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群

目录

最新科学馆读后感精品

字典 |

2023-07-19 08:39

|

推荐访问

科学馆读后感

【 liuxuequn.com - 读后感 】

科学馆读后感 篇1

  看到我敬重的着名特级教师窦桂梅、知名网友看云老师的推荐,我对这套书充满了期待。

  看了《小牛顿科学馆》的几册,感觉耳目一新。大量精美的图片、漫画、有趣的故事生动地传授者科学知识,利用剖面、透视等绘画技巧,穿过三度空间,让孩子领会万物的精巧神奇,书中还有游戏、试验让读者动手来获取科学知识。

  这套科普读物,教给我们的是有趣的知识。比如,在《火药炸药》一册中,编者从火药的产生——武器——炸药——核爆炸等过程,比较详细地展示了我国四大发明之一的火药的发展过程。从赢取新娘的鞭炮引出火药的话题,火药的产生中国炼丹术,后来被运用在战场,大发神威。再讲爆炸的原理,讲到炸药,并延伸讲到炸药的发展。再如,在《玉米遗传》这册中,用大量生活中常见的植物来告诉学生“根”的各种知识。这套书的读者定位当然是儿童,但我们大人也能从中获益。比如,“火药”最开始的时候还真是药,本草纲目中就记载了可以用来杀虫、避湿气、除瘟疫,虽然药效并不大;萝卜和胡萝卜不是一科,前者是十字花科,后者是伞形科。

科学馆读后感 篇2

  在上海世博园的美国馆里,我曾欣赏到一场精彩的4D电影,没有中文解说,但大家不仅看懂了,而且都深感震撼。不是因为其中让人身临其境的高科技手段,而是为片中那个坚强而充满爱心的小女孩。她身体柔弱,但目光坚定,她用不懈的努力赢得了所有人的尊重和参与,大家齐心协力,让一个肮脏落后的社区焕然一新,共同成就了一个梦想。她用爱心证明,你可以改变世界。

  在试读过《小牛顿科学馆》这套丛书后,我受到了同样的震撼。它让我明白,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只要你愿意了解它,掌握它,你不仅会变得更有力量,而且可以运用这种力量,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作为享誉华人世界的科普丛书,《小牛顿科学馆》不仅内容翔实、插图精美,更暗寓着广博的人文关怀和社会关怀,它能够引导孩子在学习科学知识的同时,关注我们生存的这个世界,关爱身边的所有生命。

科学馆读后感 篇3

  《小牛顿科学馆》是一本与众不同的科普书。

  首先,一般科普读物都是图片加说明的组合,看得多了就没了感觉。而《小牛顿科学馆》第一次用成语引出科普知识,中国风跃然纸上。能让孩子在学习科普的同时也加深国学知识,真是一举两得,由此可见出版者的用心良苦。其次,书中运用了大量生活化的漫画,把死板的知识变得有趣易懂,兼顾了各个年龄层面孩子的需要。其他科普读物讲得知识都往往离生活很远,而《小牛顿科学馆》总能把孩子不太容易接触到的知识与生活中他们很熟悉的事物相结合,使孩子可以增加认同感,增加理解,真正做到了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再次,《小牛顿科学馆》不太厚的书中却包含了广博的知识,知识点之多之全令人不能小觑。其中有很多知识就是大人也不一定都了解呢。全书点面结合,由浅入深,由一个知识点发散出很多其他知识点,形成一个系统的知识面。最后,每本书中有趣的小实验最能吸引小读者的眼球,同时也能增强孩子的动手能力。让孩子把在书本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使他们感觉到学习的知识与生活不是脱节的,不是为学习而学习,许多知识都可以在生活中以很有意思的形式呈现出来。

