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群

目录

三寸金莲是什么意思?三寸金莲成语造句和典故

字典 |

2013-02-12 22:45

|

推荐访问

成语

【 liuxuequn.com - 成语大全 】

成语名称:三寸金莲 sān cùn jīn lián

欢迎您访问本页,本页的主要内容为解释成语【三寸金莲】的出处和来源,以及回答三寸金莲的意思是什么,其中包含英语翻译和造句,同时提供了百度百科和SOSO百科的链接地址,为您全方位的诠释三寸金莲成语。如果本页找不到内容,在页尾点击回百度搜索。

百科解释如下:

三寸金莲

三寸金莲跟我国古代妇女裹足的陋习有关。裹足的陋习始于隋,在宋朝广为流传,当时的人们普遍将小脚当成是美的标准,而妇女们则将裹足当成一种美德,不惜忍受剧痛裹起小脚。人们把裹过的脚称为“莲”,而不同大小的脚是不同等级的“莲”,大于四寸的为铁莲,四寸的为银莲,而三寸则为金莲。三寸金莲是当时人们认为妇女最美的小脚。  

目录
  • • 起源传说

  • • 相关记载

  • • 目的习俗

  • • 错误概念

  • • 小脚为何称“金莲”

  • • 三寸金莲的秘密

  • • 客家妇女的不缠足

  • • 京剧《三寸金莲》

  • • “三寸金莲”的6种样式

  • • 样式

[显示部分][显示全部]

英汉词典解释

>>到爱词霸英语查看详解

起源传说[回目录]

  关于缠足的起源,说法不一。有说始于隋朝,有说始于唐朝,还有说始于五

三寸金莲

三寸金莲

代。有人甚至称夏、商时期的禹妻、妲己便是小脚。可谓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中确有此痕迹。传说大禹治水时,曾娶涂山氏女为后,生子启。而涂山氏女是狐精,其足小;又说殷末纣王的妃子妲己也是狐精变的,或说是雉精变的,但是她的脚没有变好,于是就用布帛裹了起来。由于妲己受宠,宫中女子便纷纷学她,把脚裹起来。当然,这些仅仅是民间神话传说,含有较多的演义、附会成份,因此不足以成为当时女子缠足的凭证。

  

三寸金莲

三寸金莲

缠足始于隋,也源自民间传说。相传隋炀帝东游江都时,征选百名美女为其拉纤。一个名叫吴月娘的女子被选中。她痛恨炀帝暴虐,便让做铁匠的父亲打制了一把长三寸、宽一寸的莲瓣小刀,并用长布把刀裹在脚底下,同时也尽量把脚裹小。然后又在鞋底上刻了一朵莲花,走路时一步印出一朵漂亮的莲花。隋炀帝见后龙心大悦,召她近身,想玩赏她的小脚。吴月娘慢慢地解开裹脚布,突然抽出莲瓣刀向隋炀帝刺去。隋炀帝连忙闪过,但手臂已被刺伤。吴月娘见行刺不成,便投河自尽了。事后,隋炀帝下旨:日后选美,无论女子如何美丽,“裹足女子一律不选”。但民间女子为纪念月娘,便纷纷裹起脚来。至此,女子裹脚之风日盛。

  缠足始于五代之说,则是源自南唐后主李煜的嫔妃,美丽多才,能歌善舞,李后主专门制作了高六尺的金莲,用珠宝绸带缨络装饰,命宫嫔娘以帛缠足,使脚纤小屈上作新月状,再穿上素袜在莲花台上翩翩起舞,从而使舞姿更加优美,李煜看后十分喜欢,称其有凌云之态。

  

三寸金莲

三寸金莲

总之,这种风气先兴起于宫帷之中,后传入民间,到北宋神宗熙宁年间就广为流传了,并把缠脚当成了妇女的美德,把不缠脚当做耻辱。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皇后马娘娘,就是因为有一双天然大脚而受尽嘲笑。

  根据2001年初审通过的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1课,是北宋时由于一些士大夫的提倡,妇女缠足的习俗也逐渐传开。这反映妇女受到的封建束缚越来越严重。

相关记载[回目录]

  一些学者经研究指出,中国古代女子缠足兴起于北宋,五代以前中国女子是不缠足的。宋代诗人苏东坡曾专门做《菩萨蛮》一词,咏叹缠足。“涂香莫惜莲承步,长愁罗袜凌波去;只见舞回风,都无行处踪。偷立宫样稳,并立双跌困;纤妙说应难,须从掌上看。”这也可称为中国诗词史上专咏缠足的第一首词。应该看到,缠足诗的写作是以缠足习俗的出现为依存条件的。这说明,宋代确已出现缠足习俗。到南宋时,妇女缠足已比较多见,甚至南宋末年时,“小脚”已成为妇女的通称。但在南宋时代,妇女缠足还并不普及,缠足者主要局限于上层社会,在社会观念上缠足尚未达到人人接受的地步。同时,缠足的风俗是由北方传到南方的,大约是在宋室南迁之时。

