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群

目录

毛泽东矛盾论读后感(优选十四篇)

字典 |

2023-09-30 10:19

|

【 liuxuequn.com - 读后感 】

读后感大全为你精心推荐:
读后感 | 小学生读后感 | 初中生读后感 | 高中生读后感 | 观后感

  以下是我们为您精选的最近关于“毛泽东矛盾论读后感”主题的样本文章。当我们阅读一本精彩的书籍,我们的内心深处会留下独一无二的感悟。好的作品读后,你肯定有许多想要表达的感受。读后感就是一个展现我们情感骤变和思想觉醒的方式。我们将逐一向您展示这个领域的发展历程和趋势!

毛泽东矛盾论读后感 篇1

  矛盾论》是毛泽东哲学代表着作,它是作者继《实践论》之后,为了克服存在于中国共产党内的严重的教条主义思想而写的 。《矛盾论》运用唯物辩证法总结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斗争的实践经验,从两种宇宙观、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等方面,深刻地阐述了对立统一规律,发挥了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的思想。

  第一部分是两种宇宙观中论述了在人类的认识史中,从来就有关于宇宙发展法则的两种见解,一种是形而上学的见解,一种是辨证法的见解,形成了互相对立的两种宇宙观。其中也对形而上学做了相关介绍,形而上学,亦称玄学。于是,在资产阶级那里,除了公开的极端露骨的反动的唯心论之外,还出现了庸俗的进化论,出来对抗唯物辩证法。 第二部分是矛盾的普遍性的相关论述,矛盾的普遍性或绝对性这个问题有两方面的意义。其一是说,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其二是说,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 第三部分是矛盾的特殊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的过程中,矛盾贯串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这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绝对性,前面已经说过了。现在来说矛盾的特殊性和相对性。其中,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的关系,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第四部分介绍的是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的问题。在研究矛盾特殊性的问题中,如果不研究过程中主要的矛盾和非主要的矛盾以及矛盾之主要的方面和非主要的方面这两种情形,也就是说不研究这两种矛盾情况的差别性,那就将陷入抽象的研究,不能具体地懂得矛盾的情况,因而也就不能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的方法。这两种矛盾情况的差别性或特殊性,都是矛盾力量的不平衡性。 第五部分是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介绍,同一性、统一性、一致性、互相渗透、互相贯通、互相依赖(或依存)、互相联结或互相合作。

  第六部分是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在矛盾的斗争性的问题中,包含着对抗是什么的问题。我们回答说:对抗是矛盾斗争的一种形式,而不是矛盾斗争的一切形式。 总结部分将以上各部分内容概括为一段,事物矛盾的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自然和社会的根本法则,因而也是思维的根本法则。它是和形而上学的宇宙观相反的。它对于人类的认识史是一个大革命。按照辩证唯物论的观点看来,矛盾存在于一切客观事物和主观思维的过程中,矛盾贯串于一切过程的始终,这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绝对性。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这是矛盾的特殊性和相对性。矛盾着的事物依一定的条件有同一性,因此能够共居于一个统一体中,又能够互相转化到相反的方面去,这又是矛盾的特殊性和相对性。然而矛盾的斗争则是不断的,不管在他们共居的时候,或者在他们互相转化的时候,都有斗争的存在,尤其是在他们互相转化的时候,斗争的表现更为显着,这又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绝对性。

  总之,《矛盾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系统地阐述对立统一规律的哲学专着,其论述紧密结合中国革命的实践,因而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为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奠定了哲学基础,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矛盾论》在市场经济中也有着实践意义:深刻剖析个人主义对公众责任、社会利益漠视的原因、深刻剖析市场经济条件下导致个人片面发展的原因、在微观方面对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毛泽东矛盾论读后感 篇2

  《矛盾论》读后感

  万千事物,都有着自己的矛盾,而在这些矛盾之中,又促进着事物不断地发展和进步。

  有矛盾就有对立,有摩擦的力量。矛盾的产生,是一种必然,不管是内部条件还是外在因素,无时无刻不在更新着新的矛盾,但这些矛盾对于事物本身有多大益处和多大害处,这个就要看个人的观点了。

  比如赞形而上学的人会觉得矛盾的存在是因为这个东西没有存在的必要了,所以才会有矛盾,而辩证唯物主义者则会觉得正是有了矛盾的存在,才使得这个东西一直存在于这个物质世界中,而同样也因为这个东西存在于这个物质世界中,所以它的矛盾也是一直存在。

  矛盾不仅是普遍的,而且是特殊的。一般说来,任何事物都有其自身的矛盾,这种环境中存在着无限的矛盾。而说它特殊是因为,不同的东西,它所携带的矛盾是有不同的,因此它所存在的规律也是不同的。

毛泽东矛盾论读后感 篇3

  《矛盾论》,作为毛泽东在延安时期两篇重的哲学论文之一,主要是在抗战的大历史背景下,为了清算党内的“左”的冒险主义和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思想,从而统一全党思想,有利于革命形势的转变,争取抗战的胜利而作。当时,经过长期的革命实践,共产党积累了丰富的成败经验。另外,延安在抗日战争时期离战争比较远,这使毛泽东具备了条件,能够完成这样一个哲学总结。《矛盾论》的发表,使全党从哲学的高度认识了当时的革命形势,即抗日压倒一切,成为主要任务。

  为延安整风作了理论准备,为抗日战争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

  一、 两种宇宙观

  两种宇宙学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这本书论述了两种世界观的形成过程及其根本区别。唯物辩证法是指“从事物内部、从一事物对他事物的关系去研究事物的发展,级把事物的发展看做是事物内部的必然的自己的运动,而每一事物的运动都和它的周围的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着金额相互影响着;事物内部的这种矛盾性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遗失物和他事物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是事物发展的第二的原因。

  ”而形而上学的思想则是“把世界一切事物,一切事物形态和种类,都看成是永远彼此孤立和永远不变的;事物如果说有变化,也只是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等。就其对比看来,当今社会一直奉行的就是威武辩证法,其符合事物发展规律,是正确的思想和世界观。

  当然,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双方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冲突。在认识事物的整体和本质之前,我们必然会有片面和孤立的观点。《矛盾论》警示我们就是在没有认真分析事物本质,没有辩证的分析事物之前,不要用形而上学的针对事物作出不明智的处理。

  买椟还珠和刻舟求剑是不可取的。要用发展和变化的眼光看待一切身边发生的和在自己身上发生的事物。

  二、矛盾的普遍性

  矛盾是普遍的,它的普遍性有两层含义:一事矛盾存在于万物的发展过程中;二是矛盾运动始中存在于万物的发展过程中。

  在这两个方面,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矛盾的普遍性。一方面,对事物发展中存在的矛盾进行了横向的解释。无论是实体事物还是抽象事物,其内部和其周围的环境均存在着矛盾。书中指出,人的思想矛盾是客观矛盾的反映。

  党内不同思想的斗争是阶级矛盾,是新旧矛盾的反映。第二方面,从时间上纵向论述矛盾存在于事物的各个发展阶段,矛盾始终存在,永不停止。

  三、 矛盾的特殊性

  矛盾的特殊性是矛盾论中的重点。矛盾的特殊性可以概括为两层含义:(1)由于具体条件的不同,事物矛盾的发展态势有其自身的特点;(2)同一矛盾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表现形势。

  矛盾的特殊性要求我们在面对问题时要分析具体的事物。不能生搬硬套老的规矩或规定。没有一成不变的方法或规律可以解决任何问题。

  每次遇到问题,都要分析事物之间的矛盾,根据分析结果做出合理的处理。

  要把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结合起来。任何事物的矛盾都可以从其普遍性来分析。特殊的事物和普遍的事物是相互联系的,可以相互转化。

  要善于从特殊性中阐明普遍性,从普遍性中研究特殊性。

  四、 主要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

  《矛盾论》中还阐述了事物中的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的理论。主要矛盾是指同时存在许多矛盾时起主导和决定作用的矛盾;次要矛盾是指被领导和决定的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在矛盾因素中起主导作用的方面。

