦和帕里斯的私奔——这是男权社会的遗毒,虽是以爱情为起点,却与爱情无关,不必多说。

  三、辩论赛上有个辩题:相爱更难还是相处更难?

  弗洛姆讲了那么多爱,可是实际上并不是爱,如果将《爱的艺术》改为《相处的艺术》那就贴切完美了。相处是一种能力,可以学习和培养。相处是一种艺术,需要谦恭、勇敢、真诚和有纪律,需要发展自身的人格并达到一种创造性倾向。

  相处之道可以学习,可以磨合,可以变得舒适而平和。可是相处并不是爱呀!弗洛姆在努力寻找着相处(尽管他称其为爱)的模式或规律,用如今的流行语来说,这些都是套路。PUA搭讪的的套路,ayawawa的洗脑套路,“心动信号”恋爱的套路,土味情话撩妹的套路,男生求生欲的套路……套路是可以学的,是相处的润滑剂,是生活的调味品,可是这一切都不是爱。爱从来都是形而上的、难以描述、无法总结的。爱唯一的标准是自己的心,是寤寐思服辗转反侧的忐忑,是山无棱天地和乃敢与君绝的坚贞,是庭有枇杷树亭亭如盖的深情静水深流。

  就像杜拉斯所言:爱之于我,不是肌肤之亲,不是一蔬一饭,它是一种不死的欲望,是疲惫生活中的英雄们梦想。那么多的爱情故事,从来都没有定势,因为爱是极端私人化的独一无二的体验。我听说过许多套路,看过许多情话,知道许多能撩人的细节,却在会在遇到这样一个她的时候怯懦不敢前。是我太木讷,写不出来歌,总是辗转反侧,相见尴尬错愕。

  四、爱情究竟是什么呢?

  大概是听到所有的情歌仿佛都在讲述自己。大概是山河远阔,人间烟火,无一是你,无一不是你。大概是红玫瑰与白玫瑰汇聚一身。

  我不知道,就像我不会知道人生究竟是什么一样。曾经觉得生命的意义是奋力抗拒着死亡,可这抗拒又何尝不是一场慢性死亡。用烟,用酒,用水,用光,用空气,用食物,用致命创伤,用普度佛光,用柔情,用绝望。

  爱情是黑夜的海上,交汇的光亮。爱情是幸运的锦鲤,可转发者却全是封建迷信。

爱的艺术读后感(篇5)

  人的一身追求的东西非常的多,可是能够让人从心底里感受到快了的东西也可能就是这三样了。

  人说,不要在三十岁之前思考人生,但却不是想不思考就能够停下来的。 很多时候做再多的事情,得到再多的物质可能还不及得到别人的赞美与心底的许可。

  渴望被爱,更是那最基本的需求。也许人做的许多事情都是提你升自己,让自己变的更好,更有能力,更成功,才能吸引到别人的关注,得到别人的爱。被爱的感觉那么美好,哪怕是一个最不值一提,卑微的人对他人的爱,都是不会产生憎恨的。

  被爱那最基本的需求,也许才是安全感的来源。

  其实如果说,只是追求被爱,那这不是爱的全部。爱,本身也是幸福的,美好的。这里,爱不是名词,是动词,不是被动而是一个主动行为。爱本身和被爱也是完全不一样的。一个没有去爱的人,很难去感受爱带来的幸福和美好,同样也不会全部体会到别人给予的被爱,就像一个还没有为人父母的人,很难完全体会到父母对自己的那份爱,只有当自己去做父母了之后,才回过头来体会到了当时父母对于自己的那份深深的爱。

  爱情中,总是会有伤害与痛苦。那爱有很多方面,不能那么美好的遇到一个既爱自己,你自己又爱的人。一旦感觉到不被爱,就觉得失去了一段感情,完全失去了一段爱情的经历。或则不到失去的很多人,也不能体会爱的幸福。他们去做的很多事情都是为了去得到被爱,得到别人对于自己的爱。这样的付出就是渴望着别人的回报,而这回报还必须是爱,可能还要求有形式。一旦别人不能如想象中回报,就受到了 极大的伤害。其实,对于这样的人,也并不懂爱。不知道其实爱是不求回报的,不求别人对于自己的爱。不以爱换回爱。确实,爱情不同与母爱,占有性很强。得不到回报的爱,必然带来很多的伤害。

