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名称:矫枉过正 jiǎo wǎng guò zhèng
欢迎您访问本页,本页的主要内容为解释成语【矫枉过正】的出处和来源,以及回答矫枉过正的意思是什么,其中包含英语翻译和造句,同时提供了百度百科和SOSO百科的链接地址,为您全方位的诠释矫枉过正成语。如果本页找不到内容,在页尾点击回百度搜索。
[成语解释] 矫:纠正;枉:弯曲;过正:超过了限度。弯向另一方。把弯曲的东西扭直;超过了限度而弯向另一方。比喻纠正谬误超过了应有的限度。
[成语出处] 《后汉书·仲长统传》:“逮至清世;则复入于矫枉过正之检。”
[正音] 矫;不能读作“jiāo”。
[辨形] 矫;不能写作“娇”或“骄”;枉;不能写作“往”。
[近义] 矫枉过直 过犹不及
[反义] 差之千里
[用法] 用来比喻纠正错误或过失超越了合理的限度;反而变成病害。一般作谓语、宾语、分句。
[结构] 偏正式。
[例句] 纠正错误要实事求是;掌握好分寸;尽量避免~。
[英译] lean over backward
百科解释如下:
矫枉过正,汉语成语,出自南朝范晔《后汉书·仲长统传》:“逮至清世,则复入矫枉过正之检。” 指把弯的东西扳正,又歪到了另一边。比喻纠正错误超过了应有的限度。英汉词典解释
>>到爱词霸英语查看详解
成语资料[回目录]
【词目】 矫枉过正 ( hypercorrect;overcorrect )
【拼音】 jiǎo wǎng guò zhèng
【释义】 矫:纠正,变弯为直。 枉:弯曲。过正:超过了正常限度。把弯曲的东西扭直,超过了正常限度,反而弯向另一边。比喻纠正谬误超过了应有的限度。
【示例】 或有避其谤者,又每矫枉过正,至坐视儿女之放纵,而不一置问。(清·蒲松龄《聊斋志异·细柳》)
【出处】
1,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仲长统传》:“逮至清世,则复入矫枉过正之检。”
2, 汉·董仲舒《春秋繁露·一·玉杯》:“《春秋》为人不知恶,而恬行不备也,是故垂累责之,以矫枉世而直之。矫者不过其正,弗能直。知此而义毕矣。”
3,东汉·班固《汉书·诸侯王表》第十四卷:“而藩国大者夸州兼郡,连城数十,宫室百官同制京师,可谓矫枉过其正矣。”
4,东汉·班固《汉书·外戚传》:“吏拘于法,亦安足过?盖矫枉者过直,古今同之。”
5,唐·张说《吊陈司马书》:“矫枉过中,斯害也已。”
6,唐·李延寿《南史·王琨传》:“琨避违过甚,父名恭怿母名恭,心并不得犯,时咸谓矫枉过正。”
7,宋·晁补之《鸡肋集·六O·代尚书侍郎两制祭魏王文》:“汉惩秦馀,非刘不王,矫枉过中,尾大股强。”
8,宋·秦观《财用上》:“士大夫矫枉过直,邈然以风裁自持,不复肯言财利之事。”
9,清·蒲松龄《聊斋志异·细柳》:“或有避其谤者,又每矫枉过正,至坐视儿女之放纵,而不一置问。”
【近义词】 过犹不及 、矫枉过直、矫枉过中、矫枉过甚、矫枉过当
【反义词】 恰如其分
【成语用法】 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分句;比喻纠正错误过度,导致了其他错误。
【成语结构】 偏正式成语
【感情色彩】 中性成语
【使用程度】 常用成语
【产生年代】 古代成语
【成语正音】 矫,不能读作“jiāo”。
【成语辨形】 矫,不能写作“娇”或“骄”;枉,不能写作“往”。
【英语翻译】 lean over backward
成语故事[回目录]
矫枉过正
矫枉过正
【成语故事】汉景帝担心诸侯势力过大会自己称王,出现中央管不住地方的矫枉过正的局面,就采用晁错的建议,借故削了几个诸侯王的封地。吴王刘濞竟借清君侧的名义企图谋反,迫使汉景帝杀死晁错,从而出现历史上著名的“七国之乱”。百度百科地址:baike.baidu.com/view/252817.htm
SOSO百科地址:baike.soso.com/v23828.htm
百度搜索:《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