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群

目录

毛泽东实践论读后感(必备8篇)

字典 |

2023-09-26 16:15

|

【 liuxuequn.com - 读后感 】

读后感大全为你精心推荐:
读后感 | 小学生读后感 | 初中生读后感 | 高中生读后感 | 观后感

  希望这份“毛泽东实践论读后感”能够满足您的期望,如果你读了作品,你一定会对这部作品的情节感兴趣。我们从读后感中可以体会到作品的深意,你是否找到了一些值得参考的读后感范文?请您仔细了解以下信息!

毛泽东实践论读后感【篇1】

  但是物在发展,因为运动是事物存在的方式。在物质运动中,矛盾不断推动物与物质间关系的变化,事物与物质间关系的形式现象趋于复杂。经过实践理论的检验,它能够经得起时间的检验——此时,实践的主体和客体都发生了变化。

  在不断地检验中,理论也就不断地完善和发展。例如,力学的相对论原理可以在牛顿的经典力学中找到充分的支持,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与麦克斯韦的电磁理论存在矛盾,导致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相对论原理又被证明是正确的。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发现实践论在世界观上的重要性。了解世界的目的是改变世界。因此,实践理论具有重要意义。在毛泽东看来,认识从实践出发,需要深化,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实现质的飞跃。坚持从实际出发,是毛泽东极为突出的特点。其实我们不难发现,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所阐述的观点和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是完全统一的。

毛泽东实践论读后感【篇2】

  《实践论》是毛泽东关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代表著作,写于1937年(丁丑年)7月,1950年12月29日发表。文章从认识论上总结了党的历史经验和教训,揭露了“左”右倾错误,着重批判了王明等“左”倾冒险主义分子的唯心论和先验论。指出一切机会主义都具有主客观分离、认识与实践分离的特点。

  《实践论》继承、捍卫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是毛泽东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宝库的重要贡献。1951年收入《毛泽东选集》第1卷。

  读了毛泽东的《实践论》后让我深刻的了解到,《实践论》是毛泽东最杰出的哲学著作之一,毛泽东在马克思辩证维物主义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具体的社会实践,深刻的揭示了认识与实践的密切关系。

  《实践论》中说道“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标准”。 用来指导实践的,而实践是用来检验理论的。列宁说“实践高于(理论)认识,因为它不但有普偏性的品格,而且还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

  ”不管是开展工作还是认识自然都是由点到面,由片面到更多的方面。结合理论,用实践来积累自己的经验认识,用自己的直接实践经验再结合别人的经验(学习来的知识)来对事物进行判断,这样才能更加科学、客观的认识事物和开展工作。

  在不断的实践和探索中,我们要接受外部信息,主动观察和形成对事物表象的认识,即感性认识。当我们积累一定的资料,加以整理、归纳、总结,就会得到事物之间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关系,即规律。形成了对规律的认识,这才到了理论层面。当然,理论也需要实践检验,也就是说,实践实践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事事求是的,是与时俱进的。

  一切认识都具有其时代局限性。

  《实践论》谈到,“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于(实践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

  ”这说法看似平淡无奇,实际上正是许多人忽略了的真理。

  《实践论》认为:“马克思主义者承认,在绝对的总的宇宙发展过程中,各个具体过程的发展都是相对的,因而在绝对真理的长河中,人们对于在各个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具体过程的认识只具有相对的真理性。无数相对的真理之总和,就是绝对的真理”。

  绝对真理是存在的,但它不能被人们单独理解,也不能用一句话来解释,因为人们对每个特定发展阶段具体过程的理解只有相对真理。

  《实践论》是毛泽东同志对于实践的正确而系统的见解,对于指导当时的中国革命,指导我们现在、将来各种实践活动都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

毛泽东实践论读后感【篇3】

  《实践论》是毛泽东同志最杰出的哲学著作之一。毛泽东同志在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具体社会实践,深刻揭示了认识与实践的密切关系。在读完《实践论》全文之后,我对辩证唯物主义的知行统一观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

