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大全为你精心推荐:
读后感 | 小学生读后感 | 初中生读后感 | 高中生读后感 | 观后感
您可能需要“三字经读后感”小编为您精心挑选,通过阅读作者写的作品,对一件事产生了新的看法时。 写读后感可以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艺术和文学的魅力和威力,怎样才能把读后感写好?阅读后如有所感请将本网页网址收藏以便随时阅读或分享给他人!
三字经读后感【篇1】
我读过很多课外书,《三字经》是我最喜欢的一本,虽然它只有短短的几百字,却记载了许多历史文化,让我懂得了做人的道理。
我记忆犹新的《三字经》有许多,如:“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
它让我明白了人生下来就要学习,如果不学习,就等于一个平庸无知的人,我读了之后懂得人务必要学习。比如,我刚刚学《三字经》时,只会读,不明白它的含义,之后,我经过查资料才理解它的意思,并把它记住了。之后不管看到那一句《三字经》,我都明白它的意思了。
“融四岁,能让利。弟于长,宜先知。”汉代人孔融四岁时,就明白把大的梨让给哥哥吃,这种孝亲敬老,懂得尊重长辈,不自私自利是每个人从小就就应懂得的。我明白了兄弟姐妹、人与人之间要互相谦让、相互尊重。
“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如果所有人都能以仁、义、礼、智、信这五种不变的法则来处事做人的标准,社会就会永久祥和,所以每个人都就应遵守,不可怠慢疏忽。
在生活中,每一个人不可能做到十全十美,但无可否认,《三字经》的确是一个人人生道路上的良师益友。不论是在道德品质、文化修养上都会受益匪浅。虽然,在这本书上,不免有些封建色彩,但这些不足之处,不正是要我们这些具有开放性思想的中国人去改变、探索吗?每看一篇,我都会陶醉在经文的韵律和生动的故事中。
读了《三字经》后,我懂得了许多道理,积累了很多丰富的词汇,了解国家的历史,学会了怎样为人处世。
三字经读后感【篇2】
我有一本《三字经》,它陪伴了我很久很久,那是我刚上小学一年级时,妈妈给我买的,我还记得那时我还不认识字,每天睡觉前总喜欢缠着妈妈给我讲里面的故事,真是百听不厌,一直到现在我还是很喜欢。
我最喜欢的有其中几段: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这一段讲的是学生受教于家庭和老师,如果主观不努力,致使学业无成,这是不应该的,少年时代学习不努力,日日复年年,待白了少年头就会一事无成。
首孝悌,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这一段讲的是人首先要懂得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其次要多读书,以博学问,丰富知识,自然就会少说错话,少做错事。
夏有禹,商有汤,周文武,称三王。这一段讲的是夏朝的开创者禹称禹王,商朝的开创者汤则称汤王,加上周朝的文王、武王,史称“三王”。
犬守夜,鸡司晨,苟不学,曷为人?这一段讲的是狗守夜,鸡报晓,禽畜都有可取之处,而人为万物之灵,岂能碌碌无能。自古圣贤全都学而有成,如果不读书,那么最终必然成为庸人,连鸡犬都不如,又怎能称的上“人”呢?
每一次看这本《三字经》,都让我感叹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这本书不仅教了我们很多做人的道理,里面还有很多古人发奋图强的'故事以及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每一次读我都会有不一样的感悟。
三字经读后感【篇3】
《三字经》把我国从古到今的故事都表达在这本书上面。《三字经》就像一本中国的《圣经》。其中有教我们做人的,有教我们做事的,还有教我们学习的等等
其中的故事有着深刻的哲学道理,生动而有教育意义。比如“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孔融四岁就开始把最大的梨子分给了个哥哥,自己吃最小的梨子,这多么懂事啊!“香九龄,能温习。孝于亲,所当执。”黄香九岁就开始照顾自己的父亲,冬天她把自己唯一的被子给了忍着病痛的父亲,自己挨着冻,这让我们明白了:“父母在外面辛辛苦苦地打工挣钱,我们应该多犒劳犒劳父母。”“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孟子小时候不好好读书,经常被人笑话。孟子的母亲知道后,非常伤心。于是她就把刚织好的布割断,用布来教育她的孩子。最后,孟子长大后,变成了一名著名的文学家和思想家。他知道如果不是自己母亲的耐心教育,自己就不会有这么大的成就。所以我们知道了:“我们的知识都是由我们的老师和家长耐心教导出来的,但有时候因为我们的作业比较多,所以家长催促我们的时候,我们会和家长们起一些争执。其实,家长所有的严格都是爱的教育;有时候,我们作业还没有写完,就偷偷地玩起了游戏,最后,等父母回来时,已经很晚了,但我们还是一直在玩。这样不仅父母以后不允许我们玩,而且明天还会被老师批评,这可不是一件好事啊。所以我们应该写完作业之后,在经过父母的同意,才可以玩游戏。这样,既可以玩,又不会被老师批评了。
《三字经》里还有许多的哲学故事,其中的人物给我们树立了许多榜样,也告诉我们很多深刻道理,让我们受益无穷!
