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网为你精心推荐:
观后感 | 电影观后感 | 影评 | 读后感
你是不是对于撰写观后感感到困惑?观后感的写作其实是检验我们理解作品的能力,为了更好地帮助你,我们精心准备了“资治通鉴观后感”,欢迎你阅读这篇文章并借鉴其中的内容!
资治通鉴观后感 篇1
读“苏武牧羊”有感
苏武牧羊其实是讲了一个这样的一个故事:公元前100年,汉武帝欲出兵匈奴,匈奴派使者求和并释放以前出使匈奴的汉使者,为了答复匈奴的善意表示,汉武帝派出了苏武出使匈奴。就在苏武抵达匈奴那边后,其副手张胜跟一个叫卫律的部下虞常密谋欲搬家匈奴王单于的母亲,结果事情败北,两人被抓。
这是苏武的副手干的,直接导致苏武卷入此事。苏武念道就是这样被杀的,让中原皇帝蒙羞。他几次试图自杀,但都被阻止了。单于很佩服苏武的正直,想招他为部下和匈奴人。
于是他在此时胁迫苏武投降,但苏武不怕权势,坚决不投降。他生气了,把苏武关在地窖里。他不吃也不喝。苏武吃了雪、羊皮和皮带,度过了好几天。单于见此种酷刑不凑效,于是决定将苏武发配至北海(今贝加尔湖)放羊,并允诺苏武如果等到公羊生下小羊,便将其放回中原。
单于深知公羊是不会生下小羊的,这只不过是匈奴将苏武长期监禁的借口罢了。苏武到北海时,身边没有随行人员。他唯一的公司是代表朝廷的旗帜。直到单于死了,匈奴想与中原和好,中原汉昭皇帝成功地要求释放苏武,使苏武能够被释放回中原朝廷。
苏武出使时40岁,在匈奴受苦19年。胡须和头发全白了。回到长安的那天,长安的人民都出来迎接他,白头发的苏武拿着光杆子的旌旗,全城百姓无一不感动,赞扬他是一个有气节的大丈夫。
事实上,苏武牧羊人的故事并不是关于如何放羊的。故事的主要赞誉是苏武如何拒绝屈服,坚决拒绝向匈奴投降。通过苏武牧羊的案例,我们可以反应出一代使者宁愿为国家和民族牺牲的英雄精神。这使我想起了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一句脍炙人口的诗句道出了文天祥何许伟大的英雄气概,毛泽东也曾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死亡是我们无法摆脱的自然法则。只是在个体差异上存在着时间先后的问题,有的人为了苟且偷生,不惜丧权辱国,不惜害人家破人亡,妻离子散,甚至不惜自毁尊严,苟活于尘世。有的人深知民族大义,家庭重任,社会责任,为了别人的美好而宁愿自己身陷囹圄,死而后已。
这两种人的命运或许迥然不同,但是其死后的宿命定会截然不同。后一种人定会被历史所牢记,被人民所牢记。或许在现在世界和平共处的大环境下,民族大义渐渐被市场的金钱利禄所冲淡,实用主义,拜金主义渐渐成为了我们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但是我们不能被社会洪流冲垮我们内心的防线,我们必须牢记民族大义,继而我们要懂得赠人玫瑰,手留余香这个道理,多多贡献,助人为乐并不是很难,慢慢也可以演化为一种习惯。
真乃令人深思。
读“荆轲刺秦王”有感
荆轲刺秦王其实讲述了这么一个故事:燕太子丹在秦国做人质的时候受到了秦王的怠慢,后来逃回燕国后,心存怨恨,决定报复秦王。当时,他建议燕国与西边的汉、赵、魏结盟,南边的齐、楚、北与匈奴联合,再找机会攻打秦国。
但是太子丹余怒未消,等不及了。无独有偶,秦始皇樊於期将军逃到了燕国,丹太子收留了他。后来,丹太子听说卫国有个荆轲人,很贤惠,就想帮荆轲刺杀秦王。
荆轲在多次接受丹太子的礼遇后,同意了,于是带着燕麻和樊於期将军一级去见秦王。秦王听说樊於期的第一关被新来的人攻下,非常高兴。他在上朝遇到了荆轲。当荆轲把地图给秦王看的时候,那把毒剑竟然露了出来。荆轲开了一枪,被秦王躲开了。最后事情败北,荆轲被秦王分尸示众。
同时,秦王也正是因为这一点,大发雷霆,增兵攻打燕国,最终将燕国消灭。
慢慢地看完这个故事,觉得很平常,就是荆轲刺秦王一事失败。的确,在本文中。笔者花了很多时间来介绍秦王的杀戮过程,但如果我们只是纠结于发展的过程,或许可以有所启示。
我认为我们应该更加重事对事件结果的分析。这一事件的结果不仅是荆轲被公诸于众,而且秦王增兵攻打燕国,燕国战败。因此,很容易知道,我们做任何事情都应该仔细考虑后果。其实,当时鞠武就劝谏太子丹留下樊於期将招致杀身之祸,况且还是刺杀秦王这个胆大包天的事情。
那么为什么最后太子丹没有听信老臣的谏言,一味地一意孤行呢?原因就是太子丹觉得深受欺辱,无法静下心来从长计议报仇之事,正式太子丹的不冷静而导致了燕国的最后覆灭。也许这不仅是太子丹一时的不冷静,而是太子丹的性格所致,性格冲动,过激。
正是因为这一缺陷,丹太子才能够正确分析现状,直至苦果。所以在平常生活中,我们一定要注意个人性格的塑造,要培养自己临危不乱的操守,并且在做一件事情之前,仔细考虑清楚失败后可能带来的后果,这样仔细谋划,就不至于让自己身陷囹圄,退一万步说,即使那样了,我们也不会后悔自己的选择。
(以下部分为**)
重温“玄武门之变”——秦王的功与过
摘要:唐武德九年六月四日,秦王李世民率其心腹尉迟敬德、张公瑛等伏兵玄武门,袭杀其兄弟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史称“玄武门之变”。秦王李世民通过玄武门之变登上了皇帝的宝座,接着就是辉煌的“贞观之治”,从而使他成为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明君圣主。
于是乎盛传两种看法,一种是“一俊遮百丑”,于是李世民发动这次政变是“被迫的”、“自卫的”、“正义的”。而另外一种就是秦王谋害亲兄弟,实为不该。
关键词:玄武门之变秦王功与过
正文:有人说,没有秦王李世民的玄武门之变夺取皇位,就没有以后的贞观之治,就没有以后大唐王朝的盛况。也有人说,秦王李世民以下犯上,谋害手足,只为争权夺利,难以以大丈夫称之。
且不论孰是孰非,我们就简单**两种观点各自的理由,**秦王李世民的功与过。
