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大全为你精心推荐:
读后感 | 小学生读后感 | 初中生读后感 | 高中生读后感 | 观后感
旷野无人读后感(篇1)
旷野无人,这四个简单的字眼立刻让我想到了茫茫大草原上的孤独、荒芜和无助。在这精益求精的时代,人们普遍感到自己忙碌、疲惫、生活乏味。然而,在这样的时刻,离开城市的喧嚣,走进深山老林,到大草原上来一趟,人却能体会到的那份宁静与自由,也会是一种很特别的体验。
老实说,当我第一次提到离开城市,去旷野闲逛时,我的家人和朋友们都对我感到惊讶并有些不理解。他们问我:“为什么你要去那里?你会太孤独,太寂寞。”我想他们会觉得非常的担心,担心我会在那个被赞美为“宁静而神秘”的地方迷路、饿死、变成野兽的食物,或被艾滋病发现之类的事变侵蚀掉。但是,在我的信仰中,人类的天性就是向外探索新的东西,为自身带来新的体验。因此,尽管他们的话让我有些不安,但我义无反顾地前去了。
旷野给我的感觉并不像那让人感到宽敞的草原那样有一种壮观的感觉,而是表示无论到哪里,人们都会遇到随时随地的挑战,无论是生理或心理上的。也许旷野无人的大草原、森林和沙漠不属于人类的疆域,不属于人类制定的规则,但我们自然界中的每一个结构,都已过关,跟其他结构连接维持生态平衡。在那里,我们不是旅游者,不是冒险家,我们是一件小小值得尊重的自然环节,可以跟它沟通、融合。通过弱化对人文建筑的重视,我们重新认识了生存自然状态下的简单但重要的价值观。
在那里,每一个走一步算一步的节奏,每一次在阳光下喝一口冰凉的水,都使人感觉到自己充满勇气,充满力量。那里洁净的空气,清澈的水流、蓝天、白云、草地上的蜜蜂、蝴蝶和其他昆虫,都让人的身体变得更为清洁、自由和不受束缚。那种感觉就像回到了孩提时代,也许是因为从孩童的角度来看,这些自然的现象一点都不新奇,仅仅是非常简单的。
另一方面,旷野也给了我更多的思考。当人跟自然相互影响时,学习杂志中的自然知识,管理能力就表露了出来,不管是在保护生态平衡还是保护自我。我们需要了解外界环境,及时调整和改变自己的行为,这就是文明社会所应有的职责。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关注,使得我们在闲逛这样一个看似漫无目的的事物中,真正意义上实现放松、深度思考,意识到人类与自然之间的最初联系及重要性。
回归城市后,我发现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也变得更轻松,更积极。过去那些问题在时间和空间的角度下缩小了,更加容易理解和处理。而更为重要的是,我意识到自己在众多经历中所获得的能力——适应变化和寻常心态,在生活的压力下动次思考及思考后的塑造当下。
当我们走出旷野时,带着充实感和思考回到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仍会在职场、家庭中遇到一些类似的挑战,但我们不再无助,因为我们知道我们可以面对它们。
旷野无人,依然有我们和自然做伴。走进旷野,放下所有的沉重和束缚,让自然去带领我们继续去探索,去成长。
旷野无人读后感(篇2)
《旷野无人》是一部由黄杨宁所著的文学作品,通过文学的形式将人们通过快节奏的生活而忘却的自然之美呈现出来。这本书描绘了作者在高原上漫步的心情和感受,在自然中,体味大自然的真谛,领悟到生命的真谛,感受生活的价值。
作者在这本书中细腻而精彩地描述了自己在高原上的漫步之旅,这个旅程给予作者极大的启示,带领着他领略这片草原之美。在这片原野的广袤之中,人们才真正体味到了自然之美。那种宽阔和恢宏的景象,让人心情平和,思绪回荡。这里没有城市中的喧嚣和繁忙,没有那些烦琐的事情,只有大自然的宁静和安详。
除此之外,这里为人们带来了一种身心的放松和宁静。在这片旷野中,人追求的东西不再是物质上的享受,而是通过心灵的洗礼,寻找灵魂的宁静。在这里,人们不再是忙碌的奔忙着,而是放下思虑、抛开物质,与自然亲近和沉浸在自然当中,感受自然的力量、真谛和永恒性。
在这片旷野之中,人们不再被社会束缚,而是experiencing这一瞬间的自由和灵动。身体感受到的自由是一种浸透到内心深处的自由,这种自由在城市无法体验到。这片大自然,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文化的沉淀和精神的培养。
在这个文明社会,我们总是在寻找一种新的生活口径,去体验自然的力量和纯真的自然之美,在这片旷野无人的草原之上,我们得以更加深入、真切地感受自然奥秘,这样才可以通过身体的沉淀去感受到生命的意义。
旷野无人读后感(篇3)
《旷野无人》读后感1000字!
