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网为你精心推荐:
观后感 | 电影观后感 | 影评 | 读后感
桃花源观后感【篇1】
《暗恋桃花源》是一个悲喜剧的混合体。彼此互不相干的 “暗恋”剧团和“桃花源”剧团在当天晚上同时与剧组签订彩排的合约,双方争执不下,谁也不肯将场地让出来给对方排练,演出在即,双方不得不决定将舞台分为两部分,两个剧组同时排练,从而现代悲剧《暗恋》和古代喜剧《桃花源》相互交叉而引发一出古今悲喜剧的舞台闹剧。
现代悲剧《暗恋》是《暗恋》剧组导演的亲身经历。东北青年江滨柳因战乱在上海邂逅美丽纯洁的云之凡,两人相爱,但又因战争不得不被迫分开,此后两人又不约而同的逃往台湾躲避战争,但两人对彼此的情况却是一无所知,从而苦恋四十年,最后两人终于相见,时已江滨柳濒临病终。
古装喜剧《桃花源》讲述武陵渔人老陶的妻子春花与袁老板私通,老陶悲怒之下愤然离开,无意进入桃花源,里面鸟语花香,人情淳朴,后来当老陶思念妻子返回武陵时,春花与袁老板已经结婚生子,但家境已经破败,两人丧却了以前的恩爱,陷入对彼此的抱怨之中。
在两部戏剧互相交错之间,还穿插着一个疯女人在舞台上跑来寻找抛弃她的情人刘子继的故事,但并未深究,在《暗恋》与《桃花源》引发的舞台效应之下,疯女人只是一道辅料,让剧情更加的混乱,从而也更加的好看。
乍一看,这三个故事毫无共同之处,但却隐藏着同样的主题:即当代人对爱情的无奈。在大多数中国人眼里,爱情是纯洁的,至高无上的,没有一丝尘埃的混合。
爱情衍生的过程是如此美妙,以至于人们可以忘记礼节、义耻、道德习俗,甚至生死的局限。犹如七仙女甘愿忍受肝肠寸断之苦为董永剔去仙骨,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殉情化蝶双飞,白娘子舍弃千年修行与许仙白头携老……仙凡恋,或是人妖恋皆是如此凄婉。我们赞美这种爱,认为它是爱至上的典范。
然而,我们不得不注意到,这些所谓的爱情都是在婚姻面前停止的。即使是结过婚的,也必定要经受旁人无法想象的磨难,最后的结局或许是修成正果了,但这个正果究竟是哪种境地,我们又无从得知。之前流行于网络的一句话,“婚姻是爱情的坟墓。
”不是没有道理的。当夸张的爱情步入了沉闷的生活规则,当平庸的生活取代了花季的爱情,以前的甜言蜜语便成了对彼此的深深抱怨,爱情成为都市人的奢侈品。所以我们不能说江滨柳和云之凡的四十年未见就一定是个悲剧,假如他们没有错过,而是结婚生子,一辈子相守在一起,很可能老年的江滨柳不得不躺在病床上忍受云之凡的唠叨,而云之凡也不得不在医院四处奔波缴费化验,根本不会有江滨柳在病房里回忆起年轻的恋情,幸福之情溢于言表。
说到现实中,《暗恋》的导演如果和他的年轻恋人厮守终身,他印象中的十几岁的情人还会是“一朵美丽的、白色的山茶花。”吗?这种结局我们无法想象,更无法预言,所以我们称《暗恋》为悲剧,为爱情的悲剧。
回不去的美好不再重现,残留的或许是对现实的无奈,但是,守得一份回忆毕竟还是幸福的。江滨柳想起他们年轻的爱情,便是苟延病重之身,也会绽放如花的笑颜。所以,他们的再次相遇是导演无奈的爱的表达。
对比《暗恋》,古装喜剧《桃花源》仿佛蒙上了一层悲剧色彩。老陶开始喝酒、吃面包,甚至妻子买了一天药也没回来,这让他在现实生活中感到沉重无力。所以他会有“武陵这个地方,它根本就不是个地方。
穷山恶水,鸟不语,花还不香。我老陶打个鱼,那些鱼全部商量好了,一个都不上钩”的逆反心理。春花与袁老板的私通是违背道德规范的,可是因为袁老板是老陶的生活倚仗,为了支撑整个家庭,老陶不得不忍气吞声,假装无视于妻子的背叛,从而使得袁老板与春花越来越嚣张,最终将老陶赶出家门,流连异地。