首先就秦王李世民的功绩而言,可能不得不承认一点,李世民的确将唐朝带向了鼎盛的时期,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秦王通过南征北战,与百姓联系紧密,深知百姓疾苦和隋炀的残暴。这对于他以后励精图治,休养生息,爱民养民的政策制定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然而我们可以换一个角度来审视这件事,假如如唐高宗李渊所愿,使得李建成登基为帝,那么唐朝的发展可能就不一样了。
李建成虽然带过兵,打过仗,但是他长期身居长安,享受皇宫的骄奢淫逸的生活,根本不了解老百姓的贫困疾苦。也就是说,让一个不了解世间疾苦的地主阶级登上皇位,要想以民为本,可想而知那是根本不可能的。另外据史书记载,李世民伏杀李建成实乃是迫不得已之策,登上帝位后,他追封李建成为息王、李元吉为海陵郡王,并下诏以王子之礼将俩兄弟改葬。
“玄武门之变”表现出李世民非凡的政治胆识与气魄。李世民在位23年,雄才大略,励精图治,知人善用,广开言路,使唐朝经济发展,社会安定,政治清明,边疆稳固,人民富裕安康,出现了空前的繁荣。他在位时年号为贞观,人们便把他统治的这一时期称为“贞观之治”。
“贞观之治”为后来的开元盛世奠定了重要基础,将中国传统农业社会推向鼎盛时期。因此在这里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就是,没有玄武门之变,以后唐王朝的兴盛就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甚至直接划叉,所以说,秦王李世民发动的玄武门之变对后世影响深远,不可不谓其为李世民之大功。
然而以后的兴盛也不能完全磨灭了秦王在玄武门之变中犯出的错误,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要一分为二地看待事物。也就是说,李世民在这起事件确实存在过错,那么究竟存在哪些过错呢?综合考虑主要有:
第一,擅杀太子,枉加反名,贼喊捉贼。太子建成、齐王元吉与秦王世民为争夺,太子地位积仇甚深,双方都怀杀心。当时太子和齐王是奉皇帝之命进宫见驾,身边没有带兵马,秦王李世民率尉迟敬德等晓将伏兵玄武门内石山丛林中,李建成、李元吉二人走到玄武门附近的临湖殿时,发现伏兵,立即拨马回东宫。
李世民边叫“太子”,马上追上前来,亲手射死李建成。尉迟敬德追杀了元吉。“太子者,君之贰,国之本”(((新唐书·宋务光传》)。
未经皇帝许可,擅杀太子,当然是犯上作乱;太子建成、齐王元吉遵旨人宫,未带兵马,未首先动武,何“乱”之有?世民授意敬德对李渊说:“秦王以太子、齐王作乱,举兵诛之。
”分明是贼喊捉贼。第二,逼父皇授兵权、立太子、传皇位,抢班夺权。我们知道太子要登基,必须是在皇帝驾鹤西去方可。
但是,李世民却在玄武门之变不久,并且李渊健在的情况下顺利登基。为什么?一方面,李世民未经李渊授意私自杀掉太子李建成,以下犯上,不但没有治罪,而且在短短的三日后,立李世民为太子。
这就有点蹊跷,其实凡是有点了解的人就不会感到很奇怪。当时李世民战功赫赫,而且收下网罗了包括瓦岗寨在内的众多江湖豪杰和战场骁将,可以说是势力非常强大,李渊见大势已去,不得已而为之。另外一方面。
李渊健在,何以容忍李世民登基为皇。答案是不言而喻的,李世民在顺利获得太子地位后,权倾皇朝,进而对其父李渊实施严逼,李渊势力已去,只能主动让位。这样看来,李世民的皇位的取得的确有些许不光彩之处。
第三,纳弟妃,欲扶正,违背伦理道德。李建成、李元吉被杀后,为斩草除根,李世民下令将二人的十个儿子一并处死,但却纳元吉美貌的妃子杨氏为妃,视为掌上明珠。长孙皇后死后,又要立杨氏为后,作“天下母”,因魏微力谏才未成事实。
这一丧失人伦的丑行,实为不该。第四,强看《国史》、《实录》,改恶行为善行,遗害无穷。强令史官将他为己之“私”的“恶”行改作为天下之“公”的“善”行的伪善行径,不仅使高祖、太宗《实录》中玄武门之变部分面目全非,而且为后世帝王亲看当代国史,干预国史编纂,为自己、为一姓、为一族隐恶扬善、篡改历史造成口实,从而给史官“秉笔直书”设置了难以消除的历史性障碍—**主义的尚方宝剑始终悬在史学家头上。
当然,也给他用以律己的“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的“史鉴”抹了黑。
玄武门之变改变了中国古代的历史,对历史的影响总体上起着积极的作用。这与一个圣贤的君主李世民是分不开的。没有玄武门之变就没有李世民的登基为皇,所以李世民取李建成而代之,实为无可厚非。
但是在给他贴金的同时,不得不对他进行一些批判。但是话说回来,孰能无过,就让我们带着对唐朝辉煌的敬昂,给与李世民谅解吧。
参考文献:【1】辛玉璞,玄武门之变秦王四短。
2】程宗才,建成,元吉何必一定走玄武门。
3】一代英主唐太宗开创贞观之治抚平了世人对血色地名“玄武门”的负面记忆。
资治通鉴观后感 篇2
资治通鉴是一部史书,是古代历史名著之一。它以纪实的形式记录了从夏代至五代十国的历史事件,并对这些事件进行了整理和分析。这部书以其全面、客观、精细的特点,成为了研究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参考资料之一。而在我读完《资治通鉴》后,我深受启发和感受良多。
首先,《资治通鉴》以纪实的形式展现了中国古代历史的演变过程。通过详细记录历史事件的发生、发展和结果,让我对中国古代历史有了更加具体和具体的认识。在我读书的过程中,我不仅了解了每个朝代的兴衰和重大事件,还了解了各个朝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化。这些历史材料为我深入了解中国古代社会提供了宝贵的资料。通过翻阅《资治通鉴》的文字,我仿佛看见了一个个历史片段的画面,这让我对中国古代历史有了更加真切的感受和理解。
其次,《资治通鉴》以客观的态度对历史事件进行了分析和评价。在书中,作者以冷静客观的笔触,对历史人物的行为和决策进行了剖析。无论是表现出色的英雄人物,还是昏庸无能的君王,作者都没有偏颇地进行评价,而是根据历史事件的发展和结果来进行分析。这种客观的态度相当于一面镜子,让我能够客观地观察历史人物的行为和历史事件的发展。与此同时,这也让我明白了历史波澜壮阔的背后有时是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在历史的洪流中,人的力量是如此之小。