  在认识到一切事物发展中都存在矛盾之后,在运用矛盾理论处理实际困难时,要正确认识事物的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首先要解决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突出工作重点,把整个工作推向前进。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把工作弄成一团糟。

  同时,最重要的是,事物的主次矛盾会相互转化。我们要时终认识到,事情在发展,矛盾在变化。在正确的时刻抓住主要矛盾,认识矛盾的主要方面,才能出色地完成所做的工作。

  5、 矛盾各方面的同一性、斗争性与矛盾中的对抗地位

  矛盾同一性的意义在于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处于同一体中,并根据一定条件相互转化。矛盾斗争是指矛盾双方的对立性质。矛盾的各各方面在各个过程中都是相互排斥、斗争和对立的。矛盾斗争事无条件的、绝对的,同一条线是有条件的、相对的;矛盾斗争贯穿于事物的全过程,没有这一过程就没有同一行。

  对抗中的矛盾斗争形式是一种矛盾斗争形式,不是一切形式。

  在解决矛盾时,要根据矛盾的不同性质加以区别。不是所有的矛盾都具有斗争的性质,也不是所有的矛盾都只有一个对抗的解决办法。对抗的矛盾,要用革命的方法解决,非对抗性的矛盾,要用民主的方法来解决,即“团结—批评—团结”的方法来解决。

  总结以上几点,《矛盾论》中,阐述的对待问题和事物的观点和方法,我领会很多。要以成熟的方式处理事物中的矛盾,了解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遇到困难和问题决不惊慌失措。理性认识事物的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就不会片面孤立地对待工作中的问题和情况。

  考虑到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考虑到矛盾中对抗的地位和作用,要采取合理巧妙的方式处理不同事物中的矛盾,分析具体问题。

  本次阅读《矛盾论》我学到了很多,用唯物辩证法分析问题,在采取行动处理问题之前多想想事物的矛盾所在,将《矛盾论》真正应用到实践中去是我今后要做的事情。我也将为之不断努力。

  文章指明了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法则。这个法则涉及广泛的方面及许多哲学问题。分别为:

  两种宇宙观;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文章分为六个部分进行详细阐述。

  文章的第一部分介绍了两种宇宙观,即形而上学的见解和辩证法的见解,这是论述矛盾的世界观的基础,其中形而上学的宇宙观就是用孤立的,静止的和片面的观点去看世界,这种与宇宙观把世界一切事物,一切事物的形态和种类都看成是永远彼此孤立和永不变化的。如果说变化,也只是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而这种增减和变更的原因,不在事物的内部而在事物的外部,即是由于外力的推动。而唯物辩证法的世界观主张从事物的内部,从一事物对他事物的关系去研究事物的发展,它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并且简单介绍了辩证法宇宙观的发展进化历程。

  即(辩证法的宇宙观,不论在中国,在欧洲,在古代就产生了。但是古代的辩证法带着自发的朴素的性质,根据当时的历史条件,还不可能有完备的理论,因而不能完全解释宇宙,后来就被形而上学而代替。生活在十八世纪末和十九世纪初期的德国著名哲学家黑格尔,对于辩证法曾经给了很重要的贡献,但是他的辩证法却是唯心的辩证法。

  直到无产阶级运动的伟大的活动家马克思和恩格斯综合了人类认识史的积极成果,特别是批判地吸取了黑格尔的辩证法的合理的部分,创造了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这个伟大的理论,才在人类认识史上起了一个空前的大革命。后来,经过列宁和斯大林,有发展了这个伟大的理论。这个理论一经传到中国来,就在中国思想界就、引起了极大的变化.

  )第二部分介绍矛盾的普遍性。本部分写的比较简略,是因为作者认为矛盾的普遍性已经被很多人所认识。作者指出:

  一切事物中包含的矛盾方面的相互依赖和相互斗争,决定一切事物的生命,推动一切事物的发展,没有什么事物是不包含矛盾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

  第三部分讲矛盾的特殊性:因为作者认为关于矛盾的特殊性的问题,还有很多同志,特别是教条主义者,弄不清楚,他们不了解矛盾的普遍性即寓于矛盾的特殊性之中。矛盾的特殊性主要有三种情形:

  第一是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这些不同的矛盾构成了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第二是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这些不同的矛盾形成了事物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第三是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

  第四部分是对第三部分的细化。作者在这一部分的最后一段说明了研究主要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跟研究矛盾特殊性的关系。“在研究矛盾特殊性的问题中,如果不研究过程中主要的矛盾和非主要的矛盾以及矛盾之主要的方面和非主要的方面这两种情形,也就是说不研究这两种矛盾情况的差别性,那就将陷入抽象的研究,不能具体地懂得矛盾的情况,因而也就不能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的方法。

  ”这样就将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巧妙地联结到了一起。

  第五部分讲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这是对前面内容的深化。

  第六部分讲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这又是对第五部分矛盾斗争性的细化,作者明确了“我们回答道:对抗是矛盾斗争的一种形式,而不是矛盾斗争的一切形式。”

  第七部分,作者进行了总结。这七个部分层次关系清楚,逻辑结构明晰;部分与部分之间、论点与论点之间衔接过渡自然。这充分表现了作者高屋建瓴的思想和统领全局的能力。

  指导革命实践的发展,统一全党思想。破击违反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则的不利于我们革命事业的那些教条主义的思想;也能够是有经验的同志们整理自己的经验,使之带上原则性,而避免重复经验主义的错误。使全党从哲学的高度认识了当时的革命形势,即抗日压倒一切,成为主要任务。

  为延安整风作了理论准备,为抗日战争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

  总之,通过学习《矛盾论》这篇文章,使我更加认识到了世界上任何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自始至终存在着矛盾,而这些矛盾又各有不同,所以,我们要做到对症下药,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根据不同的情况解决不同的矛盾,而不要死抠马列著作中的那些死板教条,要确立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做到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克服主观主义和教条主义,使中国革命这艘航船能够拨正船头,乘风破浪,勇往直前。总之,《矛盾论》这篇文章,是我党反对主观主义特别是反对教条主义的又一重大理论成果,它不仅在过去,在全面开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同样有着它极其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刘畅宇***

  2011.12.2.

毛泽东矛盾论读后感 篇4

  《实践论》是毛泽东写于一九三七年七月。

  以前总感觉名人著作晦涩难懂,读不下去。这次老师要求读《实践论》,开始心里确实有些小抵触,但作业终究要完成,还是耐着性子从网上下载下了这篇文章,读了一半,看的眼疼,自己又去复印店将本文打印出来,才终于读完。

  在我读完《实践论》后,发现相对于其他论文的语言,本文的语言还是比较直白、生动的,当然准确度也是有的。比如说,“‘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在技术不发达的古代只是一句空话,在技术发达的现代虽然可以实现这句话,然而真正知的是天下实践着的人,那些人在他们的实践中间取得了知,经过文字和技术的传达而到达于秀才之手,秀才乃能间接地知天下事。”简洁,直白的语言把所要说的问题一语道破,这也是其高明之处了。

  在我们过去的高考课本里,我们学的大多数都是为了应付考试,对于一个没有任何社会经验的我们来说,学这些理论无异于纸上谈兵,即使当时记得很牢,但是如果没有实践,我们就学不会真正的知识,因为我们没有形成共鸣,而知识和经验的掌握大多来自于亲身实践。现在我们回想一下高考的知识还能记得多少,如果现在让我们去再高考又可不可以考到原来的分数呢?所以实践是很重要的。

  “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毛泽东对于这句话给了更加深刻准确的诠释: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于是认识被证实了,如果达不到,就会在实践中失败,在失败中得到教训,改正思想,然后取得成功。

  许多人总埋怨机会太少,机会从来就不是少,而是机会来了我们没有信心和能力抓住它。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我们要积极提升自我,积极了解各方面知识与经验,我们才能把握机会,创造成功。我们应当抓紧机会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才能做有准备的人。

  “感觉只能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能解决本质问题”只有实际生活于问题的环境中,才能真正解决掉这个问题,现在存在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只有在我们生病时,才能真正感受到这个问题。当然,对于生活在“上层”的人们来说,这个问题是不存在的,所以“上层”的人们是无法了解我们这些“中下层”人们的痛苦的,即使现在出台了各种政策,但在农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依旧存在,并没有真正解决。