  《实践论》文题虽为“实践论”,但其论述的过程却始终不离开认识。通过不断地阐述认识与实践的关系,可以更深刻地表达实践,解释实践。

  《实践论》首先说明了认识对生产和阶级斗争的依赖关系,而在马克思主义理论里,人的社会实践其内容正是生产活动、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和艺术的活动等等。因此认识对社会实践同样有着依赖关系。

  “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毛泽东同志对于这句话给了更加深刻准确的诠释: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于是认识被证实了,如果达不到,就会在实践中失败,在失败中得到教训、改正思想,然后取得成功,此正所谓“吃一堑长一智”,“失败者成功之母”。

  通过对认识发展过程的阐述,我们可以更清楚地理解人类认识是如何从实践中产生的,如何为实践服务的。

  首先,认识**与实践。在实践过程中,人们通过自己的感官获得事物的表象、片面性和外在联系,即对事物的感性认识。然后,随着社会实践的继续,人们抓住了事物的本质、全体以及事物的内部联系,感性认识达成飞跃,成为理性认识。

  而认识的飞跃,是绝对不能离开实践的。认识的不断深化,无不基于实践这一基础。无产阶级对资本主义的认识,中国人民对帝国主义的认识,战争的领导者,都是这样。

  然而,认识的目的不是认识自己,而是实践和改造世界。因而认识**与实践,并要回归实践。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运动在获得理性认识之后,又一个更为重要的过程,这是从理性认识到指导实践的又一次飞跃。

  后天认知引导实践,在实践中检验发展认知,是认识过程的延续。在从感性走向理性的过程中,理论是否符合客观真理是无法完全解决的。要完全地解决,只有“把理性的认识再回到社会实践中去,应用理论于实践,看它是否能够达到预想的目的”。

  当认识在实践中得到应用和证明时,一个客观过程在一定发展阶段的认识运动就完成了,而对这个过程的认识还没有完成。事物在不断地变化和发展,实践活动也会随之变化和发展。因此,知识也应该不断地变化和发展。某一客观过程在某

  一发展阶段向另一阶段变化发展时,认识就要继续,就要适应新的情况。客观过程的发展充满矛盾和斗争,人类认知运动的发展也充满矛盾和斗争;社会实践的过程是无限的,人类认知的过程也应该是无限的。

  因此,我们得出结论:在对某一发展阶段的客观过程的单一认识中,真理是通过实践发现的,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通过实践确认的。从感性认识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我们又可以得出辩证唯物主义的知行统一观: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如此循环以至无穷,并且每个新的循环都代表着更高的内容。

  《实践论》不仅深刻而又系统地论述了认识与实践密切关系,同时也对一些与实践相关的问题给予了精辟独到的见解,使我深受启发。

毛泽东实践论读后感【篇4】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即“行”,“行”可以检验“知”的正确性。我们最初从实践中得到的认识只是事物的现象和表面,经过我们的总结归纳他们变成了理论、原理,但是不能称之为真理,这些理论可以指导实践但是不一定是正确的,错误的认识会阻碍事物的发展,所以我们要把理论上升为真理,但是只有实践才能出真知,理论只有经历实践的检验才能成为真理。毛泽东指出,中国人民对帝国主义的认识是从感性到理性的过程。

  第一阶段是肤浅的感性阶段,表现为太平天国运动与义和团运动之间的排他性斗争。第二阶段是理性认识阶段,看到帝国主义内外的各种矛盾,认识到帝国主义的本质。这种对正确性的认识是在1919年五四运动中形成的。

  也就是说,之前的理解是错误的。这种错误认识经过五四运动的考验,发展成为正确认识。然而,真理也需要随着社会历史的具体实践不断发展和调整。没有永恒的真理。在中国革命的过程中就很好的说明了这一点。