三字经读后感【篇4】
我读过很多书,但令我感悟最深的是《三字经》这本书。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经典作品,还是我的好老师。每一次读它,都会引起很多的思考,让我受益匪浅。
在《三字经》中,“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是最令我感动的一句话。它讲的是东汉时期,有个叫黄香的孩子九岁时,就非常孝顺父母。每当夏天,他总是先把枕席扇凉了,蚊子赶跑了,再请父母休息。冬天则自己先躺下,用体温帮父母把被窝暖热。这是一个多么懂事的孩子呀!爸爸告诉我,这个故事讲得不仅仅是孝顺,更是爱!是亲人之间至真至纯的爱!而这种爱,就是关心、就是体贴,就是相互的照顾和无私的奉献。
记得我四岁时发高烧,晚上睡觉时总是不停地蹬被子,爸爸为了我,竟一夜都没睡觉,一会儿摸摸我的头,一会儿给我物理降温,每当想到这件事,我就能体会到父母爱的伟大。现在我有什么好吃的总是先给爸爸妈妈吃,等他们吃完了我再吃。爸爸妈妈吃完后,总是不忘说一句:“盼盼,你长大了,真棒!”
我爱这本书,喜欢书里的精神和智慧。我更会在享受爱的时候,像黄香那样,真挚地爱父母,爱老师,爱同学,爱每一个人!
三字经读后感【篇5】
我读了三字经的最后几个字——“英英八岁了,可以吟诗”到“禁欲,要努力”。它讲述了古代圣贤的故事精神和人生哲学。有几个词对我影响很大:“当我年轻的时候,我学习;当我强壮时,我行走;当我去见国王时;当我去人民;当我出名时,我给我的父母看;当我在前面时,我在后面;当我在后面的时候;当我勤奋好动的时候,玩耍是没有用的。”这几句话主要是说我们年轻时应该努力学习,不能耽误学习的黄金时间。这样,成长为一个国家。为了人民和他们自己。它还能让父母和长辈感到自豪,造福子孙后代。
过去,我一直认为学习的机会和时间仍然很长。我没必要这么累,也没必要这么努力学习。我可以保留一些知识,以后慢慢学。但是现在我只知道时间过得很快,太阳和月亮跑得很快。对我们来说,学习的机会很少,如果错过了,我们就再也不会见面了。知识就像一个黑洞,越来越大。今天你会学到这个,明天你会有新的知识,但是谁能保证你不会忘记前一天学到的东西?知识变得越来越大,就像人们吹的气球一样。即使你有三个大脑,你也不可能一整天都记得它们。因此,我们必须抓住近在咫尺的学习机会,决不能错过。一旦我们想念他们,我们就再也不会记得他们了。
玩耍的快乐只是暂时的快乐,这种快乐就像夏天的冰,吃的时候就想吃。我们学生可以享受这种幸福,但不多。如果你更喜欢它,意志薄弱的学生将无法控制自己,因此他们长大后将没有学习的欲望和遗憾。学习的快乐是永久的快乐。它就像一杯咖啡。它最初有苦味,然后是轻微的苦味,然后是轻微的香味,最后是醇香。我们必须学会长久快乐。虽然一开始没有香味,但它会越来越甜。这样你就能爱上这种长久的幸福。
我想成为一个珍惜时间、品尝“咖啡”的有才华的年轻女性。
读完三字经后,我在暑假做了一件错事。我妈妈让我读三字经,这样我就能了解更多的真相,不再做傻事。一开始,我想,“读这本书有什么用?我能学到什么?”看完之后,我真的学到了很多。例如,如果一个人不学习,那是不合适的。年轻人不学习,老年人学习。这句话。这意味着孩子们不愿意也不应该努力学习。如果一个人小时候不努力学习,他就不会懂得做人的道理,或者到了老年就一无所知。有什么用?从那以后,我努力工作,并对自己说:“你必须努力学习,不要成为一个无用的人。”还有一句话:勤奋和立功是没有用的。放弃并尽全力是件好事。这意味着任何努力工作并取得进步的人都将有一个好的收获,而那些只关心乐趣和浪费好时间的人一定会后悔。因此,我对自己说,“要勤奋,让你的生活更真实。不要浪费你的时间,否则你会后悔的。世界上没有后悔的药。”
三字经读后感【篇6】
