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大全为你精心推荐:
读后感 | 小学生读后感 | 初中生读后感 | 高中生读后感 | 观后感
请阅读由留学群小编为你编辑的“可乐牛奶读后感”。我们在一生的阅读中,一些经典自然而然地在岁月中沉淀下来,想必大家都听说并阅读过作品这本好书。 通过读后感表达对书籍的新见解和领悟。希望我们的建议能够为您提供更多的产品推广和营销方案!
可乐牛奶读后感【篇1】
经老师推荐读了《牛奶可乐经济学》这本书。读完后真有种牛奶可乐的感觉,似乎书中充溢了一种淡淡的轻快的味道,有一种特别的轻松愉悦。
整本书以新奇的方式勾起读者的好奇心。然后逐渐地,经济学原理以一种简单易懂的方式融入到叙述中。为什么牛奶盒是方形的,可乐瓶是圆形的,为什么酒吧力的廉价水是收费的,而花生是免费的,为什么女模特比男模特更受欢迎,为什么几乎新的二手车比新的便宜的多,为什么有魅力的人更聪明等等。
在解释这些例子时,作者用得最多的是“成本效益原则”这一经济学原则。成本效益原则,是所有经济学概念的源头。它建议,只有当行动的额外收益超过额外成本时,你才应该采取行动。
它不仅用在经济上,而且用在我们解决问题的日常生活中。也就是说,我们用最低的成本获得最高的效益,用最方便的方法获得最大的成功。我们自觉或不自觉地遵循了这一原则。通过分析成本与效益的关系,了解投入产出比,相信今后的决策会更加理性。
书里有很多例子都是用这一原则来解释的:
一。有些酒吧一杯清水卖4元钱,但可以随意要求免费咸味花生。花生的生产成本一定比水的生产成本高,那怎么了?
理解这种做法的关键在于,弄明白水和咸花生对这些酒吧的核心产品--酒精饮料的需求量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花生和酒是互补的。酒客花生吃得越多,要点的啤酒或白酒也就越多。
既然花生相对便宜,而且每一种酒精饮料都能带来相对可观的利润空间,那么免费供应花生就能提高酒吧的利润。
反之,水和酒是不相容的。酒客水喝得越多,点的酒自然也就越少了。所以,即使水相对便宜,酒吧还是要给它一个**来阻止顾客消费。
2。为什么一辆2万美元的新车租金是每天40美元,而一件500美元的晚礼服租金是每天90美元?主要原因是汽车租赁公司库存汽车的利用率远高于服装租赁店。
大多数礼服只有星期六晚上的重要场合才租得出去。星期六,一家有上千件衣服的出租店可以租到大约一百件;一周中的其他日子,最多只能租五件。反之,一家汽车租赁店的出租率,随便哪一天都差不多。
另外,为了顾客穿着合身,礼服租赁店大多要改衣服,这并产生的裁改费用,几乎跟租金本身一样高。每套礼服出租之前还必须干洗,这又带来了10美元的额外支出。相反,租车公司收车后,只要加满油就可以租给别人。
所以,不足为奇,尽管一辆车的零售价差不多是一套礼服的40倍,它的租金却只相当于一套礼服的50%。
三。为什么票卖的更高,演出票卖的更低?
因为航空公司老板发现,超出容忍范围的商务人士更有可能在旅行安排上做出临时决定,而他们往往是对价格不敏感的高收入人士。而演出不一样,高收入者一般不愿意到最后一刻才买票,临时买票毕竟要面对不知道能不能买到、也不知道还有什么样的座位等不确定因素。在售票处买票的人大多对价格敏感。
4.为什么“维多利亚的秘密”要提供价值数百万美元的镶钻**,虽说从来没人买过?
因为钻石镶嵌显然是一个吸引眼球的新闻噱头,而且成本也没有预期的高。其主要价值是钻石镶嵌,钻石使用方便,可重复使用。但是,它起到的作用却非常明显。它改变了人们对送礼物该花多少钱的参照系,把“别人花了几百万美元”的想法悄悄灌输到人们的意识里,于是,花几百美元买上一款高级**就显得没那么荒谬了。
5个。为什么企业奖励员工的是豪车而不是现金等价物?