  李德、博古等人照搬苏联,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性强加于中国革命的特殊性,显然犯了教条主义和原教旨主义的错误。历史是不断变化运动的,人的实践是不断发展的,所以人的认识也要不断发展,认识只有不断的得到不断变化的实践的检验才能成为顺应历史事实的真理,要不然真理也会过时,这也说明了一点“人类的认识是永无止境的,是永恒的”

  “认识可以指导实践”,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认识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认识阻碍事物的发展。毛泽东的《实践论》中对这部分的论述很少,我想这主要是因为当时的具体历史情况所决定的,当时党内出现了教条主义危机,很多人照搬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指导中国革命,而忽视了中国革命的特殊性。所以毛泽东在“实践论”中要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希望可以唤醒犯错误的党内同志。

  本文从毛泽东创作的历史形态和党内的具体情况来看,毛泽东是对的,他只是很好地运用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写文章也是一样,要看到这篇文章写出来的目的,根据目的把内容适当的进行取舍改变这是必要的。但是如果单单从一片论述性的认识论文章来评价,毛泽东的《实践论》是不完整的,他过多的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而忽视了认识对实践的能动性作用,只看到了事物的一面,没有用辩证统一的观点看认识和实践的关系。

  通过学习《实践论》这篇文章,使我们更加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实践在任何情况下都是不可或缺的。告诉了我们在社会主义的今天,我们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人,我们在学习科学知识的同时,也要注重社会实践,避免“眼高手低”“高分低能”的出现。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很好的与生活实践相结合起来,做到“知”与“行”的统一。

毛泽东实践论读后感【篇5】

  《实践论》读后感

  这个月我阅读了毛泽东同志撰写的《实践论》,说实话,读第一遍没有读懂,就只好多读了几遍,但到现在也只是读懂了一些表面含义,对真正的实质还有很大的欠缺。

  毛泽东同志主要介绍了知识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并以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的认识、中国人民对帝国主义的认识等为例,简明扼要地描述了知识的发展过程。

  通过实践,人们不断认识自然和社会,从而进一步发展,不断提高认识水平,从而进一步提高发展水平。恰恰相反,这也说明,仅靠理论是很难的,甚至不可能把真正意义上的造福国家和人民的伟大事业搞成具有长远意义的事业。

  知识是不断进步和发展的,从感性知识到理性知识,但理性知识依赖感性知识,通过理性知识进一步深化知识。通过实践发现真理,通过实践证明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理性认识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

  这才是认识的一步不发展历程,绝不是一蹉而就大的,理性与感性也更是缺一不可的。感性让我们了解事物,而理性让我们理解事物。他们是相辅相成的。

  但是,毛泽东同志认为只有理性和感性是不够的。这些都不十很重要的。理解还需要实践进一步发展。

  理论学要联系实际,这是已经被证明了额无数次的真理。实践是认识进一步发展的必不可少的一步。没有实践,知识就不能完善,没有实践的基础,知识就不能用来指导社会的发展。

  当我们把认识经过实践之后,才能让认识进一步发展成为理论,并以此来指导我们去努力,去奋斗。

  但是认识仅仅经过一次实践,就把他放在真理的殿堂,知道我们发展的同时却把它束之高阁,这样的认识也是不完善的。时代在变,社会在发展。没有什么是永恒的。我们必须实践,认识,实践,再认识。在这种形式下,我们必须来回无限。实践和认识的每一个环节的内容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这才是毛泽东同志所说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

  今天的世界属于我们。我们有我们祖先所建的山川。但我们不能固守先辈探索的经验。我们不知道如何探索和相互依赖。首先,我们必须不断地实践先辈们留下的经验,使其跟随时代的潮流,在发展认识中,为我们指引方向。第二,我们还要不断地探索世界,探索时代,发展自己符合时代要求的认识,通过实践、认识、实践、认识,把它们发展成理论,从而提高我们和社会。

  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说过,社会的发展到了今天的时代,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责任,已经历史地落在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肩上。所以我们必须坚持在无产阶级的领导下,不断的发展认识,使其引领我们,引领这个世界走向新的高度。