  宋代的缠足与后世的三寸金莲有所区别。据史籍记载,宋代的缠足是把脚裹得“纤直”但不弓弯,当时称为“快上马”。所用鞋子被称为“错到底”,其鞋底尖锐,由二色合成。目前这种缠足鞋的实物已在考古中有所发现。从考古发现的实物推测,穿这种鞋所缠裹出来的小脚要比后来的大。

  蒙古贵族入主中原建元之后,他们本来不缠足,但并不反对汉人的缠足习惯,相反还持赞赏的态度。这样,使得元代的缠足之风继续发展,元代末年甚至出现了以不缠足为耻的观念。元代妇女缠足继续向纤小的方向发展,但这时不缠足者仍很多,特别是南方江浙、岭南地区。明代,妇女缠足之风进入兴盛时期,并在各地迅速发展。明末张献忠进占四川时,大刖妇女小脚,及至堆积成山,名曰金莲峰,可见四川地区妇女缠足之盛。这时期,对裹足的形状也有了一定的要求,女子小脚不但要小,要缩至三寸,而且还要弓,要裹成角黍形状等种种讲究。

  满清统治者入主中原后,起初极力反对汉人的缠足风俗,一再下令禁止女子缠足。但此时缠足之风已是难以停止了,到康熙七年(1668年)只好罢禁。这件事,一度被人们渲染为“男降女

三寸金莲

三寸金莲

不服”——清兵入关,有“剃发令”,在武力高压下,汉族男子最后不得不屈服执行,故而男子剃发,被视为向清廷屈服的象征。与此同时,女子缠足虽也同样为清廷下令停止,但后来并未达到禁止的目的,故而有“男降女不降”之说。由此可见缠足之风的根深蒂固。也正因为此,妇女缠足在清代可谓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社会各阶层的女子,不论贫富贵贱,都纷纷缠足。甚至远在西北、西南的一些少数民族也开始了缠足习俗。与此同时,女子小脚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崇拜与关注。这一时期,脚的形状、大小成了评判女子美与丑的重要标准,作为一个女人,是否缠足,缠得如何,将会直接影响到她个人的终身大事。在当时,社会各阶层的人娶妻,都以女子大脚为耻,小脚为荣。“三寸金莲”之说深入人心,甚至还有裹至不到三寸的。以至出现女子因脚太小行动不便,进进出出均要他人抱的“抱小姐”,而且这样的女子在当时还挺受欢迎的。

目的习俗[回目录]

  过去的女孩一般在五六岁时开始缠足,其方法是用长布条将拇趾以外的四个脚趾连同脚掌折断弯向脚心,形成“笋”形的“三寸金莲”。其惨其痛,可想而知,这样做一般大都是在长辈的逼迫下进行的。母亲或祖母不顾孩子的眼泪与喊叫,以尽到她们的责任,并以此保证孩子未来的婚姻生活。

  这种人为的伤残行为之所以能广为流行,是因为它以人工的方式营造出了一种独特的“女性美”。在五代之前,即有诗文称赞女性小脚之美,五代之后缠过的小脚更是被誉为“金莲”、“香钩”、“步步生莲花”等等。文人们甚至总结出了小脚的“四美”(形、质、姿、神)、“三美”(肥、软、秀)。到清朝。缠足之风大盛,汉族女子没有不缠足的。

三寸金莲

三寸金莲

这种审美心理事实上包含了浓厚的性意识,清朝文人李渔在其《闲情偶寄》中甚至公然声称,缠足的最高目的是为了满足男人的性欲。由于小脚“香艳欲绝”。玩弄起来足以使人“魂销千古”,他竟将小脚的玩法归纳出了48种之多。如:闻、吸、舔、咬、搔、脱、捏、推等。可以说,在古代小脚是女人除阴部、乳房外的第三“性器官”。在古典名著《金瓶梅》中就有“罗袜一弯,金莲三寸,是砌坑时破土的锹锄”之类的说法。甚至穿在小脚上的绣鞋也被赋予了性的内涵。清朝时,一位中国留学生被日本海关官员要求解释为什么携带一些小巧的编织绣鞋,这位学生有点害羞地说,他希望在空闲时间能欣赏到他爱人的“脚”。

  除此以外,缠足似乎还有另一个目的。由于脚小不便于行走,让女人缠了足就可以防止“红杏出墙”。如同古代埃及的男人不给妻子鞋穿;中世纪的欧洲男人为女人制作了贞操带。而实际上,在贫穷落后的中国,除了少数的富裕人家女子外,大多数小脚女人不得不为生计而奔波,她们付出的艰辛,要远远超过一个天足的女人。也有人说缠足是为了使女人在行走时必须绷紧

三寸金莲

三寸金莲

大腿根部的肌肉,于是保持阴道的紧窄,从而让男人获得更大性快感。

  缠足作为一种习俗,也造成了另外一些习俗的形成,如古时候山西大同的赛脚会,就是女人们在农历六月初六这天,向人们展示自己的小脚,以博得好评为荣。

  缠足,在历史上也曾被禁止过。清康熙帝曾明令禁止,太平天国也曾颁布过类似法令。直到清末,海禁大开,在外来的文化和先进的知识分子不断呼吁声中,缠足的风气才非常缓慢地走向灭亡。特别是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先生发布缠足禁令),从城市到乡村缠足才逐渐被废除。今天,我们还可以看到一些有一双被称为“解放脚”或“半裹脚”的妇女,而那些真正的“三寸金莲”已越来越少见了。