老陶不慎来到桃花源,那里阴疼的伤口慢慢恢复了。老陶不再执着于妻子的不忠,甚至想带妻子和袁老板去桃花源这个神奇的地方。然而物是人非,老陶再次来到武陵,无奈所有的一切都变了摸样。
春花与袁老板的结合并生活在一起,但他们家境衰落,我觉得是极具讽刺意味的。爱情源于生活之上,春花的爱情遭受到贫困的考验,从而也显露了它原来的面目。中国有句古语,“患难见真情”。
即在真正困窘的情况下能做到不离不弃,相互扶持,勇敢的坚守在一起的方是真感情。我们可以理解,当春花和老陶在一起的时候,也许他们已经厌倦了贫穷和庸俗,于是就勾搭上了有钱的袁老板?这样解释,也不过是如现在无异的狗血的第三者插足的家庭伦理闹剧罢了。
老陶不过是这出闹剧中的一个卑微的牺牲品而已。但是这个牺牲品,又因着桃花源的名义而彰显的极具哲学色彩。袁老板和春花不相信桃花源的存在。他们认为老陶的再现只是一个从精神病院逃出来的疯子,尽管老陶把桃花源的情况描述的如此完美。
他们习惯了生活的平庸,也习惯了在埋怨中了此一生,尘归尘,土归土,老陶在这个时候成了可怜的过客,是要赶紧离开,不要打扰他们生活的“第三者”了。此时,春花与袁老板**时的山盟海誓显得如此单薄,“我仿佛看到很远的地方,我们的绵延不绝的子孙,手拉着手,肩并着肩,右手拿着葡萄,左手捧着美酒,口中含着凤梨……”他们忘记了那些甜蜜,变得与普通人无异,平庸,并甘愿平庸的一对夫妻。
由此,我一直在思索着究竟桃花源意味着什么。老陶刚来桃花源时,遇到了和春花和袁老板长得一模一样的桃花源夫妇。或许,导演这样的安排仅仅是出于增强喜剧色彩,然而这种巧合又别有意味。
失意之下的老陶在遇到二人时惊悚不安,他不理解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这或许也是对老陶最终离开却再也寻不到桃花源的踪迹的一种暗示。桃花源****了老陶的伤口,让他对生活充满了希望。然而,当绝望的老陶想再次来到桃花源时,桃花源已经不见了。我认为这不是导演对原著的尊重。既然他能把陶渊明的《桃花源》写成第三者的闹剧,他就永远不会吝啬写作来创造一个圆满的结局。
所以当老陶最后再也寻不到桃花源时,对于导演的用意我费尽心思想要去弄清楚,可是,这根本也就是很迷茫的事情。每个人心中都会有一个桃园,那只是他们自己独特的地方。它不是物理空间中的狭义概念,而是一种超越宇宙的信念。
是一种独特的精神层面的属性。它是纯洁无暇的。这是一片净土,不触动人的呼吸。它类似于西方宗教中的伊甸园,隐藏着人性中最原始的欲望。它从来不会出现在人们眼中的某个特定地址,只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场合出现在你的生活中,或者让你以局外人的身份进入,然后消失,甚至毁灭。
欲望乃毁灭的源泉,只有无欲无惧的时候,这里才会有你的容身之所,反之,当你内心的欲望强大到桃花源承载不了的时候,它也就会轰然崩塌。
所以,在我理解,那些曾经有机会碰触到自己生命中隐然的桃花源大门钥匙的人应该为自己的遭遇欢欣鼓舞了。只有无欲无念之后,才能有幸得到那片净土的垂怜。无意之中进入桃花源,是对那个极乐之地最大的尊重,无意,才能无欲。
而最后当你费劲心思压迫寻的它时,无形之中,便已将之焚毁。
这是一个必然的结果,不是人力所能预言和阻止的。即便是再次离开的老陶依旧无欲无望,他仍旧找不到桃花源,当它残留了人类的脚印,也就不是桃花源了。生存或毁灭,往往是一念之间的事情。
《暗恋》和《桃花源》揭示着人们对爱情的无奈和绝望,两者从魏晋的武陵到几千年后的台湾,这么大的跨度,却演绎了一个共同的话题。爱情,究竟为何物?相爱的,不能在一起。