  “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于(实践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比如说游泳、骑自行车,我们因为不会而不去游、不去骑,总在一旁看别人做,那么我们永远也不可能会。又比如说我们学英语,因为说的差而不说,总把话放在心里念,那么我们不可能说好英语。许多事物,必须我们亲身实践才能得到真实的正确的感知,正所谓“实践出真知”。以旁观者的心态,是不能学到东西的。

  人们在面临新的实践活动的时候,通常我们都不愿在没有把握、不清楚情况的条件下去进行某种实践。在本文中谈到了一个人的勇气与信心跟他对工作的内容和环境没有规律性的了解直接相关。这对于我们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大学生在学习,研究以至将来的工作都会面临各种机会与挑战,而对于面临的实践活动,我们的了解程度直接影响我们的信心。我们要积极提升自我,积极了解各方面知识,经验,选择我们才能抓住机会,实现价值,创造成功。

  《矛盾论》读后感

  用了几天的时间,读了毛泽东的《矛盾论》。开始时,以为那矛盾就是我们平常生活中所说的矛盾,后来才渐渐发现矛盾内容更加丰富,更加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对我们看待事物问题,更加具有指导意义。

  我相信,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认识毛泽东,我们都知道,没有毛泽东就没有新中国。因此,我们的老师家长们在我们很小的时候就让我们认识到了毛泽东同志的伟大。毛泽东同志究竟有什么与众不同之处,为什么古往今来这么多人都失败了,而他却成功的解放了中国,建立新中国,给中国以及无数社会主义国家带来了希望。我认为,这都与他的先进的思想脱不了干系。

  在以前,我的正义感是我对光明与黑暗、善与恶能够明确分辨,追求前者而厌弃后者。但我从没有想过怎样去改变这现实中的一些丑恶现象。我知道依靠个人奋斗,掌握实在的技能、本领,在社会上争得一席之地,做一个清白的、有用的、争气的人。读了本文,我的思想也有了一些改变,我感到要改变一些东西,一个人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团结周围的人,一起努力才有可能改变。

  “不同质的矛盾,只有用不同质的方法才能解决”。每个问题的由来,都有其一定的原因,只有找到原因,才能有效的解决掉它。我们大学生现在逃课已经司空见惯,而且很多人是经常性的逃课,我也问过一些逃课的同学,其主要原因是迷茫,大学生的迷茫。逃课的同学认为这门课程对其将来的发展带不来任何实质性的帮助,所以感觉该课程学与不学已经不重要,在我看来,逃课问题的解决

  主要还在于改变同学们的看法。课程老师要给同学们讲清该课程对其将来发展的帮助,而不是只强调点名,挂科。

  人生之中,处处有矛盾,时时有矛盾,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矛盾贯穿于我们人生的全过程,存在于我们人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等一切关系中,无处无时不存在着矛盾。

  作为二十一世纪青年的我们,正处于热情与激情似火的时期。这也意味着我们在生活中面对的矛盾更是复杂多样,这在一定程度上就要求我们必须学会正确的运用矛盾分析法去对待所遇到的问题。特别是当我们在理想与现实、情感与理智、物质与精神等这些方面上的矛盾时,更要学会运用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分析法去对待和处理。

  在理想与现实之中,我们应该认识到理想是根植于现实之中的,但同时,我们的理想又指引和推动着我们现实生活的前进。我们大学生应在人生中创造出自己人生的特殊性。

  大学生活最重要的任务是学习,然而学习是个不断前进的过程,我们不可能从头到尾都是一马平川的,在这期间总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在阻碍我们前进。我们需要解决一个又一个学习矛盾,我们才能不断进步,达到我们自身的要求,才能达到给我们自己设立的目标。

  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要求我们大学生既要看到问题对立的一面,又要看到问题统一的一面,这样才能做出正确的人生选择。

毛泽东矛盾论读后感 篇5

  最近拜读了毛泽东的《矛盾论》,不禁为其的深刻论述所折服。

  《矛盾论》是毛泽东同志在1937年写的。主要是为了克服中国共产党内的严重的教条主义思想而写的。今天,对我们学习唯物辩证法有很大的帮助。该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大量具体而生动的例子全面的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思想,并且在许多方面发挥发展了马克思和列宁的思想,创造性地运用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成功的分析和解决了中国革命过程中许多的复杂矛盾。

  毛泽东的这篇着作,在70多年后的今天,仍然指导着我们的实践。他永恒的生命力所在,是它系统的论述了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最基本的法则,发挥了列宁关于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实质和核心的思想,是指导中国革命和实践的正确的认识论。毛泽东同志写作矛盾论时,是为了使党和人民从思想上认识到教条主义的错误,从实践中认识到辩证法在认识世界中的巨大威力。

  矛盾是由相互对立的双方所构成的统一体。矛盾存在于一切客观事物和主观思维的过程中,矛盾贯穿于一切事物过程的始终,这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绝对性。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方面各有其特点,这又构成矛盾的特殊性和相对性。矛盾着的事物依一定的条件有同一性,因此能够共居于一个统一体中,又能够互相转化到相反的方面去,这以构成矛盾的特殊性和相对性。矛盾无所不在。毛泽东同志在继承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等革命导师成果的基础上,科学地用矛盾分析方法分析了中国革命的具体情况,并适用之,开辟一条新道路,引导中国革命从失败走向胜利。

  事物的矛盾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只有通过分析具体事物的矛盾,分析在具体事物中体现的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联结,才能正确地认识事物。毛泽东同志在《矛盾论》中着重分析了矛盾的特殊性,分析了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联系,提出了共性和个性、绝对与相对的关系是矛盾问题的精髓的重要论断,为解决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问题做出了卓越贡献。矛盾及矛盾运动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这就是矛盾的普遍性。认识到矛盾的普遍性,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上,是有重要意义的。十九世纪后期,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生产力有了很大提高,劳资关系有所缓和。第二国际内部有人提出,资本主义能够通过逐步调整和平的进入社会主义。其实,这只是矛盾没有激化的状态,矛盾仍然存在并发展。后来资本主义的发展即证明了这一点。但是,矛盾的普遍性只能是通过各种具体事物的矛盾表现出来,而具体事物的具体的矛盾表现形式,就是矛盾的特殊性,亦即矛盾的相对性、个性。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实际也就是一般和个别的关系。个别与一般相联系而存在。一般存在于个别之中,通过个别来表征。个别由于其有别于一般的特性而获得其个别意义。“科学研究的区分,就是根据科学对象所具有的特殊的矛盾性。因此,对于某一现象的领域所特有的某一种矛盾的研究,就构成某一门科学的对象”。认识到矛盾的特殊性,对于我们从事科学研究也很有帮助。

  同时,认识到矛盾的特殊性,也是唯物论的一个表现。只有通过唯物论的观点看待矛盾,才能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克服主观性、片面性和表面性。同时,对矛盾的特殊性,

  不仅要全面的,深入的看待矛盾,还要对矛盾的各阶段的特点及其各方面认真考察。

  以中国革命的实践来看,中国革命的成功是在整个世界范围内资本主义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大的历史趋势下发生的,这是矛盾的普遍性。而中国革命在资本主义没有大的发展的情况下就取得了胜利,这就是矛盾的特殊性。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绝对性和相对性是矛盾问题的精髓,表现在:首先,任何事物的矛盾都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绝对性与相对性的辩证统一;其次,把握共性与个性、绝对与相对的关系是认识矛盾和解决矛盾的关键。再次,共性与个性、绝对与相对的关系贯穿于对立统一的全部内容之中,是深刻理解和正确应用对立统一规律的钥匙。矛盾双方又同一又斗争构成事物的矛盾运动。同一性包含着两个方面的含义:第一、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每一矛盾的两个方面,各以和它对立着的方面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第二、矛盾着的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各向着其相反的方面转化。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不是孤立地存在的,而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双方共处在一个统一体中,一方的存在是以另一方的存在为条件,失去一方,他方即不存在。一切矛盾着的事物和矛盾着的概念,都是因一定的条件,一面互相对立,一面又互相联结、互相贯通、互相渗透、互相依赖。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互相排斥、互相对立的倾向。对立面的统一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相对排斥的对立面的斗争则是绝对的,正如发展、运动是绝对的一样。矛盾双方互相排斥,对立的斗争性是不受条件限制的。它存在于事物发展的一切阶段,贯穿于整个过程的始终。而矛盾的同一性则必定要以一定的条件为前提,条件的改变则促成矛盾的转化,没有一定的条件则矛盾双方不能共存也不能转化。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毛泽东同志在文章中着重分析了矛盾形式有对抗性和非对抗性的区别。对抗性的矛盾发展到终点,必然要用外部冲突的方法来解决;而非对抗性的矛盾则主要经过调整内部关系,建立和谐与统一,使矛盾得到解决。正确分析和判断矛盾的具体性质对于指导革命实践至为重要。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和实质。它不仅是客观世界的规律,而且也是认识的规律。