  缠足这一习俗。体现了中国古代独特的审美标准和男尊女卑的社会结构。它的消亡,显示了妇女的解放和地位的提高,也标志了中国已从传统走向现代。

错误概念[回目录]

  三寸金莲属于古代的审美习俗,它源于“女子以脚小为美”的观念。女子到了一定年龄,用布带把双足紧紧缠裹,最终构成尖弯瘦小、状如菱角的锥形。双足缠好后,再穿上绸缎或布面的绣花的尖形小鞋(弓鞋),此即为“三寸金莲”。

  实际上,“三寸金莲”仅属于书面用语,日常语言中常用的则是“小脚”(南方),或“小脚儿”(北方)。

三寸金莲

三寸金莲

有些文章或报道把女子缠足后所穿的小鞋(弓鞋)也称作“三寸金莲”,这是不对的。“三寸金莲”实际上就是经过缠裹后的尖形小脚,但由于这样的尖形小脚又是时刻不离所穿的弓鞋的(睡觉时换上睡鞋,也是一种软面小鞋),所以也可以把“三寸金莲”看作是尖形小脚与弓鞋的复合体,但无论如何,单纯把弓鞋称作“三寸金莲”显然是概念上的错误。

  也有人把缠足女子所穿的弓鞋称作“莲鞋”,这也是不对的。“莲鞋”这一称谓仅仅是现代某些个人的叫法。自五代起至清末的大量的书中并无这样称谓的记载,所以并不公认,故尔这样的称谓也应摒弃,而以“弓鞋”、“绣履”或“弓鞋绣履”为正名。在日常用语中则称之为“小鞋”或“小脚鞋”。这种鞋子的南北风格迥异,北方的鞋粗犷大方,以山西大同为代表;南方以浙江绍兴为代表,工艺好,造型新颖,每个地方的鞋子式样于绣花纹饰都有变化,但表现出来的民间情趣却是相似的。凡是经济繁荣,文化发达的地方,其绣花也必定精巧繁复,材质考究。

小脚为何称“金莲”[回目录]

  讲到“三寸金莲”,人们不禁要问,妇女因缠裹而成的小脚为什么被称为“金莲”?“金莲”与小脚是怎样联系起来的?长期以来,人们对这个问题也是倍感兴趣,却并没有一个令人满意的回答。

  一种说法认为,金莲得名于南朝齐东昏侯的潘妃步步生莲花的故事。东昏侯用金箔剪成莲花的形状,铺在地上,让潘妃赤脚在上面走过,从而形成“步步生莲花”美妙景象。但这里的“金莲”并不是指潘妃的脚。还有一种说法认为,金莲得名于前述五代娘在莲花台上跳舞的故事。但这里的金莲指的是舞台的形状,也不是娘的脚。

  对此,有学者认为,小脚之所以称之为金莲,应该从佛教文化中的莲花方面加以考察。莲花出淤泥而不染,在佛门中被视为清净高洁的象征。佛教传入

所谓的“三寸金莲”,是对妇女肉体的残害!

所谓的“三寸金莲”,是对妇女肉体的残害!

中国后,莲花作为一种美好、高洁、珍贵、吉祥的象征也随之传入中国,并为中国百姓所接受。在中国人的吉祥话语和吉祥图案中,莲花占有相当的地位也说明了这一点。故而以莲花来称妇女小脚当属一种美称是无疑的。另外,在佛教艺术中,菩萨多是赤着脚站在莲花上的,这可能也是把莲花与女子小脚联系起来的一个重要原因。为什么要在“莲”前加一个“金”字呢,这又是出于中国人传统的语言习惯。中国人喜欢以“金”修饰贵重或美好事物,如“金口”、“金睛”、“金銮殿”等。在以小脚为贵的缠足时代,在“莲”字旁加一“金”字而成为“金莲”,当也属一种表示珍贵的美称。因此,后来的小脚迷们往往又根据大小再来细分贵贱美丑,以三寸之内者为金莲,以四寸之内者为银莲,以大于四寸者为铁莲(关于这种说法见最后一段)。于是言及金莲势必三寸,即所谓三寸金莲。后来金莲也被用来泛指缠足鞋,金莲成了小脚的代名词。

  至于三寸金莲的“三寸”有极言其小的含义。其实并非一定要小到三寸。考缠足起于五代时期(公元960年前后),并一直延续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前后,这期间不知更换了多少朝代,各个时期的度量衡也不尽相同,如果说一定要“三寸”,那么,要哪个朝代的“三寸”就成了大问题。缠足是纯粹的民间行为,它是以约定俗成为基础的,并没有严格的尺度。足的大小观念在女性群体中的比较中产生,当然有愈缠愈小的趋势,以至于有小於三寸的小脚,但这绝不是主流,因为这样的小脚几乎是不能走路的,可以说这是一双废脚。所以是不足为训的。当时公认的标准是:脚缠得小而又能走路方为美足,这样的小脚一般在三至四寸之间(10—13.2 cm)。