在一起了的人,却又不再相爱。得不到的是在妄想中苦苦贪恋了一辈子,得到了的又注定要在油盐米茶中慢慢的将彼此的耐性消磨殆尽。人,永远是贪欲的动物。
贪恋着微不足道的一点温情,人,也是可怜可悲之物,等不到的当成了宝贝,反而将身边的春天冰封了起来。
错过的便是错过了,再痴迷纠缠也不会到来了,就算它再度回到了你的身边,但经过了时间的消磨,谁也不能确定它现在仍是你一直想的、念的,怎么也不肯放手的那份感情。
此外,《暗恋桃花源》中另外设置了一个角色,即是从头至尾都在寻找刘子继的那个女人。在两台剧的交叉之中,疯女人的地位有些尴尬,她不属于任何一方,却又在两台戏中来回奔波,寻找他的爱人。刘子继这个人物并未在舞台上出现,但我们可以想象的到他扮演着多情公子负心郎的角色。
女人是找不到他的。这是另外一个悲剧故事。他不同于江滨柳和云之凡的苦恋未果,也不同于老陶的家庭悲剧,她孤零零的一个人出现,我们对她的感情史无从得知,只能从她的只言片语中推断她和她曾经的爱人刘子继之间的悲喜纠葛。
观众无从想象这样的一个女人有着怎样的历程,但可以推断的是这又是一个在爱情中跌了跤,失了意的牺牲品。一群爱情的殉葬者。女人被称之疯的原因恐怕也就是在寻找中的喋喋不休,以及认错人的表现,或许守门人不是刘子继,但女人见她所认定的刘子继拒绝承认二人曾经相识、相爱,她此刻的心情正如江滨柳老年之后见到云之凡一样充满了绝望与伤感吧。
曾经沧海难为水,疯女人在《暗恋桃花源》中演绎了一个真实的感情故事,与《暗恋》和《桃花源》形成对比,剧情的虚假和生活的真实,都是因着爱情而起。
剧终时疯女人的一个举动将她的感情纠葛的最终结局揭露了出来。疯女人一张张的捡起《桃花源》中春花为老陶买的纸钱,然后高高的扬了出去,纸币挥挥洒洒的在空中飞舞,似是为爱情而悲鸣,亦是疯女人结束上一段恋情的决心,就让这漫天的纸币为曾经的爱情送终,埋葬了就的爱情,才会有新的开始。
这就是我所认为的导演最终想要告诉我们的,失去的永远不会再来,我们唯有珍惜当下,珍惜身边的人或事物,生活才会向前发展,而不是停滞在某个悲伤的角落,消极处世。而戏剧毕竟不是现鲜活的人生,生活也不是戏剧,戏剧被规划好了属于悲剧的范畴,而生活虽有类似之处,然现实生活中的人毕竟是坚强的,可以舍弃了过去的悲伤继续向前走,戏剧不能,我们也不会如戏一般将自己的感情打入死角,永不超生。
《暗恋桃花源》错综复杂的将三个故事搬上舞台,两虚一实,相互交映,戏剧有了悲剧的色彩,悲剧未必没有完美之处,就这样于混乱之中演出了一份秩序来,观众在捧腹发笑之际,也必然会想到故事背后所呈现的复杂思想。能引起观众对于现实生活的反思,这便是整部戏剧的目的。
初读这个剧本,感觉好乱,简直不知所云。又认真的读了一遍,终于理出头绪,原来讲的是暗恋组与桃花源组由于剧场人员的疏忽,在同一天进行采排,两个故事阴错阳差的进行着,一喜一忧牵动着观众的心。暗恋组演的是对青年男女由于命运的捉弄,纷乱的战争,不得不分离。
江滨柳最后在他患癌症的晚年终于和云之凡想见,两人发现双方竟都在小小的台湾。无尽的感叹!命运这把无情的剑啊,把那美丽洁白的山茶花舞弄成即将枯萎凋零的花儿。
花白的头发,满脸的皱纹,并没减褪两人的爱。在这40年中,两人都已有了家庭,但我门仍然感受到这份纯真的爱,感觉到人性的美。虽然是个悲剧,会让我们不禁泪流不止。
在物欲横流的社会,我希望存在这种真挚的感情。
而桃花源组演的是喜剧,老陶因老婆春花与袁老板有染而出走,不觉来到桃花源这个仙境,过着神仙般的生活。他想回来把他老婆带去,却发现已与袁老板结婚生子。然而当处他们看似的爱情已打磨成日常生活的平淡与琐碎,一如老陶与春花。
夸张与搞笑的话语,让我们不断开怀大笑,直至眼泪笑出来。喜剧的第一个目的达到了,同时我们也应好好思考它的更深的含义。我们不也在演着相似的故事吗?