  如今,世界在变,世界在发展,但毛泽东同志的《矛盾论》,用矛盾分析方法对待一切却永远是充满生命力的,特别是对于青年一代,更具有指导意义。

  世界有缺陷、不完美,就会造成冲突,形成矛盾;人生有缺撼、不完美,就造成人生的各种问题的冲突,形成人生矛盾。世界上矛盾无处不有,人生中矛盾无时不在。人生矛盾贯穿于人生的全过程,存在于人生的每个方面。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人与他人等一切人生关系中,无不存在着矛盾冲突。

  青年一代的我们,正处在热情如火的时期,面对的矛盾更是复杂与多样,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正确运用矛盾分析的方法去对待问题,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特别是在理想人生和现实人生、情感与理智、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等这些方面,更应注意,更应要求我们用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分析方法去对待。在理想人生和现实人生方面,应正确认识到理想人生必须植根于现实人生之中,同时又要用理想人生来指导推动现实人生的实践活动。在人生这一普遍性创造自己人生的特殊性。

毛泽东矛盾论读后感 篇6

  今年是毛泽东的《实践论》和《矛盾论》发表*周年。“两论”是毛泽东思想的哲学基础,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哲学成果。时间已经过去了80年,但历史的年轮并没有磨灭“两论”的理论光辉。

  “两论”最初是毛泽东在抗日军政大学的讲演稿,讲演时间为1937年的7、8月间,成稿则略早。当时正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刚刚结束,抗日战争已经爆发之际。毛泽东于此时讲这两个问题,并不是一时心血来潮,而是要从哲学上对两次国内革命战争特别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的经验进行总结,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武装广大干部,以迎接抗日战争新阶段的到来。

  在《实践论》完成一个月后,1937年8月,毛泽东又完成了《矛盾论》。《矛盾论》同样是一篇为了提高革命队伍里干部战士的认识能力的哲学论著。就凭这两篇文章间隔时间之短,篇幅之长,我们不难想象,延安窑洞里,一盏不太明亮的油灯下,毛泽东为了中国革命的胜利,是怎样的奋笔疾书、殚心竭虑。

  中国共产党的队伍之所以被称为“土八路”、“泥腿子”,除当时匮乏的物质条件之外,恐怕另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大多数的干部战士是没有多少文化的农民、工人,认识事物和辨别事物的能力不足。再加上某些理论家为理论而理论的严重教条主义,夸夸其谈,盲目照搬马列主义,却不注重中国的实际国情,有时候不但不能起到好的引导作用,反倒误导了中国革命不能正确地看待自己。毛泽东对此有着深刻的认识和切肤之痛,所以,他迫切地想要让革命同志明白怎样用正确的态度对待马列主义。

  1944年,毛泽东在《文化工作中的统一战线》中说:“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而愚蠢的军队是不能战胜敌人的。”可见,他对提高干部战士的文化知识是很重视的,所以他才会常常出现在“抗大”的讲台上进行各种演讲,旨在提高大家的马列主义认识水平和实际解决中国革命存在问题的能力,统一全党的思想,让革命事业尽量少走弯路,少遭损失。

  毛泽东在《矛盾论》中开宗明义地指出:“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法则。”一语道破了矛盾在自然社会和人类社会中所起的决定性的作用。

  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它“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并且“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因为,事物的发展正是在矛盾中进行的。没有矛盾,世界就将是静止的,甚至是死寂的。有了矛盾也就有了竞争,有了竞争,世界才会充满生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也才会不断地进化或进步,历史也才能向先进的方向向前推进。

  但矛盾着的双方既有斗争性同时又有同一性。

  《韩非子•难一》里有一个“自相矛盾”的故事,让我们对那个“鬻盾与矛者”的楚国人嘲笑了几千年。笑则笑亦,但故事的蕴涵则发人深省。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了“矛”的存在,“盾”才会越来越坚固;反过来,有了“盾”的存在,“矛”也才会越来越越锋利,因为它们试图不断地提高自己,以期战胜对方,这就是矛盾的“斗争性”。

  但同时,矛盾并不仅仅只有斗争性,还有同一性,彼此以和它对立着的方面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并且,“矛盾着的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各向着其相反的方面转化”。也就是说,“矛”和“盾”是相依相伴、不离不弃的,没有“矛”,“盾”的坚固性就无以得到检验。反之亦然,没有“盾”,“矛”也将失去穿刺的方向。虽然它们长相迥异,但却是一对“连体儿”,也即矛盾的“同一性”。

  在《矛盾论》中,毛泽东以“相反相成”这个成语来论证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他说:“‘相反’就是说两个矛盾方面的互相排斥,或互相斗争。‘相成’就是说在一定条件之下两个矛盾方面互相联结起来,获得了同一性。而斗争性即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但在这个共同的“统一体”中,在一定的条件下,有时候“矛”更锋利,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有时候“盾”更坚固,可以从矛盾的次要方面转化成矛盾的主要方面,这种转化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内部,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毛泽东以中国共产党的成长历史为例,清楚地论证了矛盾内外因之间的关系。如果没有1927年党内的机会主义,就不会有大革命的失败。但当我们认清了机会主义的错误时,中国共产党就进步并比原来成熟了。但是随后,党内有又因为出现了盲目乐观的情绪并而走向冒险主义,革命就再次遭到严重挫折。但当我们纠正了这种错误时,中国共产党就能经受住任何考验,并战胜了长征途中的一切艰难险阻。所以,无论是其曾经的失败还是今天的胜利,都是由自己内部的因素决定的,外部的因素只能起到“辅力”的作用。

  “认识的目的不是认识本身,而是用于实践、改造世界”。所以,我们学习马列主义理论,是为了中国革命的胜利也即改造中国的,并不是为了马列主义理论本身。

  矛盾不但有其普遍性,也有其特殊性。所谓“特殊性”,就是“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所以。“不同质的矛盾,只有用不同质的方法才能解决”,中国革命不同于“巴黎公社”,也不同于“十月革命”,只能在借鉴马列主义的基础上以中国的方式来完成。“郑人买履”看似执着,其实是非常荒唐可笑的。而一根筋的盲目乐观以至于冒险,更是“揠苗助长”,必然要让中国革命遭受损失。所以,形而上学和机械唯物主义的世界观,都是中国革命的绊脚石。

  《矛盾论》诞生在那个中国最为波澜壮阔的大时代,在国家民族生死存亡之际,无疑为人们点亮了一盏明灯,认识到了世界的本质,也认识到了中国革命的本质。指出革命的成功不仅要有信心,也不能仅凭热情,还要有科学的理论和正确的方法。战胜敌人就要了解敌人,不能有任何不切实际的幻想。特别是在对日作战中,更不能有丝毫的妥协。唯有把自己之“矛”磨得寒光闪闪,才能最终刺穿各式各样的“盾”。

  80年来,世界形势发生了巨变,中国面貌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那么时至今日,“矛盾论”还有没有它的理论意义和实际价值?