  有些人在爱中受过伤害,就否定一个人否定一段情,否定一个性别,否定着世上还有爱。要否定的其实只有自己。否定自己的爱,自己的付出。一个毫无顾忌,毫不保留地去爱过人,能够体会到爱,不管遇到什么,心中都相信着爱。而爱带来的幸福感,永远都在心中,回味而带着微笑。即使,那已经是一段破损的经历。

  有些人,在爱里受了千百回的伤害,千穿万孔,爱别人爱到毫不保留,也铭心刻骨,然后也被别人伤到死去活来。然后下次又是毫不保留的去爱别人,然后又被伤害。这样好几次,旁人可能都已经看不下去了。但自己却相信着每段感情,或许不相信某个人了,但不后悔,不后悔这样的经历,不后悔自己的付出,也同时相信着某人当时的爱,只是后来变了而已。朋友们,都会觉得他傻,可是也许没人体会过他的爱,以及他得到的爱。这样的人,对于自己的付出没有任何的期望,不会让对方感到压力,不会用自己的付出来要求对方或者给多方以责任感,也许对方感到的是自由,痛快,偶尔也带着不负责任。然后就被伤害了。可能够微笑着回忆这一切的,唯有对于爱的痴迷于信任,也许只是回忆着自己当时那奋不顾身的爱。

  信仰,听着很高端。人们都觉得自己,中国人,都没有信仰。先是有佛教道教之类的东西,然后被打倒了,开始觉得是共产主义,也许后来的后来觉得这东西太过于飘渺了。然后的然后,就什么都不信了。于是成为了没有信仰的人,于是只看着名、利,只看重怎么自己能够生存下来,然后生活的更好,应该是比别人好。

  其实信仰也没有这么高大上的。虽然解释都是说到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但是每个人都是自己做事,考虑事情,权衡事情的方式,这些背后的东西就是这些各种观,只是很少有人去总结这个东西。而信仰也是这样,是自己对于这个世界,对于未来能够达到的一个自己内心的信念。这也是基于自己的很多观念的判断得出的。如果对于自己的判断坚信不疑,那么这就是自己的信仰。而对于世界的美好愿望,必然会影响这一个人的行为方式。相信着对于世界的愿望会实现,就是那源于自身的不同于他人的信仰。而有了这东西,自己的坚持有了理由,自己的做法有了解释,甚至受的苦难也会以未来的美好来回报,所以会因此而感到更加的美好和幸福。

爱的艺术读后感(篇6)

  在这本书中作者以全新方式解释了爱:弗洛姆从“激进的、人道主义的和批判的”精神分析立场出发,把“爱”看作是人类对自己生存问题的一种回答,是人与人之间合作统一的巨大力量。爱并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的感情,而是可以通过训练自己的纪律、集中和耐心学到的一门艺术。

  在这本书中作者主要通过人们了解爱的理论,然后实践爱,从而实现爱的艺术。在爱的理论中作者说到了:一、爱情对生存问题的回答,二、父母与孩子之爱,三、爱的对象,这三个方面阐述了爱的基础是给予、关心、责任感、尊敬和了解,它的主动特征是给予,不是接纳。很多人觉得给予的同时就意味着失去,但对于爱而言,对于一个心中有爱的人而言并不是如此,因为爱不是商品交易,你给予的越多,自己所得到的也就越多。这也就是爱的真谛。

  读完这本书,感觉很美,很不一样,但也许作者的思想太深了,还没有完全理解。这只是一种爱的感觉。过去总是感动于个人的爱,总觉得两人都很幸福。但是这种迷恋,疯狂的爱,被看作是强烈的爱的象征,作者认为这只是证明了这些男人和女人过去是多么孤独。是的,我们曾经认为爱是无限的,它不需要任何技巧。但结果大多是甜蜜交流的开始只是一种误解,疏远最终只能是短暂的陶醉在离别之后。这就是作者所说的,我们只是试图解决我们的孤独,这是不持久的。在作者看来,这是一种自私的爱。我们应该把所有的爱都建立在慈善的基础上。对所有人都有责任感,关心、尊重和理解他人,改善他人的生活。这也是爱在圣经里的一种方式:爱别人就像你自己一样。普遍爱的特征是它不是唯一的。