经济学家有一个非常有说服力的观点:最好的礼物往往是我们想要却不想买的东西。得到奖励等与他人一起帮助自己做出选择,他们可以享受奖品,也不必为自己的奢侈行为感到内疚。
书中提出了100多个这样的问题,全部来自于日常生活经验,涉及产品设计、供求关系分析、公用品、人际关系、心理学等各个方面,作者说“这些生活中的问题不是公式和概念,它们并没有标准确切的答案,每个人都有可能给出更多更合理的解释。”这也许正是此书的魅力所在。每个人都可以从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经济生活现象,因此生活充满乐乐趣。
本书独创性强,具有独特的观察视角,像一次精彩的智力探索,充满趣味,试图用最简单的方式解决问题,没有先进的数学模型、成本效益原理、边际效益分析、机会成本分析它们都是基本的经济概念。
《日常经济学》的作者罗斯·吉廷斯说,“经济学往往从飞机的角度看待经济,也就是从上往下鸟瞰,这样一来,经济制度的轮廓倒是看清楚了,可地上栖居的人却变得如蝼蚁一般大小。”而本书的作者和他的学生,用妙趣横生的语言,以经济学原理解释身边许多看似无心,实则“饱含深意”的小现象,稳稳站在红尘万丈之中,用兴致盎然的眼神看待周遭的现象,思索现象背后的原因。有时看完一个小例子,就会自己联想到自己生活中遇到的类似的事情,不由得偷着乐,原来商家在搞这种小伎俩啊。
《牛奶可乐经济学》里的问题千奇百怪,分析工具却相当简单——成本效益原则。当一项行动的收益大于成本时,人们就会采取行动。这是绝大多数举动的根源。
“一百个人有一百个哈姆雷特”,每个人观察问题的视角可能不同,但是从这本书里我还是收获了一种思维方式,学会了怎么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待分析问题。同时也得到启示如下:
(1)不是没有好的知识,而是没有好的洞察能力。因此,要养成观察生活、思考生活的习惯,生活中蕴含着很多书本学不到的知识。
(2)尽信书,不如无书。不管在阅读什么书籍,都应该学会用带着挑刺的眼光去阅读,这样才不会被书左右思想。
(3)“如果你不能把概念拿出教室应用它,就不算真正理解了它。可一旦你能自己用它,它就永远属于你了”,而让“核心概念成为自身应用知识的一部分,唯一的办法就是反复实践”。这两句话含义深刻,具有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
总的来说,挺喜欢这本书的,也许在众多经济学书中本书谈不上是有深度的,但它所引领的对知识的一种趣味掌握确实很重要,这部书不仅能为你提供基本的微观经济学知识,同样也能为你打开一种全新的眼界,让你对身边的现象有一种理性的经济学思考,这时,身边的现象不是一晃而散的浮云,更是你的教材,也是你一种趣味的谈资。
可乐牛奶读后感【篇2】
手里拿着一本《牛奶可乐经济学2》才发现,发现上了一个学期的微经还真是学到了非常多的知识,真是一件惬意的事情。这本书的作者是康奈尔大学约翰管理学院的罗伯特·弗兰克。运用渊博的经济学知识讲解大量生活实例,并结合实际,使我受益匪浅。
本书共分三部分十一章,包括消费者行为、组织行为等。里面讲的很多生活的例子都是最普通,最生活话的。要么是你觉得理所当然没有想过为什么的,要么就是你知道个大概但是却不知道最本质的经济学原理。
以下是几个最大收益的例子。
每次我们去游乐园,总是抱怨过山车坐一次要两三个小时。这不是意味着当需求过剩时,任何商品的* *都会* *吗?为什么游乐园对最受欢迎的项目不额外收费?
看到这里的时候,我有一种很纠结的感觉,总感觉自己是知道原因的,但是又说不出一个所以然来。书中给出了一种可能的原因:对于游乐园,家长这个付费者是有别于需求者(孩子)的。
因为出钱的是家长,因此不管乘坐一次的**是0美元还是5美元,孩子们然后是想要乘坐那个项目的,如果游乐园定了一个**,消除了排队现象,但是面对高额的费用,家长们很有可能会拒绝孩子。但是哪有家长会希望带孩子去度假但是一直说不能玩的呢,所以对于家长,现在的政策或许是最理想的解决方案。让孩子们想玩什么就玩什么,剩下的工作就是排队。
还有一个是关于在nba或者是棒球界为什么新秀次年的表现一般都不好?这种现象被称为“二年生症候群”。为什么一个明星在获得mvp后表现会下降,甚至受伤退出足球圈?
对于这个问题,我平时自己的理解是因为大家对于这种获得了很高荣誉的球员的期待肯定是很高的,而对手对他也会更加的防范,还有这名球员可能在有点小成就自己的原因,这些都直接的加大这名球员次年成绩保持的压力。但读完这本书,我学道了一个术语:均值回归。
运动员取得了成就,是因为那次不同寻常的优异表现。他们随后的标现虽然仍高于平均水平,但在赢得荣誉时,几乎不可避免地会低于标准。
这本书或许看起来并不像是传统的经济学书,但是却提醒了我们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学习经济学是并不是要你们会画经济学的模型,并不是要我们只是去背各种经济学原理,学习经济学要能解释身边最简单的经济现象,用最简单的语言让所以人都能懂你的经济学。
这本书不仅教会了我很多经济学知识。在以后的经济学学习中,我想我会更加注重经济学原理和实际的结合,学会在生活中思考而不是只是在学习的时候。
可乐牛奶读后感【篇3】
首先提醒大家一下,这个书电驴有下的,没必要买的。
看完全书后对一下三点深有体会。