我希望当甜蜜幸福的爱情转变成现实的枯燥时,请仍用当初的爱来分给你的伴侣。
看似纷乱的话剧表演,一喜一忧,一古一今,给人不同的视觉效果,冲击着观众的心,带给人们不同的思考。时光流逝,让我们把握生命的美好,感激与爱人的每分每秒。
桃花源观后感【篇2】
读完《桃花源记》后,我深深的被起吸引,陶渊明先生用淋漓尽致的字句构造了一种安详、宁静的环境。
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一句让人浮想联翩,仿佛我已身处于这篇幽幽桃花林之中。桃花盛开,勃勃生机,宁静优雅,顿时使人飘飘渺渺、若已成仙。粉红的桃花透着一阵阵清香,无不使人忘却忧愁与烦恼,只得静静的享受这大自然的美景。然而便要(yāo)还家,设酒杀鸡作食又显示出了桃花源人民的热闹。我又仿佛看见了男女老少纷纷来迎接这个外来人,你争我抢,热热闹闹。
陶渊明先生以武陵人误入桃花源而道出了希望世间的和平。在当时这个黑暗、腐败的社会中,桃花源的确是令人们向往的一个地方。
说起和平,我不禁也想住入桃花源这个地方,在如今这个信息时代里,到处是尔虞我诈、明争暗斗的。想起最近的以色列狂轰加沙这条消息,我越来越想住进那个能够与人绝对和平共处的地方。
可是,桃花源永远是不可能存在的,那不过是一个美好的幻想。
现在的社会,腐败、自私这些丑陋的东西在不知不觉中侵蚀了人类的心灵。甚至一些人产生了征服世界的想法。这些看来无知、可笑的想法,却塑造了一个丑恶的人。
想到这,《桃花源记》的美好感觉顿时戛然而止,似乎感觉丑陋的思想逐渐笼盖了湛蓝的天空,笼盖了孩子的笑脸,笼盖了人类纯洁的心灵。
但是,我们却不能让丑陋的思想继续蔓延下去,我们因该努力去创造一个全新的社会,把不干净的东西排斥出去。而现在的我们,则因该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纠正生活中不良习惯,要善于与人和平相处,这样就能挽回一些失去的纯洁与和平。
桃花源观后感【篇3】
今年暑假,我看了一部电影《猫与桃花源》。影片讲述的是一只宠物猫斗篷,为了见到它从未谋面的妈妈而不顾爸爸毯子的极力反对而偷偷独自前往一个专属于猫的桃花源的地方,它跋山涉水、历尽了重重磨难,尤其是它在一个塑料工厂里所经历的困难和挫折,都是大多数动物不能忍受的,但是斗篷做到了,在好几次生死攸关的时刻,它的爷爷和爸爸帮助它脱离了险境。斗篷虽然经历了千辛万苦,最终还是到达了它梦中的桃花源。
在紧张中看完了这部电影后,我感觉斗篷的勇敢令我佩服,一只萌宠猫咪面对这么多的困难,从来没有畏惧和退缩,为了心中的梦想,坚持不懈的去努力,桃花源是一个每只猫都想去但又不能留下来的地方。尽管是这样,它也没能阻挡住斗篷的脚步,还是义无反顾的奔向了那里。最终它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到达了桃花源。桃花源里并没有它日思夜想的妈妈,它将再次离开爸爸,继续前行,这其中,我看到了斗篷对妈妈的想念,更看到了斗篷爸爸毯子对斗篷深深的爱,它想让斗篷自己去闯荡,又害怕路上危险重重,只能选择在斗篷一路前行中默默守护和陪伴它。这使我想到我的爸爸妈妈不也是这样吗。她们想让我为了自己的梦想去努力,又害怕我太累太苦,只能默默的为我服务,他们每天为我洗衣做饭,接送我上学,尽最大可能为我提供好的条件,却从不考虑他们自己有多辛苦。
看完这部影片,我对爸爸妈妈充满了感激,也学到了斗篷不畏艰辛,为了梦想坚持不懈的去奋斗的精神!