最后,《资治通鉴》以精细的整理和分类,将历史事件有条不紊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在我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发现无论是事件的起因、经过还是结果,作者都将其分门别类,并以简明扼要的方式进行了记录。这让我在阅读时能够迅速了解历史事件的发展脉络,不会让我感到困惑和混乱。与此同时,这也让我明白了历史的复杂和繁杂,历史书记载的只是其中的冰山一角,还有很多不为人知的细节等待我们去探索。
综上所述,《资治通鉴》读后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不仅让我对中国古代历史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还让我明白了历史发展的规律和人的力量的渺小。在我读书的过程中,我不仅仅获取了一些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我培养了对历史事件的观察和思考能力。通过阅读《资治通鉴》,我更加坚定了研究历史的决心和信心,也更加明确了自己在未来学习和研究中的方向。感谢《资治通鉴》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
资治通鉴观后感 篇3
暑假里,妈妈给我买了一些我喜欢的好书来读,《资治通鉴故事》是其中之一。这本书是根据我国古代有名的《资治通鉴》改编而成。
《资治通鉴》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编年史,作者是我们熟悉的“司马光砸缸”故事里的主人公司马光,他是北宋时期着名的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司马光编成这本书一共花费了十九年的时间。这本书记录了从东周到下五代1360多年的历史。主要涉及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
它通过记录一些明朝皇帝和英明**的事迹,简单生动地告诉人们:诚实、正直、坚强、慷慨、忠诚、忠诚、执着等等,这些都是古人的品质。这些品质在今天仍然很有价值,对我们的生活是不可或缺的。
《资治通鉴故事》里有许多伟大的人物。司马光通过敏锐的观察,生动地讲述了一系列生动的故事,如荆轲、秦始皇、绥绥、鸿门宴、七步诗等。其中,最让我喜欢的,就是《毛遂自荐》这个故事里的毛遂了。
这个故事讲的是公元前258年,赵国被秦国围困,派平原君到楚国求援,平原君要挑选二十个文武双全的门客一同前往,挑来挑去还差一人,这时,一个叫毛遂的门客勇敢地推选自己,并凭着机智,威胁楚王,使得楚王答应联合抗秦,解了邯郸之围,毛遂也因此被平原君奉为了上宾。毛遂表现出的勇气和自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觉得我还不够,所以我应该向他学习。
读好书,不仅能增加知识,开阔视野,还能陶冶情操,启迪智慧。今后,我会多读好书,让自己成为一个知识渊博、通情达理的孩子。
四年级:蓝色港湾
资治通鉴观后感 篇4
今天我看了《资治通鉴》的楚霸王自刎乌江。它讲的是刘邦追击项羽来到固岭,商定与韩信、彭越汇合,可到日期了,韩信和彭越还没来,刘邦很着急,最后将韩信和彭越封王以后,两人立即支援,几面合攻项羽,项羽被打的措手不及,好容易逃到乌江边了,却迟迟不渡河,手拿短兵器与刘邦作战,砍了几百人,自刎而死,刘项两家的争夺也就以刘邦胜利而结束了。
可刘邦为什么会胜利呢?以前是项强刘弱,刘邦为什么会扭转战局呢?我觉得是因为他会听从别人的意见,善于招募人才,比如张良、萧何、韩信等都是他的部下,他还舍得拿钱,当时赏张良就是金百溢,珠二斗,而项羽呢,恰恰相反,他是妇人之道,他看见士兵受伤甚至会流眼泪,可将领有功他又迟迟不肯封赏,所以人们才会默默离开他,刘邦听取张良的意见,给韩信封为大将军,项羽却只是对待他像对待一个小兵一样,从不听他的意见。
刘邦也很老了。当他赢得王位时,他已经五十多岁了。他比项羽大二十四岁。他有长辈的风范,没有杀秦王。
但是刘邦也有不好的地方,他爱破口大骂,萧何去追韩信时他回来就对萧何破口大骂:“那么多好将领你不去追,便去追一个韩信……”直到萧何解释后他才止住。
总之,刘邦是得到王位了,它的优点是大于缺点的,应该留名千史。
2、《资治通鉴》读后感
“流水无弦万古琴,《通鉴》无声天下音”,让我们去阅读《资治通鉴》,了解其中的一个个历史故事吧!
《资治通鉴》是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编年体通史,与《史记》并称为中国史家之绝笔。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到周显德六年,距今已有1362年的历史。在近2000年的漫长岁月里,发生了多少曲折感人的故事!
比如:“战国争雄”、“楚汉相争”、“三国鼎立”、“隋唐盛世”、“五代十国”等等,便是这历史长河中泛起的朵朵浪花。其中,牛角挂书的李密、死心塌地的豫令、贤淑勇敢的荆轲、聪明聪明的诸葛亮、贤淑贤书的长孙皇后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打开北宋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所编著的《资治通鉴》,之所以命名《资治通鉴》是因为它意为“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只要我们认真阅读它,便可以从中体会到烽烟四起的朝代战争,无数百姓处于流离失所、水深火热的痛苦。我曾记得有这样一段故事:
李密小时候经常牧牛,可他却每每带上几本书,把书挂在牛角上,这样便可以边看边牧牛了,后被瓦岗军推选为“魏公”。为什么他们都能在这些艰苦的条件下自学?我们现在的条件比他们优越几千倍。为什么不努力学习呢?