从事小学语文教学20个年头,长期盯着现行小学教材,对古文化的关注很少。只是模糊地觉得古代学堂研读《四书五经》,学习方式是死记硬背,心理上基本持排斥态度。除了上学时读过教材选编的部分古文内容和几部文言小说外,没有系统地读过古代经典。我真正对经典加深认识还是从听陶继新老师的报告开始。他举的自己和同事读书经历的对比给我的印象尤其深刻。陶老师坚持背诵中外大家的“经典”而成长为全国著名的教育家,退休后每年都有几百万字的著作问世;而他原来的同事也坚持读了数十年的书并没有质的提高,对陶老师的飞跃大惑不解。陶老师依据自身的经历和见闻指出:“我读的80%以上是世界大师的作品,虽然没有成为大师,但在思想上与大师在一点点地靠近。你读了26年的书,多是三流四流的作品,思想认识有时不但没有提高,反而可能下降。”陶老师还专门针对教师指出:“众多老师们都在模仿名家的教学,但学不来;缺少的不是技巧,缺少的是思想和文化的积淀。”出于对陶老师报告的再学习,我从《三字经》开始尝试了对“经典”的研读。
《三字经》是南宋以来求学者的启蒙读物,仅千余字,内容包括了中国传统的教育、历史、天文、地理、伦理和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广泛生动而又言简意赅。初读第一遍,我变有了如获至宝的感觉,深为自己积淀的浅薄和未能早日研读而愧疚,也初步领略了“经典”的丰富内涵。难怪《儿童中国文化导读》的整理者发出这样的质问——“作为中国人,有几个人读过《四书》、《五经》?……即使是一名专门学习中文的大学生,又有几个人可以背诵《论语》和《大学》?而这一切,一个十岁左右的孩子即可做到。”陶老师主张“循着大师的脚印前行”,认为“经典里有产生思想的思想”。他的忘年交“老咪”年仅13却“饱读中外名作而又诗文俱佳,出口成章而又哲思飞扬”,被誉为——“少年奇才”。“老咪”的成才佐证了“经典”的力量。
在从网上搜集关于《三字经》的资料时,我发现《三字经》有很多版本,因为每一朝结束以后,后一朝代都会把前朝的历史编写进去。对《三字经》的解读也有多个版本,见仁见智,良莠不齐,以我这初学者的认识能力,居然分不清何为正宗。一次回老家时意外地从父亲那儿得到了清代古版《三字经》,让我再次加深了对“经典”的感悟。拜读清版,才知道《三字经》本身还有详尽的批注,网上诸多没有见过原著的“学者”的注解与之相比实在太不“经典”。回想在班里进行《论语》诵读时,学生购买的《论语》也有十几个版本,章节的编排顺序亦有不同,看来因为不同编者对“经典”的理解不同,所以“成果”亦有差别,而要想真正探寻原著大师的思想,还得选择最权威的版本,阅读最原始的“经典”。
对照《论语》、《三字经》和我们平时致力探究的现代教育改革,基本思想一脉相承。如果对古代经典加强研读,必能对搞好现代教育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要准确把握新课程改革的主旨,也必须加强对现代纲领的学习。于是,我重新翻阅了《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纲要》和《中国基础教育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等书,再次感受了豁然开朗的感觉。“老咪”的父亲王辉湘认为:“宇宙浩渺无边,而人的生命却是有着极限。在有限的人生中,要让老咪读到世界上高层次的书。所以选读之书,必须取乎其上而不取乎其中,取乎其中而不取乎其下。”即便在老咪还不会说话的时候,王辉湘给老咪所读之书也不是一般孩子常读的通俗的小人书,除中外著名童话外,便是伟大诗人的精品之作,以及哲学家、文学家、科学家的经典之作。可见,只有“经典”才能把人带上成才的高速公路。
陶继新老师遍读世界典籍,50岁开始着意背诵,十年连续不断,亲身感受到60岁的今天记性居然比十年前好,文思居然比年轻时快。读书不在贪多,重精;经典不能只读,要背。陶继新老师和“老咪”为我们树立了良好的榜样。身为教师的我们也