  这是一种宽广的胸怀,不仅是对他人的爱,也是对社会的爱,也是对大自然的爱,这是对整个世界的爱。这也有助于了解一些长期忍受“孤独”的孤独者,他们的事业和社会事业。我过去认为这是不可想象的,但现在我觉得我太肤浅了。他们的爱不仅仅是需要为了消除寂寞的玫瑰,一种关心他人,对社会的责任,对世界的一种奉献,这是一个伟大的爱,一种普遍的爱,一种消除隔阂来自上帝的爱,一种对上帝的无限的爱!

爱的艺术读后感(篇7)

  某日在图书馆漫无目的地翻阅时,偶然瞥见了一本书,书名叫《爱的艺术》。

  当时被这本书的名字所吸引,又觉得薄薄的一本很适合闲暇之余阅读,便将它借了回来。之后便对这本外表普通的书产生了翻天覆地的看法。

  “爱”这个关键词在书中反复出现——这种情感不只是所谓的“爱情”,还包括了人与人之间的博爱、亲人之间父爱和母爱、异性之间的性爱,和对自身的自爱,以及宗教仪式的神爱。

  在看这本书时,我不断地向身边的人推荐这本书,现在向你们推荐。因为我想,每一位看这本书的人一定都会受益匪浅。

  因为这本书以一种特别亲切的方式把我们带入爱的真谛的范畴,让我们小心翼翼的打开自己的心灵,去挖掘、去重新审视自己内心隐藏在那里的小秘密,让我们成长和成熟。

  我们这辈子要做的事太多,但最重要的应该是了解和掌握爱这门艺术,因为只有这条路径能让我们在漫长的人生中感受生命的意义,感到自我的存在,感到周围人的存在,并体验到克服困难的艰辛与欢乐。

  作者希·弗洛姆是著名的德裔美籍心理学家和哲学家、法兰克福学派重要成员。 《爱的艺术》这本书是他最著名的作品,自1956年出版至今已被翻译成32种文字,在全世界畅销不衰,被誉为当代爱的艺术理论专著最著名的作品。

  在这本书中,他以精神分析法研究、阐述爱的艺术,引用了不同方面的例子来证明,“爱是积极的,是给予的过程”,“爱是关心、责任心、尊重和认识”,让人对“爱”的理解更加深刻和全面。

  而这一切的一切都指向着一个结论

  ——爱是一门艺术

爱的艺术读后感(篇8)

  艾里希弗洛姆觉得:爱需要知识和努力,也有人觉得,爱是缘分,可遇不可求。

  我在谈前4段恋爱之前都觉得如此;行为上我也是这么做的,然后我陷入了迷茫,我意识到这样下去不如不要谈恋爱了。当我开始阅读《爱的艺术》并且尝试深入思考时,我更认同前者的观点。

  以大众流行文化中的:歌曲和电影电视剧为例。有关爱情的歌曲最受欢迎《七里香》到《珊瑚海》,从《黑色毛衣》到《画沙》。有关爱情的电影最受欢迎,或者说几乎每一部电影多多少少会涉及爱情。电视剧远古时期类似蜗居,奋斗;最近的一些微微一笑很倾城。已经已经火了两代人的琼瑶阿姨和还珠格格。

  毫无疑问,中国人民虽然竭力阻止人在0到18岁做出恋爱的实践,但他们最需要的却也是爱情。电视剧也不必多说:日本,韩国,中国的段子。但是很少有人认为爱需要学习。但于此同时:很多人因为失恋而低落,疗愈起来却无从下手。多数人把爱当作被爱的问题,而不愿当作爱的问题。