《资治通鉴》不仅为我们生动演绎了一段真实的历史,再现了一位位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还给了我们后人警醒。
3、资治通鉴读后感
今天,我一口气读完了一本令我受益匪浅的史书----《治资通鉴》。之所以说它令我受益匪浅,是因为它给我补充了不少“营养”。本书的记载是从春秋战国开始,直到唐朝的结束。
这些知识填补了我历史知识的很多空白,增加了很多课外知识。此外,这些历史知识也让我了解了很多生活或学习规律。
每一个朝代的变化都显示出前一个朝代的腐败和无能。而新一代的皇帝,总是会总结前朝腐败的原因以及前朝的一些优点,从中吸取教训,加以改革,取长补短。事实上,生活是一样的。当你看到别人的缺点时,想想自己是否也有缺点?
当你看到别人的优点时,你应该及时吸收和利用它们来弥补自己的错误。皇帝的身边总有一些大臣和谋士,他们为皇帝出谋划策,明智的皇帝会听众谋士的建议,而自以为是的皇帝往往听不进别人的劝告,一意孤行,结果往往会导致忘国。其实,忠言虽然逆耳,可它利于行,能够听从别人的劝告,改正自己身的不足,未尝不是一件快乐的事?
前王朝已经用血腥的例子告诉我们,如果我们单独行动,后果不堪设想。
《资治通鉴》不但给我补充了知识,还给我带来了生活经验,,真可谓“一箭双雕”啊!
资治通鉴观后感 篇5
篇一:资治通鉴读后感这几天,我利用寒假时间读完了《资治通鉴》这本书,其中王朝的更迭以及气势的盛衰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资治通鉴》这本书是宋朝司马光主编的一部编年体史书,记录了上起东周下至五代,一千三百多年的史事。
司马光编成这部四百多万字的巨着,一共花费了十九年的时间。这本书通过记录一些明君贤臣的事迹,简单明了又不失生动地告诉大家,清廉,正直,刚强,宽厚,忠诚,信义,执着等,这些古人所具有的品质。这就是品质,它在今天仍然很有价值,对我们的生活不可或缺。
下面我就来说说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几件事。战国是期是一个崇尚诡计的时代,数百所学校大量涌现。然而,成本最低、效率最高、破坏力最大的是反图。反阴谋有多种形式,但它无一例外地针对人性中最脆弱的部分。
何人不疑,何况国君,寡人寡人,说的就是无倾腹相交之人啊。因为敌人和小人的反间,最令人惋惜的还是魏,魏据中原之地,富庶傲视诸侯,如果能留住吴起和孙膑这两位战国时期最伟大的军事家,又何愁霸业不成;损失最惨重的还是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北略中山,治胡地,使赵成为战国末期唯一能够和秦抗衡的国家。然而,在长平的第一次战役中,赵为范却与对方作战。赵括取代了廉颇,甚至为秦坑杀了40万人。
历史实实和对策联系在一起的太多,肯定会继续挑战人类最脆弱的部分。因为信息永远不可能是完整的,人性总是疑心重重。还有一点让我记忆犹新的就是商鞅变法。
以刑名之学变法,手段太残酷,积怨太深。他在渭水旁边处决囚犯,染红了整片渭水。更重要的是,他没有得到虔诚王子和贵族的支持。
秦孝公一死,商鞅就被车裂灭门。“得人者兴,失人者崩”,今日中国要推行各项改革,亦应徐图缓进,毋操之过急。再来说说唐太宗,唐太宗是个明知且有远见的皇帝。
一个人要知足,干什么都要前思后虑,适可而止。光知吃饭,不知“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稼穑之艰难,就不会珍惜粮食,就会大吃大喝,就会忘记劳动者的血汗,久而久之,则饭不常也。你只知骑马,加鞭快马,不知道喂马,不知道让马休息,不知疼马,则不能久乘之。
不错,你一时比那些让马休息的人快了一些,可是你忘了,你的坐下骑已经气喘吁吁,快渴死了,饿死了,累死了,它不会把你驮到目的地的。君犹舟,民犹水,水可载舟,也可覆舟。当权者不知爱护百姓,当头头的,不知关心下属,则危在旦夕。
这也就清晰明了地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一个人要知足,干什么都要前思后虑,适可而止。小至一个人,大至一个国家,《资治通鉴》里都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学***的典型,望大家有时间都来读一遍,从中了解我国的历史,从历史中学到做人乃至治国的道理。
篇二:资治通鉴读后感今天我看了《资治通鉴》的楚霸王自刎乌江。它讲的是刘邦追击项羽来到固岭,商定与韩信、彭越汇合,可到日期了,韩信和彭越还没来,刘邦很着急,最后将韩信和彭越封王以后,两人立即支援,几面合攻项羽,项羽被打的措手不及,好容易逃到乌江边了,却迟迟不渡河,手拿短兵器与刘邦作战,砍了几百人,自刎而死,刘项两家的争夺也就以刘邦胜利而结束了。
可刘邦为什么会胜利呢?以前是项强刘弱,刘邦为什么会扭转战局呢?我觉得是因为他会听从别人的意见,善于招募人才,比如张良、萧何、韩信等都是他的部下,他还舍得拿钱,当时赏张良就是金百溢,珠二斗,而项羽呢,恰恰相反,他是妇人之道,他看见士兵受伤甚至会流眼泪,可将领有功他又迟迟不肯封赏,所以人们才会默默离开他,刘邦听取张良的意见,给韩信封为大将军,项羽却只是对待他像对待一个小兵一样,从不听他的意见。
刘邦也很老了。当他赢得王位时,他已经五十多岁了。他比项羽大二十四岁。他有长辈的风范,没有杀秦王。但是刘邦也有不好的地方,他爱破口大骂,萧何去追韩信时他回来就对萧何破口大骂:“那么多好将领你不去追,便去追一个韩信……”直到萧何解释后他才止住。
一句话,刘邦获得了王位。它的优点大于缺点。他应该把自己的名字保留几千年。篇三:资治通鉴读后感《资治通鉴》,简称“通鉴”,是北宋的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共294卷,历时19年告成。