  非常喜欢《小牛顿科学馆》,这套书很适合亲子共读,希望有机会可以攒足一套。不但是小孩子,就连我们大人也可以在很轻松愉快的气氛下学到很多新鲜知识呢。

科学馆读后感 篇4

  再次拿起《小牛顿科学馆44— —鹅》

  今天,我再次把这本书捧起,这本书就是《小牛顿科学馆第44——鹅》。

  这本书的内容有很多:鹅——家禽中的大个子;黑天鹅的结婚典礼;精心制作的羽毛球;候鸟为什么不会迷路等等。

  其中,我最最喜欢候鸟为什么不会迷路?因为很久以前,我家门前有一个燕子窝,每年四月的时候,它都会飞到自己搭的燕子窝,我每天下学回家,我都能看见它们。我很开心。

  它们飞来,每天都会在我家门前叽叽喳喳的叫着,悦耳又动听。没多久,它们就有了自己孩子--小燕子。可是,不到七月份的时候,我们就已经看不见燕子们了,当时我立马跑到爸爸的身前,我问爸爸:“爸爸,爸爸,现在为什么看不见小燕子了?”爸爸慢条斯理地说:“燕子是候鸟,它们觅食不容易,所以呀,它们每到秋天就会飞去南方,当到了第二年的春天时,它们就会飞回来了。”

  当时我不明白,为什么候鸟在迁移途中,飞过高山、越过小溪和大河还有平原,为什么它们不会迷路呢?这是什么原因?

  原来科学家通过实验得知,这些候鸟对时间的感觉很精准,能够利用太阳和星星来辨别方向。读了这本书,我终于明白了。

  我通过再次读这本书,我明白了:“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科学馆读后感 篇5

  在教官的带领下,我们迈着整齐的步伐踏入生命科学馆。即使前一刻我们还没从跑完步后激烈的节奏中缓过来,但当踏入生命科学馆的那一刻,我们稍不安分的心已经渐渐平静下来——也许是因为对未知事物的茫然,也许是馆内静穆的环境带来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也或者是我们自然而然对生命、科学的敬畏之心使然。但不管如何,我们开始了一段段不一般的生命旅途。

  生命是什么?美的定义是什么?起初,我对这些问题迷茫极了,如今找到了答案。

  生命的起点

  旅途第一站——胚胎标本展区。从一个小肉团到长着小尾巴的家伙,从还未完全分化的模样成长成一个皱巴巴依稀分得清眼睛鼻子嘴巴手趾的模样,我们无一感慨不已。如此生动的展现在我们面前,谁也没有想到自己在母亲体内是这幅"丑萌"的模样。薄如纸翼的皮肤下,血管清晰可见,似乎在诠释着生命的萌动。然而并不是所有胎儿都健康生长,无脑儿、脊柱裂等畸胎类标本让我们体会到生命的脆弱。

  生命的线条

  如果不是这次参观,我难以想象全身的血管是如此在体内纵横交错排列的。活力的红与文静的蓝有序地"纠缠"在一起,分布在全身名处,粗细不一,错乱有致,让我们直观的了解了全身血管神经的结构和分布。

  同时作为镇馆宝物之一的人体肌肉的展示,更是充分展现了人体线条的匀称和优美。这个男性的标本,向我们展示了全身肌肉的形态和结构,塑造了一个整体美观大方的形象,是力与美的完美结合。我们真切地体会到了运动的美感和美妙

  生命与健康

  参观几十个病理组织标本时,大家都带着怀着好奇而又害怕的目光,一边对一些癌变组织的形态感到好奇,一边又不忍不敢看。这些会让人感到不适的标本活生生地摆在自己面前,任谁也无法忽视一个健康的身体是多么重要,确切地体会到了“生命诚可贵”。

  值得一提的是,馆内设施齐全,摆列井然有序,不同的展区拥有不同的颜色,而这些颜色是人赋予的对于它们的理解。不仅有真实的标本,还有领先的科技。各种电子显示屏随时放映相关的资料,触摸屏能让我们用自己的双手去感受医学的魅力。这些设施带给了我们更真实、直观的体验,利于还是新生的我们理解。

  这只是我所看的其中一部分,但每一部分都让我印象深刻。

  不得不说,这是一场令人肃然起敬的视觉盛宴。回忆起我们一路走来的所观所感,无一不向我们展示了生命的美妙,我想就算再过几个月,回想起来,心中依旧是无言的敬畏——对生命的敬畏。总有一天,我们也能做到像讲解员学姐一样对馆内的每一样物体都了然于心,然后再又我们这一届讲给下一届听。这,也算是一种生命的延续。

  人的生命恰似一部小说,其价值在于贡献而不在于短长。大部分我们看到的在透明玻璃内的标本,都是一些特殊的人们捐赠而来,生有时而价无限。他们用生命致敬生命,平凡中见不凡。