  答案是肯定的。

  “矛盾论”中的某些具体材料和事例可能会过时,但它所阐明的基本原理,它所体现的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永远也不会过时。“矛盾论”所阐述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唯物辩证法的理论原则,以及由此引申出的一系列重要结论,诸如“对具体矛盾进行具体分析”、“分清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做好矛盾转化工作”等等,不仅是我们党在民主革命时期以及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取得胜利的思想法宝,也是新常态下我们进行改革开放、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所必须遵循的理论指南。

  今天的中国不是没有矛盾了,只是矛盾的方式发生了转化,更加多样化和复杂化了。怎样解决这些矛盾,一样在继续考验着共产党人的智慧。所以,《矛盾论》非但没有过时,还可能更加有现实意义了。随着矛盾的改变,随着矛盾内外因的改变,解决矛盾的方法肯定也要随之改变。抓住不同时期的主要矛盾,找到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这就是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之所在,只要保持了这样的先进性,中国共产党就能带领全国人民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征程中步履铿锵,捷报频传!

毛泽东矛盾论读后感 篇7

  《矛盾论》是毛泽东同志在1937年写的。该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大量具体而生动的例子全面的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思想,并且在许多方面发挥发展了马克思和列宁的思想,创造性地运用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成功的分析和解决了中国革命过程中许多的复杂矛盾。

  矛盾是由相互对立的双方所构成的统一体。矛盾存在于一切客观事物和主观思维的过程中,矛盾贯穿于一切事物过程的始终,这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绝对性。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方面各有其特点,这又构成矛盾的特殊性和相对性。矛盾着的事物依一定的条件有同一性,因此能够共居于一个统一体中,又能够互相转化到相反的方面去,这以构成矛盾的特殊性和相对性。矛盾无所不在。毛泽东同志在继承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等革命导师成果的基础上,科学地用矛盾分析方法分析了中国革命的具体情况,并适用之,开辟一条新道路,引导中国革命从失败走向胜利。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绝对性和相对性是矛盾问题的精髓,表现在:首先,任何事物的矛盾都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绝对性与相对性的辩证统一;其次,把握共性与个性、绝对与相对的关系是认识矛盾和解决矛盾的关键。再次,共性与个性、绝对与相对的关系贯穿于对立统一的全部内容之中,是深刻理解和正确应用对立统一规律的钥匙。矛盾双方又同一又斗争构成事物的矛盾运动。同一性包含着两个方面的含义:第一、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每一矛盾的两个方面,各以和它对立着的方面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第二、矛盾着的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各向着其相反的方面转化。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不是孤立地存在的,而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双方共处在一个统一体中,一方的存在是以另一方的存在为条件,失去一方,他方即不存在。一切矛盾着的事物和矛盾着的概念,都是因一定的条件,一面互相对立,一面又互相联结、互相贯通、互相渗透、互相依赖。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互相排斥、互相对立的倾向。对立面的统一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相对排斥的对立面的斗争则是绝对的,正如发展、运动是绝对的一样。矛盾双方互相排斥,对立的斗争性是不受条件限制的。它存在于事物发展的一切阶段,贯穿于整个过程的始终。而矛盾的同一性则必定要以一定的条件为前提,条件的改变则促成矛盾的转化,没有一定的条件则矛盾双方不能共存也不能转化。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毛泽东同志在文章中着重分析了矛盾形式有对抗性和非对抗性的区别。对抗性的矛盾发展到终点,必然要用外部冲突的方法来解决;而非对抗性的矛盾则主要经过调整内部关系,建立和谐与统一,使矛盾得到解决。正确分析和判断矛盾的具体性质对于指导革命实践至为重要。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和实质。它不仅是客观世界的规律,而且也是认识的规律。

  如今,世界在变,世界在发展,但毛泽东同志的《矛盾论》,用矛盾分析方法对待一切却永远是充满生命力的,特别是对于青年一代,更具有指导意义。

  世界有缺陷、不完美,就会造成冲突,形成矛盾;人生有缺撼、不完美,就造成人生的各种问题的冲突,形成人生矛盾。世界上矛盾无处不有,人生中矛盾无时不在。人生矛盾贯穿于人生的全过程,存在于人生的每个方面。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人与他人等一切人生关系中,无不存在着矛盾冲突。

  青年一代的我们,正处在热情如火的时期,面对的矛盾更是复杂与多样,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正确运用矛盾分析的方法去对待问题,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特别是在理想人生和现实人生方面,应正确认识到理想人生必须植根于现实人生之中,同时又要用理想人生来指导推动现实人生的实践活动。在人生这一普遍性创造自己人生的特殊性。

  于矛盾中谋求前进,于矛盾中谋求发展。但愿我们都能自觉地学会用矛盾的方法面对矛盾的人生世界,从而使我们人生前进的步伐迈得更坚定,更有力!

毛泽东矛盾论读后感 篇8

  读毛泽东《矛盾论》有感

  原文摘要:事物矛盾的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自然和社会的根本法则,因而也是思维的根本法则。

  正文:

  《矛盾论》是毛泽东写于1937年8月的文章,是他继《实践论》后的又一著作。在当时,由于受到在长征之前的江西中央苏区时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机会主义的影响,使得党内主观主义和教条主义思想得以滋生和蔓延,为了克服这种不良思想,毛泽东便提笔写下了《实践论》和《矛盾论》,借以说明主观主义和教条主义的危害性,并以此来统一全党的思想,促进革命形势转变,争取抗战胜利。

  《矛盾论》运用唯物辩证法总结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斗争的实践经验,从两种宇宙观、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等方面,深刻地阐述了对立统一规律,发挥了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的思想。

  在《矛盾论》中,作者提到“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的过程中,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矛盾具有多种特性,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既有同一性,又有斗争性”。由此可以知道,矛盾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可以说是时时可以见到,处处可以用到,无时不有,无处不在。

  首先,就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而言,《矛盾论》指出所谓矛盾普遍性就是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处处有矛盾,这就告诉我们做事情要要用坚持全面地观点一分为二看问题,坚持两分法,两点论;而特殊性则是指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这也就是说我们看问题做事情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而特殊性又离不开普遍性,可见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这自然就要求我们一定要学会正确的认识方法和工作方法。

  其次,《矛盾论》还论证了主要矛盾和主要矛盾方面的原理。它认为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是主次矛盾和矛盾主次方面的客观依据,规定了主要矛盾和主要矛盾方面的定义,指出主要矛盾就是指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而矛盾的主要方面则是说在事物内部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它决定着事物的性质。其中主要矛盾一般适用于“办事情”,解决问题,而矛盾的主要方面则一般适用于“看问题”,认识事物。当然,还有一点必须记住,那就是主次矛盾和矛盾主次方面的关系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而这种矛盾的不平衡性原理则教导我们办事时要注意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当然,关于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相互关系,《矛盾论》中也做了相应的解释与分析。书中指出:“一起矛盾着的东西,互相联系着,不但在一定条件之下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而且在一定条件之下相互转化,这就是矛盾的同一性的全部意义”。事实上,学过高中哲学的我们也应该知道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基本属性,所谓同一性就是指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的性质和趋势,而斗争性则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分离、相互排斥的性质,即矛盾双方相互反对、相互限制、相互否定的性质,并且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而斗争性又寓于同一性之中,而矛盾的这种对立统一就要求我们要一分为

  二、全面看问题;要学会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

  此外,《矛盾论》中还分析了两种宇宙观以及矛盾斗争的两种基本形式即对抗性的矛盾和非对抗性的矛盾。

  想当年,《矛盾论》与《实践论》一起从哲学高度揭露和批判了教条主义,为党的思想路线的确立奠定了理论基础,为中国革命最终取得胜利指明了方向,同时也标志着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已经系统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