  现代还有人把三寸左右的小脚称作“金莲”,把四寸左右的小脚称作“银莲”,五寸左右的小脚称作“铁莲”,这实在是毫无根据的杜撰,而且甚属滑稽,与正统的缠足民俗相去甚远。事实上,一个女子,只要双足缠成尖形并且四趾弯向足底,就一律称之为金莲,至於金莲的大小则另有别论。这才是缠足民俗的本原含义。

三寸金莲的秘密[回目录]

缠足的方法

  缠足前需要准备的物品:

  1、蓝色的裹布六条。大约要八尺到十尺以上,裹布要比一般的长且要浆好,缠到脚上才不会挤出皱折。

  2、平底鞋五双。鞋形稍带尖,鞋子大小宽窄要能随着缠脚的过程慢慢缝小、缝瘦。

  3、睡鞋两三双。睡觉时穿着,可防裹布松开来。

  4、针线。裹布缠妥后,把裹布的缝及裹布的头密密缝好。

  5、棉花。缠足时脚骨凸出的部位,穿鞋时用棉花垫着,免得把脚磨破生鸡眼。

  6、脚盆及热水。缠足前用温水洗脚。

  7、小剪刀,修脚趾甲及鸡眼之用。

试缠

  缠脚的时候让女孩坐在矮凳子上,盛热水在脚盆里,将双脚洗干净,乘脚尚温热,将大拇趾外的其他四趾尽量朝脚心拗扭,在脚趾缝间撒上明矾粉,让皮肤收敛,还可以防霉菌感染,再用布包裹,裹好以后用针线缝合固定,两脚裹起来以后,往往会觉得脚掌发热,有经验的人不会一开始就下狠劲裹,最好是开始裹的时候轻轻拢着,让两只脚渐渐习惯这种拘束,再一次一次慢慢加紧,这一个时期可以从几天到两个月左右。

试紧

  缠的时候慢慢收紧,让足部肌肤受到的压力一次比一次紧些,这时还不能太紧,以两脚能忍受的小痛为度,在这期间把脚趾勒弯缠使脚向下略卷。缠的时候预先缠第二、第五两个足趾,缠得向脚下蜷屈,连带的第三、第四两个趾头也就跟着向脚下蜷屈。试紧的时间也须要数天到两个月左右,在这期间,裹脚布浆得较硬,捶去皱折,略紧地缠在脚上,使脚受惯硬裹脚布及紧缠的压力,接着才能真正用劲裹紧。

  三寸金莲

裹尖(裹脚趾)

  缠的时候,要用劲把裹布缠到最紧的程度,每次解开来重缠的时候要将四个蜷屈的脚趾头由脚心底下向内侧用劲勒过,每缠一次要让脚趾弯下去多压在脚底下一些。同时还要把四个蜷屈的脚趾,由脚心底下向脚后跟一一向后挪,让趾头间空出一些空间来,免得脚缠好以后,脚趾头挤在一起,脚尖太粗。一直要缠到小趾压在脚腰底下,第二趾压在大趾趾关节底下才可以,裹尖的时候往往得把脚趾向足底扭

三寸金莲

三寸金莲

到屈无可屈的程度,再用裹布紧紧地勒住,缠的时候第二趾的趾关节和第三、四、五趾的趾关节受到很大的扭屈,每缠一次就得把几个扭伤的关节再伤害一次,缠的时候痛苦难当,缠好要用针线紧紧地把裹布缝起来,硬挤进尖头鞋里,然后要求少女到处走动。走动时重量压在内弯跪折的八个脚趾上,把关节扭伤得更厉害,脚趾头因为才弯进去还没紧贴在脚掌上,走时脚趾关节容易长鸡眼,要时常用针把鸡眼挑掉。

  白天一双脚痛得寸步难行,到了晚上一双脚放在被子里不但痛,而且蒸热燠闷,有时简直像炭火烧着一样痛苦,睡觉时只能把脚放在被子外,半夜起来捱着脚哭痛是常有的事,有的痛得去解开裹脚布,但被发现了就是挨一顿毒打,然后再狠狠的地回去,经常一夜未眠整夜把脚贴在墙壁上取一点凉,第二天一早醒来,又得再解开裹布缠得更紧,缠到最后第三、四、五的脚趾关节会严重地扭伤甚至脱臼,扭伤脱臼的时候脚会肿得很厉害,皮肤也变成瘀紫色,痛苦至极,但是裹得仍是日紧一日,直到肿消了脚趾都缠到脚底下去,这才算完成了裹尖的工作,接着便可进行裹瘦的工作。

裹瘦(裹脚头)

  脚裹尖的时候,四个脚趾都已经蜷回到脚掌底下,可是却未必能熨贴靠在脚底下,裹瘦的工作是把小趾骨(也就是外把骨)向下向内推蜷入脚心裹,把小趾跟的部位向脚心内侧往下用劲拗下去,然后用裹布勒着带紧,裹尖时二、三、四、五脚趾不过压在脚底下一半,裹瘦时要把外把骨缠倒,足趾当然压入脚心内侧更多,缠到最后,第三、四、五个脚趾尖要能碰到脚掌内缘,才算完成裹瘦的工作。