科学馆读后感 篇6

  《小牛顿科学馆—衣服》读后感

  读完这本书,我知道人类最早的衣服是用兽皮做的,它最初的功能是“保暖、防冻”;但是到了夏天就不好受了,所以又利用植物来做成清凉消暑的夏装!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又陆续发现了蚕丝、羊毛都可以用来制作衣服。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又制造了人造纤维,用人造纤维做成了各种各样的衣物。

  读完这本书,我才知道,原来植物也可以做衣服,祙子和地毯都是人造纤维制成的,我还以为皮鞋、皮衣什么的都是人造纤维制造的。

  读完这本书,我了解到先把纤维纺成线,再把线编织成布匹,进行染色、上花纹,最后裁剪、缝合制成我们现在穿的衣服。这个过程古代人用人工进行,现代人用机器来完成,进步多了!

  古代人真是聪明,能够就地取材做衣服;现代人更了不起,发明了机器和人造纤维,让我们的生活更方便!

科学馆读后感 篇7

  再次拿起《小牛顿科学馆44——鹅》

  今天,我再次把这本书捧起,这本书就是《小牛顿科学馆第44——鹅》。

  这本书的内容有很多:鹅——家禽中的大个子;黑天鹅的结婚典礼;精心制作的羽毛球;候鸟为什么不会迷路等等。

  其中,我最最喜欢候鸟为什么不会迷路?因为很久以前,我家门前有一个燕子窝,每年四月的时候,它都会飞到搭的燕子窝,我每天下学,我都能看见它们。我很。

  它们飞来,每天都会在我家门前叽叽喳喳的叫着,悦耳又动听。没多久,它们就有了孩子--小燕子。可是,不到七月份的时候,我们就已经看不见燕子们了,当时我立马跑到的身前,我问:“爸爸,爸爸,现在为什么看不见小燕子了?”爸爸慢条斯理地说:“燕子是候鸟,它们觅食不容易,所以呀,它们每到就会飞去南方,当到了第二年的时,它们就会飞回来了。”

  当时我不明白,为什么候鸟在迁移途中,飞过高山、越过小溪和大河还有平原,为什么它们不会迷路呢?这是什么原因?

  原来科学家通过实验得知,这些候鸟对时间的感觉很精准,能够利用和星星来辨别方向。读了这本书,我终于明白了。

  我通过再次读这本书,我明白了:“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科学馆读后感 篇8

  最近,我看了一套科普书籍,书名叫作《恐龙科学馆》。我最喜欢其中的棘背龙。

  棘背龙是白垩纪晚期的一种肉食恐龙,身躯庞大,体长13至18密,身高可达6米,体重7至10吨。它的嘴巴和鳄鱼的嘴巴很像,嘴里长有向后弯曲的锋利牙齿,看上去让人不寒而栗。它们的背部有巨大的“帆”状物,棘背龙就是因此而得名的。当他们在森林中行走的时候,远远看去,就像一条条绿色“海洋”中行进的大帆船。不过要小心,这可是凶狠的“海盗船”。棘背龙生性凶猛,它们可以轻而易举地咬碎猎物的骨头。甚至一些肉食恐龙也会沦为它们的美餐。棘背龙可是名副其实的白垩纪晚期森林霸主。

  我合上了书,闭上眼睛,仿佛来到了恐龙时代茂盛的大森林。一只鲨齿龙抓到了一只植食恐龙,正打算饱餐一顿。突然,一只饥肠辘辘的棘背龙冲了过来。鲨齿龙感受到了威胁,亮出了闪着寒光的牙齿,凶恶地嚎叫起来,想赶跑这个不速之客。但棘背龙不为所动,它伸出了40厘米长的大爪子闪电般地向鲨齿龙挥去。一声惨叫,鲨齿龙的脖子上留下了三道深深的伤口。它害怕自己也沦为棘背龙的晚餐,拔腿就跑,向森林深处逃去。棘背龙则开始享用原本属于鲨齿龙的猎物。

  棘背龙就这样横行于白垩纪晚期的森林,是那个时代说一不二的地球霸主。

科学馆读后感 篇9

  生命对于人类来说,是神秘的,敬畏的,不可捉摸的……我们从哪里来?要归于哪里去?植物、动物和我们有什么样的不同?又有什么样的联系?自古以来,带着这些疑问,人类就没有停止过对神秘的生命现象孜孜不倦的探索。生命为什么选择地球作为它唯一的家园,并在此生息繁衍进化;生命是否真如亚特兰蒂斯的传说中那样是起源于海洋;一颗休眠千年的种子缘何可以重新成长成参天大树;一个小小的细胞又怎样演变成复杂而有序的有机体?对万千生命现象的思考与探索贯穿人类五千年历史,成为人类认知世界中最富有魅力的部分。