  如今,离毛泽东创作《矛盾论》虽然已经过去了70多年,可《矛盾论》却仍然不减其效用,以其强大的理论力量指导着我们的实践。须知,人生在世,我们会面临许许多多的矛盾,特别是在理想人生和现实人生、情感与理智、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等方面,矛盾更是多如牛毛。此外,不同层面的人要面对和解决的矛盾的类别是不同的;不同层次的部门、政府要面对和解决的矛盾也是不同的;不同类型的企业、社会团体和组织要面对和解决的矛盾还是不同的,所以为了做出正确的选择,就更需要我们懂得矛盾的普遍性,认真思考和分析各种矛盾,并从中梳理出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用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分析方法来设法解决各种问题。社会在前进,人类在发展,而发展的动力正是矛盾。“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内部的矛盾性。”正确把握这一点,用矛盾分析方法去对待发展,这对个人、集体以至于一个民族的前途都将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总而言之,我始终坚信,无论是过去,现在亦或是未来,《矛盾论》都会永存于世,它永远不会失去其绚丽的光彩,永远会以其特有的力量指引着我们的各种实践,带领我们选出正确的道路。而作为新一代的我们更应该牢牢掌握其精髓,并将之应用于实践,为我们的成功增添一份力量。

毛泽东矛盾论读后感 篇9

  毛泽东《矛盾论》读后感

  近期,读了毛泽东同志1937年8月写的一篇文章——《矛盾论》,这对于像我这样一个刚走进大学不久的大一学生来说,不仅内心欣然,而且收获颇丰。

  很多的时候,我面对生活中、学习中的一些问题,时常有太多的疑惑:如今太平盛世的和谐年代,为什么总会听到怨天尤人、牢骚满腹的声音?为什么如花的年龄却不思进取贪图享受安然于舒适的生活?为什么做了好事却受到别人的指责?为什么电视里时常报导最美司机、最美教师之类?为什么„„原本一切的一切在我看来都习以为常的,没有什么大惊小怪的却让人惊惧的吓人,或激动的莫名,诸如此类,我开始有些迷惑、犹豫、懈怠。但读了《矛盾论》后,毛泽东同志的一番剖析,使我豁然开朗,似乎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任何事物都有着它一定的矛盾,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 “高等数学的主要基础之一,就是矛盾„„” “就是初等数学,也充满着矛盾„„”“在数学中,正和负,微分和积分。在力学中,作用和反作用。在物理学中,阳电和阴电。在化学中,原子的化合和分解„„等等”身边的一切都在运动发展过程充斥着矛盾的统一、对立。现在看来,这就是自然,这就是社会与人生。

  就让自己来说吧,由小学到初中到高中再到大学,一直专注于自己的学科学习,从来没有什么人生哲理性问题的思索,对问题的判断非黑即白,视野狭隘,懵懂无知,此时才有了一点点的拨开云雾见蓝天的感觉。试想一下,如果没有迷惑,哪来清晰?没有辛苦,哪来甘

  甜?没有投入,哪来收获?„这真切切,实在在的矛盾,就是事物运动发展的过程,来得是那么自然、贴切,就像身体的一部分,抬脚走出去必定要收回来,只是人就那么往前挺进了一步,正如“一切过程的矛盾着的各方面,本来是互相排斥、互相斗争、互相对立的。世界上一切事物的过程里和人们的思想里,都包含着这样带矛盾性的方面,无一例外。”可是,在这种“一面互相对立,一面又互相联结、互相贯通、互相渗透、互相依赖”中事物不断向前发展。

  这对我来说,应该是一个很重要的启示:在每一阶段都要试图努力发现自身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力争让真的、善的、美的因素能够战胜假、丑的、恶的因素,从而推动自己永远充满着激情,饱含着热情,向健康的一面发展: “日知其所亡,月不忘其所能”“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成为一个“腹有诗书气自华”似的温文儒雅之人。

毛泽东矛盾论读后感 篇10

  在总结部分,将上述各部分的内容总结为一段。事物的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是自然和社会的根本规律,因而也是思维的根本规律。它是和形而上学的宇宙观相反的。它对于人类的认识史是一个大革命。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矛盾存在于一切客观事物和主观思维的过程中,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绝对性。矛盾事物及其各个方面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即矛盾的特殊性和相对性。矛盾著的事物依一定的条件有同一性,因此能够共居于一个统一体中,又能够互相转化到相反的方面去,这又是矛盾的特殊性和相对性。

  然而矛盾的斗争则是不断的,不管在他们共居的时候,或者在他们互相转化的时候,都有斗争的存在,尤其是在他们互相转化的时候,斗争的表现更为显著,这又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绝对性。

  总之,《矛盾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系统地阐述对立统一规律的哲学专著,其论述紧密结合中国革命的实践,因而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为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奠定了哲学基础,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矛盾论》在市场经济中也有着实践意义:深刻剖析个人主义对公众责任、社会利益漠视的原因、深刻剖析市场经济条件下导致个人片面发展的原因、在微观方面对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毛泽东矛盾论读后感 篇11

  第二部分介绍矛盾的普遍性。本部分写的比较简略,是因为作者认为矛盾的普遍性已经被很多人所认识。作者指出:

  一切事物中包含的矛盾方面的相互依赖和相互斗争,决定一切事物的生命,推动一切事物的发展,没有什么事物是不包含矛盾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

  第三部分论述了矛盾的特殊性:因为笔者认为有许多同志,特别是教条主义者,不了解矛盾的特殊性。他们不理解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特殊性。矛盾的特殊性主要有三种情形:

  第一是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这些不同的矛盾构成了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第二是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这些不同的矛盾形成了事物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第三是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

  第四部分是对第三部分的细化。在这一部分的最后一段,笔者阐述了主要矛盾与研究矛盾的特殊性之间的关系。“在研究矛盾特殊性的问题中,如果不研究过程中主要的矛盾和非主要的矛盾以及矛盾之主要的方面和非主要的方面这两种情形,也就是说不研究这两种矛盾情况的差别性,那就将陷入抽象的研究,不能具体地懂得矛盾的情况,因而也就不能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的方法。

  ”这样就将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巧妙地联结到了一起。

  第五部分讲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这是对前面内容的深化。

  第六部分讲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这又是对第五部分矛盾斗争性的细化,作者明确了“我们回答道:对抗是矛盾斗争的一种形式,而不是矛盾斗争的一切形式。”

  第七部分,作者进行了总结。这七个部分层次关系清楚,逻辑结构明晰;部分与部分之间、论点与论点之间衔接过渡自然。这充分显示了作者的高层次思维和统领全局的能力。

  其重要意义:

  指导革命实践的发展,统一全党思想。破击违反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则的不利于我们革命事业的那些教条主义的思想;也能够是有经验的同志们整理自己的经验,使之带上原则性,而避免重复经验主义的错误。使全党从哲学的角度认识当时的革命形势,即以压倒一切的抗日斗争为主要任务。

  为延安整风作了理论准备,为抗日战争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

  总之,通过学习《矛盾论》这篇文章,使我更加认识到了世界上任何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自始至终存在着矛盾,而这些矛盾又各有不同,所以,我们要做到对症下药,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根据不同的情况解决不同的矛盾,而不要死抠马列著作中的那些死板教条,要确立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做到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克服主观主义和教条主义,使中国革命这艘航船能够拨正船头,乘风破浪,勇往直前。总之,《矛盾论》这篇文章,是我党反对主观主义特别是反对教条主义的又一重大理论成果,它不仅在过去,在全面开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同样有着它极其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毛泽东矛盾论读后感 篇12

  常识就告诉我们:同一性是指事物自身的同一,是事物本身的差别所共同具有的东西,即事物的共性,共性的东西是一般的、抽象的或绝对的和无规定性的东西,所以他的存在是无条件的,它仅仅是事物存在的一个方面;而对立面的同一即包含了同一性也包含了对立性,这时的同一性已经不是抽象的无差别的同一,而是相对于具体差别而存在的同一,如地球(同一性)包含南北极(差别)的对立统一,又如生命(同一)包含了生死(差别)的对立统一,所以辩证法认为对立统一是相对的有条件的。那么,为什么在斗争哲学家中,绝对的、无条件的同一性和相对的、有条件的对立统一突然演变成相对的、有条件的同一性呢?