以时间为重点,以时间为目标,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到五代后周显德皇帝六年,涵盖了十六王朝1326年的历史。它是我国第一部通史,在官方史书中占有重要地位。司马光从幼年时期就好史学,为官后,将战国和秦代的史事编写成八卷,进给宋英宗,很受英宗赞赏,命他继续编撰。
为此特设一个史局,由他自己选用助手,他选定了刘恕、范祖禹和刘攽作为主要助手。当时,北宋的形势比较稳定。在**的收藏中有许多书,他们可以随意参考。《资治通鉴》中唐朝中后期的历史很详尽,有六十多章,可以看到一个大帝国怎样慢慢地变成了分崩离析的藩镇割据的局面。
从大宗的放任到唐德宗的无奈,都有宪宗、武宗的欢呼,也有昭宗的命令。即使总理像陆贽和李德裕一样,也只能振作一段时间,而不能改变历史变迁的正常状态。在割据势力强盛时,不得不缓缓而动。
唐德宗开始武力割据藩属,导致李希礼、田悦、王武俊、李娜等起义。后来转**度,对藩镇一味姑息。唐德宗即位之初,雄心壮志,图强复兴,实施革新。
但一遇挫折,这些措施便消失殆尽。所以子曰:“三年无改父之道,可谓孝矣。
”为政也是这样,一开始不熟悉情况,需要一段时间的观察,之后措施才能有所兴。
资治通鉴观后感 篇6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给我们留下了无数宝贵的经验。回顾历史的长河,它就像是生活中的一面镜子,倘若我们以史为鉴,便可知兴衰、明得失。历史是不能被忘记的,古人也早就懂得这个道理,早已把历史用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让后人借鉴。
宋朝司马光就是这样一个有远见的人,他花费了19年的心血来撰写一部长达四百多万字的史书《资治通鉴》,所记载的历史由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写起,一直到五代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征淮南,共计跨16个朝代,共1363年的逐年详细记载的历史著作。它是中国第一部编年史,在中国史书中占有重要地位。这本书主要是通过记录一些明君贤臣的事迹,简单明了而又不乏生动地告诉读者关于清廉、正直、刚强、宽厚、忠诚、信义、执着等优良品质的重要性。
这些品质在今天仍然是宝贵的,不可或缺的,应该在我们的生活中学习。
近日,我阅读了《资治通鉴》其中的部分篇章,有了一些收获和感想。
在战国时期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商鞅变法,他以刑名之学变法,手段的确太残酷、缺乏人性,例如他在渭水旁边处决囚犯,竟然染红了整片渭水。更重要的是,他没有得到虔诚王子和贵族的支持,所以他有一个深深的怨恨。秦孝公死后,商鞅被炸毁。这是商鞅变法给我们留下的最大启示。改革不能忽视民意和现实。只有实行符合民意的改革,才能取得最终的良好效果。
总而言之,今日中国要推行各项改革,亦应徐图缓进,毋操之过急。
我们来谈谈唐太宗吧。他是一位睿智而有远见的皇帝。他不顾过去,任人唯亲,敢于顶撞自己的魏征,虚心听取意见,廉洁管理,倾听民声,因此以后会有唐朝的盛世。唐太宗也始终明白:
君犹舟,民犹水,水可载舟,也可覆舟。当权者不知爱护百姓,只顾自己,不知关心下属,则使国家危在旦夕。这也就清晰明了地告诉我们一个道理:
一个人要知足虚心,切勿傲娇,无论干什么事情都要前思后虑,适可而止。
历史总是如此相似,每一个王朝的灭亡总是与一个原因有关,那就是国王容逸享乐,颓废颓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就是末代君王留给我们的血淋淋的教训。
就如商纣王,宠溺妲己,不理朝政,建造酒池肉林,颓于享乐,导致王国;还有周幽王等等,只要当君王们开始享受起衣食无忧的奢侈生活,就会变成一个又一个贪淫无度的暴君,露出伪善的爪牙。他们的残忍,他们的自私,最终让百姓们忍无可忍,揭竿而起,反对暴君统治。
《资治通鉴》里为我们提供了无数个学***样,不仅教会了我们一些正直、忠诚等优良品质,而且也使我们从中了解我国古代历史,借鉴经验,吸取做人做事乃至治国的道理。因此阅读《资治通鉴》对于我们来说是很有帮助的,鉴古今、明得失,有时间的话,我一定将其全本读完。
资治通鉴观后感 篇7
——读后感
在这个暑假里,我读了《资治通鉴》这本书,在书中,我认识了昏庸暴虐的秦始皇;机智聪慧的孔伋;巧言击破六国合纵的张仪;贤德明智的齐威王;热爱祖国能言善辩的蔺相如;勇敢无畏的荆轲;足智多谋的韩信;猛悍刚强的项羽……
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人是以人才为宝的齐威王。
齐威王刚刚即位的时候,整天饮酒作乐,不理朝政,各国纷纷入侵齐国,出现了“诸侯并伐,国人不治”的局面。后来他翻然悔悟,下定决心“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当时周朝皇室势力十分薄弱,诸侯大臣都不来朝拜。但是,齐王仍然坚持崇拜周王,这深深地影响了人民,赞扬了周王的德行。
齐王十分注重人才的识别和利用。有一次,齐国国王向大臣和地方**询问他们的成就。大臣们都称赞阿城医生,指责即墨医生。后来,齐王派人到两个地方视察,发现事实与大臣所说的相反,说明阿城大夫贿赂大臣,没有把阿城管理好。齐王怒不可遏,杀了阿城大夫,称赞了他的大臣。
即墨大夫对即墨管得很严,没有贿赂大臣,因此受到齐王的称赞。
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出,齐王并没有受骗,而是以才智为宝。经过一系列的整顿和改革,齐国逐渐强大起来,开始统治诸侯国。齐威末年,齐国成为诸侯国中最强大的国家。齐威王也因善于纳谏用贤、励志图强而名著史册!