一、个人的回报只取决于绝对绩效。但事实上,生活中大多数事情都是以相对位置定高下的。
美国法律禁止成年人自愿义务加班、封杀超瘦模特以及强制规定儿童入学年龄都是为了防止这样的恶性军备竞赛。这让我想到了国内可怜的莘莘学子。本来人人都不进行所谓的“培优”是很好的,结果班上有一个人去培优了,第二个第三个人觉得自己相对就落后,也就必须去培优,周而复始,所有的小朋友都把自己的课余时间放在了培优上了。尽管某些开明的家长认为这样是不好的,但迫于现实压力,仍然只有送自己的孩子去培优。结果就造成了这样的恶性循环,人人为了不落后都要去培优。设想如果所有的人都不培优,考试对大家来说仍然是公平的,考的就是大家共用相同的学习时间,即上课时间的效率。但就因为少数人打破了这个平衡,逼迫所有人都陷入这个圈子里。据说国家已经开始禁止小学生课外补习,但我5年级的弟弟一到周末仍然疲于奔命。
任何人和集体在达到不正常的成绩(无论好坏)后,就会回归自己的平均水平。这就产生了一个奇妙的效应,让人们误认为批评比表扬有用。当一个人发挥超常而得到表扬后,依照客观规律他的表现会回归自己的正常水平,在外人看来即退步了,会让人产生表扬让其骄傲退步的假象。而另一方面,一个人在发挥失常且得到批评后,根据“回归平均”其成绩会上升至正常水平,让人产生批评使其进步的假象。
也就是说,批评和表扬并不对成绩的变化起决定性作用,当然对那些情绪化较强容易受影响的人除外,而真正起作用的仍然是客观规律。例如在一支球队表现很差的时候,老板若利马解雇教练,随即而来的成绩上升只是客观规律,并不一定是新换的教练有多强,也许原来的教练这个时候带队能取的成绩更好。安切洛蒂就是个例子,换做其他的队伍,当初冠军杯被惊天翻盘后他早就被解雇了。可是贝卢斯科尼把他留下来了,也就等来了又一座冠军杯。当然也不是所有的例子都这样,比如今年的托特纳姆热刺要是没换教练估计就真的挂了。
“为什么独立音乐人,尤其是那些最有天赋的,偏爱音乐免费共享程序,而已经成名的艺人则往往反感这些程序?”答案显而易见。已成名艺人往往能通过卖cd获得极大的利润,所以他们当然对免费下载及其反对。而反观独立音乐人,他们没有大量的粉丝,并不期待通过cd的销售额获得大量的提成。因此对独立音乐人来说,“成名”远远比“赚钱”重要,因为唯有“成名”才能让他们“赚大钱”。当他们成名后,即使他们的歌曲仍然在被下载,但cd的销售量因为那些死忠的歌迷却在上升。正是这样一个非法的流通渠道,促使了这些独立音乐人的走红。没人会愿意买一张自己从来没在电视上听过也没看过宣传的cd,但正是网络大大的普及了他们的流行度,也随即建立了一个个小众圈子。而流行歌手则相反。因为他们的歌迷往往都是盲从性很高的小朋友,他们听蔡依林的同时也会听she、杨丞琳、王心凌、潘玮柏、吴克群、王力宏。要他们花钱把每个人的cd都收集显然不太现实,而且对他们来说音乐只是快餐,吃一口爽一下就好,没必要保存,因而许多这样的粉丝从来都不会买cd的,流行歌手的销售量仍然需要他们的死忠粉丝来维持。
陈绮贞就是个很好的例子。我已经不记得自己是什么时候第一次听到她的歌,但我确定是在网上。她的作品就这样在网上一传十、十传百的流行开了。在毫无任何宣传的情况下,唱片销量让主流歌手汗颜。早期专辑一张难求,甚至连早期的图文写真集已经在网上卖到了800块一本。演唱会更是爆满,encore的时间都够人家再开一场了。小众、小资、文艺的陈绮贞就这样轻而易举的培养了一大批死忠,他们就像我一样,也许硬盘里有下载过的歌曲,但仍然会到唱片行把与她有关的一切东西扫荡一空。我想这就是音乐涵养的厉害,陈绮贞永远不需要像主流歌手一样站出来对着歌迷大喊“打击盗版”,当一个人的作品到达一定境界的时候,我们歌迷是不愿意下载或买盗版的,虽然现在回忆起来如果没有免费下载我也许都不认识陈绮贞这个人。
可乐牛奶读后感【篇4】
高一(1)班陈琪
我第一次读这本书是在第一次它出版的时候,在我第一次接触到这本书是朋友的推荐,他们都告诉我最近有本新书不错挺有意思的,讲的都是生活中一些最基本的事例,但是一经经济学家弗兰克的揭秘又变得妙趣横生了。仔细阅读一番以后的确是这样!
在一册中几乎涵盖了所有生活中的现象,读完它了以后我就真心觉得生活中有太多的有趣现象值得我们在繁忙的生活之余去稍稍思考一下,这个也不是为生活中的乐趣。这个也许就是美国人的思维方式吧!这本书的推荐人中有一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索洛,他对这本书的评论如下:
弗兰克的书告诉我们,如果我们多观察生活,我们会发现有趣的事情,经济学的基本概念会对这些行为和事件给出合理的解释。这是学习经济的好方法,适合我们周围的人。在读这本书之前,很少有人会看到这个简单的推荐,但是当这些有趣的分子第一次击中我们的心时,我们被这本书的魅力深深打动了!
当我在读这本书时,很少看到一些经济学中的专有名词,但是书中所举到的那几个生活中的例子又能形象地向我们学生阐述道一个生活中的经济学观点,例如:假设你赢得了一张美国大歌星埃里克·克莱普顿(eric:clapton)今晚演唱会的免费门票。
注意,你不能转售。但另一位美国大歌手鲍勃·迪伦今晚要开演唱会。你也想去。迪伦的演唱会票价为40美元。
当然,你别的时候去看他的演出也行,但你的心理承受价格是50美元。换句话说,如果迪伦的票价超过50美元,你宁愿不看,即使你没有别的事可做。除此之外,看两人的演出并无其他成本。
你看克拉普顿音乐会的机会成本是多少?
