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 键 词: 白色 绿色 小学四年级 1500字
字 数: 1500字作文
本文适合: 小学四年级
作文来源: https://Zw.liuxuequn.com
亲爱的各位同学,留学群(zw.liuxuequn.com)将为大家精心整理了海量作文范文,供大家参考。
本作文是关于小学四年级1500字的作文,题目为:《减少白色污染保卫绿色家园》,欢迎大家踊跃投稿。
减少白色污染 保卫绿色家园 关键词:减少 白色污染 保卫 家园 文章提要:本文作者通过对造成白色污染的成因了解,提出了人类如不减少白色污染,吃亏的将是人类自己的论点,用事实论证了白色污染对我们的生活和环境潜在多方面危害,通过对人们使用塑料制品的情况进行了调查,采摘数据,提出了“制服”白色污染的措施,消灭白色污染,从我做起,共同保护我们绿色的家园。一、什么白色污染 白色污染产生的由来。我们要从塑料出现讲起,以石油为原料就制得乙烯、丙烯、氯乙烯、苯乙烯等,这些物质在一定条件下能相互反应生成大量的化合物如聚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聚苯乙烯。而我们日常使用的塑料就是由上述四种高分子组成的材料制成。由于塑料产量不断增大,成本越来越低,大家在生产和生活中大量使用的薄膜、包装袋和一次性塑料餐具,使用后随手把它抛弃在环境中,给景观和环境带来很大破坏,由于塑料包装物大多呈白色,所以我们把这种污染叫白色污染。
二、白色污染的两种危害 1、视觉污染是指塑料袋、盒、杯、碗等塑料制品散落在环境中,给人们的视觉带来不良刺激,影响城乡和风景的整体美感。
2、潜在危害。白色污染的潜在危害是多方面。主要表现:一次性发泡塑料饭盒和塑料袋盛装食物会影响我们的身体健康。有人测试过,当温度达到650c时,一次性发泡塑料饭盒中的有害物质将渗入到食物中,对人体的肝脏、肾脏及中枢神经系统等造成的损害。如果我们将使用的塑料制品抛弃到水田、路边、公园等,就会影响土壤的透气性和农作物的生长发育,造成农作物的减收。如果动物当作食物吞入,就会引起的消化不化,还会导致动物的死亡。
以上两点,都和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如果不提高警惕,吃亏的始终还是人类自己。
三、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制造白色污染的数据 近两年来,人们的生活节奏日益加快。塑料袋逐渐成为了人们的方便之手。
1、10月2日早上7点,家住在星荷路的梁小明同学到离家不远的广百超市买菜,一条鱼、几根黄瓜、三把青菜......花了十几块买了五样菜的同时,梁小明同学不禁感叹,如果家家都这样使用塑料袋,这“白色污染”要严重到什么程度? 2、根据市区多家大中型超市提供的数据显示,这些大中型超市每天塑料戴的消耗量在3万个以上,按130个塑料袋重1公斤的标准计算,市民一天从各大超市拿回家的白色污染物就达230多公斤。我们在广百超市门口观察了二十多分钟,没发现一个人是提着自己的菜篮子或其工具走进超市的,而几乎所有的人走出超市时,手里都提着两个以上的塑料袋。
由此可见,白色污染在人类身边蔓延得极度迅速。
四、“制服”白色污染的相关措施 1、实行垃圾分类。清洁的废塑料制品可重复使用、造粒、炼油、制漆、作建材等。而从垃圾场重新分拣废塑料制品,则费时费力,且塑料的利用价值也很低。所以一定要在废塑料制品进入垃圾流之前将其分类回收上来。
2、依靠科技进步,发展可降解塑料。我国新型塑料的研究已取得了重大进展。已经开发出以淀粉、秸秆纤维、天然草浆等材料制成的“绿色”替代品。由纸质、淀粉、易降解塑料等新型快餐餐具已在一些铁路列车上使用,从而缓解了铁路沿线的“白色污染”程度。
3、加强立法,强化管理。尽量减少或控制使用不可降解塑料的生活用品,以法规的形式明确生产者、各级销售者和消费者回收利用的义务。目前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已明令禁止使用一次性塑料快餐餐具。我国的北京、上海、杭州等地方为此专门制定了地方性法规,扼制“白色污染”的污染源。另外,香港近日也就白色污染造成的各种危害,提出征收胶袋税,从而制止了白色污染的迅速蔓延。
4、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环保意识。防治“白色污染”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各部门、各行业及全社会公众的积极参与和公同努力。因此,要通过大力开展宣传教育,让公众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同时也要让大家明白,解决“白色污染”问题不是某一个或几个部门能办到的,最重要的在于人人都要树立良好的节约习惯,增强环境意识和社会公德,要自觉遵守法规,少用或不用一次性塑料制品,关心环境,制止身边的不良行为。在超市、市场、小区、公园等地方张贴有关白色污染的宣传海报,并每月开展一次《消灭白色污染,从我做起》专题活动,届时,中小学生也应到场参加活动。
消除白色污染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减少白色污染,保卫绿色家园”的工作已迫在眉睫,提倡从小事做起,从我做起,共同来保护我们美丽的家园;此危害要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从政策上加大对治理白色污染的力度,加大技术改进,尽快生产新型环保餐具及用品,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提供便利。利国,利民,更利己,何乐而不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