  裹瘦的时候,裹脚布缠到最紧,整个力量又特别着力在小趾跟的部位,往往因为血液循环不良,造成小趾跟部也就是外把骨的位置压疮溃烂。缠的时候要把小趾骨用劲向下推,四个脚趾也顺着向脚掌内缘再推进去,使劲把裹脚布缠紧,缠好以后两只脚可能痛得半天不能走路,要勉强挣扎着,才能用

三寸金莲

三寸金莲

脚后跟垫着走,走一步痛一下。坐下时是一阵阵抽痛,睡觉时也会又涨又痛,如果脚上溃烂化脓了,那涨得更难受,得把脚用枕头被子垫高,有时得把脚跟搁在床栏上压着神经发麻才好受一点,天气热时足内发烧痛得更厉害。痛得轻时睡了觉,两脚还痛得抽痉,或一夜频频痛醒,饮食无味。解开裹布,往往溃烂的部位和裹布紧紧粘着,勉强撕下来,便是一片血肉模糊,差不多得用六个月的时间,强忍痛苦挨到脚趾头都抄到脚内侧边,由脚内缘能摸到脚趾头,这样才算是瘦到家。溃烂的伤口,处理不当往往愈来愈严重,到最后甚至会导致小趾腐烂脱落形成慢性骨髓炎,多年不愈。由此可知,要缠得一双小脚,真是得历尽千辛万苦,无怪乎缠足妇女对其小脚的呵护,胜于一切。

裹弯(裹脚面)

  脚掌裹瘦了以后,接着进行裹弯的工作,裹弯是要在脚底掌心裹出一道深深的陷凹,陷凹越深,脚掌弓弯的程度愈厉害,裹到脚掌折成两段,前段的脚掌与脚跟紧靠着,中间一道深缝有时深达四五公分,小趾夹在深缝里,脚背因为脚掌弯折的关系,向上膨起成高坡状,有些缠不好的脚背膨起如球。裹弯了以后脚的长度就明显的缩短,标准的小脚要求的是三寸长,也就是10厘米左右,裹弯的过程靠的是在缠的时候把脚跟往前推,把脚背往下压,前后施力束紧,大拇趾经此一束,立刻向下低垂,脚心慢慢现出凹形,再用劲去缠,弓弯愈甚,大约半年左右脚就可以缠成弓形。一般而言,缠足裹弯的时候痛苦情况稍为缓和,但是在南方有些地方脚掌裹瘦并不十分下工夫,到了十几岁才开始裹弯,裹的时候又要求特别短小,这时候痛苦就非常厉害,甚至痛得在床上翻滚。如脚裹瘦不够工夫,就直接把脚裹弯,往往裹好以后脚会变成向内钩援内弯,像香蕉一样的脚形十分难看。脚由平直拗成拱桥状,再成马蹄状,直到脚尖脚跟紧靠在一起,脚弓缩得无可再缩的时候,才算是裹成一双标准的小脚。

  缠脚缠裹的过程,简单地说就是裹尖的时候将外侧四个脚趾蜷握,并将脚掌上的外侧纵弓部分拗屈。裹瘦的时候脚横弓向下拗屈,并进一步对外侧纵弓拗屈。裹弯的时候才将脚的内侧纵弓拗屈,并进一步将外侧纵弓拗得更彻底。脚裹好以后,脚掌上用于缓冲冲撞力量的脚弓消失了,走路时得用膝关节和踝关节做缓冲。因为脚掌裹瘦到仅剩大拇趾,走路时脚掌向前推的力量很小,多以脚跟着地,运用大腿的力量运步,小腿肌肉萎缩不发达,所以缠脚了以后小腿也跟着变细,大腿则反而增粗,也有人走路时用大拇趾球和脚跟一起着力的,这样走路就变成外八字走路,也是小脚常见的走路形态。

特殊裹法

  缠足的过程,主要是把关节扭屈,并把脚上的横弓和纵弓扭到最大的限度,所以标准的裹脚方法都是用布条缠裹扭曲,把关节屈到极限,扭伤、脱臼几乎是必然发生的,等关节扭过去脚自然蜷曲弓小,这是正常的裹脚方法,但是在有些情况幼女裹脚起步较晚,或是不了解缠脚的正确方法,或是有些要求裹出特别纤小的情况,这时候除了用裹布缠裹以外,也有很多是借助其他方法的。