要看克莱普顿的演唱会,我们唯一要牺牲的就是看迪伦的演唱会。不去看迪伦的演唱会,你会错失对你来说价值50美元的表演,但同时,你也省下了买迪伦演唱会票所需支付的40美元。所以,如果你不去迪伦的音乐会,你放弃的价值是50-40=10美元。
如果你认为看克拉普顿音乐会至少值10美元,你应该去;否则,去迪伦的音乐会。
按一般的看法,机会成本是经济学概论课上要介绍的两大(或三大)重点概念之一。但根据我们现在手边的可靠证据,不管从哪一个角度来看,大多数学生都没有掌握这个概念。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弗兰克幽默的生活经济学的巨大影响。事实上,他向我们解释了这种现象
有的时候学习一样看似很复杂的东西我们费劲了脑汁但是学习的结果总是事与愿违,从而严重的会导致对学习丧失了信心;。
我想看完这本书以后的收获也许不只是这点,它在教会我一种学习方法与态度的同时也让我在生活中的经济现象有了更深的了解,或者换句话说我能用书中的一些列举与事例来在今后的生活中快速识别商家的一些经营手段。例如,当我再次选购电子商品时不会再因为喜欢一个由于颜色差异而导致价格方面也有较大差异的产品,其实在过去我们愿意多出钱去购买那所谓的昂贵的白色产品的同时我们也在乖乖地为商家的营销手段买单;还有,当我在咖啡店里考虑到底是要购买小杯、中杯或超大杯时,我会想起书中所提到在绝大多数的咖啡店里都遵循薄利多销的原则,所以超大杯的选择更为划算。
因此,书中的许多真理仍然需要我们在生活中实践,才能在生活中实现经济哲学的过程。用经济学家的眼光看生活,让每个人都成为生活中的经济学家!
可乐牛奶读后感【篇5】
自从上了大学以来,我接触到很多经济学的书,曾经也试着去喜欢他,去理解他,但是总是也很多的专业名词及其解释我是越看越不明白,很多名词也是在考试的时候死记硬背的,有时候我在想,学了这些真的有用吗,我都学了一年了居然还不能拿我们的所学过的经济学知识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每每看到别人用自己的闲钱去投资**什么的小赚一笔的时候我都在想我什么时候也能看懂市场的运作规律,猜中**的走势呢,成为经济学达人呢?
庄子曾经说过:“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从古至今,我们都受到利的困扰,也因此这么多人都选择经济学,因为每个人都想争取到自己最大的利益,当然我也不例外。但这本书告诉我,尽管有这些烦人的公式,我实际上是我自己的经济学家在我的生活。
我记得大一的时候我想了很多次。我想读很多关于经济学的书,成为一个会理财的人。鉴于大一寒假的时候老师要求我们写一篇和本专业有关的书的读书心得,于是我在图书馆的茫茫书海中找到了一本税收法。当时之所以选这本书,是因为我是个税务专业的学生,符合与专业相关的要求。其次,我对法律很好奇,应该有信心去读。
谁知看了几页纸之后我实在理解不了,还是囫囵囤在,勉强写了一篇读书心得。
这次经别人推荐,《牛奶可乐经济学》这本书,从题目中就能看出来,牛奶可乐都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的,那么这本书的内容也是关于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经济学。这本书的作者罗伯特·弗兰克教授是康奈尔大学管理学院的教授。在今天,我们总是抱怨课堂上的经济学已经抛弃了生活,毫无用处。
读完这本书,我发现事实上,经济学正生动地编织着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可以用经济原则来解决我们周围所有的重大和次要问题。
在前言中,教授提到他自愿加入尼泊尔的和平队。在他出发前的尼泊尔训练中
尔语老师用13周的时间采用模仿婴儿学说母语的方式教会他们讲尼泊尔语。这是一种训练
思维的方式。讲师从常见语境中找一个简单的例子,让他们反复朗读,然后稍加变化,再反
复朗读。等到能在当前程度进行对话时,再教更深的内容。其目标是让他们能不假思索地作
出回答。这种“教的少,学的多”的方式提高了学***率,使弗兰克教授,将此方法应用
于学***学的核心概念,教授给学生的不只是书本上大部头的经济学原理,更多的是教授
一种思维模式。
弗兰克教授喜欢在自己的课堂上给学生布置“博物经济学作业”,让学生写小短文,提
出生活中的问题,并以经济学的视角做出回答。正如他书中的例子,它们都是常见而不被注意的现象。例如,为什么牛奶是方盒子,可乐是圆瓶子?