  这里关键是要搞清楚对立面的统一和同一性是否是同一个东西,如果能够将对立面的统一和同一性区别开来,知道同一性仅是对立统一的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是是对立面),就可以知道列宁所说的相对的、有条件的东西是指对立面的统一,而不是同一性本身,将有条件的相对的对立面的统一说成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显然是由于对对立面的统一和同一性两个概念的混淆而而形成的对列宁的误解造成的。常识也告诉我们,对立是事物的不同事物和事物的个性。

  任何对立面都是相对的,如大小、上下、好坏等等,对立面的两个方面的存在是互为条件的,无大也就无所谓小,无上、下也就不存在了,对立面和相对性简直就可以说是同一个东西,而在斗争哲学家那里对立面却变成了绝对的无条件的东西,真是滑天下之大稽。在这里对列宁的误解与上述在同一性上的误解一样,关键是混淆了对立面和对立面的斗争这两个范畴。下面我们就简述以一下同一性、对立面的统

  1、 对立与对立的斗争是这些辩证范畴之间的同一关系。为了便于下文的简要说明,我们首先需要澄清三个概念:斗争、绝对和条件。

  斗争最早用斗争一词作为辩证法范畴的是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他曾把斗争称为“万物之父”,但辩证法在古希腊还不是成熟的理论,黑格尔是第一个“全面地、有意识地叙述了辩证法的一般运动形式的。”人,可黑格尔很少用斗争一词作为辩证法的范畴使用,马克思、恩格斯也是如此,列宁是比较多地用斗争一词用来表示矛盾的对立面,但他明确地告诉我们不能将日常用语的斗争与辩证法的斗争混为一谈,所以有时他特意把斗争一词加上引号。我想这些辩证法的大师们可能谁也没有想到后人会把斗争一词提到辩证法的最高原则的程度,甚至可以用斗争一词来取代对立统一的地位。

  在日常语言中,“斗争”一词往往等与矛盾的内涵和对立统一,用“斗争”一词来表达辩证法是非常方便的。说这么多,是为了证明“斗争”一词在斗争哲学终的特殊地位。斗争可以没有身份而存在。斗争一成为事物存在的最高原则。奋斗已成为人生的终极目标,甚至是快乐。然而,无论人们如何理解和误解“斗争”一词,在辩证法(包括斗争哲学)中,“斗争”一词只能用来表示矛盾的一个方面,即相反的一面。

  这样我们完全可以说对立面的斗争就是对立面的对立。正如具体的同一性是抽象的同一性一样,具体的对立也是抽象的对立。

  绝对在辩证法中有明确的含义。这是一件抽象的事情。黑格尔曾明确地表示;“绝对一词除了常指抽象外而言外,没有别的意义。例如,绝对空间和绝对时间实际上是指抽象空间和抽象时间。

  ”②②黑格尔《小逻辑》第248页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所以当我们说绝对对立时,实际是指抽象对立,凡是抽象的都不是具体的,都是无规定的,无条件的,列宁讲的对立面的斗争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就是指这种抽象的对立或对立面的对立。

  毛泽东称事物的外因为条件,内因为基础。那么,有条件认同和无条件奋斗的条件是什么呢?如果条件被视为内因,基础就成为条件。根据同一性与对立性的同一,同一性成为同一性的条件是同一的循环,这是没有意义的。

  如果把条件看作外因,外因就成为矛盾或对立统一的条件。也就是说,外因既有相同的条件,也有相反的条件。这样的条件怎么可能是矛盾的一个方面的认同或斗争的条件呢!因此,说矛盾的一方有没有条件是没有意义的。在澄清了上述概念之后,让我们简单地描述一下同一性和对立性的统一

  一、斗争和对立面的斗争的辨证关系。首先,同一性与对立性的统一是同一个辩证法概念。同一性的一般意一是抽象的或绝对的统一性,而同一对立面的意一是对立的和具体的同一性,即对立统一。抽象同一性与具体同一性的划分是黑格尔与形而上学的知识同一性与谢林的绝对抽象同一性区别的关键。黑格尔认为,一切存在的同一性都是具体的同一性,抽象的同一性不存在于现实中。

  抽象同一性与具体同一性的区别在于,具体同一性有区别,抽象同一性无区别。这种抽象的同一性对我们的分析非常重要,但他永远不会独立存在。

  如果我们没有规定的只是讲同一,这就是抽象的同一,抽象的同一是绝对的无条件的。而具体同一是这种抽象同一的具体化,这时的同一已是某一对立面的同一,已不是泛泛的同一,这种同一已经有了具体内容,如生与死的对立同一,这时的同一已经有了具体内容即生命,同一性是生命,对立面是生死。对立统一、统一性统一和对立统一都有具体的内容,如上面的统一性是生命,对立的是生与死。

  这就是为什么对立面的统一是相对的是无条件的原因。当我们只是讲同一性时,这时的同一性还没有具体的内容,仅是抽象的同一,所以它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对立同一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抽象同一性是绝对的、无条件的,这是辩证法的基本知识

  对立同一性是相对的和有条件的,而斗争哲学理论家把它扭曲成同一性是相对的和有条件的。现在我们再来看对立面和对立面的对立(斗争)是绝对的。这个问题与同一性的问题具有同样的性质。

  对立面本身是相对的,用不着思辩的理解就能做到,凡是对立面必然是两方面,如上下、多少、生死等等;其存在也必然是有条件的和具体的,它的条件就是同一性,如生死的条件即同一性是生命,无生命存在也就无所谓生死。所以对立面这个范畴本身就是一个相对的和有条件的存在。我们再来看对立面的对立(斗争)。

  对立面的斗争明显的是指对立面的对立,这种对立的对立是否定的否定,这种对立(指对立面的斗争)已经由具体的、有条件的对立转化成了抽象的无条件的对立,斗争哲学家没有理解对立面的斗争指的不是具体的对立面,而是对立面的对立面即是抽象的对立。列宁此处讲的绝对的对立就是这种抽象的对立,但斗争哲学家却将这种抽象的对立误解成了具体的对立,并将绝对与对立面联在一块,得出了绝对的无条件的对立这一斗争哲学的基本原则。但这是对辩证法的违背,是对列宁的曲解,是辩证法没有进行到底的表现。

  绝对中有相对,相对里有绝对,列宁此处就是论证这一辨证关系。抽象的同一性本是绝对的,但在具体的对立同一时却变成了相对的;对立面本身是相对的,但对立面的对立或抽象对立却是绝对的。由于斗争哲学家没有理解绝对相对的这一辨证关系,从列宁的话里得出了反列宁的结论使辩证法蜕化成了斗争哲学。

  其实列宁在讲了上述话以后,可能预见到有人要歪曲他的话,马上就做了一个补充说明,如果人们在引用列宁这句容易被误解的话的时候,仔细看看列宁在说了上述话后的补充说明,并理解了说明的真实含义,斗争哲学可能就不会这么固执了。列宁是这样补充说明的:“注意:

  (列宁加了注意两字并没引起注意。引者。)顺便说一下(怀疑论和诡辩论等等)和辩证法的区别在于:

  在(客观的)辩证法中,绝对和相对的差别也是相对的。对于客观的辩证法来说,相对中有绝对。对于主观主义和诡辩论说来,相对只是相对,是排斥绝对的。

  ”①①列宁《哲学笔记》第398页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0年版列宁为什么讲完了被人们误解的那句话后马上作此说明,实际就是怕被人误解(怕什么有什么这也是辩证法)。本来抽象的同一性是绝对的,但绝对的同一性却要通过具体的同一性相对地表现出来,本来是具体的对立性却可以在具体的对立统一中抽象出绝对的对立来。对列宁的误解实际是对绝对相对的辨证关系的不理解,说到底是对对立统一本身的不理解,为此我们还有必要对对立统一规律作一详细说明,作此分析以后才能彻底戳穿斗争哲学的辩证法假象。

  在本文的第

  二、三两部分分别分析同一性和对立性。

毛泽东矛盾论读后感 篇13

  当然,关于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相互关系,《矛盾论》中也做了相应的解释与分析。书中指出:“一起矛盾着的东西,互相联系着,不但在一定条件之下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而且在一定条件之下相互转化,这就是矛盾的同一性的全部意义”。

  事实上,高中哲学里我们也学过,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基本属性,所谓同一性就是指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的性质和趋势,而斗争性则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分离、相互排斥的性质,即矛盾双方相互反对、相互限制、相互否定的性质,并且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而斗争性又寓于同一性之中,而矛盾的这种对立统一就要求我们要一分为