夹竹片

  这是北方比较常用的方法,北方缠足较重纤瘦,因此,在裹瘦以后,脚趾全部蜷折到脚底,脚掌内外缘虽纤瘦却有几处关节旁凸的位置,如要裹得更瘦,就用两片竹片,夹在脚掌左右用裹布紧缠,缠得时候生硬的竹片紧贴靠在脚骨关节上,痛苦可知,往往在关节凸起的部位,由于磨擦的关系会导致溃烂化脓。虽然如此,北方尤其山西省仍有很多人用竹片夹入行缠,目的除了把脚裹得特别纤瘦以外,还可以把大拇趾裹得尖细,脚跟也能一并裹得瘦窄,整只脚裹出来又窄又直,纤如柳叶,细瘦可怜。所以虽然裹的时候少女往往痛澈心脾,昼夜哭泣,但是为了一双瘦削正直、傲视众人的小脚,还是吞下泪水忍痛力缠。与夹竹片相似的裹法,有人用大约三公分宽的竹片,用布包着垫在脚跟两侧和后面,帮忙把脚跟束小,也有人用铜板或一片凹形木片压在脚的内外踝缠裹,还有人怕脚裹弯的时候,脚面凸出太厉害形成鹅头,就用一个铜钱压在脚面上缠裹,这些方法都是硬生生地把脚用坚硬的东西束上去,来改造不够满意的小脚脚形,姑不论效果如何,仅少女在缠束过程所经历的那种刻骨铭心之痛,对现代人来说,可真是极不文明和不人道的做法。

石板压迫

  旧时代家中有很多器具是用石头制的,石磨或洗衣服的砧板,是妇女最容易拿到的重物,于是脚缠得不称心如意时,就有人拿石板去压脚,石板压脚最常用于脚向内歪、内拐的情况,正常裹脚裹弯的时候是直接往下弯曲,但外纵弓还没裹弯,也就是还没裹瘦的情况下就进行裹弯,大拇趾会向内侧拗曲,这时候整只脚就像镰刀形内弯,改正的方法就是脱下弓鞋盘坐着让脚心相对,双脚置于硬木板

相关书籍

相关书籍

上,用重石板放上去压,刚压上去,歪屈的脚掌受压迫,当然十分痛苦,压过一个小时以后两脚从膝盖以下就麻痹了,有时怕石板的重量不够还要用手按在石板上增加重量,让内拐的脚掌矫正回来,通常连续每天这样压上一两个月,才能显出效果,脚经过这样压迫以后,除了内弯的情况改善,脚掌变得较纤瘦,脚趾蜷弯的程度也较理想,同时脚变得两侧平直周正。

  石板压迫以后双腿麻木,有人以为麻木是因血液循环不良,怕因脚的血液循环不良导致双脚坏死,所以压麻木了以后多会要求少女起来行走或是做洒扫的工作,可是双脚麻木如何行走,有时还得用两个人扶着到处走动活动血液循环。压石板一般是坐着施压,也有人睡觉时躺着施压,脚上穿睡鞋,放在木板上,再压石板,压石板的目的是为了改善歪拐的脚形,也有人只是为了把脚裹瘦而用石板来压迫。

缠足的标准与赛事

  有学者认为,小脚之所以称为金莲,应该从佛教文化中的莲花方面加以考察。莲花在佛门中被视为清净高洁的象征,故而以莲花命名妇女小脚当属一种美称。

  为什么在“莲”前加“金”字?这是出于中国人传统的语言习惯。中国人喜欢以“金”修饰贵重或美好的事物,如“金口”、“金睛”、“金銮殿”等。在以小脚为贵的缠足时代,“金莲”也属一种表示珍贵的美称。

  小脚迷们往往根据大小细分贵贱美丑,以三寸之内者为金莲,以四寸之内者为银莲,以大于四寸者为铁莲。于是言及金莲势必三寸,即所谓三寸金莲。后来金莲也被用来泛指缠

旧时的三寸金莲美女

旧时的三寸金莲美女

足鞋,金莲成了小脚的代名词。

  妇女缠足是“小脚一双,泪水一缸”。缠足的具体做法是用一条狭长的布带,将妇女的足踝紧紧裹住,使肌骨变形。缠足后脚会变得纤细扭曲。缠脚前,小女孩先要泡脚。有的地区在为小女孩裹脚前,会将羊羔或鸡开膛破肚,然后令女孩将脚伸入其内,浸两脚黏糊糊的血。

  为了让皮肤缩紧,有人还会在女孩的脚趾间洒明矾。然后,除大脚趾外,4个小脚趾用力向脚心推进并压在脚板下,再以一条长十尺、宽两寸半至三寸半的蓝布,从四趾,经足背、足跟,再至足背、足跟,一圈圈狠狠裹缠。

  缠足时代,女子从四五岁起便开始裹脚,一直到成年之后骨骼定型方可解去布带。也有终身缠裹,至老不除的。女孩儿从三四岁开始缠足,一般三四年就可“定型”。

  清末山西大同还举办“亮脚会”。每年农历六月初六,妇女都坐在家门口,伸出小脚来供过往行人观赏品评。脚最小、绣鞋最精致的女性得到的好评最多,也最能博得男性的欢心。当地有些歌谣就描写了男子挑选对象以脚小作为重要条件:“看我腿,是好腿,红绸裤子绿穗穗。看我脚,是好脚,梅花高底菜碟搁。”

客家妇女的不缠足[回目录]

  客家女人的特点之一是“不缠足”。在清代之前,妇女缠足是普遍现象,但在客家地区却难得一见,连

拥有三寸金莲的女人

拥有三寸金莲的女人

富有之家都是如此。缠足往往被视为婚嫁的障碍。究其原因:一是地处山区,出门远走不便;二是有碍于上山下田干活。由于特殊需要,在客家人眼中,妇女能干与否较之相貌重要,所以,有些地方干脆把儿媳妇称为“薪臼”,表示既要会砍柴,又要会椿米。