我很佩服齐王。关心老百姓,积极培养人才,不徇私枉法,奖惩分明,理性果断,顾全大局,懂得大德的好国王。
资治通鉴观后感 篇8
资治通鉴》读后感]《资治通鉴》读后感
《资治通鉴》是我国一部伟大的编年史书,作者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司马光,《资治通鉴》读后感。这套书非常厚重,五号的字,足足有4本,每本4000页,虽然译文占了很大的篇幅,但还是可见司马光在编此书时付出的艰辛和努力。
第一次看到《资治通鉴》这本书是在我六岁的时候,那时我在书房乱翻,无意间看到了外包装是金黄色的《资治通鉴》。我小心翼翼地打开一看,发现里面都是些“臣光曰”、“天尊地卑,乾坤定矣”的东西,我一点儿都看不懂,最后我还是找到了一点有意思的东西——地图。这张地图生动地向我展示了战国时期中国势力的分布,非常好看,看完这一本,又接着看第二本……半天看下来,我对春秋、战国、汉朝、南北朝乃至宋朝的地图都了如指掌,还了解了中国朝代的变化,这对以后的我有非常大的帮助。
后来,我渐渐长大了,对于《三国志》、《史记》等古籍的了解也越来越多,那本在我小时候帮了我很多忙的《资治通鉴》也被我重新诵读,里面那些我小时候还不怎么理解的字句现在都准确地知道了,读后感《《资治通鉴》读后感》。我知道了“臣光曰”的意思其实是“臣司马光说”;“天尊地卑,乾坤定矣”的意思是“天尊贵,地卑微,于是阳阴由此确定”。
我还发现了里面的许多非常好看的故事,比如汉高祖刘邦灭秦立汉的故事就很好看,那里面讲了楚汉相争的故事,日前在热映、我也看过的电影《鸿门宴》就是根据这里改的。我最佩服的是刘邦。他有一颗仁爱的心,会吸引人们的心。他最终迫使项羽自杀,创造了长达400年的汉代。不过我觉得项羽太不懂得收买人心了,老是杀人,后来竟使旷古奇才韩信投奔了刘邦。
在最后,项羽被刘邦围在乌江时,不听乌江亭长劝:“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
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可他却说:“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然后就自刎了。这多可惜啊!项羽也是一代英雄,逃回江东之后,好好治国,还是可以**的,何必如此呢?
在我阅读《资治通鉴》的这里的时候,甚至是阅读原文时,都非常地流畅,我不得不佩服司马光。他用词既简练又传神,让人一看就懂。
《资治通鉴》这本伟大的编年史书应该永远受到我们的热爱与敬仰。
资治通鉴观后感 篇9
《资治通鉴》所取的形式称为编年体,按照年、时、月、日的顺序记载史事,即以时间为中心,叙述有关史实的发生和发展,可以追述往事,也可以附叙来事,文中有言有行,有分析有评论,而不是像流水帐目那样机械地排年记事。这个体裁创始于《左氏春秋》(即《左传》),是我国最早建立的一种史书体裁。西汉以后,由于司马迁编写了《史记》,纪传体成为古代史书的主要体裁,编年体反落到无足轻重的地位。
自从司马光编成了《资治通鉴》,编年体史书才重新为世人重视,其后多用这个体裁编著史书,并由此发展出来纲目体和纪事本末体。《资治通鉴》的成书,不仅复兴了编年体,并导致了几种新的史书体裁的产生,这在史书编纂学上是有重大意义的。
《资治通鉴》这一历史著作中的王朝更迭以及气势的盛衰都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司马光用一生的时光和心血记录了上起东周、下至五代的一千三百多年之间的历史事件,这部四百多万字的鸿篇巨制真可谓是十九年磨一剑,书中记录历代明君贤臣的事迹,简单明了、生动形象地告诉大家:清廉、中正、刚直、温厚、诚信、执著等等古人拥有的品质,在今天仍是万分可贵的精神,是我们在人生道路上不可或缺的高贵品质,书中有多少精彩绝伦的故事值得我们细细地品味与深深地思考,发人深省,令人拍案。
梦想回到千年前,战国时期是一个崇尚诡辩、百家争鸣、才华横溢的时代。然而,成本最低、效果最好、破坏性最大的是人们不时成功实施的应对措施。反间计有很多种表现形式,然而无一例外的都是针对着人性最最脆弱的部分——多疑。
何人不疑?更何况为君者?寡人、孤家,就是在说无有心腹相交之人啊。
这里我不禁想起,中了敌人的反间计而最终失败的、也最为令人惋惜的便当属魏。魏据中原之地,富庶傲视天下群雄,如果能留住吴起、孙膑这两位后世公认的战国时期最伟大的军事家,何愁霸业不成?损失最为惨重的则是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北掠中山,治胡地,使赵成为战国末期唯一有实力与雄踞雍州的大秦抗衡的国家,然长平一役,赵为范雎所反间,更廉颇而代之以赵括,赵括者,纸上谈兵、空有理论而无经验者也,以致四十万大军为秦将白起坑杀……反观历史,有太多太多的历史故事被与反间联系在一起,可以肯定的是,它一定会继续挑战人性最为脆弱的部分,因为信息永远不会完备,也不可能完备,人性永远多疑……
还有已责令我印象十分深刻的便是商鞅变法。其变法手段之残酷前无古人,以致积怨太深,商鞅在渭水边处决囚犯,鲜血染红了整个渭水。更重要的是,他没有得到王子和贵族的支持。秦孝红一死,商鞅立即被劈杀。
“得人者兴,失人者崩”,尽管商鞅被人们认为是历史上最伟大的改革家之一,但他并没能认清这一现实。而今,中国推行各种改革,也必然参考这一现实,以人为本,徐图缓进,切不可操之过急。
这里说说齐威王,书中这里有一段记载着实值得仔细玩味,令我似有所悟!
文章大意如下:齐威王召见即墨大夫,对他说:你到即墨以后,我每天都听到有人说你坏话。可是我派人去即墨视察,却看见那里是"田野辟,人民给,官无事,东方以宁",情况良好。
为什么会这样?是你没有贿赂我的左右,求他们给你讲好话。于是,齐威王奖励了即墨大夫。
齐威王又召见阿大夫,对他说:自从你做了阿的地方官,我就天天听到夸奖你的好话。我派人去视察,但我看到的是“田地没有开垦,人民很贫穷,很气馁”。
赵国攻打鄄,你不救;卫国占据薛陵,你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你用很多钱贿赂了我的左右手以得到他们的赞扬。
当日就将阿大夫和左右讲假话的人都用"烹"刑处死了。"于是群臣耸惧,莫敢饰诈,务尽其情,齐国大治,强于天下。"
即墨和阿都在山东。齐威王作为历史上著名的君主,有着自己的治国方略。从这个故事看来,以下几点值得我们学习。
1、 提倡讲真话,反对说谎,严惩弄虚作假、枉法违法的行为。阿大夫原本无能,却重金贿赂齐威王手下的人,"钱权交易",买来 "保护伞",天天在齐威王面前说他的好话,妄图钓名沽誉,捞取更大的官位更多的钱财。对这种人,齐威王不客气,讲清情况后,“煮饭”。
连那收取贿赂替人涂脂抹粉的家伙也给"烹"了。——当今社会,各种弄虚作假的现象又岂是鲜见?但是却为什么甚嚣沉上,屡禁屡行呢?