毛泽东实践论读后感【篇6】

  在生活中,很多东西并没有说出来的那么简单,只有自己去实践,才能真正体会其中的真谛。正是所谓实践出真知、出真知、出真知,看似完美的理论,没有实践的洗礼,就不可能开出美丽的花朵。我们要敢于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主观认识,从中学习,在主客观统一中改造世界,提高自我。

  毛泽东的《实践论》正是诠释了实践的重要性。

  1937年7月,正值中国革命的关键时刻,党内出现了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误导了党和军队的革命决策,严重阻碍了革命的发展。毛泽东就是为了揭示这种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危害,纠正当时党和军队的错误指导思想,突出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中实践的重要意义,而写出《实践论》。这是毛主席一生中最杰出的作品之一,也可以说是中国最杰出的作品之一,因为这篇文章拯救了当时的中国。

  毛主席在《实践论》中阐述了四个基本问题。第一,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二是认识的辩证过程,即从实践认识过程到实践过程。

  第三,批判“唯理论”和“经验论”。第四,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关系。

  在阐述实践活动的重要作用时,毛泽东首先说明了马克思主义者的观点:“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毛泽东承认生产活动是社会实践的一种形式,同时又提出了“人的社会实践,不限于生产活动一种形式,还有多种其他的形式,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和艺术的活动,总之社会实际生活的一切领域都是社会的人所参加的。

  ”这样的一种观点纠正了一些人狭隘的实践观,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发展,也为迷惑中的人们指明了参与社会实践的方向。

  在《实践论》中,毛主席凭借着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深刻的揭示了“知和行”的关系。也就是说,我们要通过实践发现真理,通过实践证明真理,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理性认识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

  实践,再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个形式,循环到无限。实践是认识的前提和基础,实践是认识的**。同样,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理解和评价。如果我们想知道正确的答案,我们最好自己练习。

  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人的认识是从实践中产生,又服务于实践的。这种能为实践服务的知识是一种理性的知识。它是人们在头脑中运用概念进行判断和推理,从而获得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理论**于实践。只有我们付诸实践,才能对事物有理性的认识。无论任何人要认识任何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实践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否则是没有办法解决的。但是,人的生命和力量是有限的,不可能什么都亲自去实践,但是我们可以借助前人的优秀理论成果来指导自己的实践。

  但我们必须选择正确的理论,因为只有用正确的理论来指导实践,我们才能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否则,我们就会被引向歧途。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通过感性认识所达到的理性认识是否科学,能否成为真理,认识或理论是否真实,不在于主观感受如何,而在于客观社会实践的结果。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我们需要把它重新付诸实践,以检验它是否符合预定的目的。如果预先确定的理论在同一实践中成为事实,理论就会成为客观真理,认知过程也就相应地完成。如果经过实践检验,理论与客观实际不符,就需要继续理解,纠正错误认识,最终获得真理认识。

  毛泽东的军事思想,如工农分开思想,是经过实践检验的真理。

  实践出真知。《实践论》谈到,“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

  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生活也是实践。人们已经认识到,在学习车的坠落和爬升过程中,如何掌握方向,如何保持平衡,如何将自己推到最前面;人们经过一次又一次的计算和测试,将卫星送入太空,将国力推到了顶峰。

  《实践论》是毛泽东对于实践的正确而系统的见解,对于指导当时的中国革命,指导我们现在、将来各种实践活动都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实践论可以给青年尤其是“80后”或成为“泛90”的当代大学生以重要启示和指导。在学习上,要多动脑勤动手,比如我们学英语,因为说得差而不说,总是把话放在心里念,一个个“哑巴英语”我们就不可能说好英语。

  在与人交往中,要真心诚意,客观的对待他人。以后参加工作,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积极参与。许多事情都必须靠我们自己去实践,才能得到真实正确的感知,经得起实践的检验,才能达到知行一致。