  有关客家妇女不缠足的记载,屡见诸于文献史籍。如《清稗类钞·风俗类》中说:客家妇女“向不缠足,身体硕健,而运动自由,且无施脂粉及插花朵者”。客家妇女不缠足,以“天足”为美,乐于做“大脚蛮婆”,若有极个别缠足者,反倒会嫁不出去,终身要做“老姑婆”。双足解放了,行动操作矫健灵活,所以客家地方向来很少有固守闺房的小姐,多有“把犁同铁汉”的健妇,这亦其独特的民俗特色。

京剧《三寸金莲》[回目录]

京剧简介

  演出单位:湖北省武汉市京剧团

  主要演员:刘薇、陈鸿钧、陈幼玲、王洪博、吴作萍、肖颂红、高兴瑞

  由武汉市京剧团创排的《三寸金莲》,在武汉剧院一亮相便引起了轰动。由于戏里复活了几近绝迹的“跷功”,演绎的又是冯骥才颇具争议的同名小说中的故事,所以还未演出之前就已炒得沸沸扬扬,不仅吸引了很多外地戏迷,就连多年未出家门的老专家也来到剧场一饱眼福。

批判把玩缠足的畸形心理

  《三寸金莲》特邀江苏的著名导演石玉昆执导。石玉昆认为,既然选用“跷功”,就是要讲述一个批判裹足旧俗的故事,与冯骥才创作这部小说的意图是一样的。

  该剧的故事发生在清末民初,主角是嫁入大家族的贫家女戈金莲。她在幼年时被奶奶裹足,虽然痛苦难耐,却恰恰凭着这双“三寸金莲”嫁入了富户人家。通过两次赛小脚,从失宠到得宠,戈金莲由痛恨裹足变成这一封建习俗的卫道者。但是当女儿牛俊英又面临裹足时,戈金莲的善良人性与传统观念发生了碰撞,最终放弃了要女儿缠足。

15人跳“足尖舞”满台跑跷

  一行行踩着跷的“小脚”女子疾走如风,主角戈金莲率众女眷上街一起示威、展示小脚。石玉昆告诉记者:“这是第六场场景,也是全剧最有意思的地方。”他解释道,这段表现的是一批打着“莲界万岁”横幅的小脚女人集体上街示威,她们认为缠足是中国妇女固有的一种美学追求。14名演员在主演戈金莲的刘薇率领下,用身段、舞蹈和跑圆场来展示跷功。

  石玉昆说:“这批跑跷的人物中年龄最小的十三四岁,最老的都七八十岁了。里面还有个彩旦,是由一名已60岁的男演员扮演的,还有一位老旦也在队伍当中。原先最多只是主角踩跷表演,这样集中地群体展示跷功,在过去可是从来没有过的。半年前她们开始练的时候,有很多孩子别说是跑圆场,就是踩着跷走路都很困难。现在她们的指甲都有些变厚,脚上磨得都是老茧,有的脚面都变形了。在这场戏中,紧接着有一群穿着丝袜和高跟鞋的天足会的女孩子出场,在舞台上两拨女人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三次“足尖舞大赛”

  饰演戈金莲的刘薇在这出戏里要整场用足尖行走表演。石玉昆告诉记者:“全剧共有三次赛小脚的场景,还专门设置了极具现代感的T型台。现在刘薇虽然在舞台上穿着软跷,但她已习惯了穿着硬跷,所以她踩着跷走台步、跑圆场、下腰、翻身、平转、舞蹈等,都非常流畅。”

  彩排的第二天一早,原以为连日来疲劳的刘薇会蒙头睡到中午,没想到她一早就爬起来为当晚的首演做准备。刘薇说:“这出戏对我来说真的是很难得,我很感谢导演给了我这个机会。团里为了这出戏在人力、物力、资金等方面也都投入很大,春节期间剧组一天也没休息,全都到团里来排戏。这出戏大概要演两小时五十分钟,从第一场到第七场,基本上就是我一个主角,我要从16岁一直演到金莲的女儿长大,时间跨度非常大。但通过这出戏,我也学到了很多舞台经验。”刘薇专门选择了最难的“硬跷”足足练了大半年。可刘薇一再要求记者,千万别再提她因练跷脚肿 得又红又亮看着吓人那些事,她说:“吃这些苦都是我心甘情愿的,算不了什么。”

原作和唱法修改

  剧组在征求了冯骥才的同意后,将京剧《三寸金莲》的故事发生地从天津移到了湖北,在一些带有调侃性的人物——如男旦的唱段中融入了楚剧、汉剧等湖北地方剧种的唱法。

  据介绍,该剧大胆吸收采用了一些西洋乐器、现代乐器,在京胡、二胡、月琴、三弦等传统乐器的基础上,加入了大提琴、贝司、吉他,把较单调的京剧配器音色变为京剧传统音乐+民乐+西洋乐+现代音乐的立体配乐,原有的9人伴奏编制也扩大到了32人。尽管伴奏看似小型混合乐队,但在演奏过程中,京剧以锣鼓为“板”的传统并没有改变,仍能感受到京剧的“原汁原味”。