我想还是各级领导和检查机构缺少齐威王这样的人!只有在源头上才能有良好的官风!此外,我觉得现在对讲真话的人一是保护乏力,二是激励无策,对弄虚作假者惩处失法,难以服众。
从长远来看,说真话的人不想说真话,说假话的人远远落后。这也是领导应该注意的。
2、 要注重政绩考察,不能让老实人吃亏。即墨大夫做得很好,但每天都有人在齐威王面前说他的坏话。反之,阿大夫无能,却有人给他吹嘘。
齐威王不信,便派人到即墨和阿作进行实际调查。并且以调查的结果为准,决定奖惩。即墨大夫是老实人,只知努力做好即墨的事情,不知还须做好齐威王手下人的工作,没有送金银财宝给这帮能够决定下边人命运的**们,惹恼了这帮贪赃枉法之徒,所以便遭到他们的颠倒是非的毁谤。
如果齐威王不去调查,不相信他们的胡说八道,像即墨大夫这样的老实人就倒霉了。——这同时也反映出几个问题,首先,联系当前我们的政绩观,确实不应该仅仅停留在一些统计数据(gdp等),而且这些东西也极容易为某些当权者创造欺上的机会,而应该切切实实以群众的利益状况为标准,能为群众谋求、创造利益的就应该鼓励,要到群众中去,了解群众的声音,老百姓才是那挑江山的秤砣。其次,在管理上,每个行政层级都需要有一定的监督机构来执行监督工作,不受任何组织和个人的干涉,这对组织的有效工作非常重要!
最后,作为政治这种特殊的社会活动,在必要的时候,还是应该有一些非正常手段的,试想一下,倘若领导者忽视了对实际的调查了解,难道真正做实事的基层干部就这样被埋没了吗?有能力的人应该掌握权力,掌握权力必须有领导者看得见的“成就”,领导者必须知道你的存在。这不是可耻的事,只是为了更好地工作而采取的必要措施!手段不重要,关键是看你的目的!
(我还没有看过《君主论》,但据我了解好像也是说真正的领导者可以为达目的不择手段!我认为这在某种意义上是合理可取的)
三、强调地方**要突出抓好兴农、富民、守土几件大事。战国晚期,在中国社会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过程中,这些东西确实属于诸侯国的头等大事。--三农问题作为我国一个重要的政治问题,要合理、妥善地解决,任重道远。
我认为,要高度重视“三农”问题,积极采取措施,开拓思路和渠道!我们知道在农业上很难取得成就,这可能就是为什么许多决策者不愿意在农业上努力工作!因此,必须强化对农业基本地位的认识,建立切实有效的激励机制,同时还要有效地引入绩效考核!
办法总是有的,关键是缺乏推力和动力,没有推力和动力,领导者很难充分调动自己的!
再来说说唐太宗,唐太宗是个明智而且极具远见的皇帝,他就主张一个人要知足,干什么都要前思后虑而不是瞻前顾后,更要适可而止、先知先觉,人不知“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稼穑之艰辛,就不知珍视粮食,就会忘记劳动人民的血汗,久而久之,则饭亦难饱也;只知骑马、加鞭快进而不知食马,必不能久乘之,欲速则不达呀……
“君如舟,民如水,水可载舟,亦可覆舟”。掌权者不知爱护百姓,领导人不知关心下属,则危在旦夕矣。这也就更加清晰明了地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一个人要知足,要三思而行!
小至一人一家,大至一邦一国,《资治通鉴》都给我们提供了事事比较、学习与思考的典型。好书是值得一读的,一部《资治通鉴》,既让我对历史有了更深的了解,也让我从书中学到很多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这才是书中自有黄金屋的真谛吧……
资治通鉴观后感 篇10
《资治通鉴》由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19年完成。 下面就是本人整理的资治通鉴的读后感范文,一起来看一下吧。
资治通鉴的读后感范文篇一近周来,我阅读了一本名叫《资治通鉴》的书。
我最喜欢文中的朱买臣。因为虽然家境贫寒,但他一直想读书。面对妻子的骂声,朱镕基不仅没有放下书本,还坚定了读书的决心。
果然,他没有埋头苦读。后来,他成为会稽的首领。
我最爱其中《李鹰不惧权贵》的故事。因为李鹰知道怎么杀张朔,他的哥哥张让将扮演皇帝。但为了还人民的清白,张让在候审后将张朔斩首。
这件事皇帝很快就知道了。李鹰在皇帝面前不怕。本想皇上会辞了他的职,没想到却重赏了他。其实皇上早就清楚事件的真相了。
这本书中,我最敬佩唐朝的裴度。他一生历任要职,三度为相,既能在朝廷辅佐君主,又能带兵出征,而且任劳任怨。虽然屡次受到妄臣排挤,让受到朝廷的信任和重用。
他与著名的诗人白居易、刘禹锡有深厚的友谊,和他们之间的诗酒风流也使这位“身貌不逾中人”的宰相更带了几分书卷气息。
读了这本书史书,使我受益匪浅。它不仅使我对战国至五代十国的历史有了全面的了解,也使我对古代政治有了一些真实的了解。它还记录了王朝是如何从繁荣走向衰落的。
这个过程中有智慧,也有阴谋;有勇武,也有残忍;有人性的挣扎、固守,也有堕落。
资治通鉴的读后感范文篇二读史明理的确是亘古不变的真理。而古籍中《资治通鉴》是其中的佼佼者。自宋司马光完成这一力作后多少代储君被要求必读《资质通鉴》。
直到今天,这本书还有着重要的作用。它教会我们信仰、智慧、勇敢和毅力的原则。
在这里,我就挑我感触最深的一篇说说。汉武帝时期,霍去病少年得志,封侯拜将。是大汉王朝的骠骑将军,立有赫赫战功,擅长杀敌更是一马当先。
但他不是一个能理解士兵痛苦的富家子弟。每次打仗,专门为他准备的后备物资就有几大车,往往打完战了物资还有余。但是,普通士兵却可能饥寒交迫。
反观同时期的李广将军,人人都知道他的赫赫战功,匈奴更是对他畏惧有加。但李广对下属的关爱和体贴,值得我们学习。正是这种真正融入群众的上级,才获得了真正的支持和信念。
虽然由于种种原因,李广一直封不住侯爵,但在很多人心中,李广更像是一位伟大的将军。而霍去病则自能成之有勇有谋,得天独厚。李广的仁义,李广的谋略,李广的勇气,李广的能力,使他成为一位著名的将军。
未来要想成为领导,不仅要有能力,还要懂得与下属相处的艺术。合作、互助、共赢、相互理解都是我们的学习。