  以旁观者的心态,是不能学到东西的;以纸上谈兵的方法开展工作,只能造成挥泪的结局。知行一致,需要实践先行。毛主席的文章拯救了中国大部分地区,我从中学到了很多。正如毛主席所说,我们要知道、实践、认识、再实践,重复这个循环。不管我们做什么,我认为我们都会取得最终的成功。

毛泽东实践论读后感【篇7】

  1937年,毛泽东同志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揭露了党内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2013年的今天,这篇《实践论》让我对我们所生活有了更为深刻的感触与思考。

  一.理性认识**自感性认识

  《实践论》开篇就指出了马克思唯物论在认识生产和阶级斗争上存在的缺陷。然后分别对认识和实践进行了阐述,指出认识的实践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获得的理性认识回归到实践过程,指出实践是认识过程的重要飞跃。

  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其中提到的辩证唯物主义。因为生活就是这样。人类对这个社会的认识遵循这一规律。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很多年前,人们是否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太阳和月亮都围绕着地球,那么这种认识是如何产生的呢?

  来自于生活。即使在今天,我们都知道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甚至太阳只是太阳系的中心。但在确定地球是球型之后,人们可以通过观察星图来获得一种感觉,特别是太阳和月亮的运动,所以很容易得出这样的结论。

  这就称得上是感性的认知到理性的一个变化,人们观察星体运动,这是一个感知,从中得出地心说——从感知中进行理性的探索,不管这个理论是否正确,但这确实算的上是一个理性认知。

  二.理性认识去实践中验证与指导

  《实践论》的后半部分讨论了认识运动的完成与未完成,我在之前所提的哥白尼其实也反映了这点。自从人们从观察中得出地心说的理论之后,这一思想统治了很久。历史之上总是有这么几个划时代的人出现,并且开始理性的看待并且研究这些感性的认知,当经过反复实践之后,发现实践结果并不是完全与原先的认知相同。

  于是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很显然的这样的观点在当时没有多少的支持者,虽然从我们如今看来,这样的实践其实是不完善的,毕竟太阳也并非宇宙中心,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这次实践是成功的,通过实践对之前的所获取知识进行验证和修正,毕竟也许多少也取决与当时的科技水平,那时的我们无法亲眼去证实地心日心的准确性。纵观这一过程其实就产生了一个轮回,人们从外界感知,获得感性认识,然后进一步的对其进行分析,从中获取理性知识,然后再放回实践中去验证,伴随着验证之中出现的新问题,在进行新一轮的从感性到理性的移动。这就是认知运动不能完成的原因。我们现在得出的一些结论,目前可能是正确的,将来可能需要修改甚至推翻。

  这个过程就是不断实践和验证,发现问题,不断完善我们的理论。

  三.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

  《实践论》中特意提到了这样一段话: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

  如果你想知道原子的组织和性质,你必须进行物理和化学实验来改变原子的状况。你要知道革命的理论和方法,你就得参加革命。这样类似的观点我们平时听的不少,特别是在注重创新能力动手实践能力的机械行业。

  我们在课堂上学到了知识,这些东西从他们的直接经验和深入的理性认识中传递给了我们。这可能是本文中提到的间接经验。这些东西积淀了很长一段时间,知得珍惜。但是只是单纯的学习书本注定是不够的,也许你可以脱离实践去理解的很透彻,但是永远只是跟随前人走过的脚步。我的意思是这些东西很可能成为新的牢笼,也不排除存在就像是当时的地心说一样的东西,你不再从实践中去探知新的东西,获取新的感知,那么也就不存在之后新的理性东西的积累了,在这个竞争激烈的世界就是永远止步或者不断倒退。

  四.实践中对于真理的认识也就永远没有完结

  文中还有一段给我的启示也是很大的。“任何过程,不论是属于自然界的和属于社会的,由于内部的矛盾和斗争,都是向前推移向前发展的,人们的认识运动也应跟着推移和发展。”以前听说过右倾左倾思想,当时也许不是很明白,但完此文之后对这个才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