桃花源观后感【篇4】
读完《桃花源记》后,我深深的被起吸引,陶渊明先生用淋漓尽致的字句构造了一种安详、宁静的环境。
“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一句让人浮想连篇,仿佛我已身处于这篇幽幽桃花林之中。桃花盛开,勃勃生机,宁静优雅,顿时使人飘飘渺渺、若已成仙。粉红的桃花透着一阵阵清香,无不使人忘却忧愁与烦恼,只得静静的享受这大自然的美景。然而“便要(yāo)还家,设酒杀鸡作食”又显示出了桃花源人民的热闹。我又仿佛看见了男女老少纷纷来迎接这个外来人,你争我抢,热热闹闹。
陶渊明先生以武陵人误入桃花源而道出了希望世间的和平。在当时这个黑暗、腐败的社会中,“桃花源”的确是令人们向往的一个地方。
说起和平,我不禁也想住入“桃花源”这个地方,在如今这个信息时代里,到处是尔虞我诈、明争暗斗的。想起最近的以色列狂轰加沙这条消息,我越来越想住进那个能够与人绝对和平共处的地方。
可是,“桃花源”永远是不可能存在的,那不过是一个美好的幻想。
现在的社会,腐败、自私这些丑陋的东西在不知不觉中侵蚀了人类的心灵。甚至一些人产生了征服世界的想法。这些看来无知、可笑的想法,却塑造了一个丑恶的人。
想到这,《桃花源记》的美好感觉顿时戛然而止,似乎感觉丑陋的思想逐渐笼盖了湛蓝的天空,笼盖了孩子的笑脸,笼盖了人类纯洁的心灵。
但是,我们却不能让丑陋的思想继续蔓延下去,我们因该努力去创造一个全新的社会,把不干净的东西排斥出去。而现在的我们,则因该“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纠正生活中不良习惯,要善于与人和平相处,这样就能挽回一些失去的纯洁与和平。
桃花源观后感【篇5】
暗恋桃花源观后感(一)
看完台湾导演赖声川《暗恋桃花源》后,我无比的兴奋,虽然上了一夜的班,可丝毫感觉不到疲倦,尽兴之余,写点观后感,留个纪念。
两部话剧:一个古装的喜剧,一个现代的悲剧;一个胡编乱造**经典,一个追忆历史述说往事;一个追求搞笑虚情假意,一个重述真情情真意切。演员台上表现拙劣,台下语出惊人,两台毫不相关的话剧摆在同一舞台上竟然能串上台词达到令人叫绝的喜剧效果,通过对比其分别对爱的表述,竟让人产生哲理的思考。
在此不由让人折服于作者的天才创作。这种别开生面的表现方式给我眼前一亮,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的化腐朽为神奇?