小至一个人,大至一个国家,《资治通鉴》里都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学***型,大家有时间都来读一读,从中了解我国的历史,从历史中学到做人乃至治国的道理。
资治通鉴的读后感范文篇三最近闲来无事,打开书柜,找到一本老公以前读过的书—《资治通鉴》,慢慢读来,竟然读出了兴趣。
《资治通鉴》是北宋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司马光著作。此书给当时的人的影响力非常大,更给后人予警示。
《资治通鉴》此书详解了九世纪在战国纪的沧桑风云中,我了解了六合一统,在汉纪的泱泱文风当中,我知道两汉的兴衰,在三国纪当中,我清楚了乱世中的演进,在晋、宋、齐、梁与陈纪当中,我了解了当时浑乱的场面,在唐纪当中,我知道了封建社会的鼎盛,在五代纪中,我明白了五代十国的演进。此书里面也写了许多名人,如贤明帝王有:“千古一帝”的秦始皇、开辟汉风的汉高祖刘邦、开疆拓土的汉武帝国刘彻、渡江称制的司马睿;如贤明臣子有:
变法的商鞅、纵横的苏秦、“仲父”吕不韦、开辟“丝绸之路”的张骞、外交家班超;如贤明的武将:乐毅、平定七国之乱的周亚父、“飞将军”李广、秦叔宝。可见,《资治通鉴》的历史知识面十分广泛。
司马光发愤写了《资治通鉴》完整记述了战国至五代时期的种种时间,并且英雄人物辈出。里面更加给后人给予经验。俗话说“读史明志”,所以,读历史可以让人志存高远。
资治通鉴观后感 篇11
唐太宗李世民曾经说,“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不错,用历史的眼光来看待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是十分正确的选择,历史不会欺骗,无数的王朝兴衰、社会变革,都会发人深省,令后人获益良多。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历史的车轮滚滚,亿万生灵在历史的足迹之下都显得微如蝼蚁,渺小异常。司马光用他辉煌的笔为后人留下了一部不朽的作品,永远享有后人的尊敬和荣耀!司马光从幼年时期就好史学,为官后,将战国和秦代的史事编写成八卷,进给宋英宗,很受英宗赞赏,命他继续编撰。
为此特设一个史局,由他自己选用助手,他选定了刘恕、范祖禹和刘攽作主要助手。当时,北宋的形势比较稳定。在**的收藏中有许多书,他们可以随意参考。作书的方法是先尽量搜集资料,将有关之事汇合在一起,称为“丛目”。
在详细占有资料的基础上,按照时间顺序略作整理,写成“长编”,再进一步删成为“广本”。这些工作,是司马光和助手们共同作的。助手之间也有分工,大致刘攽任两汉阶段,刘恕任三国到隋,范祖禹任唐及五代。
助手们协助作的长编和广本,分量还相当大,最后由司马光一手笔削成书,如《唐纪》代宗以前部分,长编稿达二百多卷,最后删定为四十一卷。可见司马光和他的助手们为写这本书付出了很大的努力。全书共三百五十四卷,包括三个部分,即正文二百九十四卷,目录三十卷,考异三十卷。
后来胡三省为《通鉴》作注,将考异散入注文中,目录实际是个提纲,远比正文简略,所以一般读《通鉴》者,只取正文部分,于是全书也就减缩为二百九十四卷。
北宋时期的政治局势虽然比较稳定,由于阶级社会中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被统治的农民和小手工业者,对于统治阶级的残酷压榨,时常起而反抗。早在唐太宗时期,就发生了一次由小波、李顺领导的起义。到仁宗时期,小规模的起义活动更多。
在统治集团内部,党派之争常常炽热到表面化,当时称为“朋党”,这种分歧,有时是因政见不同而发生争论,而多数是为了争权夺位。在对外方面,更有和少数民族统治者之间的矛盾,如北方的契丹,西北的西夏,西方的羌人和南方的广源等,在这些斗争中,宋朝常常是得不偿失。上述问题,即社会动荡、统治集团内部矛盾、边疆安全问题,都迫使统治者从历代历史中总结经验,寻求解决之道。
所以司马光编这部书时,不仅重视政治和军事活动,凡与加强统治有关的制度、理论、用人、行政、礼乐、历数、***气以及少数民族的历史等等,不论是正面的或反面的经验,都收入这部书中,也就是以加强文官统治为归宿。本来司马光为这部书拟定的名称是“历代君臣事迹”,表明他是着重在“君”和“臣”的有关活动。后来宋神宗对于这部书很感兴趣,认为“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并且写了序文,于是改称为“资治通鉴”。
在书名中特别标出一个“治”字,其目的也就十分明显了。
《资治通鉴》所取的形式称为编年体,按照年、时、月、日的顺序记载史事,即以时间为中心,叙述有关史实的发生和发展,可以追述往事,也可以附叙来事,文中有言有行,有分析有评论,而不是像流水帐目那样机械地排年记事。这个体裁创始于《左氏春秋》(即《左传》),是我国最早建立的一种史书体裁。西汉以后,由于司马迁编写了《史记》,纪传体成为古代史书的主要体裁,编年体反落到无足轻重的地位。
自从司马光编成了《资治通鉴》,编年体史书才重新为世人重视,其后多用这个体裁编著史书,并由此发展出来纲目体和纪事本末体。《资治通鉴》的成书,不仅复兴了编年体,并导致了几种新的史书体裁的产生,这在史书编纂学上是有重大意义的。
《资治通鉴》这一历史著作中的王朝更迭以及气势的盛衰都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司马光用一生的时光和心血记录了上起东周、下至五代的一千三百多年之间的历史事件,这部四百多万字的鸿篇巨制真可谓是十九年磨一剑,书中记录历代明君贤臣的事迹,简单明了、生动形象地告诉大家:清廉、中正、刚直、温厚、诚信、执著等等古人拥有的品质,在今天仍是万分可贵的精神,是我们在人生道路上不可或缺的高贵品质,书中有多少精彩绝伦的故事值得我们细细地品味与深深地思考,发人深省,令人拍案。
梦想回到千年前,战国时期是一个崇尚诡辩、百家争鸣、才华横溢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