  世界的发展是必然的。当你看不清、看不懂、跟不上这一发展趋势时,对问题的认识就会出现偏差,解决问题就会出现一系列问题。我们的认知超过或者是落后与实际在种种限制之下都是有可能的,也不是什么大的错误,而相对更重要的是要不断跟上时代发展的脚步。当变化来临时,你必须强迫自己快速而准确地适应它。

  “在绝对的总的宇宙发展过程中,各个具体过程的发展都是相对的,因而在绝对真理的长河中,人们对于在各个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具体过程的认识只具有相对的真理性。无数相对的真理之总和,就是绝对的真理。”我们必须不断修正,不断认知,才能在实践之中开拓一条相对真理的道路,引导我们正确的方向。

  这个过程永远不会停止。客观现实世界的变化运动永远不会结束,人们在实践中对真理的认识永远不会结束。没有办法终结真理,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

  文章最后对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主要内容作了高度概括,指出:“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作为机械专业的学生,严谨是座右铭。在积累理论知识的同时,要注意积累实践经验。我们应该学会理论联系实际。

  但同时,我们也不应忘记,理性知识的获取也应以感性材料为基础,应具有创新精神,不应固守前人积累的知识和经验,应探索自己的实践,才能有所发展,不断修正和寻求真理。

毛泽东实践论读后感【篇8】

  今天,我通读了毛泽东同志所著的《实践论》这篇文章,读后使我感悟颇深,同时也使我更加明白了毛主席他老人家在生前为什么在全党大力倡导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因为它是我们党的事业能够健康发展,能够一次又一次从胜利走向胜利的保证,也正因为有了它,我们党领导人民经过28年的浴血奋战,终于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建立了由人民当家作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今天,我们依然秉承着他老人家制定的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工作作风,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道路上奋力拼搏着。

  毛主席的这篇文章写于1937年7月,他是为着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观点去揭露党内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这些主观主义的错误而写的。在当时,我们党内有些人盛行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的决议和(前)苏联的经验神圣化,这样死板、教条的做法,给我们党的事业带来了重大的损失,特别是在江西苏区那会儿的第四、五两次反围剿的失败,就足以说明问题。诚然,苏联十月革命的胜利,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对于世界革命特别是东方革命,起到了巨大的影响和作用。但是,正如国际共运史所表明的那样,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并不能对任何国家的革命特别是中国这样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东方大国的革命,提供现成的公式和答案。因此,在当时,就给我们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一个重大的问题,那就是如何才能够把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从而形成正确的指导思想,这在当时可以说是极其艰巨而又复杂的任务。然而,当时在我们党内,却一度存在着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的指示和苏联的经验神圣化的倾向,教条主义者无视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唯上、唯书,生吞活剥马列著作中的片言只语,动不动就把国际指示搬出来吓唬人,而王明就是当时党内教条主义的主要代表,可以说,在教条主义盛行的同时,党内也存在着严重危害革命的经验主义,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两者虽然形式不同,但实质都是主观和客观的脱离,认识和实践相分裂的主观主义的东西,两者都否认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说到这里,我要说,这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不能纸上谈兵,要去实践才行,这平时搞生产劳动是这样,这搞中国革命这样重大的社会变革运动也是如此。它不仅要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来做指导,同时还要在实践中来认识和运用这些理论,否则,就达不到我们所要达到的目的。这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人的认识,主要地依赖于物质的生产运动,逐渐地了解自然的现象、自然的性质、自然的规律性、人和自然的关系;而且经过生产活动,也在各种不同程度上逐渐地认识了人和人的一定的相互关系。一切这些知识,离开生产活动是不能得到的,是啊,一切知识,离开生产活动是不能得到的,这不仅是指人类生存、生产劳动这些社会实践,这革命实践也是如此,如果你不去实践,而只是照抄照搬书本上的教条,那也只能是本末倒置,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因为,这马列主义也只是从大方向上来指导各国的共产主义运动,而各国又有着各自不同的国情,而要使这些马列主义理论在各国都能运用好,就必须要密切联系本国的实际来研究它,运用它,只有这样,才能做到马列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从而使中国的革命事业不断地从胜利走向胜利。再这一点上,毛泽东同志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在红军长征途中,召开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遵义会议,会上彻底清算了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在党内的统治,重新确立了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地位,之后,在毛泽东同志的正确领导下,红军数战数捷,胜利地到达了陕北,完成了史无前例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最终把抗日的大本营定在了西北,所有这些,都是毛泽东同志正确运用马列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成果。