  据介绍,在唱腔方面,处处突出“情”的主题。在全新配器的配合下,旋律大方、流畅。部分唱段巧妙地糅合了其他艺术品种的旋律和风格,如天津时调、苏州评弹、山歌等,诙谐、幽默。为了吸引现代观众,《三寸金莲》为人物设计唱腔借鉴了“样板戏”的一些手法;而在表演和舞台整体呈现方面,则大量借用了话剧和影视剧的表现手段,戈金莲生活的大宅子就如同一个摄影棚。

金莲的来历

  《南史 齐东;昏候转》凿金为莲华以贴地,令藩妃行其上,曰此步步生莲花也。

“三寸金莲”的6种样式[回目录]

  三寸金莲按式样有:高筒金莲低帮金莲翘头金莲平头金莲

  按种类分有:皮金莲下雨天穿雨鞋室内外穿套鞋生日做寿穿寿鞋祭鞋吉祥鞋戴孝穿孝鞋拖鞋等。

  按季节分有:棉金莲夹金莲凉鞋

  按鞋饰分有:绣花金莲素色金莲两种。

  按鞋底分有:平底金莲弓形底金莲高跟金莲

  按款式及走路姿势分有:并蒂金莲并头金莲钗头金莲单叶金莲红菱金莲碧台金莲鹅头金莲棉边金莲等。

  三寸金莲上的图案是中国民族传统图案,有牡丹等花草,有鱼、虫、鸟、人物、福禄寿、铜钱、龙、凤、暗八仙、石榴、寿桃、荷花、藕,莲藕等等。一双金莲上的五彩图案本身是对鞋主人的祝愿和鞋主人的梦想,一双金莲同时亦代表着其主人的身份等级。一般年轻女子着红色等鲜艳多彩的金莲,老年妇女着黑色及深色金莲。 “三寸金莲”鞋是中国的特产,约从唐朝开始,历经一千余年,中国妇女都是缠足穿小鞋。1911年以后,清朝覆灭,妇女不再裹足,然而长年的积习使一些人还不愿意改,因此解放后仍有很大一批“小脚女人”。为了满足这一群体的需求,有的地方组织了“三寸金莲”鞋的批量生产。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三寸金莲”鞋的特定消费群体人数越来越少,“三寸金莲”鞋也就逐渐失去了市场,所以近几年“三寸金莲”鞋开始严重积压,鞋厂被迫停产。

  1999年,哈尔滨最后一家生产“三寸金莲”鞋的工厂主人,将“金莲”鞋楦送进了博物馆永久保藏。

  《三寸金莲》 作者:冯骥才

  简介:

  人说,小脚里头,藏着一部中国历史,这话玄了!三寸大小脚丫子,比烟卷长点有限,成年论辈子,给裹脚布裹得不透气,除去那股子味儿,里头还能有嘛?历史一段一段。一朝兴,一朝亡,亡中兴,兴中亡。兴兴亡亡,扰得小百姓不得安生,碍吃碍喝,碍穿碍戴,可就碍不着小脚的事儿。打李后主到宣统爷,女人裹脚兴了一千年,中间换了多少朝代,改了多少年号,小脚不一直裹?历史干它嘛了?上起太后妃子,下至渔女村姑,文的李清照,武的梁红玉,谁不裹?猴不裹,我信。大清入关时,下一道令,旗人不准裹脚,还要汉人放足。那阵子大清正凶,可凶也凶不过小脚。再说凶不凶,不看一时。到头来,汉人照裹不误,旗人女子反瞒爹瞒妈。拿布悄悄打起“瓜条儿”来。这一说,小脚里别有魔法吧!魔不魔,且不说。……

样式[回目录]

  三寸金莲按式样有:高筒金莲、低帮金莲、翘头金莲、平头金莲。按种类分有:皮金莲,下雨天穿雨鞋,室内外穿套鞋,生日做寿穿寿鞋、祭鞋、吉祥鞋,戴孝穿孝鞋,拖鞋等。按季节分有:棉金莲、夹金莲、凉鞋。按鞋饰分有:绣花金莲及素色金莲两种。按鞋底分有:平底金莲、弓形底金莲、高跟金莲。按款式及走路姿势分有:并蒂金莲、并头金莲,钗头金莲、单叶金莲、红菱金莲、碧台金莲,鹅头金莲、棉边金莲等。

  三寸金莲上的图案是中国民族传统图案,有牡丹等花草,有鱼、虫、鸟、人物、福禄寿、铜钱、龙、凤、暗八仙、石榴、寿桃、荷花、藕,莲藕等等。一双金莲上的五彩图案本身是对鞋主人的祝愿和鞋主人的梦想,一双金莲同时亦代表着其主人的身份等级。一般年轻女子着红色等鲜艳多彩的金莲,老年妇女着黑色及深色金莲。

百度百科地址:baike.baidu.com/view/1740.htm

SOSO百科地址:

百度搜索:《点击此处

为你精心推荐:
成语大全 | 成语故事作文

  想了解更多成语大全网的资讯,请访问: 成语大全

本文来源:https://zw.liuxuequn.com/z/884530.html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