放弃全知全能的幻想,拥抱失衡吧。
一、幻想自己全知全能
从作者认知日记中的自我剖析来看,患抑郁症患者的几个特征:
(1)相信或者企图让自己全知全能。这表现在,哪怕他们已经获取一定让外界羡慕的财富和地位,他们仍然害怕被高速发展的社会抛弃,总是希望吸取更多的信息和知识,以有能力应对各种不确定性。更深层次的来说,害怕失控。
(2)对自己全知全能渴求的背后,暗示着他们对他人对外界的不信任以及内心深处的不安全感。这表现在,作者在记录自己初次去看精神病科的医生时,对自己选择的坚信不疑,以及对医生对她病症判断的质疑与抗拒。她既不相信医生;也不相信自己可能出问题了。
(3)由于对这个世界不信任,没有安全感,害怕无序与失控;因此她总是处在紧张的状态下,会给自己过多的压力。压力的堆积过多,又导致她丧失最基本面对现实、面对问题的能力。她会害怕接电话、害怕与人接触交流、害怕与他人发生联系。在恐惧中,又失去了放松的能力。
归根到底,抑郁症患者面临的是所有人类面对不确定性、与不安全感衍生出来的两大弱点:贪婪与恐惧。渴望多任务工作、渴望吸收更多的知识、信息,应付不断变化的世界;恐惧失衡、恐惧失控。认识到这一点,其实抑郁症并没有那么恐怖,抑郁症患者面临的问题和所有人类面临的都是一样的问题。只是一部分还没来得学会调整和应对,而陷入了“自困的黑暗”。
所以,要冲破“自困的黑暗”,最终还是要靠:信、望、爱。要相信、要希望、要充满爱。要知道,1)学会减压和信任。你不必什么都会,你只要去做你能做的就好,其余的,你要相信其他人能够给你提供不会伤害你的专业化服务,何况,你一个人也给不了全世界你能给的;合作才是生存之道;2)不要因为现实困难,就拒绝面对现实。你最终想要得到的东西,还是只能依靠现实给你,如果现实实在太难了,从最最基本最最简单的做起,学会面对。
二.钻牛角尖
看李兰妮的认知日记分析,她每天记录自己高兴与不高兴的事,期望通过梳理自己的负面情绪,进行正面积极的思考,以获取更多正面的情绪。但可以发现,李兰妮也有一个过度分析的毛病,对很多事情一定要弄透原委;看得越深,理解得越深,会让人对自己的能力产生自信;但它的一个副作用是可能过度消耗人的精力;何况对于一些不开心的事,即使知道与我们无关,可是真的弄清楚了,真的能完全情绪不被牵涉其中吗?
所以,古人说得,“难得糊涂”其实真的是大智慧。只要与自己利益不是特别相关的事情,干吗在乎这么多,人的精力那么有限,干吗要浪费在那些难得弄懂、懂了也不开心的事上面。
这个世界不如想象中的美好,但也没有想象中的残酷与黑暗。美好与黑暗并存,何不把眼光、精力、有限的生命放在那些带给我们愉悦、能产生回报,让我们开心的事情上呢。其他的,何必时时必在掌控。失衡失控又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