  在大自然中,有许多神奇的东西,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大自然中神奇的种子。

  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人问:世界上什么东西的气力最大?回答众说纷纭。结果,这一切答案完全不对,世界上气力最大的是植物的种子。一粒种子可以显现出来的力,简直是超越一切的。

  有这样一个故事。人的头盖骨结合得非常致密,坚固。生理学家和解剖学家用尽了一切的方法,要把它完整地分开来,都没有成功。后来忽然有人发明了一个方法,就是把一些植物的种子放在要剖析的头盖骨里,给与温度和湿度,使种子发芽。种子一旦发芽,便以可怕的力量,将一切机械力所不能分开的骨骼,完整地分开了。

  这也许特殊了一点,常人不容易理解。那么,你见过被压在瓦砾和石块下面的一棵小草的生成吗?它为着向往阳光,为着达成它的生之意志,不管上面的石块如何重,石块与石块之间如何狭,它总要曲曲折折地,但是顽强不屈地透到地面上来。它的根往土里钻,它的芽往上面挺,这是一种不可抗的力,阻止它的石块结果也被它掀翻。没有一个人将小草叫做大力士,但是它的力量之大,的确是世界上其他东西无法比的。因为这是一种“长期抗战”的力,有弹性,能屈能伸的力,有韧性,不达目的不止的力。大自然是多么的神奇啊!

  随着时代的进步,生命科学也逐渐演变成一种自然学科。它是研究生命现象、生命活动的本质、特征和发生、发展规律,以及各种生物之间和生命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用于有效地控制生命活动,能动地改造生物界,造福人类生命科学与人类生存、人民健康、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有着密切关系,是当今在全球范围内最受关注的基础自然科学。

  生命科学是系统地阐述与生命特性有关的重大课题的科学。支配着无生命世界的物理和化学定律同样也适用于生命世界,无须赋予生活物质一种神秘的活力。对于生命科学的深入了解,无疑也能促进物理、化学等人类其它知识领域的发展。比如生命科学中一个世纪性的难题是“智力从何而来?”我们对单一神经元的活动了如指掌,但对数以百亿计的神经元组合成大脑后如何产生出智力却一无所知。可以说对人类智力的最大挑战就是如何解释智力本身。对这一问题的逐步深入破解也将会相应地改变人类的知识结构。生命科学研究不但依赖物理、化学知识,也依靠后者提供的仪器,如光学和电子显微镜、蛋白质电泳仪、超速离机、X-射线仪、核磁共振分光计、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仪等等,举不胜举。生命科学学家也是由各个学科汇聚而来。学科间的交叉渗透造成了许多前景无限的生长点与新兴学科。

  每一次人类的进步,必将以科技的进步为前提。生命科学发展至今,走过了艰险的历程,攻克了很多的难题。科学进步的力量不仅在改变着整个世界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也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类思考问题的方式。依据目前人类发展的基本状况,人与自然怎么相处成为当前社会急需解决的首要问题。

  生命科学至今取得的成就,曾经被比喻成为是普罗米修斯带给人类的火种,它们让人类见证了科学带来的福祉,同样,生命科学也像是潘多拉的盒子,到底里面的罪恶会有多深,至今无法预料,特别是生物技术的运用,虽然有了一个清楚的开端,但却没有一个清楚的结尾。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本关系。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在人类认识、利用、改造和适应自然的过程中不断演进的,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人与自然的关系处在不停的演变中。这种关系大概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天人合一”阶段,即原始的农耕文明阶段,人与大自然是相对亲近的,人类从属于自然;第二阶段是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的“天人相分并对立”阶段,即近代工业文明阶段,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种“主奴关系”。这一阶段以人类大规模地征服、改造和利用自然为特征,人与自然的关系日渐走向疏离;第三阶段是人与自然重新走向和谐的新“天人合一”阶段,人类与自然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这一阶段呈现出人对自然关系的新认识和某种程度的复归。不断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人类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共同的价值取向和最终归宿。