为什么当你打开冰箱时它会亮,但当你冷冻它时却不会亮?这是因为产品设计必须平衡两者。产品设计的功能要符合成本效益原则。
为什么许多酒吧要收费,但他们提供免费花生?这是因为我们需要考虑各种经济现象中的实际供求关系。酒吧的免费花生可以刺激对酒水的需求;
收入与贡献的关系可以解释为什么女模特比男模特挣得多?利用折扣中的
经济学思考为什么很多餐厅都为饮料提供免费续杯?经济学中产权明晰的重要性告诉我们
为什么鲸鱼濒临灭绝鸡却没有繁衍之忧。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觉得经济学隐藏在日常生活的每个角落。大多数时候,我们只是想当然,这是常识。直到看到书中用一些经济学原理来解释,我才恍然大悟,好像确实说的有那么点道理。
你平时为什么不这样想呢?有没有更有趣的生命现象可以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解释?这是这本书带给我的最大收获。用一双明亮的眼睛去发现生活中的小经济学。那么就例举以下几个自己根据本书得到启发并进行分析的事例:
1.“限塑令”一出,为什么大超市积极响应,农贸市场的商贩却我行我素?是他们缺乏环保意识吗?
答案是成本收益对比问题。通过“限塑令”的实施,大超市不但可以节省下每年几十万元的免费塑料袋,而且还可以从几毛钱一个的环保塑料袋、几元一个的无纺布袋中获取利润,同时还营造了环保的正面形象当然积极得多。农贸市场上的许多商贩正面临着激烈的同质化竞争。如果他们不能提供免费的塑料袋,他们可能会开车送顾客到隔壁的蔬菜摊位。
2为什么**网“秒杀”一栏里会有店主打出广告:
“范冰冰同款羊绒大衣只要1元。”?原因很简单,相信大多数人都会点击进入,我相大多数人抓不到,因为这种产品可能只有一个。
但是,一旦你单击进入商家店铺,看到一幅广告:“本店新开张,服装一律7折,满100包邮,满200包邮再打9折。”你看不看?
我相信大多数人都会去散步。然后,这家店的点击量急剧增加,营业额直线上升,
那件羊绒大衣的成本很快就回回来,这家商店就回盈利,获得信誉,再上一层楼。这又是一个成本效益原则的例子。
这样观察、分析身边的现象,着实很有趣。德谟克利特说,宁愿找到一个因
果的解释,也不愿获得波斯的王位。我们没有德谟克利特那么伟大,
很高兴能探索事物之间因果关系的必然性,但至少要了解我们所处的世界,
理解你周围发生的事情背后的原因总是有意义的?
总的来说,挺喜欢这本书的,也许在众多经济学书中本书谈不上是有深度的,但正是因为他的“没有深度”,将经济学与生活的趣事相结合更有趣味,同时传递了一种心得思维方式和新的视角看待我们周遭的事物,让我受益匪浅。
可乐牛奶读后感【篇6】
除此之外,我认为我们生活中关于机会成本例子还很多,比如在工作要加班,也就放弃了娱乐、陪家人的的价值就是机会成本。如果你把大部分钱花在打扮上,你就必须放弃一些人际交往,提高自我价值。
二、本书作者用得最多的是“成本效益原则”这一经济学原则。成本效益原则,只有当行动带来的额外收益大于额外成本时,才应该采取行动。它不仅用在经济上,而且用在我们解决问题的日常生活中。
即用最低的成本获得最高的效益,用最方便的方法获得最大的成功。通过分析成本与效益的关系,了解投入产出比,相信今后的决策会更加理性。这本书中有许多例子都是用这一原则来解释的。接下来,我将举几个我认为更有趣的例子,并给出我的看法。
一。为什么牛奶在盒子里,可乐在圆瓶子里?
这个问题其实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不会去留意它。这本书的解释如下:首先,由于产品的不同,大部分牛奶需要放进冰箱里保鲜。如果是圆形的,会降低冷库的利用率;焦炭不需要保鲜,所以不存在这样的问题。
其次,圆形可乐适合在手饮用,很少有人用牛奶盒饮用。
另外,我认为牛奶应该装在盒子里还有其他原因
一、由于牛奶的保质期短,生产到饮用的周期短,所以采用纸制,以减少成本;而可乐等软性饮料的容器却不能用纸制,因为它们的保质期、周期都较长,纸制相对而言过于脆弱,不适宜长期保存。第
二、牛奶的盒子是纸质的,如果做成圆柱形,在挤压碰撞之下,相信只会变得不方不圆、不伦不类,而方形反而更加稳定;而可乐等软性饮料多为玻璃或金属容器,显然制成圆形要容易得多,何况这些材质本身足够坚固,不易变形。第三,牛奶特别是大盒装的牛奶,通常都是一家人共饮或者一人分几次饮用,相信许多人都会将大盒装的牛奶分几次倒在杯中,这个时候,方形盒子打开所呈的直角口子,十分方便倾倒,相反,圆形的口子常常会使牛奶倒到被子外面来,不仅浪费,而且不卫生
2、为什么自动贩卖机卖报纸的时候,允许顾客付一份钱拿若干份报,卖饮料的时候却不是这样?
该书的解释如下:首先,反复购买一瓶可乐要求更高,可以带来更多的利润,而更多的报纸并不容易,因此顾客不会贪图这个便宜。二是按照饮料贩卖机机械装置比较复杂,造价贵,从收益方面说,报纸自动贩卖机使用必要性不大。
另外,我认为这与国名的整体质量和具体国情有关。在中国这一观点不一定合理,中国的报纸自动贩卖机如果可以拿若干份报纸,会出现亏损现象,原因有两个,一是从理论上说一群人完全可以共享一份报纸,但从中国人心理来说,免费报纸还是会人手一份。第二,有些人可能会无限期地拿走报纸,然后以低于自动售报机的**卖给其他人。
三。为什么许多洗衣店清洗女士衬衫的费用比男士衬衫高?