单从两个话剧来说,毫无新意。《暗恋》演的俗套,就是因为导演的绝大多数的真实而被搬上了舞台,可他的演员却怎么也演不出那种像一朵美丽山茶花的效果、牵着小手的那种感觉,对历史沧桑的感觉和对爱情的真挚,是这代像小**一样的年轻人是无论如何也感受不出来、理解的了的,它只能残存在导演的心中。导演那份曾经的感情只能在台下引来我们这些观众的同情。
《桃花源》简直是颠覆传统的表现,显然是受了西方某种思想的影响,它以其夸张的语言和搞笑的表演形式,用古代的故事讲述现代生活,穿越古今,杂糅并取,一味造些笑料,剧中语言竟不如台下的对白,更何谈其思想。可就是这样的两部很粗糙的话剧,作者巧夺天工,把它们放在了一起,再加上些许台下捣乱的人,用一个争戏台的冲突,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起到了意外的喜剧效果。这并不是说这是一种大胆的创新,也颠覆了一种人类的思维方式。演技不好也能出好作品。
为什么这么说,在此略微说明一下。
这部剧很明显是一个剧中剧,在此稍加以说明以便表述。两个话剧我们把它们认为是一剧,整部话剧就可以把它看作是二剧。在一剧里,演员的演技是很普通的,可从二剧的立场来看,它又是那么地有意思。
差有差的妙用,就是因为他们在一剧中的水平差才展现出了二剧中的喜剧效果。就这样一剧里的两部部水准不高的话剧演员通过争舞台这个矛盾,再加上舞台上捣乱的女子、关门的看管员、突然冲上台指导的导演和幕后工作者的滑稽,就这些人在舞台上乱七八糟的表现,共同构成二剧。二者构成一个整体,形成一种生动活泼的艺术效果。
同样值得一提的是这种戏剧所产生的特殊效果。那种一会儿在《暗恋》中、一会儿又在《桃花源》中,一会儿又把人拉在剧中,让观众做剧中的观众。产生这种效果,的确是个意外的收获。
再看看一剧和二剧中的爱情。虽然这两部剧毫不相干,但它们分别表现了爱情,并通过简单的比较达到了哲学的高度。一个是热恋的爱人分手数十载,其爱越久迷香;一个是为爱媾和却又为生活所累,引发了人对爱情与生活这个永久话题的再次思考。
整个剧以其平平淡淡的对话结束,这种手法确实是真爱的流露,展现一剧中导演的真情流露、同样也体现了二剧导演的高超指导水平。积攒了几十年的爱情,积攒了几十年的文字,爱情怎能延续?话如何说?
最后只能是用几句简单的问候草草结束。这种留白真的是给人留以无尽的遐想,大爱无言的感情、大巧若拙的手法着实高明,值得我们学习。
暗恋桃花源观后感(二)
抗日战争胜利后在上海相识的一对情侣,随着内战的爆发,彼此从未忘记。直到江滨柳在台北病床上的报纸上找到云时,两人又能见面了,而此时江滨柳已经死了。这个故事叫《暗恋》。
老陶因老婆春花跟袁老板关系暧昧,愤而出走却误入仙境桃花源。在桃花源里与两个与春花和袁老板长得一模一样的人过着纯真美好的生活。老陶难忘旧情,想重返武陵带春
花去桃花源。但发现袁老板和春花成了一对恩怨,就像他们和春花的关系一样。老陶想回桃花源,却找不到仙境的入口。这个故事叫《桃花源》。
《暗恋》听起来像一个俗套**的主线。《桃花源》明显就是由陶渊明的作品改编而来。这两个故事真的看不出有什么吸引人的地方,而且在它们之间,似乎风、马、牛不相配。
然而赖声川就有本事化腐朽为神奇,不但把两个故事讲得有滋有味,而且愣是用神裁妙剪把两个故事拼到一起而不觉穿凿。
《暗恋桃花源》讲的是两个剧组预定了同一时间的同一个舞台分别排演《暗恋》与《桃花源》,在争执不下的情况下共用舞台,各自排演。除了这两个话剧外,里面还隐含着不少其它故事:一个女人在不停寻找一个叫刘子冀的男人;《暗恋》的导演其实是在导自己的故事;《桃花源》剧组的老板与员工顺子之间啼笑皆非的交流。
在不到两个小时的时间里,它包含了如此丰富的内容:混乱与秩序、现实与荒诞、欢乐与悲伤、严肃与颓废,所有这些都指向同一个主题:希望、等待与寻找。
记得《**山伯爵》是以这样一句话结尾的:人生最大的智慧都集中在两个词里:希望与等待。
这样的主题当然更符合当今主流的文化和宣传,也鼓励很多人在辛苦的时候振作起来,以便有一天鲤鱼能成为真正的水果,跃过龙门。而裴多非却说:希望是娼妓,她对谁都蛊惑,将一切都献给;待你牺牲了极多的宝贝,你的青春她就弃掉你。
而赖声川想告诉的桃花源更象是后者。
江滨柳与云之凡的桃花源是两人的相依相恋,时局使他们分离后,他们寻找过对方却功败垂成,直到余生残影之际看到垂垂老矣的对方。
老陶走进了桃花源,但还是忘不了春天的花儿,所以出来后就失去了桃花源。
桃花源里的袁老板和春花幸福美满,现实中的袁老板与春花却彼此埋怨伤害。他们曾经期待着相河畔的柳树和云朵一样依偎在一起。当他们在一起时,他们发现所谓的美丽只是海市蜃楼。那么如果江滨柳与云之凡真的就一直在一起,难道就会真的幸福吗?