  人类从洪荒时代走到了文明的世纪,人类的智慧创造了经济的奇迹,但无知与贪婪却留下了可怕的后果。环境污染、生态恶化、地球发出了痛苦的呻吟……在我们经历了禽流感、非典、海啸、地震等天灾之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成为全世界的共识。如果说“禽流感”、“非典”等是自然对人类微观方式的警告,那么“海啸”、“地震”、“沙尘暴”等则是自然对人类宏观方式的警告,这些天灾都可能毁灭人类。人类的科技发现、发明与发展,可能会降低天灾带来的危害,但不能根本消除这种灾害。人们渐渐从噩梦中觉醒: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唯一出路。

  在我们倡导树立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必须认真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因为人与自然的关系,不仅是人类生存的一个基本问题,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前提。协调人与自然关系,已成为当今世界高度关注的议题之一。人们普遍认识到,人类目前所面临的人与自然不和谐问题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要复杂和严峻,但是人类绝不可能退回到被动适应自然的道路上去,只有依靠科学发展,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资源的合理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

科学馆读后感 篇10

  《小牛顿科学馆》是妈妈给我买了一套从书,它一共有60册,暑假里我一口气读完了48册。我被这本书里生动的图片,精美的漫画,还有很多有趣的故事 深深吸引了。其中,我最喜欢的一篇是《蜗牛,蜗牛醒过来》。它讲述了有关蜗牛的很多小知识。可是,这些知识是不是真实的呢?我决定和"小牛顿"一起,去找 个蜗牛观察一下。

  有一天,雷阵雨过后,太阳公公刚刚露出笑脸,我就急忙跑到家旁的小公园里去寻找蜗牛。找了好久,突然在一个阴凉的角落里,我发现了两只小蜗牛。它们 粘在一片叶子下面吊卧着,好像还在做着美梦呢。嘘--我轻轻地把一只抓起来翻过来,我看见壳口有一层薄薄的透明膜。从《小牛顿科学馆》的书中我知道,这个 膜叫膜封,是蜗牛用来防止水份散失的工具。我亲眼看见了膜封,兴奋地想要跳起来!

  从书上我还知道,叫醒蜗牛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水,水对于蜗牛来说,就是它们的生命。我做了一个实验,把水滴到蜗牛壳口上,蜗牛就会慢慢地伸出身体;再把蜗牛放在干地的一条水痕上,它就沿着水痕爬呀爬,不停地往前走,好像沿着水走就会到达快乐的源泉似的。真是可爱极了!

  朋友们,你想和我一样,跟随"小牛顿"一起做实验吗?那就从阅读这本书开始吧,我们在大自然这个实验室里等着你哦!

科学馆读后感 篇11

  今年暑假的厦门之行,我印象最深、最流连忘返的地方就是厦门科技馆。

  厦门科技馆总面积达17000平方米。走进大厅,迎面而来的是蕴涵古代科技的国内独家首创的水动力计时装置――水钟。水钟上面有一个供水箱,两边各有一组容器,左边的大容器代表1小时,右边的小容器代表2分钟,它采用的`是12小时计时法。

  整个科技馆分为海洋与摇篮、探索与发现、创造与文明、和谐与发展、儿童与未来五个主题展馆。在海洋与摇篮展馆中,我了解了有关神秘海洋的知识。在创造与文明展馆中,那些活灵活现的机器人、乐趣无穷的虚拟世界令人啧啧称奇。最令人难忘和激动的是当我步入探索与发现展馆中,发现了一圈星球的模型,站在火星模型磅秤上,呀!我的体重竟然只有3.6千克!仅仅是在地球上体重的十分之一;还有神奇的小屋,看上去是平的,人在里面却歪歪斜斜,走不了正路。

  正当我充满好奇地沉浸在这奇妙世界中时,一位工作人员大声叫道:“请大家到表演台集合!”我赶紧来到表演台。解说员请了一位长发飘飘的女同学上台,让她站在金属盘上,奇妙的事情发生了,只见她的头发一根一根地竖了起来!全场惊呼起来,解说员介绍说,这就是静电现象。突然,旁边的一根黑管子里发出电光,一开始电光还是细的,后来越来越粗,越来越大,原来这是电压从一万伏变为十万伏的全过程……一个个科学小试验让我大开眼界!