书中是这样解释的:在汽车等可还价的昂贵商品上,女性往往比男性少出钱,但洗衣服服务属于不可还价的商品。**衬衫的加工更复杂,熨烫更容易被机器压碎,**衬衫更容易熨烫。
因此女士衬衣比男士衬衣贵。这是从人所耗费的劳力也就是成本来分析。
另外,我认为也可以从男女的心里差异来分析。大多数女人更注重自己,对自己要求更完美,而男人则更随意。因此,对洗衣房的需求比某些男人更为必要。
3、 折扣门槛的概念也非常有趣和巧妙。在店里,几乎总是会遇到这样那样的折扣,但如果仔细想想,你会发现每一个折扣都有自己的折扣门槛。
打折最表面上的好处是薄利多销,**虽然降低了,但是随之会带动销量的增长,商家正是以此获利。当然,商家面临的挑战是,要防止愿意按标价付款的买家大打折扣购买。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大减价常常是有限定的时间的,这其实是给买家设了两道门槛。
其一,热衷于买折扣商品的购物者,必须提醒自己,商品什么时候开始打折;其次,他必须耐心等待,把要买的东西推迟到打折的时候再买。而这些门槛之所以有效,是因为如果没有大幅折扣,愿意跳过门槛的人根本不会在一年内购买该产品,至少不会大量购买。那为什么其他人不跳过这些门槛呢?
原因很简单:那些时间机会成本高的人往往觉得太麻烦了,无法跳过门槛。因此,折扣门槛很好地过滤了原有的混合型消费者,其目标是将折扣发送给那些对**非常敏感、在提供折扣时热衷于购买的消费者,从而达到最佳的盈利目的。
我打折是我们生活中商家所常用的手段,我们常常一头栽进赚到便宜的旋窝中,实不知商家正是利用消费者这种心理暗自获利。现在,商家最常用的一种方式是给优惠券,鼓励消费者购买更多的产品,以获得优惠券,并在下次购买时抵消优惠券。为了获得折扣量,消费者购买他们不打算购买的商品。
获得优惠卷后又会刺激消费者再次消费。这都是商家在折扣中所运用的策略。
四、书中还有一些例子涉及心理学的内容。当心理学被引入经济学时,一切都有两面性,人类心理学也是如此。抓住了人的心理弱点,或是擅于投其所好,都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巨大利益。
行为经济学告诉我们,要想了解人们在经济活动中实际做出的选择,就必须对人的动机进行更为详细的分析。
1、为什么某企业奖励员工一辆豪华轿车,而不是等值的现金?
书中是这样解释的:经济学家有一个很有说服力的观点:最好的礼物,往往是我们想要但是又不舍得买的东西。
被奖励,等与别人帮着自己做出了选择,自己可以开开心心享受奖品,又无需为自己的奢侈行为感到愧疚。
除此之外,从奖励豪华轿车和现金效果来看,轿车可以在生活中随时用到,从心理上来说,员工也随时会想到企业给自己的鼓励从而也可以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
2、为什么多数百货商店把**摆在较低楼层,而**摆在较高楼层呢?
书中是这样解释的:女性选择衣装时比男性更为谨慎认真,因此必须乘坐电梯才能抵达**部,并不会打消女士们买衣服的念头。反之,哪怕微不足道的障碍,也会让许多男士对**部望而却步。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好处是不少丈夫都是妻子负责给买衣服,路过**部的女士,很可能顺便帮丈夫买双袜子。
对此,我有不同的观点,我认为把**摆在高楼层,**摆在低楼层更合理。从男女购买衣服的过程来看,男士多是有了购买衣服的需要,直接去**部购买。而女士很多时候是逛街路途中看到喜欢的衣服而临时有了购买欲望。
因此楼层高对男士购买衣服影响不大,而**楼层低会让许多本没有购衣打算的女士购买衣服。
可乐牛奶读后感【篇7】
每一门学问都起源于生活,作者罗伯特·弗兰克教授在其微观经济学入门课程中布置过这样的书面作业:“利用经济学原理,探讨你亲身观察到的事件或行为模式中的有趣问题。文章里面不要掺杂复杂的技术,要假设你是在给一个从没上过经济学课的亲戚讲故事。”这些作业汇集成了《牛奶可乐经济学》这本书。书中对类似牛奶与可乐的包装问题等等可能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但从未思考过的问题进行了经济学角度上的阐述,每一个问题的篇幅都不长,不会让人觉得冗长无味。
这部原名为《经济博物学家:日常生活的密码》的书中提出了100多个来自于我们的日常生活问题,这些问题在产品设计、供求分析、人际关系等各个方面都有所涉及。虽然问题千奇百怪,但根本的经济学分析工具却相对比较简单。总体来说,书中最重要的两个经济学概念就是机会成本和成本效益原则,机会成本是指为从事某活动而放弃其他事情的价值,而成本效益原则则表明唯有当行动所带来的额外收益大于额外成本时,才值得这么做,是经济学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罗伯特·弗兰克教授说道:“这些生活中的问题不是公式和概念,它们并没有标准确切的答案,每个人都有可能给出更多更合理的解释。”这本书不仅帮助我加深了对某些理论概念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帮助我学习了如何去用经济学的视角看待生活。并不是说书中的全部内容都很让我感同身受,但在思维上给了我全新的体验。