  再有,这理论与实践,不仅反映在革命运动上,同时也反映在其它领域中,不知大家是否记得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在东北的松辽平原举行的那场大规模的石油会战,在那场石油会战中,以铁人王进喜为代表的新中国第一代石油工人,破除书本上的一些条条框框,认真学习了毛主席所写的《矛盾论》和《实践论》这两篇文章,给那些散布中国贫油论的国内外的所谓专家、学者以有力的回击。这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人的社会实践,不限于生产活动一种形式,还有多种其他的形式,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和艺术的活动,总之社会实际生活的一切领域都是社会的人所参加的。

  除了这些以外,这人对社会的认识,不论对于自然界方面,对于社会方面,也都是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即由浅入深,由片面到更多方面。其实,这事实也正是如此,就拿原始社会来说,最开始,人们为了生存,也只是吃野果,穿树叶做成的衣服,就连打猎打来的野味,也只知道生吃,而不知道做熟了再吃。而到了新石器时代,就显得进步得多了,人们发明了石头做成的各种工具,开始了刀耕火镰,开始了种地、纺织等劳动,就连吃东西也知道做熟了再吃,可以说是比原始社会进步了一大块,这就是人们认识社会由低级到高级,由浅入深,由片面到全面的发展。可以说,正是因为人们通过实践不断地认识和改造社会,社会才发展到了这个具有高度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今天。可以说,书本上的知识是人们在实践中得出来的经验和结晶,但是,世界还在不断发展,我们不能因循守旧,故步自封,还要在此基础上,继续加以实践,只有这样,才能继续发展自己,壮大自己,否则,将一事无成,这些,不仅是指社会生产、科学技术而言,对于马克思主义科学发展关来说也是如此,前面我们谈到在建党之初有人把马列主义教条化,照抄照搬。乞不知这样做的结果到头来只能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因为,这马列主义是指导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但是,这各国又有着各国的国情,这同样是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革命,如果你不根据自己所在国的国情来指导自己国家革命的话,那结果只有一个,这革命不受挫折才怪呢!这红军时期的第四、五两次反围剿的失败不就是如此吗!不去实践,而只是单纯地照抄照搬书本上的东西,不失败还往那儿跑啊!这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理论的基础是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判定认识或理论之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

  是啊,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这句话说得真是太对了,真是太贴切不过了。记得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刚刚召开,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刚刚开始实行的时候,在社会上就引起了很大的争议,有人怀疑这样做是否符合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否还是社会主义的继续,甚至有人还说出了革命革了几十年,一夜回到了解放前这样的怪话。但是,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党的第二代领导人却不为所动,执着地进行着这样的实践,他们这样做的目的是要叫事实说话,而事实也确实证明了在农村所实行的包产到户责任制是完全正确的。通过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不到几年的时间,就使全国八亿农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有的甚至成了万元户。所以,八亿农民无不拥护邓小平同志,无不赞扬是小平同志的改革开放的好政策使他们富了起来,记得一户农民过年时曾在自家门前贴上了这么一幅对联,上联是翻身不忘毛主席,下联是致富不忘邓小平,从这幅对联的内容上我们不难看出,富裕起来的广大农民对党的富民政策是多么的拥护,同时,也证明了改革开放之初,所实行的包产到户的政策通过实践证明是完全正确的,这也正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毛泽东思想在新的时期的不断发展的结晶;从而也更加证明了,一切事物都是在不断发展的,这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也是如此,而且这个发展也是在实践中才能得到证实,才能成为真理,否则,也只能是纸上谈兵,要不是这样,毛泽东同志能得出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这一结论吗!