  爱是一个非线性系统,给予爱是我们的输入,得到爱是我们的输出。现代社会的人们总是着眼于如何减小系统的上升时间,稳态值最好超过设定值愈多愈好。

  对于他们来说:爱是如何被爱,如何靠化妆穿搭来吸引对方。

  对于男性来说:获得成就,获得他自己所处社会条件所允许的最大限度地地位和财富;对女性来说是:对脸蛋,身材,衣着使自己富于魅力。共同之处是:温文尔雅,谈吐幽默风趣,乐于助人,诚实谦虚,不娇柔造作。追寻伴侣间爱情的方法仿佛与”成功赢得朋友和影响他人的“方法相同。大多数人所谓可爱,不过意味着适于大众的爱慕和性吸引力的融合。我们的文化以购买的欲望,互利互换地思想为基础的。爱的意识常常只是作为他们自身交换能力范围的人类商品而已。

  这也是追捧娱乐明星的文化得以流传的基础,人的个性或者说人的人设可以换取流量和金钱。中国顶流app微博,大概就是这一物化行为的最大交易市场。他的市场排名--热搜也是可用钱来换取的。

  人们好像在互相欺骗一般,尽量就外在而言,就身外之物而言,用尽全力吸引对方。然而,性爱,同居的本质,或者说最纯粹的表现形式,作文就是在一段时间,一个空间,释放出真实的自己。而在中国家庭仿佛必然是负担:每个中年男人都需要一辆让他逃避家庭的汽车,可以放空自己。人们总说:婚姻是家庭的坟墓。仿佛糟糕的家庭关系是无法逃避的必然。沉默仿佛是被默许的暴行,成年人的说法常常是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在我看来这是对于自己的催眠和逃避;也是对下一代的对爱情观的扭曲。爱是人最美好的品质,你不能剥夺任何人追寻爱的权力,包括你自己。当你开始剥夺别人了,请你先思考自己。

爱的艺术读后感(篇9)

  曾经读过美籍作者艾里希。弗洛姆的《爱的艺术》这本书,这是当代最著名的作品之一。现在记忆模糊,但其中作者对“爱”的诠释仍令我个人折服。

  这本书剖析了“爱”。首先“爱”的基本要素是“给”,其实就跟我个人们佛家说的“舍”和“得”一样,你先要给,才能获得你想要的回报,但偏偏爱这个东西却是不求回报的。在“爱”里面——给,是力量的表现更是心胸宽阔的体现,通过给予能表现一个人关心、责任、尊重和了解。可是现在的社会让我个人们大多数处在只想被爱的位置,爱也需要大家共同去学习,经营的,只有人们不断付出努力获得大众的认可,使自己变的“可爱”。

  其次,《爱的艺术》这本书里将爱分成了:博爱、母爱、性爱、自爱、神爱。爱在我个人们的作家眼里就是一门艺术,在我个人们每一位中又何尝不是一种令人“心旷神怡”的艺术?!看着作者对母爱的剖析,我个人不禁联想到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爱,那绝对是无私的、博大不求回报的!母爱就如同一种祝福,总是为此无条件的付出!现在的独生子女多了,生活环境也好了,可我个人们和我个人们的孩子的“博爱”却在一步步的退化。现在,偶遇路边的老人倒了没有人再毫不犹豫的冲上去扶起来,遇到坏人没有人再敢挺身而出的扶弱一把……

  弗洛姆认为极端的自私主义者,他们不是真诚地爱对方。人们的“爱”因为各自内心的孤独和自私正在被一点一点的蚕食掉,现在人们的思想被“互利交换”化上了等号!

  感慨啊,这本书在19世纪50年代的时候就将人类的爱剖析的一清二楚,如今21世纪的我个人们却因为“爱”有待学习和实践。无论是哪一种爱都需要我个人们各自努力无私的先行付出,正如我个人们的作者所说:真正的爱是内在创造力的表现,包括关怀、尊重、责任心和了解诸多因素。爱不是一种消极的冲动情绪,而是积极追求被爱人的发展和幸福,这种追求的基础是人的爱的能力。

爱的艺术读后感(篇10)

  我们常常能在各种影视剧或者小说中看见如下俗套的台词——“我这么爱你,你为什么就是不爱我?”不知道说话的人是否突然大脑短路觉得爱是一件可以等价交换的物品,所以我爱你你就应该爱我,你不爱我就是你的错。但是我们冷静下来,理性思考一下就知道:爱从来就不是一种平等的东西。如果我们追求完全平等的爱,那么只能说明我们根本就不懂得爱。