书中很多问题和解释都没有涉及特别深层次的知识,这与书中大部分内容来源于学生的家庭作业也有一部分关系,但这也提醒了我也许一些现象的本质就是在种种复杂分析中最终归纳总结得到一个可以理解的结果。
现如今很多人一味遵从“玄学”,把简单的东西用很繁冗的一串专业术语包装起来,但最后却不能真正解决问题。很多事物如果从理论层面去解读,确实会让事情朝着复杂化的方向走去,这是随着人们的认识越来越深入,对理论知识的需求不断提高而形成的无可避免的趋势。但在我看来经济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行为及如何将有限或者稀缺资源进行合理配置的社会科学,不断理论和技术如何复杂,其最终得到的结果价值更多的是在提出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思想和对经济运行的解释和思想指导上。如果一味追求表面上的深度,最终得到的结果可能与最初的目标有所出入。
我们往往为了学习地快些而忽略一些基本的概念,但这些概念往往却是一个学科成立的基础。例如书中的机会成本的例子:
假设你赢了一张美国大歌星埃里克·克莱普顿今晚演唱会的免费门票。注意,你不能转售。可另一美国大歌星鲍勃·迪伦今晚也在开演唱会,你也很想去。迪伦的演唱会票价为40美元。当然,你别的时候去看他的演出也行,但你的心理承受价格是50美元。换言之,要是迪伦的票价高过50美元,你就情愿不看了,哪怕你没别的事要做。除此之外,看两人的演出并无其他成本。试问,你去看克莱普顿演唱会的机会成本是多少?
去看克莱普顿的演唱会,惟一必须牺牲的事情就是去看迪伦的演唱会。不去看迪伦的演唱会,你会错失对你来说价值50美元的表演,但同时,你也省下了买迪伦演唱会票所需支付的40美元。所以,不去看迪伦演唱会,你放弃的价值是50-40=10美元。如果你觉得看克莱普顿的演唱会至少值10美元,那你就应该去看;要不然,就去看迪伦的演唱会。
以上述例子作为选择题,作者进行了一系列实验,结果发现没有接受过经济学教育的学生的正确率竟然比经济学学生的正确率高出两倍,且都低于理论的正确率,可见多数人对基础概念的把握是多么不牢固。
德谟克利说过“宁愿找到一个因果的解释,也不愿获得波斯的王位”,为了得到所需要的结果应该选择合适的理论和技术工具,就像一道证明题中如果只有一串“高大上”但毫无逻辑联系甚至是错误的概念,最终得出的结果再好也不过是在自欺欺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一切知识都是在探索真知道路上的石子,对某人来说是垫脚石,对某人来说是绊脚石,每个人都拥有不同的思维和判断。像我这样的初学者对那些复杂的模型、公式与概念总有一些莫名的向往和崇拜,希望未来能够正确运用我所掌握的内容,不会成为盲目的玄学爱好者,可以正确运用复杂的知识,也可以学号化繁为简。
书中形形色色很多问题让我不禁感叹他人思维的同时惊醒发现自己的思维已经或多或少受到了束缚,对事物存在性和合理性的兴趣和产生质疑的能力已经远没有期待中的那么强烈了。其实这本书于我来说一个很有意义的作用就是激发了我碰到什么现象都会反问一句为什么,不论是否能够找到答案,这种思考的习惯与兴趣是难能可贵的。
以“为什么牛奶装在方盒子里,而可乐却装在圆瓶子里”这一例子来说,其原因一是消费的习惯的不同,可乐大多是直接就着容器喝的,所以圆柱形拿在手里更方便,而牛奶却不是这样,虽然有的配了吸管。二是产品的不同特性,牛奶的储存需要专门装在冰柜里,运营成本较高,用方盒子装能节省贮存空间,我们在超市看到可乐大多放在开放式货架上,相对牛奶老师运营成本低。冰柜里的存储空间相当宝贵,从而提高了用方形容器装牛奶的收益。因此,多问几个“为什么”可以减少我们的成本,提高收益。
在自我解答“为什么”的时候重要的并不是结果,而是探索结果的过程对你思维与行为带来的影响,即思维上更加活跃的同时行为上也会朝着对自己更有帮助的方向靠拢。
就像书中第一章写的那样,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书中对如何从经济学的角度去思考生活中的一些决策问题提供了指导。学习领悟原理的过程,就是将书本知识转化成自身能力的过程。悟出了原理的同时也就提升了自我的水平和能力。当我们在处理复杂问题的时候,可能往往会被问题的表象所蒙蔽,其实抽丝剥茧,拨开云雾看本质,情况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复杂。让我们随时都处于思考与收获之中,这样更能优化我们的生活。
“为什么在酒吧喝水要钱,却又提供免费的花生米呢?”在生活中我们会认为自己占了多大的便宜,而因此津津乐道的时候,却不知道自己的钱已经悄悄被商家赚取。酒和花生米是互补的,酒客花生吃的越多,要点的酒自然也就越多,而酒精饮料的利润又是相当可观的,所以花生是免费的。而没有人愿意一边喝酒一边喝水的,所以食客如果选择水那酒的量自然也会下降,因此水的价格也是不菲的。这也是“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这一道理的体现。所以这也提醒了我要在生活中时时都擦亮我的双眼,减少自己的利益损失。