  说到这儿,我联想到了我所从事的查收工作,做这项工作就要和用户打交道,那这里面的学问可就大了,为什么这么说呢?诚然,查收工作有查收工作的规章和制度,对于这些制度,我们是要无条件地加以执行的。但是,在和用户打交道方面,我们还是要讲究些方式方法,特别是对于一些个色的用户,更是如此。他们这些人为了达到不交或者少交费的目的,经常以各种理由来跟你找茬,什么表快了、帐不对劲儿了等等吧。对于这些,我们可以在坚持原则,不违反规章制度的前提下,机智灵活地做用户的思想工作,使他们能够心悦诚服,交清欠费。当然,这些也要通过具体的实践来完成。通过实践,使我们积累了工作经验,并且在此基础上还能创造出更多更好的工作方法,使我们的查收工作能够一步一个台阶地向前发展,这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反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法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

  总而言之,通过学习《实践论》这篇文章,使我更加认识到了实践这一社会活动,无论是在什么时候都是不可缺少的,理论学习固然重要,但实践也不可缺少,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把我们的工作做好,才能使我们的事业发展得更快更好。

  想了解更多读后感网的资讯,请访问: 读后感

本文来源:https://zw.liuxuequn.com/z/5173930.html
延伸阅读
旷野无人读后感(篇1)旷野无人,这四个简单的字眼立刻让我想到了茫茫大草原上的孤独、荒芜和无助。在这精益求精的时代,人们普遍感到自己忙碌、疲惫、生活乏味。然而,在这样的时刻,离开城市
2023-09-26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篇1实验学校胡玉珊许久没有沉下心来去读一本书了。我以前听过一句话。是这样的:如果你长时间不读书,你不感到内疚,那么这个人就没有补救的办法。好在我还有愧疚之心,想来我
2023-09-26
下面的“村上春树读后感”相关内容主题,是由编辑为您提供的,读完作者的作品,不少人沉浸其中,书中引人入胜的描写带给我们许多感悟。读后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和他人的矛盾和冲突,我
2023-09-26
我们应该怎样写一篇打动人心的读后感呢?相信很多人阅读了作家的作品后都得到了很多启发。用文字表达内心情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我们整理了一篇叫做“阿拉丁神灯读后感”的读后感,希
2023-09-26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读后感篇1这几天,我一直在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本书。这本书写了海伦-凯勒,自幼患了严重的发烧,导致她两耳失聪,双目失明。就在这时,家庭教师安妮·莎莉文来到海伦身
2023-09-26
在阅读作品之后,他给人带来的生活感悟是很多的。当读完一本书时,要写一篇读后感才好。读完这本作品对您有什么启发?我们收集并整理了“实践论读后感”,希望能帮助到你,请收藏。实践论读后感
2023-01-09
实践论读后感【篇1】《实践论》是毛泽东写于一九三七年七月。《实践论》以认识和实践的关系为基本线索,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主要内容,本质特征和重要意义,坚持和发展了能动的、革
2023-06-16
留学群内容专辑推荐:“《实践论》读后感”,敬请浏览。《实践论》读后感篇1毛泽东,字润之,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中国人民的领袖,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
2023-04-13
您是否对于写读后感存在很多疑惑呢?作品这本书当中的文风质朴无华,但是真实的故事让人感动。我们在写读后感需要注意的是,要符合情理、写出真情实感。我们的栏目小编特意搜集并整理了最新实践
2023-01-25
茫茫书海,寻获佳书,犹如浪里淘沙,沙中觅金,每朵花都没有一样的时候,阅读作者写的作品时也是一样的。这时我们可以写一篇读后感来记录我们的真实感受,你知道如何在读后感写作当中更好的概括
2023-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