  事实上,从古到近,无论中外,像自由之类抽象的名词一样,爱也是一个人类永恒追求与探索的话题。我们为什么需要爱,怎样去爱,爱又能带给我们什么,一系列的问题常常困扰着我们。

  首先关于我们为何去爱。弗洛姆在《爱的艺术》中认为,这是摆脱孤独感的需要,结合愿望的需要。确实,每个人都是孤身一人来到这个世界上,最终仍要孤身一人回归。天性的孤独感使我们难以忍受长期的独处,积极地走向外界去寻求同伴,与群体相结合,而性别的差异又促使了两性的特殊结合。

  其实摆脱孤独感有多种形式。比如狂欢、从众或者创造性活动,但是这样的结合并无法使人脱离孤单的宿命。狂欢的快乐稍纵即逝,而且仅仅在某些特殊的文化特殊的时间才被允许,否则自我就会产生强烈的罪恶感与负疚感;从众常常使我们失去自我,活在社会规范的条条框框中。

  正如弗洛姆尖锐地指出:当今的平等性与其说是“整体性”,不如说是“同样性”,我们的人生几乎是被安排好了的,什么时候上学,什么时候工作,什么时候成家,什么时候养育后代,即使具体细节稍有差异,但仍是大径相同的;而创造性活动,我们面对的不过是死物,根本无法产生精神上的交流。也因此,只有爱才是唯一正确,唯一真正有益于我们摆脱孤独感的结合方式。

  但是,正如开头我们提到的那样,很多时候,我们并不懂爱。我们总以为爱是一种有迹可循的东西,觉得付出就应当得到回报,甚至以爱之名伤害着别人。我们不难看到有些姑娘像菟丝子一样,什么都依靠着自己的男朋友,没有任何主见。“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当代女诗人舒婷在《致橡树》里这样写道。这样的爱情才是我们真正应当追求的,不是控制与庸附的共生性结合,而是“在保持一个人的完满性和一个人的个性的条件下的结合。”它并不如我们生活中的许多活动一样,存在明确的目的性,一定要说的话,它的目的就是付出,就是给予,使你所爱的那个人活得幸福。这也是为什么人人都在感叹如今的爱越来越不纯粹,真正的爱情越来越难得的原因。

  当今的社会文化使我们越发功利化,就像某句调侃所说“有的人,没占到便宜就会觉得自己亏了”,于是我们很难再看到“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种和谐而完满的感情。什么丈夫几十年如一日照顾瘫痪妻子,老伴携手环游世界的新闻常常让我们感动不已,可是,爱情难道不该本来就是这个样子的么?

  对于爱,我们需要关心,需要了解,需要尊重,还需要责任感。没有关心与了解,我们无法亲近我们所爱的人,实现精神上的交流;没有尊重,我们无法保持双方的个性和爱的自由,爱便会成为枷锁,困得人无法喘息;没有责任感,我们无法维系长久的情感,爱便会沦为镜花水月的过眼云烟。

  斯滕伯格的爱情三元理论认为爱=激情+亲密+承诺,除了生理上的着迷情绪,后两者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而爱,除了帮助我们了解我们所爱的人,也帮助我们发现了自己。我们本是孤立的两个人,却因为爱而融为了一体,相互了解,彼此信任,通过对方得以看见自己,探知自我。这是一件多么神奇而美妙的事情。

  “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爱的艺术读后感(篇11)

  婴孩呱呱坠地,以血缘为密码开启爱的神秘之门。这份与生俱来的珍贵礼物——爱,是哺育人成长的精神母乳。沐浴在爱的恩泽下,感受着蕴含其中的人性的美好与光辉,人格之树茁壮成长、茂盛参天。而后播洒下一片爱的浓荫,给亲人、给朋友、给世界,一份成熟的、勇敢的爱的回馈,完成一度爱的循环。通过爱的交互,清晰对生存、对生命的认知。