书中部分例子也确实存在一定漏洞,有时只用经济学的知识去解释一个现象的存在是不够的,比如汽车加油孔之所以位置在左右上有不同是由很多因素造成的,包括是为了减缓司机在加油时总在一侧的排队现象,不同国家不同的驾驶位置等等。而并不是如书中说的那么简单。再比如,书中对尼龙搭扣的鞋子比穿鞋带的鞋子更加方便的解释是尼龙搭扣为大多数老人、小孩以及不会系鞋带的人们提供了方便,因此被当成了无能与脆弱的代名词,才会导致很多人不会选择穿。但事实上,从审美等角度来看,传统鞋带的需求依旧是不可替代的。
“请不要急于去书中找寻答案。这些生活中的问题不是公式和概念,它们并没有标准确切的答案,每个人都有可能给出更多更合理的解释。虽说,不是每个人都是经济学家,但至少,我们可以更积极地去思考,并把思考用于生活。这样,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一名博物经济学家。”正如弗兰克教授所说的那样,生活中每件看似不起眼看似习以为常的小事都有其存在的意义,每解开一个疑惑就会有不同的收获。虽说并非每一个人都能成为经济学家,但我们至少可以更积极地用心去思考,并把思考用于生活。
可乐牛奶读后感【篇8】
由康奈尔大学的教授罗伯特・弗兰克大师写的《牛奶可乐经济学》一书第一次让我感受到经济学如此有趣如此亲切!由大师写作而成的书是一本深入浅出类似于睡前读物或者适宜下午休憩的科普类读物。它通俗易懂,把原本高高在上、书本数理式的、学院式的经济学,彻底变成我们随处可见、亲切可人的身边经济学。“牛奶可乐”在本书中成为通俗代名词,它代表我们生活中司空见惯而又未注意到的现象。
比如:为什么牛奶的盒子是方的,可乐瓶子是圆的;为什么酒吧中不值钱的水要收费而花生米却免费;为什么饮料可以免费续杯等等问题。但是阅读完每一个章节的提问后就会明白这些我既定的思维里认为理所应当的现象,居然都可以在经济学的角度得到合理的解释。本书实在是神奇、不可思议。
本书每一章前会提出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既是作者循循善诱的一种方式也是我们生活中经典的小例子。其中给我印象深刻又简单易懂的例子有两个。一个是有些酒吧一杯清水卖四块钱,但免费的咸花生却可随意索要。花生的生产成本肯定比水高,那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理解这种做法的关键在于搞明白水和咸花生对这些酒吧的核心产品――酒精饮料的需求量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花生和酒是互补的。酒客花生吃得越多,要点的酒类也就越多。既然花生相对便宜,而每一种酒精饮料又都能带来可观的利润率,那么,免费供应花生能提高酒吧的利润。反之,水和酒是矛盾的。酒客水喝得越多,点的酒自然也就越少了。所以,即便水相对廉价,酒吧还是要给它定个高价,打消顾客的消费积极性。
另一个例子也同样是简单有趣的。为什么最畅销的书常常打折销售,而最热门的电影却不打折?因为对电影院来说,最稀缺的资源不是电影本身,而是座位。大受欢迎的电影即使不打折也会满座,出于收益最大化的考虑,电影院有理由不给票价打折。但是书不一样,如果预见到哪些产品更热门,卖家往往可以提前准备好充足的库存。卖家给书打折以促进销量,是更有利的做法。
通过书中以上这类种种的小例子,我逐渐在生活中感受经济学的魅力。经济学这一综合了物理、化学、政治、心理学等等学科的经济学不再让人听而生畏,因为经济学它就源于生活。在平时的生活中尝试区理解最晦涩难懂的公式和高深的理论何尝不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学习新方法呢!我想罗伯特・弗兰克大师写作本书的宗旨一方面是帮助我们爱上经济学,用经济学去帮助我们更巧妙地生活另一方面也是鼓励读者积极的思考,并把思考用于生活当中。理论是枯燥无味的,但是通过生活中的点滴领悟理论背后的真谛是醍醐灌顶的!
可乐牛奶读后感【篇9】
我们将推出10元购买100元代金券或50元购买200元代金券等活动
活动当天购买家具时,可使用代金券,必要时可现场派发小礼品或**活动
想买家具的人确实省了不少钱,但有些原本不打算买家具的人,为了使用它
抵用券而不得不买一些自己不需要的家具回去,厂家利用人们这种心理在降价基
础上使用抵用券, 卖出了比平时更多的家具, 当然利润也相应提高很多。这便是
利用了“看不见的手” 原则,生产者采用节省成本的创新, 是希望获取更高利润,
但由于竞争对手的模仿,最终受益的是消费者。 市场中
对个人利益的追求,往往造福了所有人。
通过对我们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经济现象提出问题,我们可以思考它们。 但是这
生活中有些问题不是公式和概念。它们没有标准准确的答案。每个人都可以
给出越来越多合理的解释,这正是经济学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