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网小编为你精选的作文:
记叙文 | 议论文 | 说明文 | 应用文 | 散文 | 美文
作文不仅是文字的表达更是心灵的抒发和智慧的传递,写作是为了突破自己的局限和壁垒成为更加开放和包容的人。值得一读的“名人文化作文”文章留学群强烈推荐给大家。如果愿意可以查看本文希望你喜欢!
名人文化作文(篇1)
盈盈月光,你掬一捧最清的;落落余晖,你拥一缕最暖的;灼灼红叶,你拾一片最热的;凄凄衰草,你采一束最灿烂的;漫漫人生,你选择那最珍贵的――尊严。
在朝你让高力士脱鞋,那扔出去的鞋子便是尊严的体现。
作诗你让杨贵妃磨墨,那挥洒的文墨便是尊严的体现。
在野你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然摧眉折腰事权贵,使你不得开心颜。这直意的表白便是尊严的表现,在唐朝哪个诗人能说出如此狂放、豪迈的话?也许只有你了,一身青衣、素行尘间——李白。
你生来就聪慧过人,少小吟诗闻名乡里,你的愿望只想谋一官职,造福一方。你的才华终究被玄宗看重,可你也只是一个在翰林院专职为皇帝和贵妃作诗的一个小诗人,这和你“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意愿,相差甚远。
你遭放逐,但幸得玄宗大赦天下,你又得到了自由,“千里江陵一日还”我们可以体会你当时的喜悦,经过了官场的沉浮,你知道了官场的黑暗,更看清了人间百态,于是寄情于酒。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我们看到了你的醉态,我们可以理解你的无奈。可是你并没有消沉,浏览名胜大山,更使你博闻强识,因为你知道“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岁寒三友的竹、兰、梅,它们的身上都有你的身影。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竹,有你的韧劲,在王冕笔下染成墨色的梅,又追随着放翁周旋世间,即便“凌落成泥辗作尘”也要“香如故”,这一股幽香便是尊严,即便有牡丹比艳,有栀子比香,你依然默默地挺立,散发着幽香,我们可以闻到的、看到了也只有你。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回眸历史我们可以看到一个骑着白鹿、且歌且行的饮者,他的骨子里却散发着尊严的幽香。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也许是对你最好诠释。
名人文化作文(篇2)
十月二十八日,一个金风送爽、丹桂飘香的日子,我们湖塘桥实验小学的小记者们一路欢歌笑语,来到著名数学家华罗庚的故乡——金坛采风。
我们在导游的带领下来到了金坛的愚池公园。这里是金坛的历史文化集中展示区,园中有一条溪水名为愚池。沿着愚池北岸,坐落着风格迥异的金坛许多名人纪念馆。
沿着青石小路我们首先去参观金坛刻纸研究所。一走进这栋青砖黛瓦的徽派建筑,第一眼看到的就是一幅很大的红色的刻纸,上面刻着许多小朋友,有的在放风筝,有的在打腰鼓,有的骑在麒麟身上玩,还有的在舞龙灯,一派欢天喜地的模样。个个栩栩如生,活灵活现。我一看这幅刻纸,立刻震惊了:这么大一幅刻纸,这么多的图案,得刻多少刀,花多少时间呀!
从刻纸研究所出来,穿过公园的古色古香的长廊,我们终于走进了华罗庚纪念馆。进入大厅映入眼帘的是华罗庚的塑像,只见华罗庚爷爷身着西服,右手拄拐,左手大一件大衣,全身散发出智慧的光芒。我深情地凝望着华罗庚爷爷的雕像,仿佛看到了爷爷正在全神贯注地思考着一个又一个的数学问题。华罗庚爷爷告诉我们:“数学是攀登科学高峰的天梯”。在纪念馆第二层,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华罗庚在世时所使用的一些日常用品,有衣服、鞋子、杯子,还有书、黑砚、眼镜等,在这里我了解到许多华罗庚爷爷的生平刻苦学习的事迹。从纪念馆出来,我牢牢记住了一句话:“天才在于积累,聪明在于勤奋。”
接着,我们还参观了段玉裁纪念馆、戴叔伦纪念馆、金坛博物馆……
一天的寻访,让我深深地感受到金坛真是个人杰地灵的地方。这里的山山水水,孕育了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文化,养育了一代代杰出的文化名人。作为常州人,我感到无比骄傲。
名人文化作文(篇3)
当我来时,又是茅屋为秋风所破的季节。老天像有意在营造一份思古幽情,像有意让人来品味一种人生意蕴——文章憎命达!