  爱首先是给予而不是索取。人们往往因为不被认同、不被爱而沮丧,也因此将自己囚禁在孤寂的花园中,拒绝打开爱人的心扉。这是因为他们还停留在天真的、孩童式的爱:“我爱,因为我被人爱。”给予是力量的表现。

  恰恰是通过给予,人们展现自己的力量与自信。当我们回味对爱的体验,父母无微不至的关怀、无私无怨地给予让还是孩子的我们产生了错误的理解。我们认为被爱是理所应当的,因而当我们走向陌生的社会,面对非亲非故的陌生人,我们失去了从前从亲人获取的那种理所应当,心里的误差让刚刚脱离稚嫩的我们无所适从,因而进入思想孤寂的樊笼。

  正如弗洛姆所说:爱是一门艺术,要求人们有这方面的知识并为之付出努力。这首先就要求我们有独立的人格、成熟的思想和对爱的理解。成熟的爱的原则是:“我被人爱,因为我爱人。”母体的胎衣出生时就脱落,而思想的胎衣只有当我们的人格真正健全才能完全摆脱。能够给予成熟的爱就是一个人人格健全的表现。成熟的爱的发展融合了父亲的良知和母亲的良知。这样他既能相信世间有无条件的祝福、无条件的平和、无条件的爱,又明白有些爱需要自律、需要争取。

读后感大全为你精心推荐:
读后感 | 小学生读后感 | 初中生读后感 | 高中生读后感 | 观后感

  想了解更多读后感网的资讯,请访问: 读后感

本文来源:https://zw.liuxuequn.com/z/5065236.html
延伸阅读
读书可以拓宽我们的知识面,通过读书我收获了好多,其中让我收获最多的一本书是作品。你是不是也很苦恼于写作品的读后感呢?关于“红鞋子读后感”小编有一些经验值得分享。红鞋子读后感【篇1】
2023-08-05
作品这本书为很多的读者带去更多的生活感悟。在阅读一部书籍之后,可以用读后感来标记当时的心情,根据您的需求我为您准备了以下信息:“可爱城历险记读后感”,欢迎品读本文并参考!可爱城历险
2023-08-05
根据您的要求我们为您精心整理了“对话读后感”的相关内容,希望我的意见对你有所帮助请记得将其收藏起来。读书能使人更充实,丰富,作品这本好书总能触碰到我们的心灵。用文字纪录下思考成果。
2023-08-05
文化苦旅读后感(篇1)《夜航船》是《文化苦旅》中的一文,作者余秋雨。“夜航船”在那个年代,就像是一条纽带上的一颗珠子。将大山里的人们,通过这个活动的点儿,输送到大山外面的世界去。在
2023-08-05
书籍好比一架梯子,它能引导我们登上知识的殿堂,阅读作品,是对作品的一个初了解。作品的读后感究竟该如何写呢?这是小编在网上发现的一篇标题为“追风筝的人读后感”的文章。追风筝的人读后感
2023-08-05
爱的艺术读后感篇1《爱的艺术》以简洁的语言向读者解释了“爱”这个非常深奥的话题。本书表明:爱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只需要投入身心的感情,爱是一门艺术,想要掌握这门艺术,就要有这
2023-05-08
爱的艺术读后感【篇1】艾里希弗洛姆觉得:爱需要知识和努力,也有人觉得,爱是缘分,可遇不可求。我在谈前4段恋爱之前都觉得如此;行为上我也是这么做的,然后我陷入了迷茫,我意识到这样下去
2023-06-17
阅读是我们从小就养成的好习惯,尤其是多读好书。读完一本名著后,我们可以思考其中的深意,并将阅读感悟记录下来,作为个人的积累和体悟。因此,本文建议大家写下阅读后的感想,让读书的经验更
2023-05-25
留学群推荐更多专题:“读后感繁星”。文字的力量是无穷的,书籍里蕴含的道理是教人受益终身的,作品让我们的心灵变得富足。读后感简单来说就是看完书后的感触,作品的读后感你要怎么写呢?
2023-04-20
读后感就是另一种形式的心得体会,记录的是自己的感觉,读过作者的作品后,我被其中的情节所打动了。我们在写读后感的时候,要密切联系实际,这是读后感的重要内容。提升自己哪些方面的能力可以
2022-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