  2、 全面地看问题,学会对立统一、对立统一。

  此外,《矛盾论》中还分析了两种宇宙观以及矛盾斗争的两种基本形式即对抗性的矛盾和非对抗性的矛盾。

  读了《矛盾论》,我悟出以下三点:

  一、矛盾是开启科学思维的“钥匙”。《矛盾论》中说,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的过程中,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矛盾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既有同一性又有斗争性。

  同时,也分为主要矛盾和主要矛盾方面。把矛盾的这些特性掌握了,我们也就掌握了科学思维的“钥匙”。

  因此,坚持用全面、联系、发展的观点,也就是以矛盾的观点来观察事物、分析事物,有助于接近客观、远离主观,真实地反映事物的相来面目,有利于加深对事物内部规律的认识,实现科学思维、立体思维。

  二、矛盾是推动工作创新的“动力”。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不同性质的矛盾只能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

  这是《矛盾论》告诉我们的。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坚持对具体事物进行具体分析,促进了工作的创新。

  因此,只要在工作中善于捕捉矛盾,善于把握矛盾,善于剖析矛盾,善于利用矛盾,就一定能够推动实践创新、理论创新、科技创新、制度创新以及其它各方面的创新,不断推动工作向前发展。从这个意义上来,矛盾也就是生产力。

  三、矛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润滑剂”。既然矛盾无处不在,既然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外在的而是内在的,就是事物内部的矛盾。因此,在处理人际关系、构建和谐社会时,必须坚持从事物内部寻找原因。

  矛盾具有相同的性质,可以相互转化。也就是说,矛盾既有积极的核心,也有消极的核心。不同结果的关键是我们如何对待和处理它们。只要把握好这个职业,处理好它,就会有意想不到的结果。诚如《矛盾论》中说,党内不同思想的对立和斗争是经常发生的,这是社会的阶级矛盾和新旧事物的矛盾在党内的反映。

  如果党内没有矛盾和解决矛盾的思想斗争,党的生命就会停止。对于一个党如此,对于一个单位也是如此,对于一个国家更是如此。只要坚持用矛盾的观点来处理人际关系,就会减少、化解、转化、促进和谐。

毛泽东矛盾论读后感 篇14

  再有,任何事物都有着它一定的矛盾,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问题就存在于我们用什么方法来就决矛盾,不管是自然界还是社会的变化,都是如此。因此,我们不仅要看表面现象,更要从内部挖掘、研究和探索。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因为,“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内部,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

  可以说,毛泽东同志的这段话可真是说到点子上去了,就拿当时的中国社会现状来说吧,表面上看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三亿多农民的力量可以说是不可忽视,但是,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所有的耕地都掌握在大官僚、大地主的手里,而农民只能租种地主的土地,一年到头打下的粮食刨掉交地租以外,所剩下的口粮是寥寥无几,根本解决不了一家人的温饱问题,可以说在正常情况下都是一年糠菜半年粮,如果赶上灾年就更不用说了,可以说,在遭灾的情况下你粮食歉收,交不上地租,那么,那些残酷剥削压迫农民的地主老财就要收回你所租种的土地,甚至逼着你去卖儿卖女,从而家破人亡。老百姓活不下去了。可以说,**强迫人民反对他们。这样一来,自然会出现内部矛盾,必然会促进社会进步。不是吗?

  在旧中国,由于大官僚、大地主和资产阶级的残酷剥削和压迫,使得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此时,诞生了代表全中国全体受剥削、受压迫人民根本利益的中国共产党,它的诞生,给生活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希望和曙光,而中国共产党也没有辜负人民的希望,带领全体中国人民,经过二十八年的浴血奋战,终于打倒了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建立了由人民当家作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所有这些都充分印证了毛泽东同志所说的“社会的变化,主要地是由于社会内部矛盾的发展,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阶级之间的矛盾,新旧之间的矛盾,由于这些矛盾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前进,推动了新旧社会的代谢。”,可以说,毛泽东同志所讲的这一席话真是太对了,因为,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我们只有在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中才能推动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以前,我的正义感使我能够区分光明与黑暗、善与恶。追求前者而厌弃后者。但我从未想过如何改变现实中的一些丑陋现象。

  我只知道靠个人奋斗,掌握真争得技能和能力,争取在社会上得一席之地,作一个清白、有用、有抱负的人。读了《矛盾论》,毛泽东的哲学思想,使我的认识升华了。我觉得,要改变现实,不仅要依靠个人的努力,更要团结身边的人和全体中国人一起努力。

  作为一名中国共产党人,我必须掌握矛盾普遍性的分析方法,正确认识中国革命的历史和现状,在实践中科学分析和正确处理各种具体矛盾,反对教条主义和本本主义,只有这样,才能更加完善自身发展进而为社会发展作出更多的贡献。

  总之,通过学习《矛盾论》这篇文章,使我更加认识到了世界上任何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自始至终存在着矛盾,而这些矛盾又各有不同,所以,我们要做到对症下药,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根据不同的情况解决不同的矛盾,而不要死抠马列著作中的那些死板教条,要确立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做到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克服主观主义和教条主义,使中国革命这艘航船能够拨正船头,乘风破浪,勇往直前。总之,《矛盾论》这篇文章,是我党反对主观主义特别是反对教条主义的又一重大理论成果,它不仅在过去,在全面开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同样有着它极其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想了解更多读后感网的资讯,请访问: 读后感

本文来源:https://zw.liuxuequn.com/z/5180883.html
延伸阅读
在翻阅完一本好书后,总少不了一些心得或启示,读的过程中,就如同漫步在一个精美的梦境里。你不妨记录下你的阅读历程,与他人分享,如何撰写阅后感呢?编辑此次为你精选了一篇你一定会感兴趣的
2023-09-30
您了解怎样才能撰写出一份完美的读后感吗?阅读完文献后,我们会感受到自我思维的提升。读后感记录了文章的核心观点和主题内容,对理解文献有很大帮助。下面,我们为您筛选了十个与“非常道读后
2023-09-30
如何提升自身读后感的感染力?阅读了作者的创作,我的内心深受震撼。写读后感是我对阅读体验的一种总结,是我记录成长过程的重要方式,以下的“瓦尔登湖读后感”相关资料与您需求匹配,希望这些
2023-09-29
作品就像一个好朋友,陪伴着我们。写读后感能把我们再次带回阅读时的心境,接下来的“鲁迅的朝花夕拾读后感”是留学群小编为您精心筛选的,此页面信息仅供参考请慎重对待!鲁迅的朝花夕拾读
2023-09-29
后来我们都哭了读后感【篇1】在深夜,在褪去喧嚣与浮华,只有一轮冷月相伴之时,我看完了《后来》,心里有一种压抑的悲伤,但我还是没有落泪。反而晚上做梦时,被一个莫名的梦难受到想要哭泣。
2023-09-29
人们若能以一本好书作为自己的朋友,则能开拓眼界,增长知识,陶冶情趣,我读了一本书作品,我很喜欢它。我深深被故事的主人公感动了。您对于作品都有哪些新的感悟呢?这里是我为大家总结的“矛
2023-09-24
你想写出一篇优秀的作品读后感吗?作者写的作品总是让人感触颇多。是时候用文字的形式将心得体会记录成读后感了,以下内容“矛盾论的读后感”是由留学群的编辑给您提供的。矛盾论的读后感篇
2023-06-03
读书可以让我们直面困难,在阅读了{作者人名}写的读后感书名后我们可以感受到心灵上的放松。我们在写读后感需要注意的是,要符合情理、写出真情实感,从哪些方面来写作品的读后感呢?栏目小编
2023-08-04
国富论读后感篇1第一次看到《国富论》这本书,只看了第一章的论分工,身受震撼。相恨见晚。200多年前就有这思想,使我对西方国家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其思想是值得我们学习。影响人类文化1
2023-08-08
希望这份“毛泽东实践论读后感”能够满足您的期望,如果你读了作品,你一定会对这部作品的情节感兴趣。我们从读后感中可以体会到作品的深意,你是否找到了一些值得参考的读后感范文?请您仔细了
2023-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