茅屋而草堂,草堂而杜甫草堂,这绝代诗圣生命的一大栖息处,这和着一个风雨飘摇的时代、一个伟大灵魂沉吟的处所——杜甫草堂,早已咸了成都的杜甫草堂公园。草堂公园由大廨、诗史堂、工部祠和柴门等景观组成,给成都人一个清幽的休息场所,也给远方慕名而来的游客以精神的慰藉。设施是对过往的纪念,也是对现在的经营。只是草堂,作为一个诗人艺术生命的凝结处,作为中国文学史的一个纠结点,作为一段历史的现象台,太有特点了,情绪也太浓重了。“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读清人顾复初的“异代不同时,问如此江山,龙盘虎卧几诗客;先生亦流寓,有长留天地,月白风清一草堂”那副对联,更让人嘘唏不已。茎兰兰担i尘萱苎与杜甫在世时命运的反差也太大了。然而,又让人坚信只要确实灿烂过,也就注定会占有辉煌。
草堂足供观赏,甬道曲折,尽可徜徉,更何况又是细雨迷蒙,黄叶铺地!草堂,草堂,此时此际的草堂在诉说什么呢?从开元到天宝,《壮游》,《三吏》《三别》,,《秋兴八首》,直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代诗史再现了一个时代,仅这些就足以彪炳青史了。这是杜甫的不朽,这是杜甫的辉煌,这也是杜甫的价值所在。舍此,我们又何以了然在一个大起大落的时代里,有一个愈老大愈清瘦愈苦寒的杜工部!这些是不必说的。但仅仅如此,就远不能了然杜甫诗歌抑郁沉雄的内在生命力,也远不能了然士人的用世之志与命运悲剧。这正是文章憎命达的命意所在,是其深层的人生意蕴所在,也是中国历史上人才的成就与命运的二律悖反。
中华传统,士人总有一份天下之志、用世之心,更何况出身于奉儒守官世家的杜甫!杜甫曾抒写人生抱负:“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他希望一出山就占据要津,而且充满理想色彩——要让君王赶上传说中的尧舜,要使全国民风淳朴敦厚。志莫大焉!然而,命运总是跟人开玩笑,历史也总在捉弄志士仁人。由开元而天宝,张九龄罢相,李林甫上台,唐王朝也已今非昔比,贤能之人想说什么做什么都已不可能了。这是国家的不幸,时代的不幸,也注定了杜甫一生宏图大志的落空。肃宗即位后,杜甫表面上拥有一官半职,比如左拾遗、华州司功参军、工部员外郎,而实际上却难有作为,薪俸也不足以养家。离开中原后,其行迹大略是同谷—锦城一夔州一潭州,同时他的生命也如一片黄叶飘到了尽头。
可是,他的诗作却从此更加如长河激浪,深潭照物,映现出一代河山的风云、生灵的状貌。它们如钟,如鼓,回响在中华历史的长空。杜甫的命运就这样确定了,杜甫的历史角色及其创作成就也就这样确定了。这时我们再吟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诗句,就会发现,个人的遭际,在诗圣眼中已不算什么了,此时他所想的只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苦寒到此已极矣,而忧患、仁慈至此亦已极矣!杜甫之胸怀,杜甫之心地足以光照日月!“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或者说经邦济世,要的不就是这种德与才么?但是,风雨飘摇中的唐王朝抛弃了杜甫,而历史却于风雨飘摇中造就了另一个杜甫。这究竟是杜甫的不幸,还是杜甫的幸运呢?历史总是把一份生命的朴素,让人咀嚼得百味丛生。
流连一番,天色已晚,该走了。细雨依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