  不知不觉,在科技馆内已经参观了四个多小时,肚子饿得咕咕叫了,我才恋恋不舍地离开了这个科学世界。

  科学是人类幸福的源泉,科技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厦门科技馆,我一定会再来体验你那科学的力量的!

科学馆读后感 篇12

  昨天,老师发了一本《小牛顿科学馆》,在书发下来的那时,我并没有像同学们一样迫不及待地看书,因为我开始没在意。直到回家后看的时候,我才发觉《小牛顿科学馆》里面有我最爱看的科普类的内容。

  这本《小牛顿科学馆》里面介绍了许多菇类,也介绍了一种与菌共长的蔬菜——茭白笋,还有让你认识你家有毒的东西,还和我们诉说了油纸伞的制作过程。兴奋的我把它们全部抄在笔记本上。以后我还想多买几本呢!我给你们介绍一下书里面提到的“硬水”,这个我最感兴趣了!“硬水”含有钙盐或镁盐类的的水叫“硬水”,其中含钙盐的硬水经煮沸后会软化,产生白色的碳酸钙沉淀,成为一般的水,因此被称为“暂时性硬水”。而含镁盐的硬水,虽经煮沸,也不会产生任何沉淀,必须用蒸馏、添加药剂或经过离子交换等方法才能使它软化,所以又称为“永久硬水”。

  读了《小牛顿科学馆》让我受益匪浅,我希望妈妈多买点这些书给我读。因为我的梦想是当一个科学家,从今以后,我会努力的!作文

读后感大全为你精心推荐:
读后感 | 小学生读后感 | 初中生读后感 | 高中生读后感 | 观后感

  想了解更多读后感网的资讯,请访问: 读后感

本文来源:https://zw.liuxuequn.com/z/5018536.html
延伸阅读
华为管理法读后感篇1在本书中最感兴趣是华为五项识人的基本要素,这五项素质是用于评估选拔企业领军人才的,关注的是一个人在商业环境中要达成目标的素质基础。这五项素质是一个人相对恒定的特
2023-07-18
为了创作这本“爱因斯坦成功的秘诀读后感”,我付出了我的全部心血,当我读着作者的作品时,思绪万千,灵感不断涌现。我写下了这篇读书笔记,以便让我对这本书有更深刻的记忆。也请您把这篇文章
2023-07-18
最近你是不是有写读后感的想法呢?如果你读了作品,你一定会对这部作品的情节感兴趣。记录自己对这本书的整体感觉,就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小编的这篇文章为您全面介绍了“最新创业史读后感”的相
2023-07-18
在空闲时间里,有时候我们会选择阅读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书籍,相信每个人在读完一本作品后都会获得更多的知识。那么,如何让自己的读后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呢?希望这篇“奔月读后感”能够达到您
2023-07-18
我们读完一本有用的书后可以作一篇读后感将其记录,我们大家肯定都被{作者人名}写的读后感书名所深刻折服。优秀的读后感有什么写作技巧?希望这份“婚姻读后感”能够达到您的期望让您感到满足
2023-07-18
陈寿曾说过,一日无书,百事荒废,作者写的作品这本书籍中充满了知识和道理。面对生活的琐琐碎碎,文字可以帮助我们整理内心。以下是留学群的编辑为大家准备的一些“科学家读后感”方面的资
2023-04-27
科学究竟是什么读后感(篇1)我在教学之余阅读了《科学究竟是什么》一书。刚开始,只是粗粗的看了一遍,所以感受不深,这段时间又仔细研读了这本书,我发现联系自己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张红霞
2023-04-27
金锁记读后感【篇1】《金锁记》读后感《金锁记》是一部千古名著,其主题深刻,语言流畅,故事情节非常引人入胜,作者是王实甫。小说以明代永乐年间为背景,讲述了梅君正与鲍旭、檀道济之间的故
2023-06-30
如何将自己的想法正确的描写进读后感里?作者写的作品的一些情节往往让人忍不住一再回味。写读后感的过程也是对我们思考和表达能力的提升,与“理由读后感”有关的主题是本文的主要研究方向,相
2023-06-02
最新《高尔基童年》读后感篇1童年每个人都曾经历过,童年里有快乐,有幸福,童年时美妙的,童年是充满阳光的。读完高尔基的童年后你有什么感触呢?篇1:《童年》英语读后感Afterread
2023-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