《暗恋》的导演试图用戏剧来演译心中的她,似一朵美丽白色山茶花的她,但对表演屡屡失望。
一个莫明其妙的女子不停地寻找着情人刘子冀,然而直到终场也没有找到。而《桃花源记》里的主人公正是名叫刘子冀。
所有的人都被内心的纠结所困扰,寻找和等待着什么。
古人以结记事,解一事解以结。今天我们不需要结,但还有更多的结。当然,有时候人们给心结起了许多别名,比如理想、梦、目标、希望、迷惑、期待
张闻天有句名言:生活的理想,就是理想的生活。推理下去,在理想的生活里,就没有了生活的理想了,因为已经理想已经实现了。
没有理想的生活就是理想的生活,听起来象个文字游戏的悖论,却道出了理想的尴尬。
走不出的桃花源,因为它永远是人们的心结;
走不进的桃花源,因为它永远只在人们的心结。
暗恋桃花源观后感(三)
上周末有幸**了台湾著名导演赖声川的经典话剧《暗恋桃花源》。剧情我就不在此赘述了,只想说说自己看后的感觉。
我一向是对悲剧不感冒的,也许这是一种不成熟的表现,但我确确实实不喜欢看悲剧,所以《暗恋》看得我是挺无趣的,毕竟这样类似的故事也看得太多了,而且大段大段琼瑶式的的台词,尤其是刚开场那会儿,琼瑶的一塌糊涂,受不了。
《桃花源》是喜剧,所以我对它的兴趣高一些,更何况有何炅谢娜这两个活宝,想不笑都难啊!但是意外的惊喜来自老陶的扮演者俞恩泰,就是《武林外传》里面的关中大侠吕秀才,初入桃花源时的一句:哇塞,芳草鲜美;我靠,落英缤纷!
实在是太经典了!看《武林外传》的时候就觉得他和佟掌柜俩人身上最有料,是我最喜欢的两个人物。这次看了他在话剧中的表现,发现依然是最出彩的一个,不愧是上戏硕士啊,功力的确深厚!
其实我觉得《桃花源》表面上是一出热热闹闹的喜剧,本质上实际是一出套在喜剧套子里的悲剧,用喜剧的形式来表现悲剧,笑声中会有苦涩的感觉。尤其是最后,老陶本来已经在桃花源过上了无忧无虑的生活,却因为仍然无法忘记春花,回到武陵,想把春花甚至袁老板都带到那个人间仙境去。但是武陵的一切已经物是人非,老陶原本应该是丈夫的角色,现在却成了局外人,即便如此,他一心想的还是要和故人去分享那个完美世界。
热闹的开场,寂寥的结局,老陶的悲哀用嬉笑吵闹的喜剧形式表现出来,反而更让人平添了几分隐隐的心痛。
另外还想提一句,那个不时出现的白衣女子,口口声声要找的刘子骥,和《桃花源记》中的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提到的那个人名字一模一样啊!这也是我几天之后才想起来的,但是还是不懂她的串场有什么特殊含义吗?哪位能给解释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